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药产业正逐渐步入转型阶段,开始由粗放型、低附加值经济向集约型、高附加值经济转变,以形成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基于研究的增长模式.国家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对转型产生扶植和倒逼作用,国内外产业和市场形势对转型产生外部压力和内部拉力.在转型初期,中国制药产业在产品市场、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断裂和接轨并存的复杂特点.
作者:张立国;王松俊;毛军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微波辐射可致机体发生氧化应激,使氧化产物增多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甚至引起机体组织病理学改变.药物防护可以减轻微波辐射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并对微波辐射所致组织病理学改变有所改善.近年来研究的抗微波辐射药物主要有卡尼汀、褪黑激素、咖啡酸苯乙酯、绿茶及其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阿的平,以及中成药芩丹扶正胶囊和安多霖等.本文综述了微波辐射对机体的氧化损伤机制,以及微波辐射防护药物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亚男;周喆;王升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属于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其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目前,以VEGFR为靶点的肿瘤治疗已成为抗肿瘤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综述了已上市或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小分子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文虎;曹弟勇;刘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多的一类胶质细胞,不仅为神经元提供能量和代谢的支持,而且在形成和维持血脑屏障、调节突触可塑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神经损伤和保护的双重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研究,从生理和病理调节两个方面综述星形胶质细胞对机体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郭文治;米卫东;李云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鞣质又称单宁,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体内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能与兽皮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致密、柔韧、难于透水且不易腐败的皮革,而称为鞣质.鞣质的多元酚类结构赋予其一系列独特的化学性质,以及很强的生物和药理活性,是一类具有重要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天然产物.随着鞣质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新分析方法的不断出现,有必要对其分离和分析技术及方法进行总结.本文介绍了当前鞣质分离和分析方法的进展,对鞣质的各种提取、分离、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着重对鞣质的分离和定量方法进行了归纳,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作者:刘刚;孙磊;乔善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褪黑激素(美乐托宁)是一种专司调节生物节律的神经激素,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保护胃肠道、抗脑损伤和痛觉调制等多种生理作用.褪黑激素主要通过介导两个G蛋白偶联受体MT1和MT2而发挥作用.由于其半衰期短、临床应用受限,多种褪黑激素衍生物和类似物被研究,以获得活性高、药代动力学性质良好的药物.本文主要介绍已上市和处于临床试验的褪黑素能类药物的研究概况.
作者:吕志强;杨建云;肖炳坤;甄蓓;黄荣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自芬戈莫德(fingolimod,FTY720)发现以来,鞘氨醇-1-磷酸(S1P)受体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在S1P受体的5种亚型(S1P1~S1P5)中,只有S1P1受体的激动剂可通过控制淋巴细胞的迁移而产生较强的免疫抑制效应.因此,寻找S1P1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并研究其构效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4类新型的S1P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现状及构效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高一军;李松;郑志兵;王晓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小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样蛋白(PDGFRL)对结肠癌细胞CT-26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调取小鼠PDGFRL基因并表达全长蛋白及两个结构域蛋白.利用磺酰罗丹明B法(SRB)、流式细胞术和损伤-修复实验检测PDGFRL全长蛋白及两个结构域蛋白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系增殖、迁移、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PDGFRL全长蛋白及两个结构域对CT-26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促进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尤以结构域Ⅱ效果为显著.此外,PDGFRL全长蛋白可抑制CT-26细胞的迁移,而两个结构域蛋白对细胞迁移无明显影响.结论 PDGFRL蛋白能有效抑制CT-26细胞增殖,在促进细胞凋亡过程中,结构域Ⅱ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桂君;贾砚寒;王柯;王一;黎燕;陈国江;石艳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本研究以乙基纤维素(EC)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包衣材料,制备托吡酯缓释微丸,并将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应用于处方筛选过程中.方法 以微丸在1、4和8h的释放度作为考察指标,将包衣增重和致孔剂比例作为自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对缓释包衣处方进行优化.结果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确定自变量的优区域为包衣增重5.67% ~ 6.28%,致孔剂比例26.82% ~27.42%,在此区域内任取3点进行验证实验,对比各时间点的累积释放度值,3批自制样品符合理论释药目标.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可用于托吡酯微丸缓释包衣处方的优化,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实用性.
