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钛表面儿茶酚化聚电解质多层膜对蛋白质的吸附行为,为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方法,采用脂多糖胺纳米囊泡(NPs)和3,4-二羟苯基丙酸反应制备儿茶酚接枝率为40%的儿茶酚化NPs(cNPs);采用透明质酸(HA)和多巴胺反应制备儿茶酚接枝率为10%的儿茶酚化透明质酸(cHA).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以cNPs为引发层、cHA/NPs为阴、阳离子聚电解质,在钛或石英表面构建含3个(cHA/NPs)双层的儿茶酚化聚电解质膜[(基底-cNPs-(cHA/NPs)3],记为cPEM.同时以NPs为引发层,构建含(HA/NPs)3的未儿茶酚化聚电解质膜(PEM).采用红外光谱分析膜表面化学组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检测膜表面粗糙度,Zeta电位分析仪记录膜表面Zeta电位.选取4种等电点(pI)分别小于、等于、大于生理pH 7.4的蛋白质:牛血清白蛋白(BSA,pI=4.7)、纤连蛋白(Fn,pI=5.8)、牛血红蛋白(BHb,pI=6.8~7.0)、多聚赖氨酸(PLL,pI=9.74),以其为模型蛋白,用0.15 mol/L的NaCl配制成1 mg/mL的水溶液.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实时动态监测膜表面蛋白吸附情况、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样品蛋白吸附前后形貌,LSCM、荧光酶标仪分别分析荧光标记蛋白在膜表面吸附情况,并测试荧光标记蛋白的吸附量.使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SNK和LSD法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SCM结果表明,石英表面粗糙度为(301±12)nm,组装cPEM、PEM后,表面粗糙度增加,分别为(656±88)、(446±25)n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974,P<0.001).cPEM组的红外谱图中出现儿茶酚中的苯环(νC=C)、PEM组的胺基和烷基、多糖中的糖醛酸环等特征峰,证实钛表面引入cPEM和PEM.组装过程中Zeta电位呈锯齿状交替上升,cPEM组表面电位为+22.53 mV,PEM组的表面电位为+17.36 mV.QCM结果表明,生理pH下,所有表面均基本不吸附PLL.在不同表面,BSA和BHb的吸附量cPEM组>PEM组>Ti组.原子力显微镜下可见cPEM、PEM组表面为分布均匀的水滴形海岛状结构,吸附BSA后,表面可见圆盘状结构,且cPEM组量大于PEM组,说明可能BSA在cPEM组表面的吸附量大于PEM组.采用LSCM和荧光酶标仪分析绿色荧光标记蛋白在不同表面的吸附情况,发现在不同种膜表面,同一蛋白吸附量cPEM组>PEM组>Ti组;在同一种膜表面,不同蛋白吸附量BSA>Fn>BHb.结论 本实验研发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对钛表面进行改性后,能提高蛋白在表面的吸附,儿茶酚化改性则进一步促进这种吸附.蛋白吸附的驱动力可能主要源于静电相互作用和儿茶酚基团对蛋白偶联捕捉作用.
作者:黄明娣;王琴梅;何艺婷;池莉;黎艳珊;滕伟;Guanghua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4种不同固位形的磨牙双端粘接桥的修复体、基牙的应力分布及位移变化,并研究不同粘接桥的抗脱位力差别.方法 在右下第一磨牙缺失牙列标准模型上按舌侧翼板形(A组)、D形固位形(B组)、应力中断形(C组)、支托固位形(D组)4种粘接桥设计的牙体预备标准进行牙体预备,每组制作6个钴铬合金金属烤瓷粘接桥,树脂粘接剂粘接.其中每组1个试件用于有限元扫描建模,采用Micro-CT扫描技术及Mimic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有限元软件内并对其网格划分.在4组模型的桥体上加载100 N的垂直与斜向45°的载荷,观察并计算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另外每组5个试件在万能测试机上行拉力实验,记录粘接桥抗脱位力值并统计学分析.结果 垂直载荷时C组修复体应力峰值小,为37.5 MPa(P<0.05);A组基牙应力峰值小,为14.5 MPa(P<0.05);A组修复体位移量变化小,为3.80μm(P<0.05);C组基牙位移量变化小,为3.72μm(P<0.05).斜向载荷时C组修复体和基牙应力峰值小,为74.3、19.8 MPa(P<0.05);D组修复体和基牙位移量变化小,为1.69、1.62μm(P>0.05).4组间von Mises应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位移量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与D组组间抗脱位力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840,P<0.001).结论 应力中断形粘接桥能有效降低修复体与基牙所受应力,但该固位形的抗脱位力较低.D形固位形和支托固位形粘接桥的固位形设计能将垂直或侧向牙合力传递、分散至基牙,且抗脱位力较高.
