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形态、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回转器模拟失重,用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分析HE染色后SGC-7901细胞形态的改变,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并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回转器模拟失重后,回转组SGC-7901细胞12 h、24 h、36 h、48 h及72 h各时间段的细胞面积均较对照组缩小(P<0.01);在36 h时,其长短径之比较对照组增大(P<0.01),其余时间段无明显差异.12 h、24 h和36 h回转组SGC-7901细胞PCNA抗体阳性细胞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8 h、72 h回转组的PCNA抗体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或P<0.01).12 h、24 h和36 h回转组SGC-7901细胞的细胞周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8 h、72 h回转后G0+G1期细胞显著增多(P<0.01或P<0.05),S+G2+M期细胞则显著减少(P<0.01或P<0.05).12 h、24 h、36 h和48 h回转组SGC-7901细胞凋亡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72h回转组细胞凋亡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回转器模拟失重使胃癌SGC-7901细胞的形态发生了变化,48 h、72 h时出现细胞周期阻滞、增殖抑制,72 h时凋亡增加.
作者:朱鸣;吴本俨;聂捷琳;李莹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获取我国飞行员面部的三维形态数据与特征.方法研制了面部空间定位装置,建立了面部定位数字化测量方法,并对154名战斗机飞行员的面部进行了测量.结果获得了该组飞行员面部65个形态特征点的三维坐标数据.结论所建立的测量方法实用、有效,能用于大样本飞行员面部三维形态的数字化测量;所获得的结果可用于分析面部三维形态特征,并为供氧面罩等面部防护装具的造型设计提供依据.
作者:王兴伟;郑伟;刘宝善;王荣娣;肖华军;马雪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水平+Gz作用后,大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氧化和抗氧化物含量和蛋白总量的变化,以及BALF中白细胞(WBC)总数和分类的变化,了解持续性高加速度引起的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 G组、+10 G组和+15 G组(n=5).采用梯形+Gz曲线,+5 G和+10 G各暴露90 s,+15 G暴露30 s,并间隔30 min重复3次.于暴露后4 h取大鼠腹腔静脉血、BALF及肺组织,测定血清和BALF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肺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蛋白(TP),BALF中WBC及分类.结果 +Gz作用后,血清和BALF中IL-1和TNF-α、肺组织匀浆中MDA和TP含量、BALF中WBC和多核细胞均明显增加,且随着+Gz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SOD含量减少.但IL-8变化不明显.结论 +Gz暴露后,大鼠肺组织局部炎性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增加、氧化抗氧化失去平衡,提示炎症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在持续性高加速度引起的大鼠肺脏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燕玉;戴雨;徐丽梅;黄明;张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服用三唑仑对汽车兵夜间睡眠质量和次日汽车驾驶能力的影响,为今后在飞行人员中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60名男性汽车兵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三唑仑组(各组n=30).试验第1日8:30和14:30各完成1次考核场汽车驾驶任务,在夜间0:00两组分别服用药物(三唑仑0.25 mg或安慰剂)后睡眠5.5 h,于次日7:00、10:00、13:00和16:00(用药后7~16 h)完成4次相同的驾驶任务,测定指标包括:主观睡眠质量、斯坦福嗜睡量表和自认疲劳分级量表评分,考核场汽车驾驶成绩,视听反应能力和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三唑仑组的主观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而汽车驾驶成绩、视听反应能力和闪光融合频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常规单剂量服用三唑仑具有提高汽车兵睡眠质量的效果,用药7 h后对汽车驾驶能力无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詹皓;韩学平;葛朝丽;辛益妹;马红艳;韦四煌;唐桂香;李砚锋;李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催眠药扎来普隆、三唑仑、唑吡坦和佐匹克隆对正常人认知操作能力的影响.方法 8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在5次试验(每次间隔1周)中交叉服用扎来普隆10 mg、三唑仑0.25 mg、唑吡坦10 mg、佐匹克隆7.5 mg和安慰剂,采用随机双盲设计给药,分别在服药前4 h、服药后1、2、3、4、6、8、10 h各完成1次认知能力测试,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测试内容包括:①单双重任务能力(包括计算机控制的4数连加、心理运动能力及二者复合的双重任务);②光刺激反应时及运动时;③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药物和用药后不同时间认知能力的差别.结果与安慰剂相比,扎来普隆对各项指标无明显不良影响;三唑仑使心理运动能力和临界闪光融合频率下降;唑吡坦和佐匹克隆明显降低心理运动能力、双重任务保持率和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此外,佐匹克隆还显著降低双重任务正确率.用药后约6 h各组的认知能力恢复正常.结论基于认知操作能力的影响评价,扎来普隆是4种短效催眠药中安全的药物.
