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药耐药基因(mdr1)是ABC运输系统的重要一员,在药物代谢处理中有重要作用,在多基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发现mdr1有2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其中7个SNP发生在内含子,11个SNP导致了氨基酸的变化.C3435T寂静突变影响了mdr1在十二指肠中的表达与P-糖蛋白的功能,由此可以改变一些药物的代谢.SNP与种族关系密切,年龄对SNP影响不大,C3435T及G2677T/A位点间有连锁关系.
作者:林莉;刘晓晴;王升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蛋白质3D结构的知识可加速药物的发现过程,近基因组测序、机器人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已经将这一认识转化为机遇.基因组分析已经发现了许多新的蛋白质靶标,并通过X晶体衍射分析和核磁共振波谱进行了研究.结构生物学已经在靶标的确定、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方面实现了仪器化,现在高通量的结构测定可以为先导化合物的筛选提供有效的方法.
作者:彭涛;王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顺铂是治疗实体肿瘤的常用药物之一,但肿瘤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是目前肿瘤治疗中遇到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顺铂耐药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已发现一些转录因子如p53/p73、c-Myc、YB-1等与顺铂耐药相关.本文综述了转录因子与顺铂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原君;汤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蓖麻毒素是从植物蓖麻籽中分离得到的一种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其A链(RTA)为效应链,具有N-糖苷酶活性,通过催化28S rRNA在S/R结构域第4 324位脱去一个保守的腺嘌呤,使核糖体60S亚基失活,从而阻断蛋白质合成途径,引起细胞死亡.RTA因其高细胞毒性,常常用于制备免疫毒素药物,尤其在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上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或可能被用作恐怖袭击的生物战剂.本文对RTA与底物相互作用的结构信息及其解毒剂进行综述.
作者:郭雷鸣;冯健男;黎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保护机体免受外源性化学物质和内源性毒性脂质损伤,孕烷X受体及组成型雄烷受体在代谢调节中调控对毒性物质的解毒和清除,本文从这两个核受体的作用机制入手,对两者在药物代谢的调节、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及其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并进一步分析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张江虹;金一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抗菌药物的发现已经从对抗菌活性的表型筛选向合理抑制候选靶标转变.功能性基因组技术应用于抗菌药物发现早期的不同阶段,并在靶标的验证和作用方式确定方面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方法涉及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表达的基因调控.功能性基因组学通过增进对基因功能、细菌生理学和毒力,以及抗菌剂对细菌代谢机制的影响等方面的了解,为抗菌药物发现提供帮助.
作者:张城;黄世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半胱天冬酶(caspase)家族是细胞凋亡事件中的核心因子,其异常表达或活性失衡与许多急慢性病理状态关系非常密切.一些天然及合成的caspase活性调节剂能通过影响该家族成员的活性或表达而发挥抑制或诱导凋亡作用,达到改善疾病状态的目的.本文将简要介绍国内外在此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和展望,提示以caspase家族为靶点设计干涉细胞凋亡进程的药物是有发展前景的.
作者:吴雅茗;谢捷明;俞昌喜;陈以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抗生素耐药性通过三种机制而起作用:阻止药物与靶标相互作用;从细胞中排出抗生素;对抗生素的直接破坏和修饰.本文主要讨论抗生素的直接破坏和修饰而失活,这包括:水解、基团转移和氧化还原机制.而水解对于临床非常重要,特别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以后.而基团转移有多种途径,包括乙酰基转移修饰、磷酸化、糖基化、核苷酸化、核糖基化和巯基转移.酶对抗生素修饰的唯一特点是,这些机制单独起作用降低了药物在局部环境中的浓度,因而,药物研发者和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是针对这种机制找到抗感染治疗的新方法.本文将概括目前有关抗生素耐药性的一些研究成果,并讨论耐药性酶的分子机制、三维结构及进化,从而克服抗生素的耐药性.
