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头低住卧床条件下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 选取6名男性健康志愿者,-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状态,在实验前、实验第2天及第5天测量双眼在不同空间频率下的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结果 在不同空间频率下,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潜伏期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差异,P100波波幅在高空间频率下有显著改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中空间频率及低空间频率下无显著差异.结论 头低位卧床条件下可导致高空间频率下的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提示失重对于正常人视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作者:赵军;胡莲娜;李志生;梁会泽;闫洪欣;仇长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提出一种能体现类别间重要性差异的心电信号(ECG)特征提取方法,同时弥补传统特征提取法缺乏解决优先权分类问题能力的不足.方法 收集MIT-BIH database中的正常窦性心律(NSR)、心房早期收缩(APC)、心室早期收缩(PVC)、心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纤维性颤动(VF)和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各250例进行分类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主观引导特征提取法,在某一准则和主观意图引导下,构造出特征投影矢量,获得有利于具有优先权类别的分类特征.结果 与传统线性鉴别分析法(LDA)相比较,该方法可将优先类分类精度平均提高12%.结论 主观引导特征提取法使优先类能得到更好分类的同时,其他各类也能得到较好的分类.
作者:葛丁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重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转染对内皮源性一氧化氮(NO)合酶(eNOS)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克隆和构建含人ACE2基因全长的重组质粒(pACE2),并将之转染入人血管内皮细胞中;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转染细胞中的ACE2、eNOS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细胞中NO含量.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100 nmol/L)加入细胞后可抑制由胰岛素刺激的Ser1177-eNOS磷酸化与NO生成(n=5~6,P<0.01).pACE2基因转染可逆转细胞中由Ang Ⅱ对胰岛素诱导eNOS磷酸化的抑制效应,同时伴NO水平上升(N=5~6,P<0.01).结论 ACE2过表达可明显改善人血管内皮细胞中eNOS磷酸化的表达,伴有NO生成增加,提示ACE2可能通过调节血管Ang Ⅱ/NO的平衡,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胰岛素抵抗中起重要功效.
作者:钟久昌;朱鼎良;余细勇;于汇民;周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模拟一个完整的组织冻融过程来了解手术过程中的热传递过程.方法 考虑到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不同热物性,建立了一个生物组织的相变传热模型.假设生物组织为多孔介质,并且考虑组织中骨架和流体(如组织液)的不同性质.采用显热容法解决相变问题.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冻结过程中,冷刀初始温度越低,冷刀降温速度越快,组织温度下降得越快;在融化过程中,冷刀升温速度越快,组织温度上升得越快.同时研究表明生物组织的孔隙率以及血液灌注率和新陈代谢都对组织温度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结论 研究生物组织在冷冻手术中的热传递过程,对于冷冻手术今后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作者:施娟;陈振乾;施明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短臂离心机进行梯度G值联合运动负荷锻炼,观察间断性锻炼3周后人体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变化.方法 8名健康青年男性间断进行离心机梯度G值(1~2 G)暴露联合30 W运动负荷锻炼,每天30 min,持续3周.记录心电图和逐跳连续血压,运用自回归谱分析法得到心率变异性(HRV)与收缩压变异性功率谱.锻炼前后进行头高位倾斜联合下体负压测试,观察立位应激时心血管功能变化.结果 在卧位休息时,锻炼3周后被试者HRV的低频与高频比值较锻炼前显著下降(P<0.05),收缩压变异性的低频功率较锻炼前显著增加(P<0.05).在头高位倾斜联合下体负压实验时,锻炼后被试者心率较锻炼前显著下降(P<0.05),总外周阻力显著增加(P<0.05),每搏量呈增加的趋势.结论 离心机+Gz暴露联合30 W运动锻炼3周可以增加平卧位心脏迷走神经与外周血管交感神经活动水平,增强立位应激时血压调节能力,提高了心血管功能储备.
作者:朱超;孙喜庆;姚永杰;张舒;王永春;王雷;任虎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制备用于催化氧化处理冷凝废水的铈掺杂活性炭载铂催化剂(Pt/CeO2/GAC),考察Ce的掺杂改性是否能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并对催化氧化冷凝废水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浸渍乙二醇还原法制备了掺杂Ce的Pt//GAC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间歇实验研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结果 在反应温度为40℃和常压条件下,当该催化剂投加量为13.33 g·L-1,反应时间为2 h,冷凝废水中93.4%的乙醇被氧化为乙醛和乙酸;而使用不加Ce的Pt/GAC催化剂,冷凝废水中的乙醇的氧化率只有85.0%.结论 Ce的掺杂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催化剂中以Ce4+形式存在催化剂表面上的Ce不仅增加了化学吸附氧含量,而且使活性组分Pt在催化剂表面的含量也显著增加.
作者:王传增;周抗寒;王砥;孙德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在二维电磁逆散射成像中研究线性抽样的应用,重点讨论线性抽样法在部分入射波角度和观测角度范围条件下的成像效果.方法 通过数值计算,求解等效积分方程,获取解向量在成像区域内每一采样点的范数,利用灰度表示其范数,重构散射体形状.结果 在已知全部入射角度[0,360°]下全部观测角度[0,360°]的散射场的远场信息时,成像效果比较理想;当随着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范围的减小,其成像效果有所下降.当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范围局限于部分角度时,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位于同一侧时的成像效果要比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位于异侧时要好,而且在与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方向相对应的目标物体位置处会得到更加清晰的成像轮廓.结论 线性抽样法在部分角度测量条件下虽然成像效果有所下降,但其成像的有效性仍然值得关注.
