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剧烈的骨痛、功能活动障碍甚至病理性骨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常规化疗、放疗及一般止痛药物作用有限,尤其对多发性骨转移疗效差.我科自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对发生骨转移癌伴骨痛的33例住院患者采用降钙素(益盖宁)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志虹;孟令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恶性肿瘤晚期常发生骨转移,因疼痛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帕米膦酸二钠在骨转移癌的姑息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常规剂量对部分病例无效或疗效维持时间短,多疗程治疗后疗效下降,我们自2002年3月~2005年6月采用不同剂量帕米膦酸二钠联合治疗6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廖思海;谢忠;沈湘;杨志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机制为冠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而导致斑块表面血小板黏附、激活、释放相关因子,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同时,激活外源性凝血机制通路,形成凝血瀑布,而形成血栓.对于ACS,无论是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还是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干预治疗已成为降低死亡率、降低心血管事件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介入干预治疗过程中,无论是球囊扩张,还是支架置入,都会产生局部斑块破裂,内皮完整性破坏,导致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瀑布,使血栓形成;其次,金属支架本身也可诱发局部血栓形成;再加上ACS时,患者本身冠脉病变局部以及全身处在高凝、血小板活化、以及纤溶活性下降状态.一旦凝血瀑布中凝血酶(Ⅱ因子)形成,凝血酶本身为血小板的强诱导剂,将促进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凝血酶,自我催化.凝血酶增强其他凝血因子(Ⅴ、Ⅷ等因子)活性,使凝血酶形成速率增强30万倍.并且凝血酶和血小板可促进冠脉介入扩张治疗部位血管平滑细胞增殖.所以,凝血酶和血小板是血栓形成过程中两个关键的成分.
作者:杨新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在美国每年至少有140万人因ACS而住院治疗.虽然近年来有关ACS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但ACS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仍然较高,特别是ACS发病后的30d内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期.中国ACS患者住院期间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达18,8%[1].6个月内死亡、再发AMI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危险性也高达20%.
作者:陈红;任景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 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近代肿瘤内科治疗虽然只有60年的历史,但半个世纪来已经取得很多重大成果,成为根治肿瘤的方法之一,在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作者:孙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乳腺癌的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目前普遍认为,除了早期诊断以外,综合治疗是使乳腺癌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乳腺癌的治疗已经从单一手术治疗发展到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的综合治疗.
作者:徐兵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胃癌发病率下降,但死亡率下降不显著,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在国内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居首位.死亡率居高不降是由于早诊率低(Ⅰ期仅占10%),手术切除率低(根治切除占50%~65%),5年生存率低(总体生存率仅30%).外科手术彻底切除癌灶是胃癌治疗首选方法,提高手术技术及扩大清扫范围并未能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胃癌与其他实体瘤均是病灶在器官局部有扩散转移行为的全身性疾病,针对局部与全身的抗癌药物治疗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围手术药物起辅助治疗作用,对于局部进展转移期(晚期)胃癌药物治疗发挥主要作用.近年新化学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研究已出现高潮,ASCO(2005)及CSCO(2005)年度会议上报告晚期胃癌论文含新药方案占到100%及91%.
作者:金懋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主要全身治疗手段之一.早在19世纪末,人们已经开始应用双侧卵巢切除治疗绝经前晚期乳腺癌.20世纪70年代三苯氧胺的问世成为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新的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问世则使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内分泌治疗对激素依赖性复发转移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用于高危健康妇女预防乳腺癌发生.本文根据2006年美国NC-CN乳癌治疗指南,参照2005年瑞士St.Gallen早期乳癌辅助治疗会议专家共识[1],结合国内部分专家的经验,介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在复发转移、术前新辅助和早期乳癌术后辅助治疗阶段的基本原则和新动向[2-4].
作者:江泽飞;宋三泰;孙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由于人类自己的原因,20世纪先是在发达国家肿瘤发病率显著提高,后半世纪发展中国家也逐渐跟上,肿瘤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虽然世界各国都尽力防治肿瘤这类疾病,但是进步不快.肿瘤目前仍然是各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应当检讨过去工作中的失误在那里?近半个世纪来肿瘤的治疗已进入综合治疗的时代.虽然解决肿瘤问题已经有了很多苗头和好的趋向,治愈率也有一定提高,但仍然需要从整体策略方面加以改善.我们任重道远,需要各各方面合作才能达到大幅度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作者:孙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1991~2000年我国主要地区癌症病死率分析显示肺癌的死亡率继续上升,城市居民中肺癌已居首位,在农村居民中肺癌居第二位.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75%~80%,预后较差,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15%.目前肺癌可选择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由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尚有困难,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是局部晚期或有远处转移,故整体的5年生存率仍较低.根据美国SEER的研究资料显示,肺癌1974~1979年的5年生存率为12,4%、1989~1996年为14,2%,1996~2000年为15%,其中Ⅰ期为56%、Ⅱ期32%、Ⅲ期9%、Ⅳ期2%[1].近年来,由于有计划、合理地综合应用现有的几种治疗手段,早期肺癌治愈率有所提高,晚期疾病的生存期也有所延长.本文以TNM分期为基础结合2006年美国NC-CN 临床指引对NSCLC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进展进行回顾.
作者:王惠杰;张湘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纤维帽变薄,斑块出现裂缝、糜烂或破裂,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的物质暴露于血流之中,引起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血管完全性或非完全性闭塞.ACS与冠脉斑块的大小,病变的严重程度无直接关系,而主要取决于斑块的易损性.过去的10余年中,人们对ACS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学的认识经历了一场革命.根据ACS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心电图变化及临床特点,将其分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ACS(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及猝死.
作者:田建伟;高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全国有6万多所医院,400多万名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年门诊量25亿多人次,住院量5000多万人次.大量的治疗过程,90%以上离不开药品的使用.有资料表明,在250例医疗事故责任者分析中,属于药剂科的24例,占9.6%[1].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而引起的医疗纠纷称为药患纠纷.它涉及多方面人员,包括医生、药师、护士、病人以及药品等诸多因素,原因复杂.药剂科发生药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有服务态度引起的纠纷;差错引起的纠纷,可分为制剂差错与调剂差错;患者知情权利未告知;不合理用药引起的纠纷.药患纠纷的发生,不仅影响正常医疗秩序,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应多方面着手减少药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于芝颖;李玉珍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