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放射龋患者与健康无龋者唾液中变形链球菌致龋性的差异.方法 从放射性龋患者(实验组)及健康无龋者(对照组)唾液中分离培养的变形链球菌各20株,将其接种至不同pH值(以0.5为间隔,pH.4.0~7.0)的PYG液体培养基中,37℃、厌氧(80% N2、10% H2、10% CO2)条件下培养48 h.pHS-25型精密酸度计测定培养物上清的终末pH值,比较产酸能力(△pH值);将菌沉淀用PBS液重悬,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600 nm处吸光度A值,比较细菌的生长情况.结果 初始pH>5.5时,实验组组和对照组的△pH值及生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pH=5.0时,实验组和△pH值及生长情况明显高于于对照组(P<0.05);pH<5时,所有的变形链球菌分离株均不能生长.结论 放射性龋者唾液中变形链球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产酸性和耐酸性.
作者:刘江峰;陈之锋;方海琼;高平;余伟明;刘小峰;王安训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外源性骨形成蛋白4(BMP-4)对体外连续传代培养人牙髓细胞(DPCs)生长和去分化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BMP-4对DPCs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细胞未分化性能的调控作用.方法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4)诱导组和对照组体外培养4周的人牙髓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取P2和P7代rhBMP-4诱导组和对照组DPCs,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Oct4、Sox-2、c-Myc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结果 体外培养4周的人牙髓组织经rhBMP-4诱导后,DPCs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示Oct-4、Sox-2、c-Myc在P2代rhBMP-4诱导组和对照组DPCs均为细胞核表达,在P7代诱导组DPCs保持细胞核表达,而在P7代对照组DPCs表现为细胞浆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显示Oct-4、Sox-2、c-Myc在P2代诱导组和对照组DPC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P7代诱导组DPCs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MP-4可促进DPCs生长,维持传代后期去分化基因Dct-4、Sox-2、c-Myc的表达.
作者:刘路;韦曦;凌均棨;张芳;吴莉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大小机械牵张力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蛋白2(BMP-2)浓度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小鼠成骨样细胞分别施加0%、6%、12%和18%形变率的机械牵张力72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USA)法检测BMP-2浓度的变化.其结果经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LSD检验.结果 各实验组间以及与对照组间BMP-2浓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12%拉伸形变组BMP-2浓度量大.结论 一定大小的机械牵张力可以促进成骨细胞BMP-2蛋白的表达,从而影响正畸治疗中的骨改建.
作者:卢红飞;麦志辉;艾虹;徐晔;王伟;陈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纳米银对牙本质表面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为探寻新型有效的根管消毒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制备牙本质片309个,随机分成3组,在牙本质表面形成粪肠球菌生物膜后,分别用0.1%纳米银溶液、1.313%次氯酸钠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处理.3组分别于处理0(即处理前)、1、6、12、24 h时取出样本,应用活菌菌落计数法检测粪肠球菌生物膜活菌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粪肠球菌生物膜活菌/死菌空间分布.结果 随着0.1%纳米银溶液处理时间的延长,粪场球菌生物膜活菌数逐渐降低,至24 h生物膜内无活菌.生物膜外层、中间层、内层活菌百分比及其平均厚度也随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减少,0.1%纳米银溶液处理1 h生物膜结构未完全解体,但生物膜中间层和内层活菌百分比分别降至(27.4%±5.6%)和(20.8%±4.5%),处理6 h分别降至(2.0%±0.9%)和(1.8%±0.9%),处理12和24 h,生物膜各层活菌百分比与11313%次氯酸钠溶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纳米银溶液对粪肠球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和杀菌作用,其杀菌作用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作用时间以24 h以上为佳.
