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靶向小干扰RNA(siRNA)对成釉细胞瘤(AM)细胞MMP-2基因的负向调控作用及对AM侵袭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培养成釉细胞瘤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成釉细胞瘤中MMP-2的表达;体外构建MMP-2靶向siRNA质粒表达载体,并转染成釉细胞瘤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siRNA质粒表达载体的转染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MP-2 mRNA的改变,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MMP-2蛋白表达,侵袭小室微侵袭分析检测细胞的侵袭性,对统计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成釉细胞瘤中MMP-2呈阳性表达,siRNA质粒表达载体对成釉细胞瘤细胞的转染率为63.6%;转染后,成釉细胞瘤细胞的MMP-2 mRNA表达减少69.3%,MMP-2蛋白表达减少64.2%,P < 0.05,细胞的侵袭抑制率为61.2%.结论 MMP-2靶向siRNA表达质粒成功转染成釉细胞瘤细胞并沉默MMP-2基因,MMP-2与细胞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作者:曾东林;黄洪章;张磊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5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组和卵巢切除加辛伐他汀组,每组18只.适应性喂养后进行造模手术.8周时确认大鼠形成骨质疏松后开始给药,实验组给予辛伐他汀5 mg·kg-1·d-1;其余两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服.分别在第12、20周时分两批处死大鼠,取血观察各组大鼠的碱性磷酸酶、钙、磷、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的代谢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12周时卵巢切除加辛伐他汀组的血清BALP水平升高(3.73±0.46,P < 0.01),20周时血清BGP水平升高(9.24±1.98,P < 0.01);与12周比较,20周时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组和卵巢切除加辛伐他汀组的大鼠血清BALP水平均下降(2.33±0.77,1.50±0.34,2.22±0.28,P < 0.05,P < 0.01),卵巢切除组的血清BGP水平也显著下降(4.02±0.72,P < 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够显著影响大鼠的骨代谢,辛伐他汀对去卵巢大鼠有促进成骨的作用.
作者:杜志斌;陈江;黄文秀;简小冲;闫福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磨牙缺失对老年大鼠大脑边缘叶皮质胆碱能纤维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用SD大鼠40只,分为老年缺牙组、老年对照组(18个月龄)和青年缺牙组、青年对照组(3个月龄).缺牙组大鼠拔除左侧磨牙,2个月后大脑定位取材,乙酰胆碱脂酶(AChE)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齿状回、扣带回前区和后区胆碱能纤维密度.结果 老年拔牙组海马CA1区辐射层、齿状回分子层AChE阳性纤维密度明显少于老年对照组(P < 0.05);老年拔牙组扣带回后区第Ⅳ层AChE阳性纤维密度明显少于老年对照组(P < 0.01).结论 单侧磨牙缺失可加速老年机体边缘叶胆碱能系统退变,这可能是缺牙引起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机制之一.
作者:何宏文;黄芳;朱继红;刘宇;成家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狗戴用纯钛、钴铬钼合金、镍铬合金三种铸造全冠后对其颊黏膜上皮细胞DNA损伤的情况.方法 给狗分别进行纯钛、钴铬钼合金、镍铬合金三种铸造全冠修复,建立实验动物模型.采用IRIS Intrepid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戴冠前、戴冠2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颊黏膜上皮细胞中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同时应用彗星电泳方法检测颊黏膜上皮细胞DNA损伤情况.采用方差分析以及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戴用纯钛全冠后,各实验阶段狗颊黏膜上皮细胞中金属离子浓度以及彗星数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戴用钴铬钼合金全冠后,铬与钴离子浓度随着时间逐渐升高,其中戴冠2周、1个月及2个月各时间段间离子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戴冠3个月与2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钼离子浓度在戴冠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戴用镍铬合金全冠后,铬、镍及铍离子浓度随着时间逐渐升高,其中戴冠2周、1个月及2个月各时间段间离子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戴冠3个月与2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钼与铝离子浓度在戴冠前后没有明显变化(P > 0.05).结论 纯钛、钴铬钼合金全冠戴用后没有引起狗颊黏膜上皮细胞DNA的损伤,而戴用镍铬合金全冠后,狗颊黏膜上皮细胞DNA发生明显损伤.
