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不同前庭刺激下人体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征. 方法 33名健康受试者在150 s、10°/s匀速旋转后,分别进行0.6°/s2、0.8°/s2、1.0°/s2和1.2°/s2梯形旋转刺激,旋转的同时完成听觉认知任务并记录心电信号. 结果匀速旋转和角加速度作用时HRV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相对于试验前对照,匀速旋转时心率和HRV没有发生变化,但反应时显著缩短,正确率升高;而角加速度作用时,相对于试验前对照和匀速旋转,出现心率和HRV极低频功率显著降低;相对于试验前对照,反应时和正确率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于匀速旋转出现反应时延长,1.2°/s2时正确率下降. 结论匀速旋转对HRV分析所表示的心血管活动没有影响,但对中枢可能有激活作用;角加速度作用时,HRV极低频功率显著降低,表明角加速度作用时主要是中枢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显著改变.
作者:王林杰;魏金河;张丹;董卫军;郭建平;胡耄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筛选优化的空降兵战时心理卫生保障方案. 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系统分析影响战时空降兵心理保障效率的各种相关因素,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图,并根据结构图对三种备选方案进行评分,组成判断矩阵,计算其综合权重,遴选优方案. 结果构建了空降兵战时心理卫生保障递阶层次结构图,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CR均<0.1,各方案综合权重分:D1=0.9545,D2=1.0629, D3=0.7811. 结论运用AHP在卫勤保障方案选优工作中可获得满意的结果,空降兵战时心理卫生保障应采取兼职军医为主的保障模式(D2),目前应高度重视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方案的细化和修订工作仍需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开展.
作者:吴晓松;张建杰;郭国明;常耀明;汤传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在应招飞行员听力评定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方法对民航招飞体检的54名男青年(108只耳)进行纯音测听及DPOAE检查,根据纯音测听结果分组,并比较各组在DPOAE测试中信噪比(SNR) 及检出率的变化. 结果高频听力损失组的纯音测听听阈值(PT)及DPOAE信噪比值在各高频率测试点上都表现出了同正常组的显著差异(P<0.05或P<0.01);DPOAE的检出率在高频段也显著降低.各相应频率点的纯音听阈值与DPOAE的信噪比值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纯音测听与DPOAE检测结果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结论 DPOAE在耳蜗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客观、灵敏的特性,在招飞体检听力评定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冯立宁;苟琳;王小成;王临生;阎永斌;葛泽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阐明囊式抗荷系统是否会给心脏及大血管带来不良影响,对使用由不同大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 (ECGS)与抗荷正压呼吸 (PBG)组成的抗荷系统在+8 Gz时的中心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数字仿真研究,以评价其对心脏的影响与防护作用. 方法利用所建立的可仿真+Gz与抗荷系统综合影响的多元非线性循环呼吸模型,对由两种ECGS(囊覆盖面积分别为65%和90%)与两种PBG(压力制度分别为1.6 kPa/G与2.4 kPa/G,+4 Gz启动)组成的抗荷系统的抗荷效果及中心循环重要生理参数的变化进行仿真. 结果仿真G耐力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人体离心机实验数据基本相符,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ECGS的抗荷性能虽随着囊覆盖面积的扩大及压力制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每搏输出量略有降低,心脏、大血管及其瓣膜受到损伤的可能性亦增大.PBG引起的高胸内压虽可使呼吸困难程度增加,却能在不增加心脏做功的情况下提高心水平的动脉压,增强防护效果,并可使心脏、大动脉血管及其瓣膜的跨壁压/跨膜压幅度减小,从而使人体在高G防护下受损的可能性降低. 结论由于PBG对+Gz作用下中心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具有正面影响,因而在抗荷装备中具有特殊应用价值.
