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8-5734
  • 国内刊号:11-401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9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20
  • 全年订价:3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药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年1期文献
  • 别嘌醇致重症药疹和迟发型过敏性休克

    1例74岁男性因尿酸增高口服别嘌醇0.1 g,2次/d.用药第16天出现全身瘙痒,第21天胸部及背部皮肤出现针尖样红色皮疹,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2 d无效,皮疹加重,且出现头昏、胸闷,遂入院.入院后检查心率73次/min,血压70/46 mm Hg(1 mm Hg=0.133 kPa),血清丙氨酸转氨酶12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80 U/L,尿素氮22.6 mmol/L,肌酐151 μmol/L,尿酸738 μmol/L.入院后心率一度降至42次/min.给予对症、支持治疗21 d后,患者皮疹基本消退,血压、心率及肾功能正常,肝功能仍异常.

    作者:杨忠慧;周永其;陈国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致过敏性休克

    1例57岁女性肺癌患者,给予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滴速60滴/min.用药约1 min后,患者出现麻木,抽搐,意识不清,全身发红,口唇发绀.立即停药,静脉推注肾上腺素0.5 mg、地塞米松10 mg、多巴胺40 mg,予鼻导管吸氧.5 min后患者神志转清,心电监护示心率127次/min,血氧饱和度0 85,血压测不出.继续给予多巴胺2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静脉泵入,肾上腺素2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静脉泵入,0 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及右旋糖酐40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2 h后患者血压80/50 mm Hg(1 mm Hg=0 133 kPa).3 h后血压升至130/70 mm Hg,血氧饱和度0.98,过敏症状消失.

    作者:高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头孢地嗪钠致迟发性药疹伴肝损害

    1例74岁男性患者,因糖尿病、脑供血不足给予胰岛素、三七皂苷、奥拉西坦治疗.第3天因阻塞性肺炎加用头孢地嗪钠1.0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次/d静脉滴注.联合用药第5天,患者咳嗽、咯痰好转,但躯干及四肢皮肤出现皮疹,体温39.0 ℃.停用头孢地嗪钠、三七皂苷和奥拉西坦,并给予抗过敏和对症处理.停药后1 d体温降至37.8 ℃,皮疹颜色较前变浅,但头面部出现新发皮疹.肝功能检查示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96 U/L、丙氨酸转氨酶(ALT)768 U/L、血清总胆红素(TBil)39.1 μmol/L.经过7 d抗过敏、护肝治疗,患者全身皮疹基本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AST 56 U/L,ALT 25 U/L,TBil 12.5 μmol/L).其后未再使用头孢地嗪钠,而再次应用三七皂苷和奥拉西坦后未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作者:彭洋;盛朝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氯吡格雷和沙格雷酯联用致血小板减少

    1例74岁女性患者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术后给予肝素,约8.33 U·Kg-1·min-1静脉泵入;氯吡格雷50 mg,1次/d口服;沙格雷酯100 mg,3次/d口服;华法林3 mg/d口服.手术次日停用肝素,改为达肝素钠0.4 ml,1次/12 h皮下注射.术后第7天血小板301×109/L,停用达肝素钠,同时加用辛伐他汀20 mg/d,氯吡格雷、沙格雷酯及华法林按原剂量口服.术后6个月停用华法林,继续口服其他3种药物,此时复查血小板计数为240×109/L.术后9个月复查,血小板计数降至1×109/L,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正常.立即停用氯吡格雷和沙格雷酯,继续口服辛伐他汀.停药4周,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56×109/L.

    作者:郭建明;谷涌泉;李学锋;郭连瑞;崔世军;吴英锋;佟铸;武欣;张建;汪忠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皮肤试验致严重过敏反应

    1例50岁男性肺癌患者因肺部感染应用左氧氟沙星,由于疗效不佳欲换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行皮肤过敏试验约10 min后,患者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心率120次/min.考虑为过敏反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行心电监护.1.5 h后,患者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血气分析示二氧化碳分压 26 mm Hg(1 mm Hg=0.133 kPa),氧分压 47 mm Hg,实际碳酸氢盐 19 mmol/L,标准碳酸氢盐 22 mmol/L,pH 7.49.8 h后,患者过敏反应症状消失.

    作者:龙明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口服甲硝唑致黑色舌苔伴舌面溃烂

    1例29岁女性患者因拔牙术后防治口腔感染服用甲硝唑0.4 g,3次/d.第2天出现舌苔变黑伴舌面溃烂,停药并用口腔溃疡散涂患处.第3天,黑色舌苔逐渐呈块状脱落,伴有疼痛感.第4天黑色舌苔完全脱落,溃烂面基本愈合.间隔2 d后患者因牙周肿痛再次自行服用甲硝唑0.4 g,2次/d.用药第2天再次出现舌苔变色.停用甲硝唑,改为口服阿莫西林0.5 g,3次/d,并给予氯芬待因止痛.2 d后患者舌面恢复正常.