作者:葛朝丽;詹皓;韦四煌;李彤;赵安东;景百胜;唐桂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水平高+Gz暴露后对人体肺功能的后效应.方法 95名现役男性歼击机飞行员,分别接受+7 Gz和+9 Gz离心机检查,于+Gz暴露前1 d和暴露后12~65 min内测定肺容量、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指标.结果 +7 Gz暴露后,飞行员肺弥散功能减退和轻度小气道功能异常,+9 Gz暴露后程度加重,并出现肺活量降低.但+7 Gz和+9 Gz之间,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高G暴露可导致小气道功能和弥散功能减低的后效应,其持续时间和对飞行员肺功能有无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高和;李燕玉;宋艳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装显示器头盔对人体的生物动力学效应,为制订头盔的设计标准提供依据.方法用HYBRIDⅢ型假人和志愿受试者,佩戴飞行头盔和装显示器飞行头盔,进行了一系列的弹射试验,弹射动力从0.3到0.8 MPa.测得不同弹射加速度作用下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数据,并计算了严重指数、头损伤指数和动态响应指数.结果研究发现,在人体头、颈、胸及头盔测量的加速度峰值存在明显超调现象;在颞部和头盔上测量的X轴向的加速度,在装显示器时明显增大;动态响应指数与弹射加速度峰值成线性关系;严重指数、头损伤指数与弹射加速度峰值成指数关系.结论当弹射加速度峰值<20 G时,试验中所用的头盔,无论是否装显示器,其动态响应指数、严重指数、头损伤指数、作用于颈椎的压力和剪力都在人体的耐限内.
作者:吴明磊;马春生;刘威;岳卉;赵广;丛红;王荣娣;李连臣;黄世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型抗荷系统的抗荷性能.方法以9名志愿者作为受试者,在离心机+Gz增长率为3.0 G/s条件下完成5项试验.①分别测定KH-x抗荷服(KH-x)、DC-x高空代偿服(DC-x)、FLH-x高空海上联合救生服(FLH-x)配KT-x抗调器的抗荷性能;②分别测定受试者穿KH-x、DC-x、FLH-x时抗荷正压呼吸的抗荷性能;③分别测定受试者穿KH-x、DC-x、FLH-x时抗荷系统的抗荷性能;④分别测定受试者穿KH-x、DC-x、FLH-x时,进行抗荷正压呼吸并做PHP动作,在+6.5 Gz的持续耐受时间;⑤分别测定受试者穿KH-x、DC-x、FLH-x时,进行抗荷正压呼吸并做PHP动作,在+9.0 Gz的持续耐受时间.结果 KH-x抗荷服、DC-x高空代偿服、FLH-x高空海上联合救生服与抗调器配套的抗荷性能分别达到2.11土0.44 G、2.25±0.40 G、2.11±0.55 G;抗荷正压呼吸(PBG)的抗荷性能分别达到2.13土0.58 G、2.04土0.09 G、2.10±0.14 G;抗荷系统的抗荷性能分别达到4.07±0.12 G、4.04±0.09 G、4.10±0.22 G;受试者采用本抗荷系统,并做PHP动作,均通过+6.5 Gz/45 s和+9.0 Gz/15 s.结论新型抗荷系统的抗荷性能明显提高,在作抗荷动作情况下可满足我国高性能战斗机性能要求.
作者:耿喜臣;陈立君;颜桂定;金朝;李宝辉;王红;李毅峰;徐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5岁,运输机飞行员,飞行时间4500h,2004年1月来院年度大体检,无主诉.
作者:李新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一、空中特情经过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男,35岁,飞行时间1580 h,平时身体素质良好,飞行耐力和抗荷耐力均良好.
作者:张九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8岁,歼-6飞行员,飞行时间1900h.
作者:王青青;李劲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随着医学的发展,采用角膜屈光矫治术治疗近视已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受.
作者:王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耳气压性损伤在航空界发生率较高,在实际飞行中初飞学员发生率尤为偏高.
作者:唐明瑞;陈天明;赵越兴;汪娟;林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空运医疗队自1994年成立以来,参加过多次大型训练演习,取得了一些训练和参演经验.
作者:石海明;赵伯诚;吕耀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在招飞外科体检中,骨关节,特别是脊柱问题是直接决定飞行学员能否胜任未来飞行任务的关键.
作者:谭学仕;朱克顺;尚申堂;滕树春;于化湖;张卫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相继开展了直升机立体急救项目,探讨空中抢救技术的应用,对提高直升机立体急救成功率确有实用价值.
作者:徐相瑞;朱明伟;胡文贤;赵珊;王明民;王彦斌;孙怀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了做好飞行人员的卫勤保障,掌握飞行学员在飞行期间的营养状况,笔者对部分飞行学员来分院前后的体重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我们航卫及饮食眼务部门提供依据.
作者:赵百林;郭志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视疲劳是飞行人员常见主诉之一,为一种自觉症状.
作者:李新蓉;潘俊刚;马桃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战斗机飞行员脑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方法试验对象分为3组:战斗机飞行员组(40名)、运输机飞行员组(30名)和健康对照组(30名),分别用2 MHz多普勒探头检测颅内各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结果战斗机飞行员组与其他两组比较,颅内动脉各期血流速度呈对称性增快,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和眼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明显.搏动指数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运输机飞行员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各期血流速度差异不显著.结论战斗机飞行员颅脑动脉高血流流速是一种代偿性生理变化,在飞行鉴定时应引起重视.
