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考察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容量对歼击机仪表判断任务成绩的影响.方法 首先测量17名男性空军地勤人员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容量;随后让他们参与某机型的歼击机上仪表(速度表、航向表和高度表)读数的判断任务,仪表的呈现时间为500 ms和1000 ms;每种条件的任务重复10次,后记录各条件受试者反应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结果 呈现时间对各仪表判断任务绩效影响显著,在500 ms的呈现时间中,受试者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容量对速度表和高度表读数判断正确率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容量对知觉和理解仪表读数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苏衡;刘志方;曹立人;戴顺琳;娄振山;孟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理旋转能力是否会影响人控交会对接任务绩效.方法 选取16名男性受试者参加心理旋转能力测验与模拟人控交会对接实验;对受试者心理旋转能力指标与模拟人控交会对接任务绩效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受试者三维(3D)心理旋转能力指标与人控交会对接任务绩效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而二维(2D)心理旋转能力指标与人控交会对接任务绩效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人的3D心理旋转能力可能在人控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田雨;陈善广;王春慧;田志强;蒋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提出一种非头戴式话音通讯方式,设计话音通讯电路.以解决舱外航天服佩戴式通信头戴对头部的束缚及送话器易碰伤嘴角等问题.方法 采用独立式送话器和受话器,将其置于舱外服头盔内合适位置,研究与之匹配的话音放大处理电路,并通过试验,验证非头戴式话音通讯方式的可行性和电路的正确性.结果 话音通讯电路设计合理,与舱外服接口匹配,话音清晰.结论 该研究为探索新的舱外服话音通信方式奠定基础,为舱外服话音通讯系统的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作者:姚丽坤;马峰;夏林根;田长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制一种微重力环境新型多功能膜生物反应器,用于细胞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和航天医学研究.方法 根据微重力环境下的使用要求,进行方案论证、图纸设计、加工,并进行调试和初步微生物培养实验验证.结果 研制的新型多功能膜生物反应器包括液体贮存及供给系统、气体贮存及供给系统、培养系统、排气系统、排液系统和智能监控系统6个部分.研制的无泡供气膜功能部件,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氧气,提高了氧气的利用效率;研制的膜脱气功能部件,能及时脱除培养体系中的CO2.开发了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控制系统,用于系统参数的监控和信息存储.验证实验表明,该新型多功能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稳定,其能耗、体积、重量和监控指标等均能达到设计要求.结论 该装置系统设计合理,氧气供给,营养混合传质和气液分离组件的工作原理适合微重力环境下生物反应器开发的使用要求.
作者:王超;李坤鹏;郑森;李春;蒋远大;邓玉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水下训练服的通风散热特性.方法 采用环形夹层的混合对流传热模型,夹层两侧分别为等温壁面和对流条件,建立水下训练服通风散热计算模型.同时利用现有水下训练服,以暖体假人模拟人体代谢产热,开展水下训练服通风性能实验,验证计算模型的正确性.结果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数据一致,水下训练服的通风散热量在30 ~ 60 W范围内,上下肢及躯干散热量比为4∶3∶13.结论 本文建立的计算模型正确,可以应用于水下训练服通风换热系统的设计计算与分析.
作者:王海亮;张万欣;司怀吉;李金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监测健康成年男性在45 d-6°头低位卧床实验过程中视觉注意搜索能力是否会受到影响.方法 16名男性健康成年受试者进行45 d-6°头低位卧床以模拟失重状态.在卧床前12天、卧床期间(第10,20,30,40天)以及卧床之后第13天进行视觉注意搜索实验.实验一是考察pop-out的被动注意的并行搜索实验,实验二则是考察需要主动注意的串行搜索实验.结果 实验一发现受试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在几次测试中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实验二受试者的行为表现在测试中逐渐提高,说明发生了知觉学习,其学习过程先快后慢而且逐渐趋于稳定.结论 4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人的基本视觉搜索能力并没有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变差,视知觉学习能力也仍然存在.