    作者:许世伟;刘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丙戊酸钠致凝血功能异常

    1例48岁女性因继发性癫痫给予丙戊酸钠400 mg,1次/12 h静脉微泵泵入,同时给予莫西沙星、普罗帕酮、硝苯地平.第3天加用丙戊酸钠200 mg,3次/d口服.应用丙戊酸钠第1~7天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11.0、12.9、12.9、14.7、18.5、23.3、37.7 (此数值为第6天第2次检查结果)、41.5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30.0、44.7、50.9、43.3、66.8、52.6、65.0 (此数值为第6天第2次检查结果)、69.0 s,立即停用丙戊酸钠,其他3种药物继续应用.停药后2 d,PT为12.9 s,APTT为41.2 s.

    作者:吕育红;陈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短期应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致肌酸激酶升高

    1例71岁男性患者因脑梗死急性期、室性早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入院,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醒脑静注射液20 ml、吡拉西坦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阿司匹林0.1 g、叶酸5 mg、甲钴胺500 μg口服,1次/d.因动脉血管超声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1次/d口服.入院时患者肌酸激酶(CK)90 U/L,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第3天升至777 U/L,第6天为1332 U/L,尿液呈浅棕色,尿潜血(+).停服阿托伐他汀钙,其他治疗无改变,第2天CK降至1126 U/L,第7天降至129 U/L,尿液呈浅黄色,尿潜血(-).

    作者:聂文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长期应用泼尼松继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1例15岁女性患者,因皮肌炎口服泼尼松治疗2年(初始剂量60 mg/d;维持量15 mg/d,隔日1次),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双下肢无力.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利巴韦林、维生素C及维生素B6治疗无好转,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行走困难.体格检查:体温38.0 ℃,颈强直;双下肢布满褐色斑疹,部分中央可见脓点;四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低;Kernig征及Brudzinski征阳性.脑脊液常规检查见大量真菌,白细胞数1×106/L,蛋白890 mg/L,葡萄糖1.4 mmol/L,氯化物99.7 mmol/L,墨汁染色检出新型隐球菌.诊断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虽予积极救治,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作者:王晓燕;王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辛伐他汀相关肌酸激酶升高和肝功能异常

    1例88岁男性患者,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联合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酒石酸美托洛尔、替米沙坦、辛伐他汀、达肝素钠、硝酸甘油.第5天辛伐他汀剂量由20 mg,每晚1次增至40 mg,每晚1次.第8天停用替米沙坦,给予口服地尔硫15 mg,3次/d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第42天患者出现骨骼肌极度乏力伴肌痛.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CK)81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305 U/L,肌钙蛋白0.046 μg/L,丙氨酸转氨酶(ALT)10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51 U/L.停用辛伐他汀并静脉滴注硫普罗宁.停药第16天复查血生化:CK 55 U/L,ALT 13 U/L,AST 14 U/L.8天后再次联合应用辛伐他汀10 mg,每晚1次与地尔硫30 mg,3次/d,应用22天未见CK和肝功能异常.

    作者:衣淑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奋乃静致高催乳素血症

    1例22岁女性患者,因病毒性脑炎伴症状性癫痫入院,予阿昔洛韦0.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8 h;奋乃静4 mg,1次/8 h口服;奥氮平每早2.5 mg、每晚5 mg口服;丙戊酸钠0.5 g,1次/12 h口服.入院前曾因病毒性脑炎,已连续口服奋乃静(4 mg,1次/8 h)和奥氮平(5 mg,每晚1次)7 d.入院第5天患者出现泌乳,第6天催乳激素(PRL)水平为5.93 nmol/L,当日开始逐日递减奋乃静2 mg,至入院第12天停用,阿昔洛韦、奥氮平和丙戊酸钠继续应用.停药当日PRL为4.11 nmol/L.停用奋乃静第8天患者泌乳症状消失,PRL水平恢复正常(1.28 nmol/L).

    作者:张艳;宿英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替考拉宁致血小板减少

    1例57岁女性患者因左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7 d患者出现发热,20 d血培养示沃氏葡萄球菌阳性.给予替考拉宁0.4 g入0.9%氯化钠100 ml、1次/12 h静脉滴注,头孢唑肟2.0 g、2次/d口服.第4天患者双侧小腿出现瘀斑,血小板计数由249×109/L降至25×109/L.停用替考拉宁,头孢唑肟继续使用,第7天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4×109/L,瘀斑基本消退.