作者:庄沛林;高燕;凌均棨;胡晓莉;王梓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探讨p53和PCNA在OSCC癌变过程中的规律及相关性.方法 口腔黏膜白斑标本20例、OSCC标本31例及正常口腔黏膜1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p53和PCNA的表达,应用SPSS 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p53在正常黏膜组、白斑组与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率分别为0%、35%和77.4%,PCNA在上述三组中表达率分别为30%、70%和96.8%,两种表达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p53基因和PCNA表达水平均与OSCC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作者:卢子正;姚小武;陈仕生;杨利和;黄慧燕;林敏校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联合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增殖的影响.方法 改良组织块法培养hPDLFs,分别用CsA(10、100、200、400 ng/ml),Pg-LPS(10、100、1000 ng/ml),CsA(100 ng/ml)加Pg-LPS(100 ng/ml),CsA(100 ng/ml)加Pg-LPS(1000 ng/ml)作用于生长良好的第3~5代细胞,MTT法测其药物作用用下的增殖情况.结果 细胞经上述浓度CsA或Pg-LPS作用后形态无明显变化,CsA在100 ng/ml浓度情况下,促细胞增殖作用明显;高浓度Pg-LPS(1000 ng/ml)显著抑制细胞增殖,100 ng/ml CsA能够显著降低Pg-LPS(1000 ng/ml)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CsA(100 ng/ml)与Pg-LPS(100 ng/ml)联合作用于细胞时,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一定的浓度下,CsA促PDLF增殖作用明显;CsA能对抗脂多糖(LPS)抑制细胞增殖的效应.
作者:黄美香;闫福华;姚丽艳;李大兰;郑瑜谦;李艳芬;林敏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咬合重建及修复方法.方法 本文重点介绍了牙列缺损并伴有严重磨耗,面下1/3高度变短的病例,采用固定义齿与简单或(牙合)垫式通可摘局部义齿进行联合性修复,以获得永久性咬合重建治疗.结果 对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的病例,可通过暂时性修复进行过渡,固定义齿与简单或(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进行联合性修复以达到满意的疗效.结论 合理的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正中颌位关系及正常的咀嚼功能、治疗及预防颞下颌关节疾病、改善美观.
作者:范丹妮;王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舌黏膜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的无创治疗方法,评价疗效.方法 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舌背黏膜微囊型淋巴管畸形15例,隔周1次,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不能治愈者,间隔1个月后开始第2疗程治疗.记录不良反应和病变转归进程,追踪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3~6次局部注射,12例患者完全治愈,病变消退,表面黏膜恢复正常,舌体、舌背无畸形.另外3例,舌背黏膜恢复正常,但病变区舌体组织仍有轻度突出.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全身不良反应,仅1例出现局部溃疡,1周自愈后继续完成后续治疗.随访1~5年,无复发病例,无瘢痕形成.结论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舌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疗程短,疗效确切,且可避免手术切除造成局部组织缺损,为无创性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侯劲松;汪淼;唐海阔;杨小平;廖贵清;黄洪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七氟醚镇静在婴幼儿口腔颌面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行择期口腔颌面部手术的5个月至3岁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镇静静脉诱导组(A组)与氯胺酮基础麻醉静脉诱导组(B组).记录各组患儿诱导时间、血液动力学指标、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A组:(3.3±1.4)min/(12.4±2.2)min,B组:(5.2±2.3)min/(18.7±4.9)min.P<0.05],两组间诱导时间、血液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少于B组.结论 七氟醚镇静静脉诱导麻醉较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全麻苏醒迅速,并发症少.
作者:吴志;范文国;伍俏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从审美理想值、察觉值及容忍度3个维度上探讨可能影响人群牙列中线偏移审美认知的相关因素.方法 设计牙列中线偏移审美认知电子问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正畸求诊患者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配合相应口腔临床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牙列中线偏移审美认知的影响因素.结果 牙列中线偏移审美理想值在0 mm左右呈集中趋势,且不受受试者个人因素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牙列中线偏移察觉值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矫治情况及错(牙合)程度客观评价;影响牙列中线偏移容忍度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和错(牙合)程度客观评价.结论 牙列中线与面中线一致是大众审美追求的目标.调查群体的文化程度、矫治情况及错(牙合)程度会影响其牙列中线偏移的审美认知.
