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检测新研囊式背心抗荷裤对加压呼吸的代偿性能. 方法受试者为7名18~20岁健康男性青年.观察他们在穿新研囊式背心抗荷裤时,对30、50和70 mm Hg 3种加压水平,持续3 min加压呼吸的心血管反应. 结果所有受试者均完成试验.在规定加压呼吸时间内,基础胸阻抗和Q-Z间期在3个加压值加压呼吸3 min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心率、平均动脉压、心搏量、左心射血时间和总外周阻力在加压值为50、70 mm Hg的加压呼吸1 min时与初始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这些变化在以后2 min内无明显加剧.随加压值增加,平均动脉压和总外周阻力明显增高,心搏量、左心射血时间明显减少. 结论使用这种装备可以满足70 mm Hg加压呼吸3 min的要求,其心功能的变化均在生理耐限范围内.
作者:韩学平;贾玉兰;闫汝泉;陈娟;付丽珊;王琼;金中正;石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X、Y轴向的径向加速度对科里奥利错觉的影响. 方法分别对10名青年男性健康志愿者在GL-2000高级空间定向模拟器上,由X轴向径向加速度为+0.27 Gx与0 Gz时,Y轴向径向加速度为+0.27 Gy或0 Gy时等量的科里奥利加速度刺激(0.16 cm/s2)引起的科里奥利错觉形态、持续时间、强度进行了比较. 结果同无径向加速度作用相比,在X轴向径向加速度为0.27 Gx及Y轴向径向加速度为0.27 Gy时,等量的科里奥利加速度刺激引起的科里奥利错觉形态不改变,错觉持续时间明显降低(P<0.05),错觉强度明显增强(P<0.05). 结论 X、Y轴向径向加速度对科里奥利错觉形态无影响,对错觉持续时间及强度均有一定影响,必须加强对径向加速度作用下的科里奥利错觉的预防与克服措施的研究.
作者:谢溯江;于立身;毕红哲;贾宏博;刘正;穆大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脂肪负荷餐后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和红细胞聚集性的动态变化. 方法 50名飞行员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试验组在定量进食早餐的基础上加服脂肪负荷餐;对照组仅定量进食早餐.空腹及餐后3和8 h各测定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同时测定4项红细胞参数和4项红细胞聚集参数. 结果与空腹水平相比,试验组餐后3 h TG升高、HDL-C降低(P<0.01).餐后8 h TG恢复至空腹水平(P>0.05),但HDL-C未升至空腹水平(P<0.01).与空腹测定值相比,试验组餐后3和8 h红细胞比容和4项红细胞聚集参数增高(P<0.01或P<0.05).对照组空腹、餐后3和8 h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脂肪负荷餐后在高TG/低HDL-C血症的同时,存在红细胞聚集力增强,延续时间更长.
作者:刘爱兵;王丽珍;苍中齐;张书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冲击波、四氧化二氮(N2O4)及其复合效应所致大鼠肺组织损伤特点,c-fos基因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大鼠复制冲击伤、N2O4中毒及复合效应动物模型,于伤后3、6、12、24、48及72 h活杀,采用苏木精伊红及标记的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肺组织损伤病变特点及c-fos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冲击伤组肺组织出血(3 h)、水肿和透明膜形成(6 h)、炎细胞浸润(1~3 d),并见大量单核细胞(2 d)及泡沫样细胞(3 d).N2O4组肺组织于伤后3 h见水肿、渗出,6~12 h见多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1~3 d见大量的单核细胞和泡沫样细胞.冲击伤+N2O4组肺组织出血水肿严重,炎细胞渗出早而多,支气管阻塞严重.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fos蛋白于冲击伤组和N2O4组表达均明显增加,而于冲击伤+N2O4组表达持续呈强阳性,其阳性部位以支气管上皮、血管内皮和单核细胞为主. 结论冲击波和N2O4均可引起大鼠肺组织出血、水肿、炎细胞浸润、水肿吸收和退变吞噬等病理变化;冲击伤合并N2O4中毒使肺组织损伤出现叠加效应;c-fos 基因表达可能在冲击波和N2O4致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彭瑞云;高亚兵;王德文;崔雪梅;岳茂兴;吴小红;陈浩宇;夏亚东;杨鹤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加压供氧面罩无余压状态下呼气活门的呼气阻力. 方法采用呼气活门静态特性方程与流场控制方程耦合求解的方法,计算加压供氧面罩呼气活门的呼气阻力.流场计算中,在同位网格上采用了SIMPLER方法和κ-ε两方程湍流模型,用QUICK格式对控制方程进行了离散. 结果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结论本文中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正确,计算结果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作者:张大林;方贤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空降兵新兵群体跳伞应激状态下心钠素(A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及胃泌素(SHG)含量的变化规律. 方法将54名新兵分为3组,即对照组22人(示范伞兵14人,非示范伞兵8人),试验1组12人(示范伞兵5人,非示范伞兵7人),试验2组20人(示范伞兵9人,非示范伞兵11人).分别在跳伞前24 h、登机前和着陆后即刻抽取肘正中静脉血10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NP、AngⅡ、ET及SHG水平. 结果试验1组、试验2组ANP、 AngⅡ、ET及SHG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试验2组ANP、 AngⅡ及SHG较试验1组增加(P<0.01),而ET在两试验组差异不显著.示范伞兵的SHG水平在跳伞前24 h与着陆后即刻均较非示范伞兵低(P<0.05). 结论跳伞应激时ANP、 AngⅡ、ET及SHG的变化研究对空降兵部队开展预防心身疾病和神经症等心理卫生工作有指导作用.
