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不同人工老化时间对氧化锆表面显微硬度的影响.方法 制作20个直径20.0 mm、厚度1.0 mm的圆盘状氧化锆试件,分级打磨抛光后,按不同老化时间随机分为四组(n=5;A组:0 h;B组:5 h;C组:10 h;D组:15 h)在134℃、0.22 MPa压力下按分组时间进行人工老化.X射线衍射分析试件表面晶相,计算单斜晶相氧化锫(m-氧化锫)含量.在每个试件上均匀选取12个位点进行显微硬度测量,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试件表面未检测到m-氧化锆,B、C、D试件m-氧化锆含量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B:5.04%±0.14%;C:8.99%±0.24%;D:15.04%±0.43%).A、B、C、D四组试件显微硬度值分别为(1390±16)、(1391±22)、(1384±23)、(1370±28) MPa,D组硬度值降低,与A、B、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化锆材料的低温时效发生量与人工老化时间有相关性;低温时效降低氧化锆表面显微硬度.
作者:黎日照;付强;李丽娟;李小龙;覃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阶段人牙髓细胞(HDPCs)在矿化诱导前后miR-135b和miR-335的表达变化,及其在HDPCs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青年(18~22岁)及中年(46 ~ 48岁)临床就诊患者第三磨牙的HDPCs,经体外培养至第3代后,用矿化诱导液诱导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对细胞结节形成情况进行观察并用Von Kossa染色、碱性磷酸酶检测确定HDPCs分化情况,分别取培养0、7、14、21和28 d的细胞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135b和miR-335的表达变化.结果 青年组HDPCs中miR-135b和miR-335显著高于中年组(P<0.05);经矿化诱导后,青年组miR-135b和miR-335表达逐渐降低(P<0.05),而中年组miR-135b表达上升,miR-335表达则维持在低水平.结论 miR-135b和miR-335在不同年龄阶段HDPCs中差异表达,可能在HDPCs成牙本质向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廖文灿;蒋宏伟;凌均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N1-乙酰基-N2-甲酰基-5-甲氧基犬尿氨酸(AFMK)对大鼠牙乳头细胞(RDP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新生SD大鼠,体外分离培养RDPCs.取第4代RDPCs,分别在普通培养条件和矿化诱导条件下,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AFMK对RDPCs增殖的影响;矿化诱导条件下,AFMK刺激RDPCs后,PNPP偶氮法、茜素红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RDPCs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矿化基质形成和牙本质涎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普通培养条件下,加药第2、3、4天后,AFMK低、高浓度组的吸光度(A)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5).在矿化诱导条件下:(1)加药第2、3、4天后,AFMK低、高浓度组的A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2)AFMK高浓度组ALP活性高于对照组(P< 0.05);(3)AFMK高浓度组茜素红染色A值高于对照组(P< 0.05);(4)牙本质涎蛋白染色在对照组呈弱阳性,在AFMK高浓度组呈强阳性.结论 普通培养条件下,AFMK抑制RDPCs的增殖;矿化诱导条件下,AFMK则促进其增殖和分化.
作者:卢艳红;付深利;何依帆;周红玉;黄芳;刘永亮;高志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氟离子导入对牙本质与两种树脂粘接剂之间微拉伸粘接强度(MTBS)的影响.方法 选取12颗新鲜拔除(1周内)的完整无龋、无裂纹人下颌第三磨牙,随机分成4组,每组3颗.用Isomet低速切割机流水冲洗下磨去咬合面釉质,暴露牙本质.(1)A1组:使用全酸蚀树脂粘接剂One-Step Plus;(2) A2组:氟离子导入处理后使用全酸蚀树脂粘接剂One-Step Plus;(3)B1组:使用自酸蚀树脂粘接剂ACE Bond SE; (4)B2组:氟离子导入处理后使用自酸蚀树脂粘接剂ACE Bond SE.每颗牙齿均制作高3.0~5.0 mm的树脂冠,于37℃的0.9%氯化钠溶液中放置24 h,之后制备成截面为1.0 mm×1.0 mm的条状试件,测试MTBS,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结果 各组MTBS依次为(30.86±6.84)、(25.04±8.49)、(19.22±6.88)、(19.40±6.92) MPa.A1、A2组间(P=0.01)、A1、B1组间(P< 0.0001)、A2、B2组间(P=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1、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此外,微拉伸试件断裂大多以粘接界面破坏为主,各组间试件断裂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氟离子导入可显著降低One-Step Plus的牙本质粘接强度,而对ACE Bond SE的牙本质粘接强度则无明显影响.无论是否使用氟离子导入,全酸蚀粘接剂One-Step Plus的牙本质粘接强度都显著高于自酸蚀粘接剂ACE Bond SE.
