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
  • 主办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4-0440
  • 国内刊号:11-5619/R
  • 影响因子:0.80
  • 创刊:195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135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剑桥科学文摘,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首届优秀国防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 药学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4年1期文献
  • 改善胆固醇流出作用靶分子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中胆固醇流出并转运到肝脏的过程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核受体超家族成员肝X受体α(LXRα)和其上游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可通过调控ATP结合盒转运体(ABC) A1、B族清道夫受体1和ABCG1等介导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因此,PPARγ-LXRα-ABC通路在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使用的化学类降脂药物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良好作用.研究表明,很多中药来源的天然产物可有效促胆固醇流出.本文对改善胆固醇流出的相关作用靶分子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作者:张雪;吴崇明;郭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的临床应用进展

    药物治疗仍是缓解帕金森病的主要方法.大量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了盐酸普拉克索片(pramipexole dihydrochlo-ride,Mirapex IR)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与Mirapex IR相比,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Mirapex ER)能够维持血药浓度相对恒定,作用更连续持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了患者和护理人员的便利,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本文综述了Mirapex ER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刘玉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核酸杂交-酶联桥接的悬浮芯片技术同时定量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原型及其代谢物方法的初步建立

    目的 利用悬浮芯片技术,建立基于核酸杂交-酶联桥接的悬浮芯片技术对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同时定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本研究在确证探针与微球偶联的基础上,考察生物基质效应、偶联微球浓度、检测探针浓度、S1核酸酶用量以及荧光显色液浓度等因素对方法定量的影响.终在同一生物样品中对反义寡核苷酸原型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同时定量分析.结果 通过考察生物基质效应,确定稀释10倍的PBS作为条件优化及样品定量分析的生物学基质;微球浓度为150个/μl,检测探针浓度为400 nmol/L,S1核酸酶用量为1 U/孔,荧光显色液浓度为1μg/ml.在猕猴血浆基质中该方法针对原型与代谢产物序列的定量范围均为7.81 ~ 2000 nmol/L.在同时含有低浓度(20 nmol/L)和高浓度(1500 nmol/L)AI-ON1原型(Ai)与AI-ON1缩短代谢产物(Am)的混合血浆样品中,该方法可同时特异性地定量分析Ai与Am.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基于核酸杂交-酶联桥接的悬浮芯片定量分析方法,可在微量生物样品中实现对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同时定量分析.

    作者:刘潜;孙云娟;付洁;宋海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硫代磷酸反义寡核苷酸prop5对流感病毒进入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硫代磷酸反义寡核苷酸prop5对流感病毒感染进入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模型,设立随机序列(prop5 R)和正义序列(prop5S)作为阴性对照,收集细胞培养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RNA拷贝数,评价反义寡核苷酸对病毒吸附和进入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prop5对流感病毒吸附细胞的影响,溶血抑制实验检测prop5对流感病毒进入细胞的影响.结果 prop5能够抑制流感病毒A/Jingfang/1/86 (H1N1)感染A549细胞,对流感病毒吸附细胞过程没有影响,prop5能够抑制A/Jingfang/1/86(H1 N1)、A/Lufang/9/93(H3N2) 、A/FM/1/47(H1 N1)和A/PR/8/34(H1N1)介导的膜融合.结论 prop5能抑制流感病毒进入细胞,这种额外的活性增强了prop5的抗病毒能力.

    作者:李康;齐向云;李庆平;夏燕平;杨静;王升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四物汤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

    目的 建立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并研究灌胃给药四物汤后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方法 大鼠血浆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以甲醇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用色谱柱Thermo Syncronis C1s(2.1 mm×100 mm,5 μm)进行分离;定量分析采用API 4000质谱仪的多反应监测扫描方式、负离子模式检测.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大鼠口服四物汤后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参数由WinNonlin 5.2统计软件进行计算.结果 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分别在2~1000 μg/L和1~ 10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显示,批内、批间变异均小于15%,相对误差分别为-1.10% ~2.74%和-4.02% ~4.00%,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结论 所建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黄开福;王学美;孟志云;高月;李俭;甘慧;吴卓娜;朱晓霞;顾若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珍菊降压片中盐酸可乐定的含量

    目的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PE-HPLC)联用技术建立珍菊降压片中盐酸可乐定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以Cleanert SCX-SPE阳离子固相萃取小柱对样品进行前处理,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 (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10∶ 90),流速1.0 m]/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20 nm.结果 珍菊降压片中盐酸可乐定含量测定的回归方程为y=2.9662x+0.0485(r=0.99999),在1.234 ~ 123.4 ng的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低、中、高3个剂量的平均回收率为98.56%,RSD为0.68%,方法的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符合含量测定对方法的要求.结论 该方法有效地消除了阴性干扰,专属性、灵敏度、重现性和准确度良好,为珍菊降压片中盐酸可乐定的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作者:钱国华;徐玲玲;张梦玲;敬应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13年下半年美国FDA批准药物简介