作者:孙美荣;王芳;安安;陈晓萍;白延强;陈善广;宋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模拟失重环境下与小鼠成骨细胞功能变化相关的miRNAs.方法 收集并整理已报道的针对模拟失重环境下小鼠成骨细胞内mRNAs表达变化的基因芯片检测数据,分析差异表达显著的mRNAs,搜集其基因组定位信息;在miRBase数据库中查找处于这些基因组位置上的内含子miRNAs,并应用靶基因预测、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进行后续miRNA功能预测.结果 鉴定出5种与宿主mRNA共处同一转录单元的潜在内含子miRNAs.结论 预测出的5种内含子miRNAs在模拟失重环境所致成骨细胞功能变化中具有潜在调控作用,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
作者:胡泽兵;王冰;曹新生;杜挺媛;张舒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低频旋转永磁场对人体表面热分布、血压及心率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磁场干预前后对25名志愿者进行红外热像、血压及心率检查.采用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的方法,分析红外热像图、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考察0.4T低频旋转永磁场对人体表面热分布、血压、及心率的影响.结果 正常人体表面热分布表现为中央温度较高、周边温度较低且左右对称的类正态分布特点;局部功能或器质改变的人体,表现出现局部过热或过凉的现象.0.4T低频旋转永磁场可以影响人的血压及心率,改善人体表面热分布,使患者异常的人体表面热分布趋于正常.结论 人体表面热分布与环境温度及人体健康状况有关,0.4 T低频旋转永磁场可以影响人的血压、及心率,改善人体表面热分布状态,促使异常人体表面热分布趋于正常.
作者:朱金武;杨军;杨秀岩;李晔;肖松;郭子川;俞梦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根据睡眠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综述了睡眠质量的评价方法,以及载人航天在轨睡眠的研究现况,并对未来的睡眠研究进行了展望.
作者:李延军;宏峰;严洪;肖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登月或登陆火星的航天任务中,航天员不可避免地会经受到低重力环境,由此需在地面上模拟出这种载人低重力环境.本文叙述了载人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的定义、分类,分别介绍了失重飞机、悬吊、水下模拟、外力骨骼等模拟技术,对当前载人低重力模拟技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做了讨论.后对我国研制载人低重力模拟设备提出了建议.
作者:刘巍;张磊;赵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空间站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离不开航天员的在轨维修.本文介绍了国外空间站在轨维修的一些相关情况,重点对国外空间站在轨维修方式、维修级别、维修类型以及维修时间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国外空间站在轨维修策略的分析,给出了对我国开展空间站在轨维修的一些启示.
作者:滕鑫紫;陈庆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本文就脉搏波速度(PWV)与性别之间关系研究结果的差异化问题,列举了典型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产生差异化的原因.研究认为PWV与性别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影响因素的综合效应,年龄是影响PWV与性别关系的重要因素,但年龄的影响只是表面现象,人体激素水平可能是PWV与性别之间关系的本质影响因素.后对PWV与性别之间关系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牟文英;陈善广;李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运动基模拟器在飞行训练中的应用经验和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未来的航天飞行训练需求,如应急手动控制返回,手控交会对接和载人登月等任务对航天员训练的需要,对我国航天飞行训练中应用运动基模拟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作者:陈炜;姜国华;晁建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载人航天50多年来,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措施也已逐渐进入其成熟阶段.本文系统综述了美国和俄罗斯载人航天任务中的失重生理效应研究与防护措施在轨使用历史及其在轨应用方案,提出了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措施未来三方面的发展策略:多锻炼方式的整合,锻炼与营养的整合,反向契合失重生理效应层次特征的锻炼-效果动态响应的应用.本综述旨在为我国相关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王林杰;李志利;刘炳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MicroRNAs是一种内源性的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近年的研究发现miRNAs不仅参与了细胞发育、增殖、凋亡、分化等几乎所有的生理过程,而且在疾病发生,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响应等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界刺激影响miRNAs的表达,miRNAs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对外界刺激作出响应.本文就miRNAs研究新进展及miRNAs在各种应激中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并对miRNAs在航天医学中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作者:冀国华;吕柯;曲丽娜;李莹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载人星际飞行期间,航天员需要完成比绕地球低轨道飞行更为复杂的任务并克服更多苛刻环境威胁,为了完成前期工程研制、航天员训练、任务实施等研究,必须进行大量的地面模拟试验.NASA在过去10年实施了6项模拟计划,试验内容从单一设备测试到综合性多任务大型试验,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和细化,研究深入性不断增强.本文对这些模拟计划的类别和研究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总体研究特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给出我国航天医学工程领域实施载人星际飞行地面模拟试验需要的研究内容建议.
作者:管春磊;强静;安德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启动以来,已成功完成了5次无人飞船飞行和4次载人飞行,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为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9月,国家批准启动载人空间站工程,工程将分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本文首先回顾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的形成过程,总结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其次,简要介绍我国交会对接任务实施情况;然后概述我国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技术方案以及建设规划;后展望空间站应用与国际合作前景.
作者:陈善广;陈金盾;姜国华;刘伟波;李莹辉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