作者:张莉;郝文平;路长林;李可平;张伟;王育敏;扈长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海拔低氧环境影响人体劳动能力的因素,为提高高原劳动功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受试者坐于踏车功量机上,以60 r/m连续蹬车,每3 min递增25 W,蹬车至力竭时停止,用心电图机记录每个负荷末期5 s的心率(HR),用O2-CO2气体测定仪及掌式血氧仪分析每个负荷后30 min的O2和CO2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计算耗氧量(VO2)和氧脉搏(VO2/HR). 结果 HR在100~170 次/min时,VO2随HR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0.218 4+0.007 7x,r=0.975 9,P<0.01);HR为100~130次/min时,VO2/HR也随HR增加而增加;HR增加到140~170次/min时,VO2/HR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SaO2亦随VO2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增加了人体生理负荷,致使人体在高原的劳动能力下降.
作者:王伟;谢印芝;尹昭云;张西洲;朱永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Gz重复暴露对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5只)、+4 Gz锻炼组(15只)、+4 Gz锻炼后再暴露于+10 Gz组(15只)及单次+10 Gz暴露组(5只).各组暴露后2 d处死取脑,做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FAP的表达情况. 结果 +4 Gz/3 min暴露1次、3次和5次后(两次之间间隔24 h),GFAP阳性细胞数由少至多,以细小型为主;单次+10 Gz暴露后,GFAP阳性反应较强,肥大型在梨状皮层和丘脑下部多,在顶叶皮层和海马较少;+4 Gz分别暴露1次、3次和5次后再暴露于+10 Gz,肥大型在各脑区逐渐减少,在顶叶皮层和海马逐渐消失,代之以细小型. 结论低G值反复暴露后再暴露于高G值对脑的保护作用,与其能减少肥大、肿胀和损伤的GFAP阳性细胞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金声;孙喜庆;吴兴裕;饶志仁;刘惠玲;谢小萍;曹义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米-8直升机飞行教员,飞行总时间630 h.2000年8月在某疗养院疗养期间做大体检,4次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3.6~3.97)×109/L.患者平时无头晕、乏力、低热等不适,无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接触史,未曾患有传染病,否认有家族性遗传病史.飞行训练时空中无不良反应,飞行耐力强.查体:体温36.2℃,脉搏76次/min,血压16/10.5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肋下未触及肝脾.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3.3×109/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7;尿及粪常规、肝功能、HBsAg均正常;腹部B超肝、胆、脾、胰、肾均正常;肾上腺素试验结果:注射前白细胞总数3.2×109/L,注射后20 min白细胞总数6.6×109/L,2 h后白细胞总数4.3×109/L.诊断:假性粒细胞减少症.健康结论:飞行合格,嘱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脾B超.此后又参加飞行训练超过50 h,自觉身体无不适,空中无不良反应,飞行耐力好.
作者:邓俊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1岁,运-8领航主任,飞行总时间2 800 h.患者于2000年9月12日在疗养院年度大体检中,主诉上腹部经常性钝痛、腹胀7年余.腹部B超检查提示肝左叶与胃后壁间有一实质包块,大小5 cm×5 cm,质地均匀,与胃无明显分界.次日行纤维胃镜见胃后壁有一球形隆起,大小5 cm×5 cm.遂于2000年9月18日送往上级医院,检查腹腔CT、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均示胃后壁有5 cm×5 cm占位肿块,胃镜检查同前.即于同年9月28日行胃大部切除术,见大约6 cm×5 cm×5 cm肿块,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肿瘤,未见转移.术后恢复顺利,无腹痛、腹泻和腹胀,检查腹部无包块,肠鸣音正常.同年10月26日出院,结论为飞行暂不合格,地面观察半年.出院后调整饮食.2001年3月返院复查,一般情况尚可,无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及黑便,双肺、心脏、腹部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发现,胸片、腹部B超及心电图均未见异常.胃镜示:食管正常,吻合口炎,血尿便常规正常,血甲胎蛋白阴性.出院结论:乙类身体,飞行合格.于2001年4月10日恢复飞行,无腹痛、腹胀及腹泻,睡眠和饮食正常,飞行耐力较好,出勤率高.同年11月年度大体检查结论:乙类身体,飞行合格.目前患者飞行训练正常,截止2001年12月10日已恢复飞行46 h.
作者:张荣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民航飞行员,飞行机种B747-200.飞行时间13 800 h.因体检发现活动平板试验阳性5年入院.病人于1995年体检时,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并行平板运动试验为阳性,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示:心肌缺血.病人无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未进一步检查.2001年体检时仍有上述改变.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鉴定而入院做冠状动脉造影.查体: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扩大,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 cm,心率78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肝脾不大,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正常,血糖、血脂正常.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胸片及心脏超声未见异常.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均明显扩张,远端迂曲,两支于心底部合为一支直接开口于右心室,其它分支较细、充盈差.造影下见分流量小,右冠状动脉较细,无狭窄.呈左冠优势.
作者:高燕;吴桂云;肖雪华;李爱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