作者:苏俭生;田芝娟;郭珊;邵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本实验拟用染色实验,比较根管内牙胶余留全长、3、5、7 mm两周后的冠方渗漏,为探讨桩道制备后根管充填的封闭性能做一参考.方法 取86颗单根离体牙,按照牙胶余留量及暂时充填材料的不同分为8组,常规根管充填并桩道预备后,用次甲基蓝进行由冠方向根方的渗漏,2周后测量渗漏深度,统计结果并加以分析.结果 各组均有渗漏,其中以牙胶封闭且根管内牙胶余留3 mm组的渗漏距离大,以氧化锌水门汀封闭且未去除根管内牙胶组的渗漏距离小.但是8组的渗漏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3).结论 桩道制备会增加根管充填的冠方渗漏,而氧化锌水门汀的封闭性能较牙胶强,但在两周时间内渗漏对根尖部封闭性能影响不大.
作者:顾申生;梁景平;闫培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牙髓组织和成牙本质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与分布特点,及其在牙髓组织天然免疫防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从新鲜拔除的人第三磨牙获取牙髓组织和成牙本质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牙髓摘除后髓腔壁成牙本质细胞形态和附着情况;RT-PCR检测人牙髓组织以及成牙本质细胞中TLR4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LR4蛋白的表达与定位.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牙髓摘除后成牙本质细胞大部存留在髓室壁上,细胞形态良好;RT-PCR结果发现健康牙髓、成牙本质细胞均可表达TLR4mRNA,产物大小为278 bp;免疫印迹法检测正常牙髓、成牙本质细胞在相对分子质量89 000附近出现蛋白条带;免疫组化显示牙髓组织中的成牙本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TLR4免疫反应阳性.正常牙髓中牙髓成纤维细胞不表达TLR4.结论 成牙本质细胞通过表达TLR4参与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先天免疫反应,TLR4在牙髓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宿主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蒋宏伟;凌均棨;曾劲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单纯骨膜下成骨修复小型猪下颌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18个月龄雌性小型猪10 只,拔除其右侧下颌骨的前磨牙及第一磨牙,两个月后随机将动物分为保留骨膜与不保留骨膜两群,其中保留骨膜群6只,不保留骨膜群4只.保留骨膜群根据骨块切除长度不同分40、50、60 mm组,不保留骨膜群根据骨块切除长度不同分10 mm组与20 mm组,每组各2只动物.骨块切除后均行坚固内固定,术后4、8、12周分别拍X线片.结果 保留骨膜群40、50 mm组及不保留骨膜群10 mm组术后4、8、12周X线片均显示下颌骨缺损处被钙化新生骨所充填,完成了骨连接.保留骨膜群60 mm组及不保留骨膜群20 mm组术后4、8、12周X线片显示下颌骨缺损未完成骨连接.结论 骨膜原位成骨能修复小型猪下颌骨50 mm及其以下节段性骨缺损,为临床骨缺损的修复另辟新径.
作者:潘巨利;马金玲;王海涛;田欢;宫文锦;谢丽娜;邢汝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牙骨质附着蛋白(CAP)对体外培养的猴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及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抽取猴髂骨骨髓, 全血培养法获得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液中CAP的浓度分别为0.125、0.25、0.5、1、2 μg/ml,以不加CAP为空白对照.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SAS 6.12软件对实验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从第3天开始,0.5、1、2 μg/ml CAP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促进细胞增殖.对照组与不同浓度CAP实验组对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合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 ~ 2 μg/ml的CAP都能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猴BMSCs增殖,但各浓度组CAP对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合成无影响.
