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甲状腺功能异常飞行人员的临床资料,为规范相关疾病的诊治与鉴定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4年9月间在空军总医院住院的42例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飞行人员病例资料,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总结其疾病特点、诊治过程、治疗效果、医学鉴定结论及随访情况. 结果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0例(71.43%),其中26例(86.67%)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医学鉴定结论为飞行合格7例、暂时飞行不合格4例、飞行不合格15例,停飞率57.69%(15/26).4例(13.33%)应用放射性131I治疗后3例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医学鉴定结论为飞行合格2例、暂时飞行不合格2例.②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2例(28.57%),应用药物替代治疗后,医学鉴定结论为飞行合格9例、飞行不合格3例;3例停飞者中2例为合并心房颤动.结论 飞行人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病种飞行合格率低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需要进一步优化飞行人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路径,完善甲状腺功能异常飞行人员的医学鉴定,既大限度地保存飞行力量又保证飞行安全.
作者:杨彩哲;刘朝阳;徐先荣;郑军;刘红巾;刘晶;熊巍;付兆君;关小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载人离心机上记录和分析+Gz暴露时体压分布的试验方法,探讨+Gz引起的飞行员背部不适的原因及其防护措施,为进行+Gz暴露时座椅靠背舒适性、腰背部防护措施有效性等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9名男性歼击机飞行员完成了+3.0Gz持续10 s、+5.0 Gz持续10 s及+8.0Gz持续10s的载人离心机训练.用Teckscan压力分布测量系统记录并分析训练过程中座椅靠背面上的体压分布数据,包括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及峰值接触压力. 结果 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峰值接触压力随着载荷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40~2 848.43,P<0.01).+5.0Gz时下背部的接触面积明显大于上背部(t=2.706,P<0.05);不同载荷暴露时,下背部的接触压力均大于上背部(t=4.370~8.169,P<0.01);+1.0、+3.0及+5.0Gz暴露时下背部的的峰值接触压力显著大于上背部(t=2.455~8.087,P<0.05). 结论 本试验建立了动态观察和分析+Gz暴露时靠背体压分布变化的试验方法.+Gz暴露时座椅靠背面的体压分布变化提示高过载和抗荷动作对背部施加的作用力,可能是导致歼击机飞行员背部疾患的原因之一.
作者:吴三元;李宝辉;刘何庆;徐艳;卫晓阳;王全;张立辉;王海霞;刘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飞行人员无症状性脑梗死(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临床特点和梗死灶部位,探讨飞行人员ACI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在空军总医院住院并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为ACI的飞行人员的临床资料,分析飞行人员ACI的常见危险因素.将ACI飞行人员分为单个梗死灶组与多个梗死灶组,比较两组间各种危险因素情况. 结果 35例ACI的飞行人员中有明确脑血管危险因素者28例(80.0%),12例(34.3%)为单个危险因素,16例(45.7%)为多个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史.ACI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区与皮质下白质.ACI单个病灶组14例,多个病灶组21例.单个病灶组平均飞行时间小于多个病灶组(P<0.05). 结论 飞行人员ACI患者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其ACI病灶主要位于皮层下白质与基底节区.
作者:张晓敏;张焱磊;刘红巾;石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男性歼(强)击机飞行员大体检中疾病(或异常)检出的种类和特点,为歼(强)击机部队航卫保障和飞行人员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之间参加年度大体检的男性歼(强)击机飞行员体检结果,建立歼(强)击机飞行员大体检数据库,对体检结论中的诊断进行分类汇总.按照5岁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计算各年龄段疾病(或异常)的检出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歼(强)击机飞行员疾病谱分布较广,前5位疾病(或异常)分别为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及肝血管瘤;歼(强)击机飞行员疾病(或异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5岁年龄组疾病(或异常)检出率为72.34%;不同疾病(或异常)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加分布规律不尽相同. 结论 男性歼(强)击机飞行员疾病(或异常)检出率显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其中检出率高的前5种疾病(或异常)为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肝血管瘤,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航卫保障工作.