作者:陈枝沛;黄静燕;张辉;张新春;黄沁;王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构建方向激光选区融化(SLM)钛-6铝-4钒(Ti-6Al-4V)卡环的机械性能并与铸造卡环进行比较.方法 制作3种不同构建方向SLM卡环及铸造卡环共计48个,根据卡环臂长轴与构建方向角度分为SLM0组、SLM45组、SLM90组和铸造组.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析卡环的应力分布和大应力值.然后利用自制夹具在人工唾液环境下对卡环进行7200次循环摘戴模拟临床使用5年时间来评估卡环的抗疲劳性能.后各组随机选取1个卡环进行三点弯曲使其折断,应用扫描电镜(SEM)对断端进行观察.实验数据使用SPSS 20.0进行处理,设置α=0.05.结果有限元分析发现,卡环的大应力位于卡环固位臂的中段,在0.50 mm倒凹下其大von Mises值远小于Ti-6Al-4V的弹性极限.循环疲劳实验中0.25 mm倒凹下SLM90卡环的抗疲劳性优于铸造卡环(P<0.05),0.50 mm倒凹下SLM90卡环的抗疲劳性优于SLM0、SLM45和铸造组卡环(P<0.05).SEM显示卡环的断裂起始于晶粒之间.结论 SLM试件具有更小的晶粒;SLM组尤其是SLM90卡环的主要是韧性断裂而铸造组卡环为脆性断裂;SLM Ti-6Al-4V卡环可放置于0.50 mm倒凹下,SLM90卡环相较于SLM0、SLM45和铸造组卡环具有更优异的抗疲劳性能,这说明SLM Ti-6Al-4V材料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
作者:谢文强;王洁琪;郑美华;李小宇;张雯;韦佩伶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磁珠分选法分选表面CXC受体4(CXCR4)阳性表达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分选效率,以及分选后BMSC的增殖、迁移和成骨能力是否受到影响.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通过生长曲线、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和流式检测BMSC表面标记蛋白表达,鉴定大鼠BMSC.流式检测细胞表面CXCR4的阳性率,通过生长曲线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体外趋化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检测成骨诱导早期细胞ALP活性和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细胞成骨能力,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结果 通过全骨髓贴壁法获得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大鼠BMSC.磁珠分选阳性细胞表面CXCR4表达[(55.13±0.67)%]较未分选组[(6.49±0.59)%]显著增加(LSD-t=63.66,P<0.001).分选阳性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16.22±1.68)%]以及培养后期细胞增殖活性(A450(5 d)=1.40±0.04;A450(7 d)=1.60±0.01)较未分选细胞[CFU=(17.00±1.76)%;A450(5 d)=1.49±0.07;A450(7 d)=1.60±0.12]均无明显变化;而培养早期(第1、3天)分选阳性细胞的增殖活性[A450(1 d)=0.50±0.01;A450(3 d)=0.81±0.05]较未分选细胞[A450(1 d)=0.57±0.01;A450(3 d)=0.96±0.06]稍低[LSD-t1 d=5.208,P1 d=0.002;LSD-t3 d=3.563,P3 d=0.012].分选阳性细胞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定向迁移能力(71.33±5.69)较未分选细胞(23.33±1.53)显著增强(LSD-t=17.211,P<0.001).在成骨诱导早期,分选阳性细胞的Runx2 mRNA(0.93±0.12)较未分选组(0.51±0.14)表达上调(LSD-t=4.703,P=0.003),而ALP活性及ALP mRNA、OCN 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磁珠分选法可有效分选CXCR4+BMSC,显著提高BMSC向SDF-1α的迁移效率,对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不大.