作者:陈丽娟;万延俊;孟庆飞;陈亚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2206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将具有四环素抗性的重组基因载体转导入P.gingivalisW83的感受态细胞中替换PG2206,在四环素抗性的培养基上筛选阳性克隆株,命名为PG2206基因突变株.结果 对阳性克隆株进行验证,成功构建出P.gingivalis W83的PG2206基因缺失的突变株.结论 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可成功构建PG2206基因突变株.
作者:高雳;马媛媛;付云;王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人牙髓细胞(HDPCs)中八聚体转录结合因子4剪接异构体B1 (OCT4B1)的表达及基因转染OCT4B1后对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正常HDPCs中OCT4B1的表达;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OCT4B1高表达模型并转染HDPCs,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蛋白酶(Caspase)3和7的表达变化.结果 OCT4B1表达于正常HDPCs且在第三代中表达高;上调OCT4B1后与空载体组相比,OCT4B1高表达组Caspase-3、Caspase-7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 HDPCs中上调OCT4B1可抑制Caspase-3和Caspase-7的表达,说明OCT4B1参与细胞应激反应,可能与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黄蓉;刘路;韦曦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比较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恒中切牙冠根角(CRA)的差异.方法 于已拍摄CBCT及X线头颅侧位片的恒牙列期错(牙合)患者中,按ANB角大小分类,随机选取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Ⅰ类27例、Ⅱ类22例、Ⅲ类21例,垂直骨面型皆为均角型.利用Ez3D2009软件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并获得右侧中切牙的正中矢状切面图像,Auto CAD软件测量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的交角(冠根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中切牙C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CRA分别为(180.50±3.12)°、(178.73±3.66)°、(180.54±3.61)°;下颌中切牙CRA分别为(177.37±2.74)°、(178.85±3.50)°、(176.14±3.74)°.Ⅱ类矢状骨面型错(牙合)上颌中切牙CRA小于Ⅰ、Ⅲ类,Ⅲ类矢状骨面型错(牙合)下颌中切牙CRA小于Ⅱ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中切牙CR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类患者上颌中切牙及Ⅲ类患者下颌中切牙存在明显的CRA成角现象,牙冠相对牙根舌倾.
作者:邹晨;陈奕嘉;吴志辉;张雪铮;朱双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α受体(ER-α)基因PvuⅡ和Xba Ⅰ多态性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纳入汉族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60例(CP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其PvuⅡ和Xba Ⅰ位点的多态性,就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与81例牙周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PvuⅡ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C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5,P=0.002),CP组中(PP+ Pp)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P+ Pp)相对pp其OR=3.08(95%CI=1.48 ~ 6.37),但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3.30,P=0.07);Xba Ⅰ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5.21,P=0.07),但其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组的X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58,P=0.03),且X相对x其OR=1.81 (95%CI=1.05~3.13).结论 ER-α基因多态性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存在相关性,pp基因型或携带有x等位基因者,患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危险性相对较低.
作者:邱枫;段昌华;杜宇;王新;周子亮;黄锦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口腔专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牙科焦虑症(DA)的发病情况,并分析相关的发病因素,为缓解DA提供思路.方法 随机抽取两天内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确认需要进行牙槽外科操作的患者220例,进行一般项目调查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DAS)的调查及测评,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A的发病率为65.9%(145/220);DA患者中46.8% (68/145)有过逃避治疗行为;性别、不同渠道获得“拔牙很痛”的信息和不良看牙经历是主要影响因素,91.0%(132/145)的DA患者希望在候诊过程中和医护人员进行交流.结论 DA在牙槽外科发病率比其他科室更高;医护人员的耐心解释和相关卫生宣教可能能够降低DA的发生.
作者:陈莺;林丽婷;赖娘妹;杨辛;唐海阔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测量青少年下颌后牙区颊舌侧牙槽骨和基骨骨皮质的密度,探讨各部位间骨密度的大小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90例(男、女各45例)12~ 16岁的青少年CBCT扫描图像来测定其右侧下颌后牙区(从尖牙到第二磨牙的牙槽间隔)的颊舌侧牙槽骨和基骨骨皮质的密度.结果 下颌颊侧牙槽骨骨皮质密度由近中向远中逐渐增加,在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高;下颌颊侧基骨骨皮质密度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颊侧基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高于颊侧牙槽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舌侧基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高于舌侧牙槽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男女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密度由近中向远中逐渐增加,下颌基骨骨皮质密度比牙槽骨骨皮质密度高.该资料为选择种植支抗的部位和种植方法的评估提供了参考信息.
