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
  • 主办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4-0440
  • 国内刊号:11-5619/R
  • 影响因子:0.80
  • 创刊:195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135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剑桥科学文摘,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首届优秀国防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 药学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8年3期文献
  • 抗过敏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过敏类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包括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严重影响着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抗过敏药物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药、糖皮质激素以及钙通道阻断剂.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一些中药、天然产物及生物制品在治疗过敏类疾病方面也显示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抗过敏药物进行梳理,对各种药物的疗效、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抗过敏药物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抗过敏药物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李恩灿;范潇予;林琳;王灿;靳洪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鞘氨醇激酶-2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鞘氨醇激酶(SPHK)是生物体内催化鞘氨醇转化为生物活性物质鞘氨醇-1-磷酸(S1P)的关键酶,其体内表达或活性的上调与下调,与许多疾病如癌症、感染和炎症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酶目前在人体主要有SPHK1和SPHK2两个亚型,两者结构虽非常相似,但SPHK2生理功能更复杂,相关研究直到近年来才逐渐被报道.目前人们对SPHK2研究尚未透彻,但其可能成为许多疾病治疗靶点的巨大潜力吸引很多学者正在不断进行更多探索,目前已发现抑制SPHK2可有效干预癌症和炎症等疾病.本文将对SPHK2与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赵晟宇;扈金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伏立康唑谷浓度指导人群临床用药研究进展

    伏立康唑是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由于其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且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谷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谷浓度被用来指导不同人群个体化的临床用药.谷浓度低于治疗阈值可导致药效减弱,高于治疗阈值可增加药物诱导毒性反应的风险,如神经毒性、视幻觉和肝毒性等.合理临床用药可提高药效并增加药物安全性.本文对不同人种、肥胖患者、炎症及移植患者的伏立康唑谷浓度特点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作者:吴昊;郑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地胆草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目的 为寻找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中的活性化合物,对其全草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磁共振、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从地胆草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 从大孔树脂9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去氧地胆草内酯(1)、地胆草种内酯(2)、去氧地胆草内酯(3)、异地胆草种内酯(4)、香叶木素(5)、木犀草素(6)、表木栓醇(7)、羽扇豆醇(8)、羽扇豆醇乙酸酯(9)、木栓酮(10)、(Z)-8,11,12-三羟基-9-十八碳烯酸(11)、(-)-丁香脂素(12)、羽扇豆醇-20(29)-烯-3β-二十烷酸酯(13),其中化合物1~4对人肝癌HepG2细胞显示有抑制活性,IC50在(1.17±0.14)~(38.24±4.17)mmol/L之内.结论 化合物11、12和13为首次从地胆草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首次通过圆二色(CD)谱和X线单晶衍射法进行了确定,化合物2~4的绝对构型首次通过CD谱进行了确定;倍半萜类化合物1、2、3和4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沙合尼西·赛力克江;张涛;李凌宇;哈斯特尔·木他西;波拉提·马卡比力;邹忠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抗人CD147纳米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目的 获得靶向人CD147的纳米抗体.方法 以胞外区全长CD147蛋白为靶标,从噬菌体展示文库中筛选CD147的纳米抗体,将筛选获得的单域抗体可变区(VHH)目的基因克隆至pET-28a表达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DE3),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纳米抗体,使用AKTA start+GE Ni-NTA预装柱对带有组氨酸(His)标签的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生物膜层干涉技术、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检测纳米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结果 经过3轮筛选获得了1个特异性结合CD147抗原的纳米抗体12-3,其亲和力达到9.46×10-9 mol/L,且可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CD147抗原.结论 从新疆双峰驼单域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中筛选获得了1个高亲和力抗CD147的纳米抗体,有望用于肿瘤诊断.

    作者:李日飞;周鹏;王婷婷;李日勇;殷惠;王子豪;张文远;左儒楠;李引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SNX-2112的合成与优化

    目的 对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SNX-2112合成方法的探索及优化.方法 以2-氟-4-溴苄腈作为起始原料,通过N-烃化、环化、脱保护、乌尔曼偶联、水解等反应得到目标产物.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MS和1H NMR确认.同时,采用微波法对关键中间体D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优化.结果与结论 微波法使中间体D合成方法操作简便可控,虽产率略低于文献报道值,但大大缩短反应时间,提高起始物料反应的原子经济性,更适合产业化.

    作者:罗文洁;张珩;钟武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通体沉香醇提物对氟尿嘧啶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通体沉香醇提物(WTAAE)对氟尿嘧啶(5-FU)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5-FU(25 mg/kg)隔天腹腔注射7次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和肝组织匀浆液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一氧化氮(NO)、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的分泌水平;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肝组织中抗氧化和炎症信号通路基因mRNA的表达.实验中WTAAE为检测样品,野生沉香醇提物(WAAE)与火烙沉香醇提物(FBAAE)为对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WTAAE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活性,降低肝组织MPO活性和NO含量,升高T-AOC及SOD活性;缓解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降低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水平,上调抗氧化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下调炎症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水平,且WTAAE与WAAE作用相当,优于等药材量的FBAAE.结论 WTAAE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抗氧化应激及抗炎作用有关.

