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染病医师要熟悉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既然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那么,每一种传染病的治疗均离不开抗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抗病原微生物的药物主要有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两大类.随着传染性疾病疾病谱的变迁,传统的传染性疾病除了天花以外,并没有绝迹,而新发的传染病不断出现,有的还在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健康.例如,2003年新发的SARS和目前还在不断有疫情报告的禽流感、HIV等等.因此,传染病医师必须对抗菌药物在传染病中的合理应用有正确的认识.
作者:郭雁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拉米夫定(lamivuding),系第二代双脱氧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结构式为(2R-顺式)-4-氨基-1-(2羟甲基-1,3-氧硫杂环戊5-基)1H-嘧啶-2-酮.现作为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一线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主要对其作用机制、耐药变异与停药指征及联合用药3方面问题争议较多.
作者:冯燕;徐利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高血压病患者通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随之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也较高,因此临床用药时应密切关注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药源性损害.本文就抗高血压药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刘治军;傅得兴;孙春华;迟家敏;张亚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哮喘患者在妊娠过程中病情变化复杂,在以往的回顾性研究中,Paul等的报道显示,哮喘患者在妊娠期约有1/3患者病情加重,1/3患者病情好转,1/3患者病情无特殊变化.妊娠期哮喘的发生率1%~4%,出现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占0.2%,通常在29~36周哮喘病情为严重,有10%的孕妇在产后会出现哮喘急性发作,大多数哮喘产妇在产后3个月病情可恢复至孕前水平.妊娠期哮喘病程变化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妊娠期各种生化及生理改变都可能加速或恶化妊娠期哮喘的病程.
作者:苏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作为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CAP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美国成人CAP的发病率占全国人口的1.2%[1],死亡率占总住院人数的5%~15%,其中重症CAP的死亡率可达到50%[2],位居所有疾病的第6位而居感染性疾病之首:我国5岁以下儿童CAP的发病率可达到7%~30%,死亡率占该年龄段小儿死亡人数的1/4 [3];日本2002年CAP的死亡率约占总人口的69/10万,居所有疾病的第14位[4].
作者:王进;肖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在外科领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手术后伤口感染和手术部位的深部腔隙或器官感染,如胸腔感染、腹腔感染、脓肿形成等.抗生素对术后感染有肯定的预防作用,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用抗生素,如头颈部手术、乳房手术、躯干或四肢体表手术、疝修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都不必使用抗生素.
作者:黎沾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儿童血液病抗感染用药是一个十分复杂、难度高的治疗用药问题.其根本原因除了儿童代谢与成人不同外,还在于儿童血液病本身的特殊性.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组织细胞病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都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血液病,而这些血液病的病理机制大多与免疫因素相关,治疗中需要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和调节剂;儿童恶性肿瘤的联合化疗,骨髓干细胞移植等,使得这类患儿因粒细胞缺乏或免疫缺乏而成为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促进和提高儿童血液病抗感染用药水平和合理用药,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对儿童血液病抗感染治疗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同时提出一些建议和抗感染治疗的原则,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张永红;马晓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亦称医院内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N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h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故诊断HAP要排除在潜伏期的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HAP理想的治疗应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来选择抗菌药物,而这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很难办到,大部分情况是首先依靠经验用药.所以确诊HAP后应该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发病时间、是否有危险因素等给予相应的抗菌药物.一旦有了培养结果,应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作者:蔡柏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抗菌药物的研制并用于治疗是20世纪医疗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使各种传染病和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下降,多年来已治愈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并使许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如猩红热、白喉、鼠疫、炭疽等基本消灭或得到有效控制.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抗菌药的使用过多、滥用及不正确使用等现象.
作者:汪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无论是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位居前列.几十年来,5-FU/LV方案一直是大肠癌治疗的标准方案,但其有效率仅为25%左右,晚期大肠癌病人的生存期仅有12个月左右:近几年来,随着草酸铂、开普拓以及靶向药物贝伐单抗(bevacizumab)、西妥昔单抗(cetuximab)的出现,大肠癌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者:周政涛;王金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定义为肺实质的急性感染,临床上伴有急性感染的症状,胸部X线片示急性浸润性阴影,听诊发现呼吸音的改变或局部的湿罗音,通常发生于非住院的患者,或者症状出现前长期居住在看护单位内达14d以上者.
作者:蔡柏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主要概念1.哮喘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间相互影响导致的一种疾病,其患病率逐渐增加.2.哮喘主要是一种气道慢性炎性疾病,以肺部Th2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为特征,目前尚无治愈的先例及预防发病的措施.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在大范围内观察依替米星和奈替米星注射剂围手术期的使用情况,特进行2药围手术期应用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方法 回顾性定量调查,对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用药费用、手术切口、用药合理性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等做综合分析.结果 依替米星与奈替米星的ADR发生率<2%;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Ⅰ类切口无适应证使用抗生素,Ⅲ类切口使用时间过长,联合用药多及配伍不合理;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同等疗效下净成本比较,依替米星略高于奈替米星.结论 依替米星和奈替米星临床安全性较好,但不适宜作为围手术期的首选药.
作者:张威;褚连楷;陈宁;何绥平;甄健存;李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 病例资料栗某,男,49岁,因腰部酸胀、持续性疼痛、长时间行走后出现臀部及双下肢正后方酸痛伴麻木并沿至踝部而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L5/S1椎间盘突出而住院治疗.
作者:田宏霞;吴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加替沙星是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品,抗菌机制是以DNA螺旋酶为靶酶,阻碍酶反应过程,干扰细菌DNA复制而起到杀菌作用.因其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均有较好疗效,临床广泛用于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感染.目前,国内生产加替沙星的企业有几十家,商品名有天坤、海超、利欧、恒森等,剂型有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滴眼液.
作者:邢丽秋;孙文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人类对抗细菌感染性疾病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仔细分析,与每年庞大的用药量相比,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一些常用的抗菌药物,其过敏性休克与死亡发生率极低,总体上仍然属于安全的药物.但是,随着该类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也日益增多.
作者:马辉;郝淑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师以药品供应为中心逐步转向以病人服务为中心,药学人员不仅是药学服务的实践者,也是合理用药的宣传员和执行者[1].由于药物不同的作用方法与代谢途径以及不同化学结构对人体影响不同,患者在合理服药问题上还有误区.
作者:王莉文;韩容;庄洁;赵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药品说明书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印刷并提供的包含药理学、毒理学、药效学、医学等药品安全性、有效性、重要科学数据和结论,用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药品的技术性资料[1].药品说明书对于医、药、护治疗团队以及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10月15日发布的《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暂行)》以及2001年6月22日发布的《药品说明书规范细则(暂行)》,对药品说明书内容、格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范要求.本文将对药品说明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以期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为合理用药提供建议.
作者:王家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