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在控制乳牙龋危险指标的前提下,探讨乳牙高龋与变异链球菌(简称变链菌)转肽酶A(srtA)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采用ABI Variant Reporter软件对121株分离于高龋儿童的变链菌和121株分离于无龋儿童的变链菌srtA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srtA基因型数量、srtA各基因型以及社会、行为变量在两组中的频率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分析变链菌srtA基因型与乳牙高龋的相关性。结果共发现15种基因型,其中无龋组中9种,高龋组中11种。3A基因型在无龋组中的突变率高于高龋组(P=0.033),3E基因型在高龋组中的突变率高于无龋组(P=0.03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月龄、低出生体重、过长的母乳喂养时间、高固体糖摄入频率、较高的可视菌斑百分率、较少的srtA 3A基因型与乳牙高龋相关。结论在有变链菌定植的儿童中,变链菌srtA 3A基因型与乳牙龋易感性相关。此外,月龄、出生体重、母乳持续喂养时间、固体糖摄入频率、可视菌斑等因素也参与早期儿童龋的发生、发展。
作者:于丽霞;庄沛林;林焕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支架材料的制备方法,探讨其物理性能及生物相容性,为骨组织工程的应用作奠定基础。方法热压成形术合成孔隙大小及孔隙率适宜的形状记忆聚合物(SMP)支架,应用体式显微镜观察支架材料的形变过程,扫描电镜考察支架材料塑形前后的孔隙变化以及细胞在支架表面附着生长的情况,同时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接种于支架材料,运用死活细胞染色方法检测该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体式显微镜展现了材料自形变后的中间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形变恢复率约91%,合成的支架材料在人体温度(37℃)下具有形状记忆特性;扫描电镜下可见未形变的支架材料其具有良好的孔隙率(90.6±5.2)%,原始孔隙大小约165μm,压缩状态的孔隙大小约为33μm,同时BMSC与支架材料表面附着良好;死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BMSC在SMP支架表面培养1、7、14 d的活细胞率分别为(81.5±2.2)%、(86.3±1.9)%、(82.1±1.8)%,空白对照组1、7、14 d活细胞率分别为(82.3±1.7)%、(88.4±1.4)%、(83.7±2.1)%,两组间活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0,P=0.555)。而SMP支架组1、7、14 d的活细胞密度分别为(91±2.3)、(202±4.8)和(617±5.5)个/mm2,空白对照组1、7、14 d活细胞密度分别为(83±4.5)、(219±5.3)和(599±7.2)个/mm2,均呈增长模式。结论制备所得支架材料孔隙均一,形变温度为37℃,具有良好形状记忆特性及生物相容性,能响应人体温度恢复到塑型前形状,在微创手术中有巨大的应用潜能。
作者:孙玥;罗恩;纪焕中;陈贵征;龚涛;刘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使用拉曼光谱技术研究静态加载对二硅酸锂玻璃陶瓷(LDG)晶相改变及内部机械残余应力的影响。方法制作LDG盘状试件,采用双轴弯曲法对试件分别进行100和400 N预加载。使用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785 nm波段入射激光扫描两次预加载后试件中央区2 mm ×2 mm区域。根据特征峰的位移反映材料内部应力变化情况,绘制拉曼应力图。结果 LDG拉曼光谱在413 cm-1波段存在Si2O5基团的特征性峰。特征性拉曼峰位置的改变可有效反映内部残余应力的变化。100 N预加载后试件应力分布整体比较均匀,413 cm-1附近的拉曼峰分布在413.2~413.6 cm-1,存在较多应力集中点。400 N预加载后试件的残余应力分布不均匀性增加,特征性拉曼峰位置分布范围扩大至约1.5 cm-1(413.1~414.6 cm-1),应力的集中点更为明显,出现应力集中区。结论通过拉曼光谱技术证实了LDG受静态加载后存在机械残余应力,且随着载荷的增加残余应力更加显著。
作者:王晓东;刀力;简裕涛;赵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联合口腔修复膜在颌骨囊肿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93例,将囊肿摘除后使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填塞骨缺损,再覆盖口腔修复膜,根据临床及X线片资料评价骨缺损区的骨再生及改建情况。结果90例患者术口Ⅰ期愈合,1例切口拆线后裂开,2例患者感觉术区存在肿胀或疼痛不适。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缺损区骨质增生及改建良好。结论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联合口腔修复膜用于颌骨囊肿造成的骨缺损操作简单,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姚兆友;王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层CT(MSCT)在诊断儿童颌骨骨髓炎中的价值。方法10例儿童颌骨骨髓炎病例术前均实施MSCT扫描,对MSCT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其MSCT征象。结果10例患儿中男4例、女6例。病变均发生于下颌骨的下颌角、下颌支。MSCT影像学征象包括:10例中9例出现骨质破坏;均可见较广泛的骨质增生硬化;全部病例可见与颌骨平行的骨膜新生骨;2例追踪复查,病变颌骨可重新塑形;10例中8例合并了周围的蜂窝组织炎。结论 MSCT可在术前正确诊断儿童颌骨骨髓炎,对于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式至关重要。
作者:符水;范淼;陈丹;Sagar Pandey;常丹丹;杨智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份不同人群前牙美学审美观点的差异,为国内前牙美学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上颌前牙的宽度比例、上颌切牙的宽长比例和微笑上唇线高度等常见前牙美学等特征为调查指标,分别对口腔临床医生和普通人群进行网络调查或现场访问调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人群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5年广州市口腔医生和普通人群的前牙审美观差异调查结果与2008年调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腔医生与普通人群在上颌前牙宽度比例、微笑位上唇线高度和上颌前牙临床牙冠倾斜角度三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颌切牙宽长比例(P=0.192)、颊间隙大小(P=0.176)两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人群都认为完美微笑应该具备一定宽度的颊负性间隙(颊间隙率=0.7)。广州市不同收入水平、学历、工龄、常驻地和职称人群之间的前牙美学观点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医生与普通人群前牙美学审美在上颌前牙宽度比例、微笑位上唇线高度和上颌前牙临床牙冠倾斜角度三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前牙美学修复过程中应该加强医患沟通,结合患者心理和生理条件,以获取医患双方都能接受的佳个性修复效果。
作者:傅海君;凌均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无水乙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穿刺栓塞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6年1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进行DSA引导下经皮穿刺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的9例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评价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善情况。结果9例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中5例完全消退,2例消退率≥50%,2例消退率25%~50%。均未发生脑栓塞、肺栓塞、心脏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面型及功能保存良好。结论 DSA引导下经皮穿刺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