作者:卢虹冰;张立藩;白净;王舒宜;许卫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形势下优秀年轻飞行员胜任特征心理品质评价特点,为其心理选拔与岗位匹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多级估量模糊集(MFS)评判技术编制<优秀初级军官心理品质调查表>,对175名飞行员和2539名其他军兵种军官进行调查. 结果①事业心等9项指标被确定为评价优秀年轻飞行员重要的指标(MFS 值>0.704);②事业、忠诚、纪律、聪慧和敢为5项指标的赋值上飞行员显著高于其他军兵种(P<0.01);③根据36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和特异性建立年轻飞行员胜任特征评价模型. 结论本研究为年轻飞行员胜任特征评价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作者:苗丹民;罗正学;刘旭峰;董燕;李玉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SCT)探查高+Gx过载致猴肺部损伤的影像学动态改变以确定其在研究飞船应急返回可能造成的肺损伤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8只健康雄性成年恒河猴被随机分为+15 Gx组、+18 Gx组和+21 Gx组,分别在动物离心机上承受相应峰值的抛物线形+Gx曲线作用;8只恒河猴分别在试验前、试验后2 h、24 h、1周行MSCT检查. 结果 +15Gx组、+18Gx组和+21Gx组在过载作用后即刻肺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气肿,部分出现气胸、肺出血;1周后肺部影像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飞船应急返回高过载可引起肺部损伤,MSCT可早期检出损伤,并具有扫描速度快,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的特点,在载人航天过载损伤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费军;吴斌;张朝利;刘玉盛;刘瑛琪;宿双宁;周翠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状态下大鼠胃窦部白细胞介素2(IL-2)及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细胞的变化. 方法采用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将大鼠分为悬吊14 d组、28 d组及相应同步对照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胃窦部黏膜IL-2及SS免疫反应细胞的变化.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4 d尾部悬吊大鼠胃窦部黏膜IL-2免疫反应细胞有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SS免疫反应细胞减少(P<0.01); 28 d尾部悬吊大鼠胃窦部黏膜IL-2和SS免疫反应细胞均明显减少(P<0.01). 结论在模拟失重状态下2~4周,大鼠胃窦部的IL-2及SS的表达即可出现下降.
作者:朱鸣;吴本俨;尤纬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根据军事飞行员的职业特点,编制适用于该群体的生活事件量表,建立军事飞行员群体心理负荷的来源及其强度的标准化测量工具. 方法为确定量表结构分别采用三个同质样本(n1=152、n2=157和n3=437)进行了项目施测.其中前两个样本作为项目甄选的预测样本,进行二次项目增减,同时采用20人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项目进行了反复修订.在项目选择上,采用职业应激事件与一般性生活事件相结合的构念,尽可能涵盖与军事飞行员工作及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殊生活事件.在质的研究基础上,对正式施测的437名被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军事飞行员生活事件量表共有六个分量表,包含36个项目.经检验,其信度和效度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结论该量表尚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更严格的检验.
作者:崔红;王登峰;李侠;万梅;李雪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Gz暴露引起的人体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Gz暴露,用PFA-100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Gz暴露前、暴露后即刻和暴露后24 h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结果受试者+Gz暴露后即刻及暴露后24 h的血流停止时间大于+Gz暴露前,+Gz暴露后24 h与暴露后即刻相比则无显著差异.+Gz暴露对血小板计数无影响. 结论高+Gz暴露可导致反映血小板功能的血流停止时间延长.
作者:金朝;耿喜臣;苏迅;李茜;王红;李莹辉;徐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8岁,应届高中毕业生.2003年10月在招飞初检时,因视力未达到体格检查标准,再次要求复查视力,仍未达到合格标准.此时患者烦躁不安、情绪激动,且不能控制,身体突然向右前方倾斜并摔倒.在场的医生呼叫患者不应,发现其神志不清、面色苍白、手足冰凉,脉搏50次/min,律齐;血压11/7 kPa,呼吸18次/min.我们将患者置于平卧位,给予口服温开水,还配合按人中、合谷穴位,大约持续8 min,患者神志逐渐清醒.
作者:张勇;郝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2岁,飞行学员.因突发性眩晕12 h于2003年9月15日入院.患者当日凌晨醒后翻身时突发眩晕,视物旋转,闭目时症状加重,坐起、站立后稍减轻.早饭后恶心、呕吐,非喷射状,共6次,来院途中症状逐渐缓解.过去史无特殊.
作者:梁谷米;龚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临床资料例1, 女性,46岁,空中乘务员,因右上肢浮肿1月余,于2002年2月16日入院.查体:右上肢明显肿胀,右侧腋窝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呈团块样,有触痛.病理诊断:乳腺癌.需要进行化疗,包括环磷酰胺、阿霉素、5-氟尿嘧啶注射液、泰素、表阿霉素、健择、顺铂等药物治疗9个周期,每个周期21 d.患者因化疗方案需要,先后两次行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插管,第1次于2002年2月27日经左臂肘部的贵要静脉插入PICC导管,进行6个周期化疗,留置时间138 d.第2次于2003年3月20日经右臂肘部的贵要静脉插入PICC导管,进行3个周期化疗,留置时间72 d.