    作者:王灿红;王帅;彭德乾;余章昕;郭鹏;魏建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白蛋白修饰的仿脂蛋白载体的肿瘤靶向性研究

    目的 构建肿瘤靶向性好、生物安全性高的重组高密度脂蛋白载体.方法 参照盘状高密度脂蛋白的结构,以相同的脂质成分和比例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核,选择白蛋白代替载脂蛋白AI孵育包裹于脂核周围形成脂蛋白载体;并对其微观形态、粒径、Zeta电位、紫杉醇于载体中的包封率和释药特性、肿瘤细胞摄取、小动物活体成像和生物安全性进行考察.结果 重组脂蛋白载体粒径为(228.3±3.5)nm,Zeta电位为(-27.3±1.9)mV,包封率为(85.6±0.6)%,呈现明显的药物缓释特征;HepG2细胞对重组脂蛋白的摄取量明显高于药物溶液组及LO2细胞;孵育白蛋白的载体在小鼠肿瘤部位可长时间、特异性蓄积,具有良好的肿瘤组织靶向性;细胞毒性和溶血性实验显示,重组脂蛋白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 采用本实验方法制备的紫杉醇重组脂蛋白载体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特性和生物安全性,有望成为紫杉醇的新型靶向输送制剂.

    作者:周凯;李瑾;韩蒙蒙;王倩倩;蒋雯;高巾媛;汤道权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诸葛菜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探究诸葛菜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NMR等波谱学技术,结合ESI-MS等方法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诸葛菜种子的70%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1),染料木素(2),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3),落叶松树脂醇(4),落叶松树脂醇-9-O-β-D-吡喃型葡萄糖苷(5),异落叶松树脂醇-9-O-β-D-吡喃型葡萄糖苷(6),薯蓣皂苷(7),纤细薯蓣皂苷(8),胡萝卜苷(9),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0-O-棕榈酸酯(10),长寿花葡萄糖苷(11),hypargyreusolide B(12).结论 除化合物1和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诸葛菜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7和8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IC50值为0.88~20.33μmol/L.

    作者:刘士军;张广杰;崔慧敏;秦宏;董俊兴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新型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活性评价

    目的 设计合成具有β-内酰胺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方法 以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维巴坦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出2类四元内酰胺环化合物.以Boc-D-丝氨酸为起始原料,经过缩合、环合、氨基脱保护、缩合、脱苄、磺酸酯化共6步得到第Ⅰ类目标化合物;由第Ⅰ类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的前4步得到第Ⅱ类目标化合物.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A类TEM-1、C类AmpC和D类OXA-23的β-内酰胺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合成了2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 NMR和MS确证.浓度均为0.5 nmol/L时,有8个化合物对D类OXA-23酶的抑制率高于阿维巴坦(阳性化合物).结论 该研究对进一步结构优化寻找D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时荣;肖军海;闫心林;李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青海地区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基因rpsL和gidB突变特征

    目的 探讨青海地区链霉素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突变特征.方法 收集青海省192株结核分枝杆菌,采用比例法检测其表型耐药情况,PCR扩增链霉素耐药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测序并分析结果.结果 链霉素耐药结核分枝杆菌rpsL基因的rpsLK43R(AAG→AGG)和rpsLK88R(AAG→AGG)位点突变率高于敏感菌株(χ2=70.58,P<0.001),rpsLD14E(GAC→GAG)位点突变主要发生在链霉素敏感的菌株中;rpsL基因突变检测链霉素耐药的敏感度为56.41%,特异度为95.61%;结核分枝杆菌gidBE92D和gidBA205A位点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耐链霉素没有关系(χ2=0.40,P=0.528),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gid-BE92D和gidBA205A位点突变率高(χ2=123.33,P<0.001).结论 基因测序rpsL基因可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gidB基因E92D和(或)A205A位点检测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北京/非北京基因型的鉴定.

    作者:申秀丽;王兆芬;李斌;蒋明霞;张媛媛;李会茹;郭术勤;康楚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模式生物斑马鱼的化学毒剂作用靶标发现及应对策略

    化学毒剂袭击是恐怖袭击中易采用的方式之一,需采取快速检测并对损伤快速救治等一系列应对策略.近年来,模式生物斑马鱼在毒理学和药理学等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斑马鱼研究和应用平台为多种新型化学毒剂的发现及其相关治疗药物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研究策略.本文对斑马鱼在化学毒剂、潜在毒剂作用靶标发现及相关救治药物筛选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宝全;丁日高;王永安;孙曼霁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