作者:郄晓红;孔冬梅;许波;王海音;黎建民;张建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视力正常眼屈光结构各要素的正常值、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屈光的关系.方法测定分析招飞体检中431人862只视力正常眼的屈光状态分布、散光度数、散光类型、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要素间进行均数比较、构成比比较及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分析.结果 862只视力正常眼中远视眼占74.4%;散光眼占59.6%,以顺规性散光为主.角膜屈光力平均为42.45土1.34 D,95%正常值范围为39.82~45.08 D;眼轴长度平均为23.53±0.65 mm,95%正常值范围为22.26~24.80 mm.近视、正视、远视3组的角膜屈光力无显著性差异,眼轴长度有明显差异.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有线性依存关系,R2=0.934.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包括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和玻璃体腔长度)与屈光度数有线性依存关系,R2=0.219.结论眼的正常屈光状态不仅取决于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及眼轴长度等生物学参数的匹配和协调,亦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作者:荣雷;谢熹玮;张勇;曹伟民;金玲;郭世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调查飞行员血脂水平现状及血脂谱异常特征,并提出血脂异常防治策略及血脂水平划分标准的建议.方法收集了按我国血脂测定标准化要求测定的591例飞行员、144例其他空勤人员(年龄21~55岁)的血脂谱,1136例普通人群作为对照进行统计分析.每组再按每5岁年龄段分组,分为7个年龄组.分析3组人群不同年龄组血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其异常发生率.结果飞行员高TG血症占首位,异常发生率为26.73%.低HDL-C、高TC、高LDL-C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0.02%、7.28%、6.30%.血脂异常高发生率年龄在36~55岁间,尤其是41~55岁间.血脂异常发生率与飞行员年龄、飞行时间有关,与飞行机种无关.飞行员高TG年龄比普通人群早5岁,HDL-C降低年龄比其TG增高年龄晚10岁,高TC、高LDL-C年龄比普通人群迟5~10岁.飞行员和其他空勤人员高TC发生率,与普通人群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20年前调查结果相比,飞行员TG水平明显增高、HDL-C水平略有降低,血脂谱已由20年前的高TC血症转变成以高TG、低HDL-C血症为主要特征.本组飞行员与欧洲飞行员相比,血脂异常高发生率年龄段相似,高TG、低HDL-C血症发生率相似,而高TC血症发生率却远远低于欧洲飞行员.结论飞行员血脂异常防治策略以高TG、低HDL-C为首要目标.提出了我军飞行员血脂水平划分标准和血脂异常防治方案的初步建议.
作者:刘爱兵;王青青;周锡江;辛洁;苍忠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和综述进行载人航天器操作与控制界面设计研究概况、内容、设计方法与发展趋势.资料来源与选择该领域内的研究论文、综述、研究报告和论著.资料引用论文11篇、著作1部、研究报告1本.资料综合首先对其发展概况进行总结归纳,从人机交互原理、协同匹配性、设计方法、交互设备与开发工具以及人机界面的工效学评价等方面阐述了该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认为未来的载人航天器人机交互将向多通道、具有数据仓库和基于内容检索的知识处理能力等方向发展.结论应加强研究长期飞行的载人航天器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并树立系统总体的观念.
作者:周前祥;魏哲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概述航空夜视镜的工效学问题及国内外所采取的技术策略,为国内航空夜视镜的研制提供工效学设计的理论参考.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学术专著和因特网资料.资料引用 国内外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16篇,论著1部,因特网资料2篇.资料综合 概述驾驶舱照明与夜视镜兼容、夜视镜再调焦与内外舱交替观察、图像亮度增益、夜视场和使用夜视镜飞行员的生命保障问题及其相关的技术策略.结论 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工效学研究,解决好国产航空夜视镜使用中可能产生的工效学问题和生命保障问题.
作者:熊端琴;郭小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综述近年来空间定向障碍(SD)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报道.资料引用相关文献34篇. 资料综合主要介绍了与SD发生机制相关的3个方面的问题的概念、表现以及在SD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意义:①飞行中的各种加速度对前庭的刺激;②视动颈反射;③情景意识丧失.结论 SD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采取相应对策,以及预防SD导致的飞行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贾宏博;谢溯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简要概述国内飞行员脑功能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资料来源与选择已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资料引用引用文献资料14篇.资料综合按以下主题进行综合:飞行员脑功能(CF)研究概况,招飞脑电图(EEG)与多导睡眠图(PSG)在飞行员脑功能选拔中的应用;服用催眠药、类兴奋/催眠物质后电生理特征及其对飞行员脑功能的影响;神经行为检查在飞行员脑功能鉴定中的应用;飞行员认知疲劳与脑功能相互关系;飞行员脑血管功能评定与脑功能相互关系.结论脑电生理、神经行为检查,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检测以及脑功能主观评定相结合是飞行员脑功能鉴定与研究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勇胜;熊端琴;郭小朝;孙喜庆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