作者:王学娟;张素红;刘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临床资料两例患儿均为女性,于2004年1月17日12:00洗浴时因热水管爆裂致全身多处烫伤.1例6岁,双上肢、躯干、双下肢Ⅱ度烫伤,烫伤总面积75%,大都为深Ⅱ度烫伤;1例9岁,烫伤总面积85%,均为深Ⅱ度烫伤.伤后3 h送至烟台市某医院,给予创面包扎、补液等治疗.因当地缺乏治疗大面积烧伤条件,且患儿高烧、尿少、心动过速,家长提出转解放军第三○四医院治疗并事先通知我科.患儿及家长乘1月19日18:00民航班机,1 h后转至首都机场,由守候在机场的我科医护人员迅速运来我院.到达我院时间约为离开烟台某医院后2 h.
作者:李峰;柴家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9岁,强-5飞行员,飞行时间2300 h.199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乏力,脉搏漏跳,诊断为心肌炎,经抗生素、能量合剂治疗后好转,飞行合格.1996年11月,疗养体检,心电图示:T波改变,频发室性早搏,送上级医院诊断为:心肌炎后遗症.治疗半月余好转,飞行合格.1998年8月疗养期间出现心悸,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
作者:李佩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汉族,38岁,歼-7飞行员,飞行总时间为2320 h.患者自诉2002年12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伴头晕、头痛、双上肢放射痛,右上肢无力.颈椎X线片示:颈4椎体后下角增生后突,颈5-6椎间隙变窄.颈椎CT示:颈5-6椎间盘突出.
作者:周肆华;帕丽旦;杨军;孟庆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为加强对军事飞行人员肝胆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笔者对在本院年度体检的2125名飞行人员中胆囊息肉样病变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孟坤;黎木兴;陈琼;杨友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海军近10年来每年均在河北、河南、山东和天津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进行招飞体检,现将1993~2002年内科体检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刘静;郭启煜;胡文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我军中南地区飞行人员的口腔卫生状况与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水平. 方法通过问卷与口腔检查,调查中南地区220名30~40岁飞行人员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与口腔卫生状况,并与相同年龄区段的地勤人员对照. 结果飞行人员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水平要好于地勤人员.220名飞行人员患龋率28.6%,龋均2.32,与地勤人员的患龋率(30.1%)、龋均(2.18)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他们的牙龈炎患病率为20.9%,牙结石患病率为58.2%,与地勤人员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飞行人员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与口腔卫生状况优于地勤人员,但仍不甚理想.应重视飞行人员的口腔卫生,提高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水平.
作者:程波;王新民;于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紧急远程航空医疗运送的经验,分析影响空运的多种因素. 方法通过2003年5月阿尔及利亚地震灾后,中方5名危重伤员的航空转运的实践,就转运计划、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的配置、空中监护、心理干预等对远程航空医疗运送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 5名危重伤员均安全转运至目的地. 结论制订周密的转运计划和进行细致的安排是成功转运的重要条件;灾害伤员的心理干预对安全转运有着特殊意义.
作者:吴学杰;郑静晨;彭碧波;李向晖;郭晓东;王发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新招飞行学员训练一年后,静态肺功能的变化情况. 方法使用日本ST-95型呼吸分析仪,对562名新招飞行学员训练一年前后静态肺功能进行常规检测. 结果新飞行学员训练一年后,25%呼气中期流量(MEF25)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体重、肺活量(VC)、潮气量(TV)、大通气量(MVV)、大呼气流量(PEF)、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3 s用力呼气容积(FEV3)、75%呼气中期流量(MEF75)和50%呼气中期流量(MEF50)的检测值与训练前比较有显著提高(P<0.01);身高、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与训练前检测值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经过训练后,飞行学员的主要肺功能指标均较训练前有显著改善.提示加强训练对于提高肺功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郝英;陈英;肖晓光;高明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概述近年来有关微重力导致航天员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相关文献46篇. 资料综合详细论述了微重力对骨组织计量学、生化和骨发育的影响,地面模拟微重力的人体卧床实验和动物尾部悬吊实验,微重力诱导骨质减少的可能机制以及对抗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结论空间飞行中微重力状态下,骨形成减少,导致主要是1 G环境下的负荷骨的骨质减少.由于空间实验的数量有限和局限性,所以还不能对微重力影响骨的确切效应下后的结论.
作者:孙联文;庄逢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综述近年来有关微波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及论著. 资料引用引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及论著. 资料综合就微波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生物效应中的非热效应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所需关注的方面.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对微波的反应比较敏感,长期受其低强度反复作用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将发生改变,常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紊乱症状,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对大脑的作用是抑制过程占优势.
作者:范凌云;吕星;张成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郭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