作者:谢玉峰;宋忠臣;束蓉;孙颖;罗敏;张秀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根据咬合异常的不同临床表现,应用不同的修复方法进行咬合重建,评价临床效果,讨论与咬合重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及修复设计流程.方法 64例咬合异常患者按照修复前检查-诊断-修复设计-咬合重建修复-修复后评价的临床步骤,进行固定修复、固定-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及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咬合重建,于修复前后分别检查颞颌关节健康状况、义齿使用情况与咀嚼效能.结果 咬合重建修复1年后,30例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中的25例治愈,对关节区疼痛与关节弹响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对咬合重建修复的临床效果满意,与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相比较,固定修复、固定-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在义齿舒适度(χ2=5.25,P < 0.05)和对发音影响(χ2=10.86,P < 0.05)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种类修复之间及选用不同种类修复咬合重建修复前(F=9.248,P < 0.05)和修复后(F=4.858,P < 0.05),患者咀嚼效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结和制定与咬合重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流程及修复设计流程.结论 运用系统化的临床诊断流程及修复设计流程,能保障获得准确的诊断与针对性的修复设计,保证咬合重建诊疗修复取得成功.
作者:李玉民;高平;殷恺;李长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穿孔的疗效.方法 对接受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穿孔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共67例(83侧关节)患者具备完整的资料,比较术前、术后3、6、12、24及24个月以上疼痛、弹响及开口度变化.结果 手术后关节盘穿孔患者术后3、6、12、24及24个月以上的疼痛改善依次为73.7%、80.0%、86.2%、83.3%、77.8%,关节杂音改善依次为80.0%、100.0%、58.8%、57.1%、77.8%,大张口度依次为31、35、35、35、38 mm.手术后6个月时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手术治疗对于颞下颌关节盘穿孔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邓末宏;龙星;李健;蔡恒星;孟庆功;房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Twin-block矫治器(TB)治疗下颌后缩安氏Ⅱ1类错(牙合)儿童咬肌(masseter muscle,MM)厚度变化.方法 选取下颌后缩安氏Ⅱ1类错(牙合)儿童15例,分为TB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0、1、3、6个月两组受试者姿势位及紧咬位MM厚度,计算各指标均值和厚度不对称性指数,并比较组间及组内在不同时间相应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TB治疗过程中,MM在姿势位及紧咬位厚度先减小后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②MM厚度不对称性指数显著性下降,肌肉不平衡性改善.结论 TB能消除异常肌功能状态,去除错(牙合)形成的不利因素,改善口颌肌肉协调性,是一种良好的肌肉训练装置.
作者:马迅;王大为;蔡斌;林熙;朱双林;王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牙科全瓷系统具有良好功能性和美学性质,在临床上逐渐得到了应用;但全瓷修复体在反复咀嚼功能状态下常常出现疲劳失效,陶瓷材料的循环疲劳性能表征则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重点对牙科陶瓷循环疲劳损伤模式(包括脆性模式、准塑性模式和放射状裂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晓平;程绮婷;赵克;张新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龋病是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唾液有机成分、无机成分、缓冲能力及流速流量的改变与龋病风险性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唾液检测技术能够发现早期龋损,有助于龋病的早期诊断,为龋高危人群的监控提供重要的信息.国外近年来唾液检测技术发展迅速.本文就唾液检测用于龋病风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亚刚;胡德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根尖孔发育不全,以往均采用氢氧化钙制剂诱导,利用氢氧化钙的强碱性抑制细菌,中和细菌代谢产物,促进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和根尖组织细胞的分化形成牙本质和牙骨质.
作者:桂和明;林仕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近年来我国口腔修复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其关系近的口腔修复工艺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近期又有企业化之声傲视学院工艺学学科建设的倾向.
作者:于海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端粒是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个特殊结构,与细胞生长、增殖、衰老,肿瘤发生等密切相关.
作者:黄洪章;刘习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应用牙种植体修复牙列缺损或缺失已成为可供患者选择的常规口腔修复治疗方法.
作者:陈卓凡;罗智斌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