作者:强东昌;姜媛媛;王剑;刘琳;陈珊;张雁歌;武留信;宋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空降兵在不同高度以半蹲式着陆时,内、外踝关节的大应力关系. 方法 18名男性伞兵穿06伞兵作训靴,踝关节佩戴贴片式应力传感器,分别从60 cm及150 cm两种不同高度平台跳落,模拟空降兵跳伞半蹲式着陆,检测比较内、外踝关节所受的大应力. 结果 60 cm高度模拟空降兵跳伞半蹲式着陆,双足内踝大应力平均值为328.71 kPa,外踝大应力平均值为205.92 kPa,内踝大应力平均值显著大于外踝大应力平均值(t=4.005,P<0.01).150 cm高度模拟空降兵跳伞半蹲式着陆,双足内踝大应力平均值为365.39 kPa,外踝大应力平均值为77.28 kPa,内踝大应力平均值显著大于外踝大应力平均值(t=13.935,P<0.01). 结论 模拟空降兵跳伞半蹲式着陆时,高度对内踝大应力平均值大于外踝大应力平均值的现象没有明显影响.双足内踝大应力大于双足外踝大应力是导致伞兵足过度内翻,甚至造成踝关节损伤的主要生物力学机制.
作者:王鹏;伍骥;郑超;黄蓉蓉;吴迪;李毅;滕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患病及医学鉴定情况,探讨常见疾病的发病规律.方法 对250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年度体检检出的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按年龄分为5组:≤30岁(Ⅰ组,n=104),31~35岁(Ⅱ组,n=63),36~40岁(Ⅲ组,n=55),41~45岁(Ⅳ组,n=21),>45岁(Ⅴ组,n=7),比较不同年龄组疾病检出情况及医学鉴定情况. 结果 ①检出疾病者占61.20%,检出2种以上疾病者占检出疾病人数的79.74%.医学鉴定结论:飞行合格243名,暂时飞行不合格7名.②不同年龄组疾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777,P<0.01),Ⅰ组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③检出位列前10位的疾病为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胆囊息肉、椎间盘突出症、肝血管瘤、肾囊肿、腰椎峡部裂、肝囊肿和肝功能异常.④不同年龄组间,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椎间盘突出症、肾囊肿、肝囊肿及肝功能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97~56.140,P<0.01或<0.05). 结论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罹患病症以与生活方式相关的代谢性疾病为主,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也较高.应加强对飞行员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加强颈腰背肌专项锻炼,促进飞行员健康.
作者:沈江洁;戴德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2 h光照、12h黑暗交替(12 h-light and 12 h-dark cycle,12L/12D)光制条件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4种节律基因bmal1、clock、cry1、per1近日节律性的表达特点. 方法 将48只雄性C57/BL6小鼠在12L/12D光制条件下饲养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在6个时相点(9:00、13:00、17:00、21:00、1:00、5:00)取外周血并分离白细胞.抽提总RNA,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bmal1、clock、cry1、per1 4种节律基因的mRNA水平.用余弦函数作曲线拟合,获取节律参数.并经one-ANOVA分析比较基因表达峰值和谷值的差异. 结果 在明暗交替光制条件下,bmal1、clock、cry1、per1 4种基因存在明显的近日节律性,各基因表达的峰值明显高于谷值(P<0.01).利用拟合方程预测的clock表达峰值相位时间在5:00左右,雨bmal1、cry1、per1基因表达的峰值时间在13:00-15:00左右.clock表达的峰值时间比bmal1超前,峰值及振幅也比bmal1高(P<0.01);而cry1和per1表达的峰值时间、峰值大小比较接近. 结论 C57/BL6小鼠外周血白细胞bmal1、clock、cry1、per1基因表达存在明显的近日节律性.clock在正反馈中的作用强于bmal1,而cry1、per1在负反馈中的作用相似.
作者:王庆敏;唐瑛;沈俊;刘秋红;时粉周;李科华;戴圣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检测致敏情况,判断火箭煤油对动物皮肤的致敏性. 方法 40只白化豚鼠按体质量均衡原则分为阴性对照组(10只)、阳性对照组(10只)、火箭煤油组(20只),采用豚鼠大值实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15只BALB/c小鼠按体质量均衡原则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火箭煤油组,每组5只,采用小鼠局部淋巴结分析实验(local lymph node as-say,LLNA)方法.阴性对照组受试物为丙酮和橄榄油混合液,阳性对照组受试物为2,4-二硝基氯苯.①GPMT实验中采用受试物对豚鼠进行皮内和涂皮结合法致敏,观察各组动物皮肤红斑和水肿情况,求出致敏率和平均反应值.②LLNA实验:连续3d将受试物涂抹于小鼠耳部,第5天采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量小鼠淋巴结增生,计算刺激指数. 结果 GPMT实验中火箭煤油组的致敏率为5%,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的致敏率分别为100%、0%;LLNA实验中阳性对照组刺激指数为4.01,火箭煤油组刺激指数为1.85,火箭煤油组的吸光度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火箭煤油对动物皮肤致敏性较弱.