    2013年下半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新药13种,其中首次批准上市新分子实体10个,新生物制品3个.本文根据FDA批准的新药说明书首页处方资料的要点,简要介绍新药概况、作用机制、适应证、剂量和用法、黑框警告、禁忌证、不良反应、警告和注意事项,以及特殊人群中使用要点等.并讨论了2013下半年批准新药在药物开发、研究和审评使用中的首次事件.

    作者:汤仲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外排转运体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体内处置过程的影响

    近年来,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超家族的底物,且由于这些药物在胃肠道的溶解度较低,不易使外排转运体达到饱和,因此外排转运体对其吸收的影响比其他药物更加明显.此外,广泛分布于组织中的外排转运体调控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体内的分布与清除.本文总结了外排转运体对目前已在中国上市的7个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体内处置过程的影响,并就外排转运体遗传多态性对这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林丽珊;陈笑艳;钟大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聚乙二醇修饰埃坡霉素B偶联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目的 埃坡霉素B(EPOB)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处于临床研究状态.为改善其水溶性,本文合成了聚乙二醇(PEG)修饰的EPOB偶联物PEG5000-EPOB和PEG20 000-EPOB.方法 采用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作为缩合剂,4-二甲氨基吡啶作为催化剂的酯化方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000和20 000的PEG-COOH与EPOB偶联.通过1 H NMR和MALDI-TOF-MS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用UPLC测定产物在水中的溶解度.MTT法评价偶联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性.结果 结构鉴定表明,EPOB与PEG按照1∶1发生偶联且偶联位点是EPOB的7-OH.PEG5000-EPOB和PEG20 000-EPOB的溶解度分别为4.93×101和1.58 ×l0-2mol/L,与EPOB的溶解度1.4×10-3mol/L相比分别提高了35倍和11倍.EPOB、PEG5000-EPOB和PEG20 000-EPOB对人乳腺癌细胞系的IC50值分别为6.0×10-4、5.7×10-4和8.4 ×10-3 μmol/L.结论 PEG修饰EPOB后溶解度提高,且修饰后的化合物具有体外细胞毒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海艳;王堃;卢育新;程晓晨;张庆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抗肿瘤药物发现策略

    肿瘤是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系统性疾病,传统的“一病一靶”的药物研发和治疗方式效果不尽人意.网络药理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基于“整体论”的新药研发策略,通过网络构建与分析,可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本文简要介绍将网络药理学研究手段用于药物研究的基本概念,并探讨网络药理学在抗肿瘤药物设计、新靶点发现、药物联用设计等方面的应用.随着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网路药理学将在揭示新的肿瘤治疗靶标、治疗药物组合规律以及耐药性的潜在机制等方面为我们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肖智勇;周文霞;张永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靶向抗肿瘤抗体-药物偶联物研究进展

    靶向治疗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兼具抗体的高特异性和细胞毒药物对肿瘤的高毒性,代表了新一代抗体技术的发展方向.ADC由“弹头”药物(细胞毒药物)、抗体以及偶联抗体和药物的偶联链3部分组成.ADC利用抗体作为载体将“弹头”药物送至靶部位,并通过细胞内吞效应进入溶酶体,释放出细胞毒性药物,从而达到专一性杀死癌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的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ADC研制和发展趋势,并探讨ADC研发过程中的几个可能的关键影响因素.

    作者:杨跃梅;张伯彦;黎燕;沈倍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的生物功能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sirolimus,mTOR)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多个步骤,是调节细胞生长的关键蛋白,在细胞中以两种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即mTORC1和mTORC2.mTOR被异常激活后会促使癌细胞的高速分化,而其活性被抑制后能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近几年的研究证明,mTOR是抗癌、免疫抑制和抗衰老治疗的重要靶点.根据作用位点不同,以mTOR为靶点的抑制剂主要分为两类,即作用于FKBP12蛋白连接区的西罗莫司衍生物和作用于ATP连接区的小分子化合物.现已有多种用于抗癌或免疫抑制的西罗莫司衍生物类药物上市,而针对ATP竞争性mTOR抑制剂的研究也成为热点.