作者:黄小丽;杨美燕;王玉丽;单利;梁尔光;钟武;高春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单壁碳纳米管(SWCNT)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体外毒性和氧化损伤作用.方法 选择人肝癌HepG2细胞,分为SWCNT 5个浓度(1.5、3、6、12和24 mg/L),孵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胞经SWCNT分别孵育24、48和72h后,采用CCK-8法观察细胞毒性;SWCNT孵育24h后利用倒置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来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及损伤,并检测细胞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情况来分析SWCNT的细胞毒性和氧化损伤;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SWCNT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SWCNT可以引起HepG2细胞结构异常、影响HepG2细胞增殖,且随着孵育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随着孵育剂量的增加,HepG2细胞的膜电位受损,ROS和MDA含量逐渐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结论 SWCNT可以对HepG2细胞产生一定的毒性并能诱导细胞凋亡,且毒性效应随着孵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氧化损伤可能是其毒性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岩磊;孙岚;张英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双-2-吡啶基酮缩氨基硫脲(D331)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为该类化合物治疗肺癌提供初步依据.方法 首先合成了双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D331,采用细胞锥虫蓝染色法和碘化丙啶(PI)染色法测定A549细胞生长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周期变化,Hoechst33342染色及Annexin-V与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检测A549细胞给药处理24 h后低氧诱导因子(HIF1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5 μmol/L D331抑制A549细胞生长,而30μmol/L D331可导致A549细胞凋亡.30 μmol/L的D331处理细胞24 h会引起细胞HIF1A蛋白水平的上升,而D331与HIF1A抑制剂2-甲氧基雌二醇(2-ME)联用,可增强D331导致的细胞死亡.结论 D331对人肺癌A549细胞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祝海川;林坚;林莉;杨艳燕;钟武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优化双夹心ELISA法检测蓖麻籽粕中蓖麻毒素含量检测方法,并对方法学进行必要的验证.方法 以蓖麻籽粕中蓖麻毒素的含量为指标,对提取溶剂、蓖麻籽粕与溶剂体积比、提取时间、提取过程是否匀浆进行单因素实验,选取佳提取条件.在佳提取条件下对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 优化出双夹心ELISA法检测蓖麻籽粕中蓖麻毒素的佳提取溶剂为含0.1% Tween 2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T),提取溶剂体积为1∶10(质量/体积),匀浆后提取浸泡时间为1h.该方法特异性高,蓖麻籽粕中杂质成分对测定无干扰.蓖麻毒素在3.91 ~ 25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和日间精密度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分别小于3.2%和11.8%.同一样品重复测定日间RSD值小于5.5%.结论 蓖麻籽粕中的残余蓖麻毒素可采用优化后的实验方法进行有效提取,应用双夹心ELISA方法进行毒素含量的定量分析,该方法为蓖麻籽粕脱毒工艺的确定及脱毒样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作者:李倩;董娜;武军华;王玉霞;贾培媛;张任鹏;睢大筼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小鼠血浆中CTN986、芦丁和曲克芦丁浓度的LC-MS/MS法并将其应用于小鼠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血浆样品经固相萃取后,以甲醇-异丙醇-水-甲酸(体积比为36∶8∶56∶0.1)为流动相,通过Discovery C18柱(250 mm×4.6 mm,5μm)分离,采用ESI源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743→m/z 303(CTN986),m/z 611→m/z 303(芦丁),m/z 745→m/z 435(曲克芦丁),m/z 727→m/z 287(CTN987,内标).结果 CTN986、芦丁和曲克芦丁的线性范围均为4~ 800 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65%,准确度(RE)在-0.34% ~ 11.75%.应用此法考察了小鼠口服和静注上述3个化合物后的药动学特征,以及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三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CTN986、芦丁和曲克芦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陈娟鹃;孟繁华;张杨;郭继芬;王迪敏;王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探讨西罗莫司与依那普利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房纤维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罗莫司干预组和依那普利治疗组,每组10只.经大剂量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大鼠心房纤维化模型,后两组分别给予西罗莫司及依那普利灌胃治疗,实验2周末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放射免疫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常规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心房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大鼠心房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AngⅡ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依那普利治疗组AngⅡ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罗莫司和依那普利治疗组心房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组织中HIF-1α和MMP-9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西罗莫司和依那普利治疗组则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且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0.01);心肌组织中HIF-1α与MMP-9表达也呈正相关(P<0.01).结论 心肌组织中,AngⅡ、HIF-1α和MMP-9均参与大鼠心房纤维化的形成,而西罗莫司与依那普利可能通过作用于不同靶点,改善心房纤维化程度.
作者:张卫泽;苏芳菊;马凌;陈永清;刘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阐明来自深海海水的淡紫拟青霉ZBY-1的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活性跟踪分离模式,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代谢产物;根据理化和波谱数据结合部分化合物的甲醇解反应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测试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淡紫拟青霉ZBY-1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9(11)-去氢过氧化麦角甾醇(1)、过氧化麦角甾醇(2)、(22E,24R)-5α,6α-环氧-3β-羟基麦角甾-22-烯-7-酮(3)和脑苷脂A(4)、B(5)、C(6)、D(7)等7个化合物.化合物1~3对人癌细胞K562、MCF-7、HL-60、BGC-823有较强抑制作用,IC50在9.5 ~ 59.6 mg/L之间,而4~7对上述4种癌细胞均无抑制活性.结论 本文是有关深海来源淡紫拟青霉代谢产物的首篇研究报道.化合物1~7为首次从淡紫拟青霉产物中分离得到,其中1和3首次从拟青霉属、3还首次从真菌中分离报道.化合物1对K562和BGC-823细胞以及3对上述4种癌细胞的抑制活性亦属首次测试报道.