作者:徐冰心;王建营;司少艳;李成林;史煜华;杨鹤鸣;吴继华;李建忠;刘志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民航飞行人员年度体检高发疾病谱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为民用航空卫生保障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9-2013年某航空公司参加年度大体检的飞行人员的体检资料,统计主要疾病的构成情况,分析飞行人员高发疾病近5年的演变趋势,并比较高发疾病在不同职务、年龄、飞行时间飞行人员之间的差异. 结果 屈光不正居各年度体检疾病谱首位,其次为高脂血症、脂肪肝.2013年民航飞行人员年度体检疾病谱的前10位疾病是屈光不正、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听力损失、胆囊息肉、老视、腰椎间盘突出、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逐年上升,2013年明显高于2009年(x2=198.28,P<0.01);2013年屈光不正、脂肪肝、胆囊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2009年(x2 =56.27、13.98、8.12,P<0.01);听力损失、老视、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2013年明显低于2009年(x2=10.24、44.99、30.58,P<0.01).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胆囊息肉、听力损失、老视、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病多见于驾驶员(x2=73.62~1 940.13,P<0.01),而屈光不正和腰椎间盘突出多见于乘务员(x2=1 869.64、43.48,P<0.01).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息肉、听力损失、老视及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及飞行时间的增长而升高(P<0.01). 结论 掌握不同职务、年龄、飞行时间飞行人员的高发疾病谱,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飞行人员的健康维护,提高航卫保障水平.
作者:邓明钊;张丹;李强;张宁玲;樊文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岁,航线驾驶员,总飞行时间18 000 h.既往体健,2013年年度体检时主诉左眼酸胀不适,视力下降.眼科检查示远视力(Landolt环形视力表):右眼1.0,左眼0.7;近视力(标准近视力表):右眼0.9,左眼0.9.色觉检查正常.双外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前节(一),眼底视盘杯盘比值(cup/disc,C/D)为右眼0.5、左眼0.8.非接触眼压计(non contact tonometer,NCT)查眼压示右眼2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30 mmHg.予以停飞处理,建议患者到专科门诊诊治.患者随后就诊于某三甲医院青光眼门诊,诊断为双眼青光眼.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示双眼视神经纤维缺损.视野检查示右眼生理盲点扩大,左眼上方弓形缺损.
作者:张珍;谭立倩;傅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9岁,教-8飞行员,飞行时间2 600 h.既往身体健康,飞行耐力佳.2013年1月7日因“颈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治疗.出院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地面观察1个月.2月20日地面观察期满返院复查治疗,患者情绪低落,语言动作缓慢,几乎不与医务人员及室友交流.自述年幼性格内向,因工作压力大,近1年来心情压抑,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工作热情下降;近2月入睡困难、早醒,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易激怒,食欲减退,体重未见明显下降.无精神病家族史,家庭和睦,夫妻关系融洽.
作者:严龙洲;陈谦;王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8岁,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总飞行时间788 h,飞行耐力好,平时积极参加体能训练.在一次带飞特技时自感右臂外侧麻木,拉杆无力.着陆后航医予以临时医学停飞.经检查:精神状态好,体温36.5℃,脉搏65次/min,血压118/76 mmHg(1 mmHg=0.133 kPa).脊柱活动度好,无外伤、压痛和畸形.右上肢皮肤无损伤,右手握力好,右肱骨内上髁处无明显压痛,食指与拇指对指时无费力,环指、小指屈曲自如,手部尺侧、环指尺侧和小指掌背侧皮肤稍感麻木.左上肢检查未见异常.经询问患者2年前曾出现过1次类似情况,未经治疗,1周后自行缓解.次日送体系医院,诊断:尺神经压迫性损伤.给予理疗、休息、放松训练等.1周后恢复飞行.航医重点观察该患者,嘱其注意肘部放松和保护,飞行间歇时积极放松活动,避免压迫.恢复飞行已50 h,无明显感觉异常.