作者:郭丛丛;周晨;全春天;王媛媛;包柏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8~32个月婴幼儿牙菌斑中乳杆菌的检出情况,了解乳杆菌与龋病的关系.方法 基线募集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225名8个月龄婴幼儿.对其进行龋病检查和牙菌斑样本收集,之后每6个月重复1次至32个月龄.采用Bogosa选择性培养基作乳杆菌的分离培养并鉴定.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患龋状况婴幼儿乳杆菌检出情况.结果 8、14、20、26和32个月龄婴幼儿乳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2.0%、5.6%、11.0%、9.3%和21.3%,32个月龄乳杆菌检出率高于14和26个月龄,各年龄组中男女童乳杆菌的检出率无差别.乳杆菌阳性个体在5次样本检测中,72.3%仅为1次阳性.各年龄组患龋婴幼儿乳杆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龋组.结论 婴幼儿口腔中乳杆菌检出较早,但在牙面定植不稳定,随年龄的增长和龋病患病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吴燕玲;周燕;成凡平;林焕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V形切口在腮腺区肿物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2例腮腺肿物患者,采用V形切口切除肿物及部分或全部腺体,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 采用V形切口切除腮腺肿物及部分或全部腺体的手术时间为0.5~1.5 h,术中出血约10~80 ml.32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均未出现永久性面瘫.6例患者术后出现积液或唾液腺瘘,经加压包扎后症状消失.患者术后切口恢复良好、隐蔽,患者满意度100%.结论 腮腺区良性肿物切除术中采用V形切口可行,美观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赵小朋;潘朝斌;焦九阳;叶华山;王建广;郁鑫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方法、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在CT引导下实施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1~4个月复查CT,随访6~19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平均每例患者植入25.6颗粒子,5例患者粒子植入后分布情况与术前治疗计划系统结果相符,1例患者植入37颗粒子后CT扫描显示靶区粒子分布不匀,7 d后补种9颗.术后TPS验证肿瘤匹配周边剂量90~140 Gy.对4例舌癌低剂量区和颈部亚临床病灶补充外照射40~46 Gy.手术后1~4个月复查CT,未出现粒子移位,局部控制良好,随访6~19个月,植入区未见肿瘤复发,局部控制良好.2例患者短暂出血反应,3例出现轻度咽喉部吞咽疼痛.未见远期方式损伤.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靶区,安全可靠,创伤小,控制口腔癌病灶及颈淋巴结转移近期效果满意.
作者:黄代营;聂大红;冯崇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基于不断发展的软件平台,借助力反馈系统,三维立体视觉装置,虚拟现实培训技术可以为受训者模拟出近似真实的手术操作环境,运用该技术培训实习医生可以大大降低手术培训的时间及费用,提高初学者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及精细水准,进而减少手术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评价虚拟现实手术培训所获得的经验转化到临床操作的效果是必要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手术必需的时间、手术操作的精确程度、双手动作的简洁度、失误计分、手术综合计分、受训医生个人满意度等.通过不断发现和弥补虚拟现实手术培训技术的缺陷与不足,利用先进的技术力量,可以使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的场景更加逼真生动.虚拟现实手术培训技术必将成为临床手术技能培训的重要手段,它将为医疗事业带来一场革命性的进步.
作者:于德栋;沈国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近年来,黏接材料及黏接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使临床操作越来越简单,黏接修复效果越来越好,尤其是即刻黏接强度显著提高.但是,牙本质黏接界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依然不尽如意.有研究表明,牙本质黏接混合层可在6个月内迅速发生降解,但其具体降解机理仍不十分明确.到目前为止的研究中,与牙本质黏接混合层降解有关的因素包括:黏接界面的高渗透性、不完全的树脂渗透、树脂单体不完全聚合相的分离及内源性胶原溶解酶的作用等.本文主要就树脂单体的水解、析出以及胶原纤维的酶解对混合层的降解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郝爱连;肖玉鸿;张文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原发于下颌骨组织的神经鞘瘤较罕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口腔科于2009年10月收治1例下颌骨神经鞘瘤,本文对其临床表现、X线特点、治疗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为下颌骨神经鞘瘤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张小根;李嫕婧;刘春栋;才晓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皮肤混合瘤又称黏液性汗腺瘤或软骨样汗管瘤,临床少见,有报道皮肤混合瘤在上皮性肿瘤中占0.010%~0.098%[1].作者在临床丁作中收治1例右上唇皮肤混合瘤,报道如下.病例报告 患者,男,42岁,约5年前发现右上唇处有1个黄豆大小硬结,无疼痛症状,未予诊治,近年逐渐增大,前来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
作者:杨洪;汪芳;赵伟志;石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教学内容:第一节 唾液腺炎症: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涎石病和下颌下腺炎,唾液腺特异性感染;第二节 唾液腺损伤和唾液腺瘘;第三节 舍格伦综合征.
作者:张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术前访视是将医学、心理、社会等知识综合应用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实践过程.随着种植义齿的深入开展以及护理模式的普及、深化,术前访视成为口腔种植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是患者获得高质量护理及种植义齿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术前访视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口腔种植患者对术前访视的需求等进行讨论,拟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谢馨;邓飞龙;张泉;朱呈小露;于晓琳;王聪;刘芹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