作者:谢彬;麦理想;蔡斌;姚宇;翁嘉华;何旭顺;王大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口腔科常见却难治的疾病之一.尽管对TMD认识日益加深,但由于其病因复杂,目前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TMD的心理因素及心理治疗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的心理因素种类繁多.本文对心理因素在TMD的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其进行综述.
作者:刘法鑫;蒋立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是继富血小板血浆之后的第二代血小板浓缩制品,其制备简单,经济方便,且具有良好的促进软、硬组织再生的能力,在口腔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有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RF的制备方法、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郑友丽;张国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口腔门诊手术室环境应安静、清洁、干燥.位置应设在与外科病房,血库、放射科、病理科及监护室相邻近.建筑要求根据手术性质和医疗设备而定,一般手术间为45~50 m2,小间为25~30 m2,层高为3.2 ~ 3.6 m2,结构应以安全、便于净化为原则.手术间需有一扇大门供接送患者推车床入内,走廊大小能让推车转动方向;手术室应配置包括洗手间、器械准备室、污物室等.
作者:林丽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脱细胞真皮基质黏膜组织补片(ADM)用于口腔黏膜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口腔黏膜组织缺损患者36例,采用ADM修复,就临床效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手术治疗,1~4 d患者手术部位有轻微的疼痛感,局部组织有轻度水肿,但没有出现发热、感染等症状,手术创面无明显疼痛感以及肿胀感,轻度至重度影响进食.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随访无排斥反应;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无不良主诉,术后随诊4~6个月,全部患者ADM移植修复区创面愈合良好,切除黏膜部位的修复移植物状态与正常组织黏膜一样,无异常发生.结论 ADM应用于中小型口腔黏膜组织缺损简化了手术,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肖亚伟;袁柱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ALTF游离移植修复2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的缺损,观察移植后ALTF成活、供区愈合情况,评价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受区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2例移植皮瓣成活率为95.7%,其中4例术后12~36 h出现静脉血管危象,3例抢救成功,皮瓣完全成活,另1例术后因皮瓣淤血时间较长,皮瓣部分坏死.病例随访3个月至2年,成活的皮瓣术后效果满意,受区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无明显后遗症.结论 游离ALTF具有供区组织量丰富,易成形,血管位置恒定且血管蒂长,皮瓣薄厚可根据缺损需要调整构成,供区较隐蔽,对供区功能及外形影响小等优点,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良好材料.
作者:张杰;孟箭;王育新;卢明星;李志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先天性纤维肉瘤是发生于5岁以下个体的一类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左侧头颈部巨大先天性纤维肉瘤患者,通过对该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病理结果的报道,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分析,以了解该病的诊疗现状.
作者:郁鑫;赵小朋;范松;潘朝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颅颌面巨大肿瘤联合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颅颌面巨大肿瘤切除术8例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其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病情监测的重点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本组8例患者,其中1例术中因大出血出现休克,经配合紧急输血及止血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1例发生术后脑脊液耳漏,通过保守治疗及相关护理未并发颅内感染;1例术后眶周局部创口回流障碍,及时发现并对症处理后肿胀缓解;1例术后抽出鼻部填塞碘仿纱条后出现局部创口出血.全部患者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颅内高压及呼吸道梗阻窒息等严重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均康复出院.结论 颅颌面巨大肿瘤联合切除术涉及多学科领域需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外科、眼科、口腔科、整形修复外科等多学科共同合作,其临床护理特点是多学科的综合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严密的术后观察、及时有效的处理病情变化等全程细心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秋雨;古文珍;林丽婷;苏宇雄;何杏芳;廖贵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儿童期咬合紊乱不仅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和替换,还影响颌面部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和口腔功能,甚至可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对儿童期咬合异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早期矫治的目的是引导颌面部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发育、防止乳牙间隙的丢失、顺利完成恒牙列的替换.多数病例可以通过简单的早期矫治恢复正常的咬合和口腔功能,无需在恒牙列替换后再进行复杂的矫正治疗.即使是复杂的病例也可通过早期治疗减小错(牙合)程度,简化后期治疗或避免进行拔牙减数治疗及外科正颌手术治疗.本文就儿童期常见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时机和预防进行讨论.
作者:王彦;赵玮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