作者:胡丽竹;史志广;陈月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综述持续性加速度生理与防护研究.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技术报告、电子文献. 资料引用 引用文献资料88篇. 资料综合 回顾近年来持续性正加速度生理效应研究进展.持续高+Gz暴露会引起人体暂时性应激变化,对心脏舒张功能也有一定影响,提示应针对飞行员健康深层次防护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分析了高性能战斗机复合加速度的发生情况.可采用抗荷动作、抗荷正压呼吸等防护推拉效应,但Gy对+Gz耐力的影响尚有不同观点.性别、体质、兴奋剂等因素均可影响人体+Gz耐力,而+Gz重复暴露是否会提高耐力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同时+Gz耐力终点指标与检查方法也在不断深入研究与改进中.国外在利用无接触测试人体生理参数方法评价飞行员工作状态、进行G-LOC预警方面进展较快,部分成果已近实用,提示我们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从国外先进抗荷装备研究来看,全覆盖抗荷服、一体化电子式供氧抗荷调节器等是当前发展方向,同时如何减轻飞行员生理负荷、提高装备人机工效性能等也成为研究重点.我国提出的新式抗荷动作易于掌握、效果明显,应大力推广应用. 结论 近10年来国内外持续性加速度生理与防护研究应用均取得很大进展,但相比之下我国尚有差距,应进一步改进提高相关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应用水平.
作者:张立辉;金朝;徐艳;耿喜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文献综合分析我国民航飞行员心理选拔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该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专著. 资料引用 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26篇.资料综合 飞行员心理选拔是通过飞行专家和心理学研究者从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等方面挑选出那些既能通过飞行训练又能成为优秀机长的候选者,这不仅能有效地节省飞行训练成本,同时能很好地维护飞行安全质量.在航空心理学研究中,基本能力/智力、心理运动能力和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一直是选拔飞行员的关键指标. 结论 我国民航飞行员心理选拔过程中存在内容陈旧、缺乏效度、测验手段单一、选拔与训练脱节以及缺乏统一的选拔系统等问题.未来研究应以安全为导向,结合能力特征和心理状态、人格特质和情境状态,以机组资源管理技能为效标构建适用于中国民航飞行员的心理选拔系统,为从根本上确保民航飞行员安全作业的可靠性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作者:游旭群;姬鸣;杨仕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有资料显示,在军事飞行人员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达25%以上[1].但是,关于空军飞行人员慢性胃炎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空军飞行人员慢性胃炎的患病现状及生活习惯影响,为我国飞行人员慢性胃炎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爱民;张荣健;杜慧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晶状体混浊可引起飞行员视疲劳感,出现核性近视,视物不清、视物变形,产生眩光现象和对比敏感度下降,影响其在飞行过程中的视物和阅读仪表资料,影响对地面障碍情况的判断和跑道信号的识别以及飞行操作.因此,在招飞体检中,对晶状体混浊人员的航空医学鉴定相对严格,不同于临床诊治标准,主要侧重于行业安全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作者:张亚辉;曾晓明;蒙昌亮;徐静;彭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1].民用航空飞行员中甲状腺癌的患病率也有所增长.本文报道7例甲状腺癌飞行员病例,并对治疗后的甲状腺癌飞行员的航空医学鉴定进行讨论,以期在航空医学体检保障上加强认识,保障飞行安全.
作者:王伟军;金清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从文献引证的角度透视《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的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 方法 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hinese Medical Citation Index,CMCI),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2004-2013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刊载论文的被引率、单篇论文平均被引次数、单篇论文被引情况、作者发表论文被引情况、主要引用期刊和自引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 结果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4-2013年的总被引频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2年总被引频次在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2,影响因子在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1.2004-2013年《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共发表论文1 451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了520篇,平均被引率为35.8%;总被引次数为1 563次,单篇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为3.0次;单篇被引高次数为80次,被引超过15次以上有11篇论文;同一第1作者发表的论文被引多为14篇,被引高次数为173次.CMCI来源期刊中有201种期刊引用了《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主要引用期刊是《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解放军医学院学报》、《空军医学杂志》、《中国疗养医学》、《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和《人民军医》.《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自引率为26.6%. 结论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刊载论文质量较高,有独特的学术风格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是传播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信息的重要载体.
作者:张霞;马月欣;张向阳;王志翔;吴铨;鲍冬旭;周晴霖;吴飞飞;黄亚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