作者:崔香;李长伟;吴长景;华威;崔承彬;朱天骄;顾谦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小柴胡汤小分子成分指纹图谱.方法 色谱柱为Thermo Scientific Syncronis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μm),以乙腈-水(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6 nm,进样量20μl.采用Q-TOF-MS-IDA-MS/MS方法对19个特征色谱峰中的11个色谱峰进行了定性鉴别.结果 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结论 该方法为小柴胡汤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作者:靳勇;孙磊;乔善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表面标志分选法富集人肝癌Huh-7细胞中CD133+细胞,并初步鉴定其特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分选出CD133+细胞,并进行干细胞比例分析;通过对CD133+细胞体外成球能力及增殖能力检测,考察CD133+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观察CD133+细胞在非肥胖性糖尿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NOD/SCID)体内的成瘤情况.结果 分选获得的CD133+细胞经无血清培养后阳性比例达90%以上;CD133+细胞体外无血清培养3d即可成球且生长速度较CD133-细胞快;CD133+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21 d左右即可形成异种移植瘤.结论 CD133+表面标志物分选方法可以高纯度富集CD133+细胞,利用CD133抗体分选获得的CD133+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样特性.
作者:孙岚;宋东颖;刘岩磊;刘岩;张英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化学修饰获得不同表面功能基团、不同电性质金纳米棒(GNR),考察其血液相容性差异.方法 采用“种子调制生长法”制备GNR,对其表面进行化学修饰得到电中性的聚乙二醇(PEG)修饰GNR(PEG-GNR)、带负电的巯基十一烷酸(MUA)修饰GNR(MUA-GNR)及带正电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AB)修饰GNR(CTAB-GNR).采用透射电镜、表面等离子共振及zeta电位测量对修饰前后的GNR进行表征.通过溶血实验及血浆复钙实验评价3种不同电性质、不同化学修饰GNR的血液相容性.结果 3种不同化学修饰GNR对血液中红细胞的破坏程度依次为:PEG-GNR< CTAB-GNR< MUA-GNR.PEG-GNR在较高剂量1.7 g/L时,溶血率已小于5%.血浆复钙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剂量的3种修饰中,CTAB-GNR的复钙时间动力学曲线明显由陡峭趋于平缓,且复钙时间延长多(33 min),其次为PEG-GNR(21 min).结合产生丝状不溶物的量可知,PEG修饰的GNR具有佳的抗凝血性能.结论 综合溶血实验及血浆复钙实验结果可认为,表面PEG化能显著改善GNR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作者:李媛;王小慧;庄远;张华欣;李治宁;詹林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软坚护肝片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扶正化瘀胶囊阳性对照组和软坚护肝片1.24、0.62和0.31g/kg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CCl4灌胃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12周,于第9周治疗组每天灌喂软坚护肝片(1.24、0.62和0.31g/kg)和扶正化瘀胶囊(0.20 g/kg)干预8周.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酶(PCⅢ)的水平,以及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和肝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的软坚护肝片及扶正化瘀胶囊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HA和PCⅢ的水平,降低肝组织中异常升高的Hyp含量(P<0.05);同时,各剂量的软坚护肝片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中的Alb含量(P<0.05).软坚护肝片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软坚护肝片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胶原的合成及抗自由基有关.
作者:莫凤珍;孔晓龙;陈方;汪永玲;梁凯;黄绍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反溶剂冻干法制备穗花杉双黄酮微粉,以解决该药水溶性差的问题,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 通过考察反溶剂冻干法反应溶剂与水的比例、药物溶液浓度、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对颗粒粒径的影响,得到适宜的微粉化条件.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粉末X线衍射和体外溶出实验对原料药和微粉进行分析表征.结果 佳处方制备的微粉颗粒粒径在0.08 μm左右,冻干后样品为无定形.结论 本方法制备的穗花杉双黄酮微粉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显著提高,为改善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供了基础.
作者:任秋霞;周喆;王升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制备载紫杉醇pH敏感嵌段共聚物胶束,评价抗肿瘤细胞药效.方法 用ATRP和click反应合成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N,N-二乙氨基乙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DC),制备聚合物胶束,测定不同pH条件下胶束粒径和zeta电位;包载紫杉醇,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透析法考察胶束的体外释药行为;MTT法评价胶束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性.结果 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和zeta电位随pH增大而减小.紫杉醇的包封率为92.0%,载药量为8.36%.中性环境中胶束粒径为100.3 nm,zeta电位接近零.在低pH值(pH 6.5)环境中胶束的释药速率比中性环境中快,累积释放率高,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效果好.结论 pH敏感嵌段共聚物胶束有良好的pH敏感释药特点和抗肿瘤细胞药效,有望成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
作者:李秋;李淼;金义光;杜丽娜;苏畅;董俊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人类免疫功能低下易导致肿瘤发生,而免疫监视和免疫逃逸机制为肿瘤免疫生物治疗提供了细胞学基础.从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角度来看,需要从提高免疫功能、有效识别肿瘤细胞和消除抑制性因素三个方面入手,提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临床治疗案例,从上述三个方面对细胞因子和免疫修饰治疗、瘤细胞裂解物接种(瘤苗接种)、T细胞基因修饰回输及结合化疗等多种生物治疗的Ⅰ~Ⅲ期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消除T细胞抑制的信号通路、靶向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基因治疗进行了分析,以期对肿瘤生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作者:毛建平;陈立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