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电子版)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1366
  • 国内刊号:11-9285/R
  • 影响因子:0.59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368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口腔科学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电子版)杂志   2018年4期文献
  • 固化模式对双固化树脂水门汀微观机械性能及聚合程度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固化模式对临床常用的两种双固化树脂水门汀表面纳米硬度、弹性模量、压入蠕变等微观机械性能及聚合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即刻光照、间歇光照、延迟光照和无光照四种不同的固化模式,分别对RelyX Unicem、PermaCem 2.0两种双固化树脂水门汀进行固化,制备厚度为0.5 mm、直径5 mm的圆形测试试件.室温避光保存24 h后,使用纳米压痕法对表面纳米硬度、弹性模量、压入蠕变等微观机械性能进行测量,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衰减全发射法测试材料的转化率.利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α=0.05).结果 固化模式对本实验选用的两种双固化树脂水门汀的表面纳米硬度、弹性模量有显著影响(P<0.001).对于RelyX Unicem,无光照组的表面纳米硬度、弹性模量低,分别为(153.1±14.6)MPa和(7.6±0.7)GPa,即刻、间歇、延迟光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PermaCem 2.0,无光照组的表面纳米硬度、弹性模量低,分别为(244.8±21.1)MPa和(7.3±0.5)GPa,即刻、间歇、延迟光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固化模式对RelyX Unicem的压入蠕变有显著影响(F=135.41,P<0.001),对PermaCem 2.0也有显著影响(F=148.94,P<0.001),其由高到低依次为:无光照组>延迟光照组>即刻、间歇光照组.固化模式对PermaCem 2.0的转化率有显著影响(F=20.76,P=0.004),但对RelyX Unicem的转化率无显著影响(F=0.899,P=0.447).结论 双固化树脂水门汀在无光照时容易固化不全,降低其微观机械性能.即刻、间歇光照比延迟光照更有利于降低树脂水门汀的压入蠕变.固化模式对不同种类的双固化树脂水门汀聚合程度及微观机械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

    作者:黄沁;杨博;杨家俊;霍兆麟;王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激光选区熔化钛表面不同形貌对口腔链球菌黏附的影响

    目的 探讨激光选区熔化(SLM)制造的钛试件表面不同形貌对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 通过喷砂、碱处理和阳极氧化在SLM钛片表面制备纳米网(NN组)和纳米管(NT组)表面形貌,并与喷砂SLM钛片(SB组)及未处理SLM钛片(SLM组)进行对比,通过扫描电镜、表面形貌分析仪、表面接触角测试仪对各组钛片表面形貌、粗糙度和亲水性进行表征.将各组钛片与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共同培养24 h.通过菌落形成单位计数及细菌荧光染色分析比较不同表面形貌SLM钛片上2种细菌在的黏附活、死菌量及活死菌总量,进而评价SLM钛表面不同形貌对口腔链球菌黏附的影响.结果 SLM组表面为波浪状起伏微米形貌,SB组表面为沟嵴状起伏微米形貌;NN组表面和NT组表面形成了纳米网和纳米管结构.经表面处理的SB组、NN组和NT组较SLM组表面粗糙度降低(RaSB=2.87μm,RaNN=2.90μm,RaNT=2.65μm,RaSLM=7.19μm),亲水性提高(SLM组、SB组、NN组和NT组表面水接触角分别为76.90°、64.47°、23.17°和44.13°).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 显示,NT组表面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的细菌密度为661.29和668.45 CFU/mm2,为各组低,且与其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荧光染色结果 显示,NT组表面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的活死菌总平均荧光强度为281.17和303.58,亦为各组低,且与其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N组表面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死菌比例为0.47和0.62,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 在SLM起伏微米形貌基底上,阳极氧化纳米管具有较强的抗细菌黏附性能,碱处理纳米网抗细菌黏附性能弱于阳极氧化纳米管,但具有一定杀菌性能.

    作者:胡修诚;邓飞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整合素β1介导牙龈蛋白酶所致的小鼠成骨细胞周期阻滞

    目的 探讨整合素β1(Itgb1)在介导牙龈蛋白酶所致的小鼠成骨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方法 8.348 U/L牙龈蛋白酶处理MC3T3-E1细胞12、24、36、48、60、72 h,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含核糖核酸的碘化丙啶(PI/Rnase)染色检测细胞周期G0/G1、S、G2/M各期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水平.携带Itgb1基因的慢病毒转染MC3T3-E1细胞,构建Itgb1过表达稳转细胞株.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CK-8结果 显示,8.348 U/L牙龈蛋白酶处理成骨细胞12~72 h持续抑制细胞增殖.流式检测结果 发现,牙龈蛋白酶作用细胞12 h,停滞在G0/G1期的细胞比例由对照组(62.0±2.0)%升至(88.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18,P<0.001),S期细胞比例由对照组(36.8±6.2)%降至(5.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80,P<0.001).Western blot结果 表明,cyclin D1和CDK4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调了65.0%(Fcyclin D1=60.294,Pcyclin D1<0.001)和40.3%(FCDK4=19.212,PCDK4=0.002).同时牙龈蛋白酶降低Itgb1表达,过表达Itgb1部分逆转牙龈蛋白酶所致的细胞周期阻滞,S期细胞比例由牙龈蛋白酶处理空载体组的(5.8±1.1)%恢复至(14.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226,P=0.017),cyclin D1和CDK4蛋白下调水平亦得到部分逆转(Fcyclin D1=61.740,Pcyclin D1=0.033;FCDK4=41.635,PCDK4=0.014).结论 Itgb1介导牙龈蛋白酶所致的小鼠成骨细胞细胞周期阻滞.