作者:麦宇芸;叶舒;胡晓莉;权晶晶;张晓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开牙合畸形的临床应用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选取高角型开牙合畸形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30岁,平均24.5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均采取拔牙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头影测量指标并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矫治后前牙覆牙合恢复正常,面型得到明显改善.SNA角减小1.6°(P<0.001),SNB角减小0.5°(P=0.038),ANB角减小1.1°(P<0.001),GoGn-SN角减小1.7°(P<0.001),U1-NA减小3.7 mm(P<0.001),L1-NB减小1.8 mm(P=0.001),U1-L1角增加16.6°(P<0.001),U1-SN角减小8.2°(P<0.001),OPP-SN角减小5.3°(P=0.012),FH-PP角减小0.9°(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PP减小0.6 mm(P=0.091),L1-MP角减小0.6°(P=0.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开牙合畸形能有效进行垂直向控制,使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晟;王春阳;谢永建;麦理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持续换药后未见明显好转、且呈持续性加重的颌面颈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采用VSD治疗8例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持续换药未见好转、且呈持续性加重的严重颌面颈部感染,在去除术后感染区坏死物质、彻底清创后,以负压封闭引流材料覆盖创口,0.9%氯化钠溶液冲洗,持续负压引流,直至引流液清亮、创缘组织无红肿、无压痛后,撤除VSD装置.结果 6例患者明确感染后,使用传统换药约7~8 d,感染呈进行性加重,遂使用VSD装置置于感染区,持续引流5~15 d后,可见引流液清亮,颌面部肿胀基本消失,创缘周围可见肉芽组织增生,伤口基本愈合;所有病例中有1例为放射性颌骨骨髓炎行腓骨肌皮瓣修复,明确感染、持续换药约20 d后,感染呈进行性加重,放置VSD 5 d后于手术室清除病灶骨,术后继续换药,伤口愈合;1例术后并发食管瘘患者使用VSD时间长,撤除VSD后,引流液清亮,颌面部肿胀较前明显减轻,创口可见肉芽组织增生,但左颈部仍可见到1个大小约1 cm×1 cm的瘘管,邻近瘘管可见颈部膨隆明显,扪诊质硬,无波动感.左颈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示:左颈部见3.9 cm×2.3 cm×5.0 cm大小的不规则占位病变,右颈部见1个大小约2.3 cm×1.4 cm团块状病变,考虑淋巴结肿大(术后复发).结论 VSD有利于控制感染,防止术后感染扩散,促进术后创面组织的愈合;同时肿瘤患者使用VSD存在促癌细胞转移、增殖的可能,在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适应证,并密切监测创区变化,当发现可疑病变或创面延迟愈合时,应立即撤除VSD装置,根据具体情况行进一步治疗.
作者:龙静;黄谢山;潘小萌;陈灼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种植术后3~4年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患者的种植疗效差异.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2例,共植入48枚种植体,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牙周健康患者25例,共植入34枚种植体,观察植入后3~4年种植体周围情况,测量种植体边缘牙槽骨吸收(MBL)情况,记录改良出血指数(mBI)、牙周探诊深度(PD)、种植体存留率,并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均获得100%的种植体存留率.慢性牙周炎组的MBL为[(0.25±0.56)mm],与牙周健康组[(0.34±0.49)mm]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730,P=0.416).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的PD分别为(1.63±0.78)和(1.49±0.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01,P=0.41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3~4年时观察种植效果与牙周健康患者无明显差别,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仍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马婧;曾融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骨折常常需要内固定物的辅助以促进愈合.传统的不可降解内固定物由于组织反应、应力遮挡等常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目前,可降解内固定物是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聚乳酸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可降解内固定物,已实际投入临床使用,由于其机械性能较差,多应用于颌骨的非承重部位.镁合金是现在可降解内固定物的研究热点,但是其降解速率过快,降解产生氢气是其主要缺点.有关锌合金内固定物的研究较少,其十分具有发展潜力,很可能成为新一代可降解内固定系统.本文将对聚乳酸、镁合金、锌合金作为内固定系统进行综述.
作者:邵小夕;王祥;许方方;戴太强;刘斌;刘彦普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肿瘤细胞放射性抵抗是目前抗癌治疗中难以解决的一大难点,但其抵抗的分子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环状RNA(circRNA)是真核生物内的一类封闭环形RNA分子,具有组织特异性、稳定性和易于检测等特点,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放疗抵抗密切相关.circRNA能发挥微小RNA(miRNA)海绵吸附作用,调控与肿瘤放疗抵抗相关的miRNA和信号转导通路,使其有望成为提高肿瘤放疗敏感性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及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circRNA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肿瘤放射治疗应用中的研究前景.
作者:陈冠辉;李一鸣;余东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诞生牙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1月发现的9例诞生牙患儿,采用在表面麻醉或消毒后非麻醉状态下拔除诞生牙,术后用棉签压迫止血未进行创面缝合,除1例早产低体重新生儿使用抗生素其余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后5~7d观察拔牙创面.结果 9例患儿,术后5~7d拔牙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在表面麻醉或消毒后非麻醉状态下,拔除诞生牙是治疗诞生牙的良好办法,且简单易行.
作者:周江保;肖全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显微技术因其良好的照明、合适的放大倍数、合理的人体工程学设计等优点已逐步应用于口腔医学临床治疗.口腔医学技术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程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接受技能锻炼的重要课堂.牙科技师的显微制作技术水平是影响精密修复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口腔医学技术实验中没有采用显微制作的方式,仅仅通过裸眼观察制作,无法对其精度进行把控.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通过设置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显微操作技术实验课程,填补目前缺乏该实验课程的空白,在实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的口腔医学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张倩倩;董博;杨兴强;任薇;岳莉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