作者:李春晖;赵翔;黄卡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基于Multi-Electrocle Array(MEA)构建嗅觉神经芯片及其测试系统的方法,并验证系统获取神经电生理和其他电生理信号的有效性.方法 首先通过自行研制的72通道神经电信号调理电路和同步采集系统获取MEA芯片上大鼠全心离体心电信号和海马神经网络自发放电生理信号;然后通过此采集系统获取平面MEA芯片上培养新生大鼠嗅球神经细胞而制作成嗅球神经网络细胞芯片的电生理信号,并通过光镜观察嗅球网络生长形态.结果 基于MEA传感与检测系统有效地获取了不同培养阶段嗅球神经网络形态所对应的电生理信号,能够用来分析神经网络电生理信号的复杂性和时间编码.结论 本文构建的检测平台能够广泛用于神经电生理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
作者:刘峰;郑茜茜;沈小妹;李一乔;凌树才;郑筱祥;叶学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使用能量变换与小波分解的联合算法检测心电信号QRS波群的特征点,为心电信号的自动分析提供新的手段.方法 能量变换是基于信号的局部特征的,可以有效地突出信号的峰点或谷点;小波分解对信号做多分辨率分解,可以突出信号的特征信息;两种方法的结合更利于QRS波群的检测.结果 使用30例样本检测算法性能,证明联合算法能够提高信噪比,对特征点的定位准确可靠.经MIT/BIH心电数据库的检测验证,其R波定位的正确率高达99.79%.使用心率趋势图分析计算结果,不仅可以完全纠正误检和漏检,而且能够定位异常的心搏.结论 本算法能够准确、实时地识别被噪声严重干扰的心电信号的QRS波群,因而在心电信号的自动分析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延军;严洪;赵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设计巨噬细胞在体外对SCPP的降解实验,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掺锶聚磷酸钙(SCPP)体内降解规律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方法 制备SCPP支架材料,将该材料与巨噬细胞RAW264.7培养6周以研究细胞介导的降解.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及材料形貌;复合电极测量培养液pH值变化和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检测培养液中的Ca2+、磷(Pi)、Sr2+浓度.结果 SEM结果表明,培养细胞后材料孔径与粒径均减小,表面粗糙度增大,降解显著;细胞组培养液pH值在6.87~7.17之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组培养液中Ca2+、Pi、Sr2+释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介导的降解速率约为对照组的5倍,且Sr2+浓度在正常生理范围内.结论 在SCPP降解过程中,巨噬细胞加速了SCPP的降解,并在降解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作者:陈峰;田猛;秦滢杰;张小华;余喜讯;万昌秀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可用于中长期失重环境下肌肉萎缩对抗的可编程式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方法 由可控恒流脉冲发生器、导线、皮肤电极组成系统,针对刺激处方筛选的要求,刺激脉冲参数独立可调且能实现不同刺激阶段的组合输出.结果 系统样机工作正常,输出信号精确;不同波形的脉冲电流都能引起股四头肌的感觉、收缩、强直及疼痛,但所需幅度阖值不同,相同幅度刺激引起的主观感受也存在差异.结论 研制的系统输出信号准确、可编程功能强大,便于进行刺激处方的筛选和验证.可作为失重环境下肌肉萎缩的电刺激对抗研究的仪器平台;人体试用实验验证了刺激系统的功能性,为刺激参数的优化提供了初步依据.
作者:牛川森;胡春华;郝红伟;李路明;吴敏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增氧呼吸器对严重急性低压缺氧的防护作用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暴露在海拔400 m(西安市的平均海拔高度)不佩戴增氧呼吸器;急性低压缺氧组(H)暴露在模拟海拔8 500 m环境180 min,不佩戴增氧呼吸器;急性低压缺氧呼吸器防护组(P)暴露在模拟海拔8 500 m环境180 min,佩戴增氧呼吸器.各组动物均于进舱时、气压降至海拔8500 m即刻、30、60、120、180 min抽取动脉血0.5 mL进行实时血气分析,并于实验结束时抽取动脉血2mL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MDA)测定.结果 H组各时间点PaO2、SaO2及终点SOD活性均低于Con组,P组则均高于H组,两组血气均于8 500 m 30 min时降至低.血清MDA浓度H组显著高于Con组,P组显著低于H组,各组间比较均P<0.001.结论 佩戴增氧呼吸器能提高严重急性低压缺氧时PaO2、SaO2及SOD活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护缺氧所致的自由基损害.
作者:高巍;赵晖;张惠;王彦亮;徐瑞芬;徐浩;周阳;罗二平;申广浩;徐礼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在人-机系统的工效学评价中,操作者的工作负荷对系统效能评价具有非常直接的意义,而操作者的身体疲劳又是确定其工作负荷的重要指标.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肌肉疲劳发生机制、测量与评价方法以及研究展望进行了综述,归纳应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观点以供讨论.
作者:周前祥;王春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微重力环境可导致航天员免疫机能下降和易于感染.而在免疫系统中黏附分子对于免疫功能的正常行使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细胞黏附分子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微重力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也有助于研究细胞对于重力感知的相关机制.本文主要介绍微重力条件下,免疫系统相关的细胞粘附分子所介导的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对细胞功能影响等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宇;桑晨;庄逢源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