    作者:储淼;徐志宏;蒋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药注射剂对免疫细胞表面分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TCMI)对免疫细胞致敏相关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为TCMI致敏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将雌性BALB/c小鼠用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和12个TCMI组(分别为鸦胆子组、艾迪组、香丹组、葛根素组、红花组、醒脑静组、喜炎平组、舒血宁组、鱼腥草组、生脉组、黄芪组、灯盏细辛组),每组7只小鼠.按照临床等效剂量于12个TCMI组小鼠左后肢足趾部各注射相应TCMI 50 μL,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5 d后处死动物,取左侧腘窝淋巴结制备淋巴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CD8+ T细胞、B细胞、CD11c+细胞及F4/80细胞比例,早期活化分子CD69、MHCⅡ和协同刺激因子CD86、CD80、CD40及CD44分子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鸦胆子组CD4+ T细胞比例及CD69表达均减低,艾迪组CD8+ T细胞比例及CD69表达均减少,但2组B细胞比例均明显增高而其CD69表达均减低;葛根素组、香丹组和喜炎平组B细胞比例均增高而其CD69表达均减低,葛根素组T细胞CD69表达也减低,香丹组和喜炎平组CD8+ T细胞比例降低;醒脑静组CD8+ T细胞比例及T、B细胞CD69表达均减少;鱼腥草组、灯盏细辛组CD8+ T细胞与B细胞CD69表达减低;红花组仅CD8+ T细胞比例降低.与对照组比较,鸦胆子组、艾迪组、香丹组CD11c+细胞和F4/80细胞比例均增高,红花组和葛根素组仅F4/80细胞比例升高;除舒血宁组和鱼腥草组外,其他各组CD4+ T细胞表面MHCⅡ分子表达均明显增高;鸦胆子组、艾迪组和葛根素组CD11c+细胞CD40表达增高,醒脑静组CD11c+细胞CD80表达升高,香丹组和红花组CD11c+细胞CD86表达增高,F4/80细胞CD40表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香丹组和喜炎平组CD4+ T细胞表面CD44分子表达增高而黄芪组表达减低;鸦胆子组、艾迪组、香丹组、红花组、喜炎平组和醒脑静组CD8+ T细胞表面CD44分子表达均增高.结论 不同种类TCMI引起的腘窝淋巴结免疫细胞表面分子变化不同,对其综合考察可以为TCMI致敏性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黄路芬;王青;董燕;周联;王培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国产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与进口静脉输注装置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国产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与进口静脉输注装置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设计为两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2008年1至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实施腹腔内或腹壁手术的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区组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试验组使用国产局部麻醉镇痛系统经伤口局部输注利多卡因,对照组使用进口静脉输注装置输注吗啡.观察2组术后24及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对镇痛系统或装置的满意程度、是否使用镇痛药、使用镇痛系统或装置时是否出现不适感、是否影响活动、是否出现炎性反应或液体渗漏以及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男4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0.3±14.6)岁;对照组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9.5±12 7)岁.2组受试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手术类型及镇痛初始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48 h 2组患者VAS评分、使用镇痛系统或装置的满意程度、不适感、影响活动程度、炎性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试验组出现局部渗液者(10例,12.5%)明显多于对照组(2例,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局部渗液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为局部麻醉镇痛系统输液导管放置部位不合适.结论 国产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与进口静脉输注装置均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与安全性.

    作者:李智飞;修典荣;吴问汉;雷玉涛;李宗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半数溶血量测定在血塞通注射液所致溶血不良反应预警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半数溶血量(HD50)在中药注射剂致溶血不良反应预警中的作用,分析其导致异常溶血的原因.方法 家兔耳缘静脉取血,加入生理盐水,制备体积分数为1.1%的红细胞悬液,加入不同厂家不同批号不同浓度的血塞通注射液,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溶血度,采用Sigmaplot 10.0软件做浓度溶血度关系曲线,计算半数溶血量.对加入血塞通注射液、鞣酸和没食子酸的兔红细胞溶液分别进行血红蛋白全波长扫描,分析大吸收波长变化.按照<中国药典>方法对血塞通注射液中酚类及鞣质成分进行检测.结果 肉眼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可引起正常溶血(红细胞破裂,上层溶液为红色)和异常溶血(上清液颜色由鲜红色变为棕褐色或棕红色).不同厂家生产的注射液之间HD50有明显差异,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注射液HD50也有较大差别,高与低HD50之间可相差4~60倍.加入没食子酸、鞣酸和部分加入血塞通注射液的兔红细胞溶液血红蛋白波长扫描图谱显示血红蛋白特征吸收峰消失,提示血塞通注射液产生的异常溶血现象与鞣质类成分引起的相似.溶血活性明显增强的注射液中酚类及鞣质含量相对较高.结论 HD50测定可以反映中药注射剂的溶血活性,可用于对其引起的异常溶血进行预警.中药注射剂所致异常溶血现象可能与酚类及鞣质成分含量较高有关.