    作者:徐娜;吴娟;邱绮虹;张福萍;梁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隐形矫治不同阶段数字化模型牙齿宽度值可重复性的初步评价

    目的 评价隐形矫治不同阶段数字化模型牙齿宽度值测量可重复性,以探讨临床是否可以据此进行邻面去釉(IPR)完成量的评估.方法 纳入不拔牙隐适美矫治患者50例,治疗中未进行IPR.治疗前(T1)及治疗后(T2,第一次中途重启或精调时)的数字化牙颌模型均由隐适美iTero口内扫描获得.ClinCheck软件中显示了分割后单颗牙齿宽度及根据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所显示的牙量不调值,计算上下颌前牙段牙齿宽度之和(UATW和LATW)、上下颌全牙段牙齿宽度之和(UOTW和LOTW).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T1、T2时间点牙齿宽度数据的可重复性,利用两时间点的差值评价牙齿宽度的精度.将患者分别按拥挤度、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牙齿宽度精度的差异.结果 牙齿宽度值ICC均≥0.917.单颗牙齿宽度两次差值的均值为-0.09~0.03 mm,标准差为0.06~0.17 mm.UATW、LATW、UOTW和LOTW两次测量差值的均值为-0.14~0.10 mm,标准差为0.21~0.53 mm.Bolton分析前牙比差值为(0.02±0.71)%,全牙比差值为(0.25±0.61)%.间隙组LOTW两次测量差值较大,与不拥挤组和拥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牙齿宽度精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inCheck软件中隐形矫治不同阶段数字化模型牙齿宽度测量数据可重复性高,测量精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但个体宽度数据变异较大.年龄和性别对牙齿宽度精度无影响,牙列拥挤度有一定影响.临床一定程度上可以参考分割后的牙齿宽度进行方案设计和IPR完成量评价.

    作者:舒广;戴帆帆;陈文杰;潘维维;刘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上颌窦黏膜囊肿对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影响

    目的 研究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上颌窦内黏膜囊肿的变化和囊肿区种植体周围的成骨情况,探讨上颌窦黏膜囊肿对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12例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并患有上颌窦黏膜囊肿的患者,在不摘除窦腔内黏膜囊肿的情况下,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14枚.术前测量上颌窦底高度,术后当日测量种植体穿入窦底长度,术后1年测量穿入窦腔内的种植体周围成骨高度,观察黏膜囊肿对种植体周围成骨的影响.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术前-术后当日及术前-术后6个月黏膜囊肿投影面积变化,评估手术创伤与黏膜囊肿的相互的影响.结果 通过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的种植体在含有上颌窦黏膜囊肿的上颌后牙区种植体周围成骨良好,术后6个月时全部14枚种植体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前上颌窦底高度为(5.5±1.4)mm,术中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长度为(2.9±1.3)mm,上颌窦底厚度平均增加了(1.8±1.0)mm.根据测量结果 计算黏膜囊肿投影面积,术前(201.2±184.0)mm2,术后当日(133.6±187.6)mm2,术后6个月(134.5±107.1)mm2.术前-术后6个月的成对差分均值及标准差[(66.6±142.8)mm2]明显增大,说明术后6个月时黏膜囊肿的体积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术前-术后当日的黏膜囊肿投影面积相比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5,P=0.021),术前-术后6个月的黏膜囊肿投影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7,P=0.134).手术短期内会对上颌窦内黏膜囊肿造成一定的创伤,但未对上颌窦黏膜囊肿产生激惹、恶化等不良影响.结论 上颌窦内黏膜囊肿的存在不影响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实施与种植体周围成骨.