作者:韩琨;孟箭;张杰;王兴;顾倩平;李志萍;邵翠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瘤芽”的自噬活性变化及其与颈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4例口腔鳞癌组织及“瘤芽”中自噬启动基因Beclin1和自噬标记蛋白LC3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表达与颈淋巴转移的关系。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Beclin1和LC3在癌旁非肿瘤上皮、癌组织和“瘤芽”中的表达呈递减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淋巴结转移和无颈淋巴结转移口腔鳞癌“瘤芽”的LC3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瘤芽”中Beclin1和LC3表达水平较低的患者颈淋巴转移率较高;在TNM分期中,Ⅲ~Ⅳ期口腔鳞癌“瘤芽”的LC3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Ⅰ~Ⅱ期口腔鳞癌“瘤芽”(P=0.002);但不同分化程度口腔鳞癌“瘤芽”的Beclin1和LC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鳞癌“瘤芽”自噬活性低于癌组织和癌旁非肿瘤上皮,“瘤芽”自噬水平越低,越容易发生颈淋巴转移,进一步证明降低自噬可以促进口腔鳞癌的颈淋巴转移。
作者:周沛玲;王成;梁建锋;罗罡;陈冠辉;李文清;侯劲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与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新喋呤水平的变化及相关关系。方法选取受检者共120例,分为4组,每组30例:牙周炎合并冠心病组(C+P)、单纯牙周炎组(P)、单纯冠心病组(C)和健康对照组(H)。记录性别、年龄等一般统计学资料。检查牙周指标,包括全口牙齿的数量、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探诊出血,同时检测血清新喋呤和血脂水平。采用ANOVA法分析以上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Pearson法分析血清各指标与牙周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各组间牙周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组的血清新喋呤显著高于P组、C组和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C组的血清新喋呤又显著高于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检者的血清新喋呤水平与PD、CAL呈正相关。结论牙周炎与冠心病存在一定的关系,新喋呤可能与二者的病理机制相关。
作者:任静;陈珊;代静;陈燕斌;周倩冰;杨军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后骨折类型与关节盘位移情况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确诊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A、B、C型)患者74例74侧,进行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关节盘移位情况,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骨折类型与关节盘移位的关系。结果74例髁状突矢状骨折(A、B、C型)病例中,26例A型骨折中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较多(57.69%);24例B型骨折中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较多(62.5%);24例C型骨折中正常髁盘关系较多(50%)。不同骨折分型与髁盘关系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55,P=0.000)。结论下颌骨髁状突发生矢状骨折后,大部分病例中的关节盘出现相应位移,位移情况则与矢状骨折类型相关。关节盘移位以前移位为主,受伤程度越大越容易发生不可复性前移位。
作者:王科;彭国光;何善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随着高校口腔医学专业的快速增加,优质的实习资源严重不足,如何快速有效的打造高质量口腔医学专业实习基地已成为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总结以往建设实习基地的实践历程,从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实习基地的遴选及分类型确定;实习基地的培育及认证;实习基地的管理及质量监控等方面,分析探讨口腔医学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和解决策略,呈现的基地培育的基本过程,以便为快速建设和完善口腔医学专业实习基地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作者:阎英;林正梅;亓益品;洪筠;凌均棨;程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颅面部中含有众多液腔性结构,腔内压力的平衡是维持生理功能的基础。组织腔内压力监测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针对包括颅内压及颞下颌关节内压在内的颅面部结构腔内压力的测量方法,并对颞下颌关节测压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作者:姚宇;张志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耐药细菌作为病原体的感染问题日益严重。抗菌肽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两亲性阳离子多肽,在机体免疫防御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且迅速、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抗菌十肽KSL(KKVVFKVKFK?NH2)及其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新型小分子多肽,与天然抗菌肽相比,抗菌活性更强,组织毒性更小,具备应用于口腔抗菌材料防止继发龋的潜能。本文就KSL及其类似物抗菌性能和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谭易;古丽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口腔医学技术在学科设置上强调医科与文理交叉,注重专业实践教学,其教育模式有别于口腔临床医学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也较普通医学生为广。但在我国,口腔医学专业的教育和口腔医学技术的教育一直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本文结合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在“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下,对口腔医学技术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性调整。通过设置口腔医学技术创意实验等方式,在实践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更好地构建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的口腔医学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张靓;于海洋;朱卓立;张倩倩;岳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头颈部脉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面积病变的治疗效果常令人难以满意。在现代循证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师需要结合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日常的临床工作实践。尽管目前有大量脉管畸形治疗的临床研究及相关报道,但由于临床试验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使得临床医师很难从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本文通过对脉管畸形相关临床试验的文献证据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为选择佳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吴海威;郑家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