    作者:项峥;张剑峰;何凡;李德伟;肖航;窦德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

    阿片类药物是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疼痛的药物.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近年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包括药物在呼吸抑制、胃肠道反应、心血管反应、镇痛耐受性及药物依赖性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研究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将有助于更好地实施个体化用药.

    作者:张开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那他珠单抗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新危险因素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2012年1月20日对公众发布安全警告:新的研究数据已表明抗JC病毒抗体阳性为应用那他珠单抗(natalizumab)的患者发生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危险因素[1].FDA曾于2010年2月5日和2011年4月22日发布过那他珠单抗与PML风险相关的安全信息,此次是对上述信息内容的更新.

    作者:历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托莫西汀可致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

    2012年1月,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发出警告:托莫西汀(tomoxetine)具有升高血压和加快心率的风险[1],不宜用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托莫西汀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能再摄取抑制剂,用于治疗成人、青少年、儿童的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短期研究发现,该药可增加自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2].

    作者:刘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克银丸致急性肝炎

    1 例30岁女性患者因银屑病自行服用克银丸(10 g,2次/d)1个月,停药后即出现乏力、皮肤及巩膜黄染、食欲差、尿色加深.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ALT)酶19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33 U/L,γ-L-谷氨酰转移酶(γ-GT)59 U/L,总胆红素(TBil)577.7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92.5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85.2 μmol/L.给予葡醛内酯、多烯磷脂酰胆碱、腺苷蛋氨酸等对症治疗15 d,患者症状好转,肝功能检查:ALT 56 U/L,AST 62 U/L,γ-GT 42 U/L,TBil 96.7 μmol/L,DBil 56.4 μmol/L,IBil 40.3 μmol/L.

    作者:苏连明;艾江;孔祥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仙灵骨葆胶囊与奥美拉唑联用致肝损害及乙型肝炎再活动

    1例57岁女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0年间多次随访肝功能均正常,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 500拷贝/ml.因骨折服用0.5 g仙灵骨葆胶囊 3 粒,2次/d.2个月后患者出现胃部不适,加服奥美拉唑20 mg、1次/d; 0.18 g灯盏生脉胶囊2粒,2次/d.联合用药3个月后,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38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29 U/L.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乙型肝炎再活动.停药并接受甘草酸二铵胶囊、参芪肝康胶囊保肝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能:ALT 236 U/L,AST 120 U/L,HBV DNA 1.25×106拷贝/ml;2周后实验室检查:ALT 73 U/L,AST 54 U/L,HBV DNA 2.36×105拷贝/ml.

    作者:赵晓卫;徐灿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奥司他韦安全性再聚焦——临床合理应用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流感流行病学主要的特点是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在经历了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之后,临床医生对使用抗流感药物的共识是早期使用可以缓解流感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排毒时间并且可能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期间,预防使用可以降低患病率.日本学者Hama等[1]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为基础进行了2009年甲型H1N1流感比例死亡率研究,得出奥司他韦或可引起早期恶化导致死亡的结论.该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期论坛中其他作者已有论述,但毕竟提出了药品警戒信号.本文仅讨论临床上如何合理使用奥司他韦,以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作者:曹照龙;任晓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奥司他韦安全性再聚焦——临床视角

    今年的冬季对于北半球的国家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少见的极寒对公众健康势必带来较大影响,特别是流感或季节性感冒的发病率很可能较大幅度攀升.如何合理预防以及发病后如何正确用药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马小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奥司他韦安全性再聚焦——研发者视角

    奥司他韦(达菲)是瑞士巴塞尔豪夫迈-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罗氏公司)研发的一种有效、稳定和选择性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口服用于治疗和预防流行性感冒(流感).达菲口服后经肝脏和肠道酯酶迅速催化转化为其活性代谢物奥司他韦羧酸盐.奥司他韦羧酸盐能选择性结合和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播散和减轻病毒负荷.

    作者:黄琛;王玉红;王汝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研究进展

    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Dt)是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之一.据报道,发生率为2.7%~5.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随意肌自主运动困难,或因自主运动困难所致姿势异常.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多巴胺神经递质的持久抑制引起突触后多巴胺受体敏感性过度增高所致或与抗精神病药的抗去甲肾上腺素能效应有关.TDt须与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家族性肌张力障碍、转换症状等进行鉴别诊断.一旦发生TDt应停药,换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其他药物治疗,或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经治疗后症状可能有所改善.

    作者:孙振晓;于相芬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