    作者:李源莹;王劲茗;古佩明;李俊达;陈美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流体力学分析说话瓣膜对下颌骨缺损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运用流体力学的方法 ,研究佩戴说话瓣膜(SV)对围术期气管切开下颌骨缺损重建患者误吸、口腔分泌物、嗅觉及发音的影响.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入组的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瓣膜组及对照组.瓣膜组予术后第2天佩戴SV,对照组不予佩戴SV,观察患者误吸、口腔分泌物、嗅觉、发音情况.吞咽功能采用染色实验,口腔分泌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患者能正确回答易挥发分子的气味即嗅觉功能阳性,能进行简单的言语交流即发音功能阳性.采用锥形束CT(CBCT)扫描,Mimics和Gambit、Fluent软件,三维重建两组患者气道模型和气道流场,应用SPSS 23.0软件对比分析两组间术前、术后咽腔及声门下腔压力的变化,数据结果 以中位数(25%值,75%值)表示.结果 两组相比,瓣膜组4例均改善误吸、嗅觉及发音,口腔分泌物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声门下压分别为101327.00 Pa(101326.25,101327.75)、101270.00 Pa(101269.25,101270.75);瓣膜组佩戴SV后恢复声门下气压,术前、术后声门下压均为101327.00 Pa(101326.25,10132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气管切开患者佩戴SV能够减少误吸风险,改善嗅觉功能,此外,恢复患者言语交流能力,缓解患者围术期焦虑,有利于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因此,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运用SV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郑燕娜;梁玉洁;杨乐;卢涣滋;廖贵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两种微动力系统在上颌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应用的比较

    目的 通过对比超声骨刀与涡轮手机去骨法拔除上颌埋伏多生牙的手术效果,探讨更为方便、安全、有效的拔牙方法 .方法 选取2013—2017年中山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拔除上颌埋伏多生牙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50例(共计190颗多生牙),通过抽签的方法 随机分两组.术前均完善锥形束CT(CBCT)检查以定位埋伏多生牙,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式,选择合适的切口入路,实验组采取超声骨刀去骨法拔牙,对照组采取涡轮反角手机去骨法拔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化患者术后疼痛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以独立样本的t检验法对两组患者以及年满12周岁以上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疼痛的VAS值范围为0~10(0为完全无痛,10为为剧烈的疼痛),实验组VAS均值为4.2±1.5,低于对照组的5.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2,P<0.001).而对于12岁以上患者的疼痛VAS值分析,实验组均值为4.2±1.5,亦低于对照组的5.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6,P=0.005).手术时间平均值,实验组为(48±6)min,低于对照组的(5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4,P=0.003).而对于12岁以上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分析,实验组均值为(46±6)min,亦低于对照组的(49±7)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1,P=0.060).结论 采用CBCT引导下超声骨刀拔牙法拔除上颌埋伏多生牙,疼痛少、时间短、舒适性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拔牙方法 .

    作者:许志杰;杨蕊;杜国勇;何奋军;余丽佳;吴纪楠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牙菌斑生物膜研究模型的进展

    口腔微生物群落是典型的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多种菌属组成的三维结构,黏附在牙齿表面,具有生物膜结构和微生物生理学的功能.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已有多种生物膜模型用于研究龋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这些龋病生物膜模型有助于研究者用一种可控、简化的方式来预测龋病的临床进展结果 .目前,研究龋病微生物的模型有体外单菌种生物膜模型和多菌种生物膜模型.本文将从研究龋病的生物膜体外模型建立做一综述.

    作者:黄银雪;霍丽珺;雷雅燕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DKK1与牙齿发育和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Dickkopf家族(DKK)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古老体系,通过抑制Wnt通路的信号传导来发挥调节作用.DKK1作为DKK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可以通过调节细胞生长、迁移、分化来控制机体发育和疾病发展,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形成等方面研究较为成熟.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和一些口腔疾病发病率逐年上涨,学者们对疾病的分子机制领域研究逐渐深入,DKK1通过调节Wnt通路这一重要机制在口腔医学领域也逐渐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DKK1在牙齿发育和口腔的常见疾病如口腔肿瘤、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中可能的分子机制,为学者们未来进一步研究牙齿形态发育的精密调控机制和口腔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与思路.

    作者:刘君杰;全宏志;张建;黄俊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种植牙龈乳头的保留与重建

    种植修复的红色美学PES评价标准(Fürhauser, 2005)的7个要素中,龈边缘及龈乳头为重要.种植体周围龈乳头的特点是:无垂直向结缔组织纤维附着,纤维附着不紧密,缺乏牙周膜结构,且颈部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带,缺乏血供.因此种植体周软组织在炎症或受到刺激时,比天然牙更容易发生软组织萎缩.

    作者:王劲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原发性萌出障碍1例

    对1例青少年不明原因的牙齿萌出障碍的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原发性萌出障碍、不明确萌出障碍和机械性牙齿萌出障碍进行鉴别诊断.通过实验性拔牙、临床检查及锥形束CT(CBCT)观察,确诊为原发性萌出障碍.原发性萌出障碍是一种口腔罕见疾病,在没有遗传病史的情况下很难与其他类型的萌出障碍鉴别,实验性拔牙可以是很好的辅助手段.

    作者:王媛;魏莉婷;韩宗蒲;任利玲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