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关于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神经递质紊乱、基因突变、自由基损伤、神经细胞凋亡、淀粉样β蛋白沉积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等有关.近年有关中药及其提取物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中药提取成分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东华;毕明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鱼藤酮是一种线粒体复合体Ⅰ抑制剂,近年来被用于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本文对其急性毒性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鱼藤酮生物样品的前处理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将有益于鱼藤酮毒性与血药浓度关系的探讨.
作者:李亚南;葛晓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应激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会影响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肉苁蓉是临床常用的中药之一,研究发现其能有效减缓应激的发生和加速应激的消除,减轻机体的损伤.本文结合中药药理筛选理论及其模型,介绍肉苁蓉通过增强和改善免疫系统功能、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机体代谢等作用,减轻应激所导致的机体损伤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张钰哲;杨玲玲;宋海峰;杜一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毒蕈碱受体(M受体)是体内重要的G蛋白偶联受体之一,有M1~M5五种药理学亚型,各亚型在体内的分布和功能不同,受体蛋白结构和信号转导机制也有差异.对M受体、相关选择性药物及受体-配体作用位点的研究,将为设计以M受体各亚型为靶标的选择性药物提供帮助,对临床治疗多种M受体功能紊乱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史一鸣;钮因尧;陆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埃坡霉素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通过与肿瘤细胞中的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并抑制微管的解聚,使细胞周期停止,终诱导细胞凋亡.动物实验显示其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并可作用于已经产生多药耐药性的肿瘤患者.目前有多个此类化合物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是一类非常有前景的抗肿瘤药物.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埃坡霉素类化合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及其毒性反应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齐文渊;孟志云;窦桂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为体内蛋白质降解的途径之一,蛋白酶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并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抑制蛋白酶体的功能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又一有前景的新途径,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蛋白酶体的组成结构、病理生理作用和现有抑制剂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牟科;付翌秋;徐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火灾事故增多,火灾烟气吸入导致的一氧化碳和氢氰酸复合中毒已成为氰化物中毒的首要途径.羟钴胺静脉注射给药可用于已知或疑似氰化物中毒的解毒治疗.其进入体内后可与氰离子直接络合而不需要血红蛋白参与,因而不降低机体携氧能力,非常适于火灾现场烟气吸入患者的院前救治.本文对羟钴胺的作用机制、生物活性、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
作者:杨美燕;刘庆晓;高春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是由大戟烷或甘遂烷型三萜衍生而来的一类高度氧化的四降三萜类化合物,是芸香目主要特征的化学成分,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和楝科植物中,叶柄花科和苦木科等亦有分布.芸香科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以苷元和糖苷2种形式存在.这类化合物具有明显抗癌和抗菌等生物活性,近年来的研究集中在其化学结构、生物合成和生物活性等方面.本文对从芸香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途径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王贱荣;董美玲;郭跃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白藜芦醇是一种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需求量大幅增加.本文综述了白藜芦醇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包括天然植物提取法、化学合成法、生物工程技术法等,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藜芦醇提供依据.
作者:赵荣国;姜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搜风理肺丸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搜风理肺丸中黄芩苷的含量.采用Agilent Extend-C18(250 mm×4.6 mm,5 μm )柱,以甲醇-0.05%磷酸水溶液(42∶58 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黄芩苷在9.82~491.0 mg·L-1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线性相关性良好(r=0.999 9,n=7),平均回收率为103.34%(RSD为1.61%).结论 HPLC法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搜风理肺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吴艳;罗晓茹;王亚南;刘成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在新药研发成本和时间处于历史高点的时期,药物安全性问题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平衡药物的风险和临床效益比是临床及临床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应该在预测性策略的应用和早期安全性的判断方面拓宽思路,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那些有助于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前安全性试验上.
作者:刘洪英;陈伟;李美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自揭示了哺乳动物细胞中的RNA干扰(RNAi)现象以来,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资金投入,期望将其发展成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毫无疑问,RNAi是具发展潜力的基因治疗策略.由于许多采用RNAi治疗的疾病需要长期用药,因此,有关RNAi类药物长期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关注重点.
作者:徐亮;何军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候选药物在体内向反应性代谢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中,人们不希望其生成能共价结合大分子(如蛋白质和DNA)的反应性代谢物.作为候选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性质整体评价的一部分,许多制药公司已开始采用多种体内外筛选方法研究其是否有生成反应性代谢物的可能,并鉴定反应性代谢物的性质.发现问题化合物后,通过合适的结构修饰使潜在的生物转化减少至低.因此,检测、鉴定和定量测定活性代谢产物在药物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三级四极杆质谱是用于分析活性代谢产物的常规方法.在过去3年间,为改善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实现高通量筛选,已发展了许多新的质谱方法.本文重点阐述在药物开发过程中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检测和鉴定反应性代谢物的新进展,尤其关注线性离子阱(LTQ)、混合三级四极杆-线性离子阱(Q-trap)和高分辨LTQ-静电场轨道阱的应用.
作者:张信中;李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成员参与调节众多发育过程.目前,FGF已被开发用于促有丝分裂、细胞保护和血管再生的治疗.近研究发现,内分泌型的FGF19亚家族在体内胆汁酸、葡萄糖和磷酸盐稳态中起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使该家族在药理学方面的利用价值更为突出.本文主要综述FGF-FGF受体(FGFR)信号通路和该通路中各种FGF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病理生理学作用,讨论重组FGF和小分子FGFR激酶抑制剂在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传统应用,及其在代谢综合征和低磷酸盐血症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作者:时小燕;郭靓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炎症是宿主对于创伤、组织损伤和感染的应答反应.炎症反应导致组织内环境与血流量改变、免疫细胞激活与转移、细胞因子与介质时空一致性分泌.蛋白激酶是炎症反应信号通路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是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总结了蛋白激酶靶点识别和确证的研究进展,探讨发展小分子激酶抑制剂作为新一代口服抗炎药物中关键性问题,如反馈回路、特异性抑制剂和联合治疗.
作者:颜海燕;王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