    作者:曹爽;钟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三维细胞培养的组织工程肿瘤研究进展

    肿瘤的发生与进展始终伴随着与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环境中诸多的生物、物理和化学因素调控了肿瘤终的命运与转归.肿瘤在适应和利用微环境的同时也会对微环境进行结构与功能的重塑.传统的二维(2D)细胞培养体外模型及动物整体模型无法很好地模拟肿瘤与微环境之间复杂的生物事件.基于三维(3D)细胞培养的组织工程肿瘤实验体系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模拟肿瘤细胞在体生长状态,有望作为2D培养模型和动物整体模型之间的桥梁,成为肿瘤研究模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基于3D细胞培养技术的组织工程肿瘤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乔鑫;王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肿瘤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药物基因组学是一门从基因水平预测药物疗效及毒性的新兴学科,旨在阐释药物疗效和毒性的个体差异,指导个体化用药,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现象的发生.肿瘤药物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体内与抗肿瘤药物反应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药物代谢酶、药物作用靶标以及药物转运体等.生物标志物的基因多态性是导致药物反应因人而异的关键因素,单核苷酸多态性则是基因多态性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通过总结肿瘤生物标志物的基因多态性,分析抗肿瘤药物在药效、毒性和耐药方面的个体化差异,探讨肿瘤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刘敬弢;焦园园;张艳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与以往的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不同,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针对免疫检查点的单抗在抗癌治疗中取得的成绩已成为癌症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使人们认识到癌症的基因问题不是故事的全部,驱使研究者转而关注免疫治疗.肿瘤免疫治疗有多种治疗策略,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肿瘤疫苗、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以及单抗治疗.由于肿瘤具有极大的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其发病机制复杂,单独依靠某一种治疗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抗肿瘤效果,因此在深入研究不同治疗手段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联合包括肿瘤靶向治疗、细胞毒化合物治疗、以及不同类型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策略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作者:魏晓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表观遗传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

    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 (histone 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I)是一个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依赖的氨基氧化酶,能够特异性去除组蛋白H3K4和H3K9的单、双甲基化.利用RNA干扰技术和小分子LSD1抑制剂调节LSD1的表达量和活性,能够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同时,由于LSD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靶向LSD1的抗肿瘤治疗方案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因此,LSD1可能成为表观遗传学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本文对近年来LSD1的结构、功能研究及新的LSD1抑制剂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和分析.

    作者:郑一超;马金莲;王志茹;李金凤;赵文;刘宏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分子片段的药物设计: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的发现与开发研究进展

    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肿瘤细胞中处于活化状态,呈现高表达,在维持肿瘤细胞生存、增殖、侵袭、转移,以及血管增生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作用于HSP90 N端ATP结合域的天然产物格尔德霉素及其衍生物在体内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活性,因此,HSP90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门靶点.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是HSP90抑制剂开发的重要策略,已发现了众多结构新颖的高效率配体的小分子片段,依据结构信息进行优化,开发了许多具有良好活性的先导物乃至临床候选物.本文分析了一些基于片段方法的HSP90抑制剂开发案例,并基于X线衍射晶体结构信息,综述了这些从片段到先导物乃至候选药的理性优化过程.

    作者:何小羊;王升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及其抑制剂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是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受到多种蛋白酶的调控.研究表明,几乎所有肿瘤的发生都与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紊乱所导致的细胞生长分化受阻及凋亡异常有关.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是细胞周期调控的核心,CDK与相应的细胞周期蛋白结合形复合物,并通过细胞周期蛋白的周期性表达和降解,推动细胞周期各时相的有序进行.因此,以CDK为靶点的药物可以阻断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增长,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本文就CDK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抑制剂的化学结构类型及构效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刘文虎;常晋霞;王仕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近年来基于纳米技术的靶向给药系统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已成为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热点.纳米制剂具有靶向性,它能将药物浓集于靶部位,而对非靶器官影响很小,可提高药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被认为是搭载抗癌药的适宜剂型.目前一些靶向纳米制剂产品已上市,也有大量靶向纳米制剂处于研究阶段,在肿瘤治疗上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各类靶向纳米制剂进行介绍,同时,重点综述近年来基于纳米技术的肿瘤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作者:魏丽莎;季艳霞;康振桥;郑爱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炎症:肿瘤的推进器

    目前,肿瘤是人类疾病的头号死因,尽管其死亡率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在下降,但下降幅度仅为10%,与曾经的高死亡率疾病(如鼠疫、天花、流行性感冒和肺结核)相比微不足道.因此,战胜肿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量的研究表明,炎症与肿瘤似乎是一对相生相伴的疾病,炎性微环境因素及其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很可能为攻克肿瘤治疗难题提供全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炎症在肿瘤的产生、发展、转移中的作用以及靶向炎症相关因子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一;黎燕;沈倍奋;陈国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