作者:崔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DNA疫苗的优点包括可快速大量制造、能引起广谱免疫反应、可用非侵入性手段给药等.此外,疫苗还可以表达多种抗原、预先设定诱导的恰当免疫反应等特点.这些优点使DNA疫苗成为开发生物防御疫苗的良好途径.本文讨论了潜在的生物防御DNA疫苗.
作者:李培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生物体健康生存的第一成分,在生物界中广泛分布.抗菌肽是一类理化性质稳定、生物活性多样、抗菌谱广的小分子肽.对一些抗药、耐药菌群有显著作用,其本身不易产生耐药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使得抗菌肽在目前的医药研发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尹丽莉;赵士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抗生素作用靶点的改变是产生细菌耐药的共同机制.每一类抗生素都能找到显示耐药的临床菌株,而不管其作用机制如何.靶点的变化经常产生于存在选择性抗生素时细菌染色体上基因的自发突变.包括RNA聚合酶和DNA回旋酶的突变,分别产生对利福霉素和喹诺酮类的耐药.其他产生耐药的情况可能涉及耐药基因的转移.这些机制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产生编码甲氧西林耐药的mecA基因和产生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的各种van基因.
作者:黄世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膜表面融合蛋白F和粘附蛋白G是疫苗研究的重要内容,通常采用BALB/c小鼠作为实验模型,在BALB/c小鼠中进行了广泛的免疫病理学研究;该病毒的疫苗研究主要集中在活病毒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病毒载体递送系统等领域;另外,不同佐剂对疫苗的免疫原性也有重要影响;目前,已有几个有希望的减毒活疫苗和两个蛋白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作者:曾瑞红;梅兴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酸感受离子通道(ASIC)是对H+敏感的Na+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在细胞外H+浓度增高时激活开放,形成H+门控电流.目前,已发现该通道有6个亚基,酸感受离子通道亚基3(ASIC3)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ASIC3在痛觉、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等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很可能成为药物研制的新靶标.
作者:张颖;郑建全;王秋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传统药物不同,目标蛋白多肽给药量小,而各种内源性蛋白含量很高,这种干扰使准确测量目标分子非常困难.此类研究必须以建立灵敏、专一、准确的测定方法为前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各种分析方法,包括生物检定法、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免疫分析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质谱、核磁共振、液相色谱-质谱(LC-MS)和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联用技术等,其中LC-MS和CE-MS联用技术可望成为较有前途的分析方法.
作者:孙会仙;张淑珍;谢剑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痘病毒是所有病毒中大、复杂的病毒.致死性的正痘病毒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病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但是,还是存在天花出现的可能性.因此,各国科学家仍在积极寻找能够有效对抗天花病毒及其他能够导致疾病和死亡的痘病毒的药物.西多福韦是全球研究多、深入的一个药物,其余处于研究阶段的药物还包括常用的抗病毒药、酶抑制剂及其他核苷类药物等.
作者:孙雅洁;王京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不断增长的抗生素耐药和多药耐药性使得医生治疗细菌感染越来越困难,病人也不得不为此付出额外的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给病人和家属造成负担.控制抗生素耐药和多药耐药性、提高抗生素的有效性、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总结了临床上常见的、已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抗生素耐药情况,从宏观角度介绍了预防和改善的方法.
作者:乔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对于生物恐怖袭击和生物武器的日益关注,促进了针对大量有机体、毒素和病毒疫苗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已开发了DNA载体、减毒的活病毒和细菌、与佐剂结合的重组蛋白,以及病毒或细菌为载体的疫苗,用于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和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应用病毒,如腺病毒、痘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等作为疫苗载体也有效用于生物恐怖袭击和生物战剂的预防.本文主要介绍不同的病毒载体及其作用.
作者:刘耀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阿那曲唑确立了辅助性药剂的首选地位 阿斯利康公司的芳香酶抑制剂阿那曲唑(anastrozole),在乳腺癌术后用他莫昔芬2年后,改用阿那曲唑的病人的公开资料表明,与仍用他莫昔芬相比,病人用该药的癌症复发率减少40%,因此巩固了阿那曲唑作为乳腺癌辅助治疗的地位.
作者:黄世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