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13岁男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基因移植术后患儿因肺部感染静脉滴注阿奇霉素20.8 mg/kg(患儿体重24 kg).首次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即将结束时,患儿出现心悸,心率225次/min,血压75/45 mmHg(l mmHg =0.133 kPa),脉搏血氧饱和度0.98;心电图提示室上性心动过速,QRS波变窄;床边心脏超声检查示心包少量积液,左心室后壁运动稍减弱,射血分数0.58.立即停用阿奇霉素,交替压迫患儿颈动脉窦和眼球,约10 min后患儿心率降至120次/min,心率为窦性,血压92/62 mmHg.2d后心电图正常,心率87次/min.
作者:高杰;杭永付;谢诚;郑晓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例男婴(年龄分别为5个月19 d、3个月19 d)分别因支气管炎和感染性腹泻分别给予头孢曲松钠0.7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和头孢曲松钠0.6g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1次/d.分别在用药第10、4天家长发现患儿阴囊处白色颗粒物,附于皮肤表面,尿道口无红肿,尿常规检查无异常.头孢曲松钠停用或减量后,白色颗粒物逐渐减少至消失.
作者:杨景秀;戈升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例37岁男性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阳性和转氨酶升高服用复方甘草酸苷25 mg,3次/d,共1个月.1个月后出现双下肢酸痛、乏力,实验室检查示血钾1.8 mmol/L,肌酸激酶8 378 U/L,考虑是复方甘草酸苷所致低血钾与横纹肌溶解.停用复方甘草酸苷并给予补钾、补液治疗10 d后,血钾升至5.1 mmol/L,肌酸激酶降至450 U/L,肌痛、乏力消失.
作者:张寒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例57岁女性患者因直肠黑色素瘤切除术后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 g/100 ml静脉滴注,2次/d,用药约20 min时患者出现乏力、盗汗、心悸等症状,急查血糖,为2.7 mmol/L.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10%葡萄糖500 ml,同时进食糖果,上述症状缓解.次日,再次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约10 min后上述症状复现,即时血糖2.8 mmol/L.再次停用左氧氟沙星并给予对症治疗,症状缓解.改用其他抗生素治疗,患者感染得到控制,未再出现低血糖反应.
作者:周璇;卢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例71岁男性患者于起搏器植入术后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接续胺碘酮600 mg持续静脉微量泵入.术前肝功能正常.用药第3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肤黄染,丙氨酸转氨酶(ALT)2 9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156 U/L,总胆红素(TBil) 56.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7.4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 19.0 μmol/L.停用胺碘酮,并行保肝治疗.停用胺碘酮第5天,ALT965 U/L,AST 296 U/L,TBil 35.6 μmol/L,DBil 21.3 μmol/L,IBil 14.3 μmol/L;第15天,ALT 37 U/L,AST 27 U/L,TBil 14.0 μmol/L,DBil 6.7 μmol/L,IBil 7.3 μmol/L.
作者:齐宏亮;周晖;李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例75岁男性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规律服用氟伐他汀钠80 mg,1次/d,因血脂水平未达标改服阿托伐他汀钙10 mg,每晚1次.第4天,患者原有失眠加重,彻夜不眠.停用阿托伐他汀钙,改服瑞舒伐他汀钙10 mg,每晚1次.3d后,患者失眠缓解.
作者:魏艳红;张亚同;吴锁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人血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以“cirrhosis”、“ascites”、“albumi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和“肝硬化”、“腹水”、“人血白蛋白”、“随机对照试验”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用人血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全文发表的论文.根据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估,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CI).试验组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对照组静脉滴注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或人工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葡聚糖、聚明胶肽等)或不用药.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与安全性. 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88篇,筛选后终纳入13篇,英文11篇,中文2篇,共1 1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低钠血症发生率(7.67%)低于对照组(1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0.60,95%CI:0.41 ~0.88,P=0.008);试验组和对照组腹水消退率(91.67%比88.44%)、肾损伤发生率(5.12%比6.93%)、感染发生率(5.04%比4.93%)、肝性脑病发生率(5.90%比5.00%)、消化道出血发生率(2.57%比2.73%)、高钾血症发生率(1.09%比6.45%)、再住院率(52.15%比61.82%)、因腹水再住院率(38.68%比41.85%)、住院病死率(3.80%比4.54%)、总病死率(21.40%比24.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3%比3.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 结论 目前的研究未证明使用人血白蛋白与人工胶体液或晶体液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有明显差异.
作者:战寒秋;刘慧;孙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或艾司洛尔48 h内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脏内科连续住院治疗的老年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纳入研究,分为胺碘酮组与艾司洛尔组.胺碘酮组患者在10 min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 5%葡萄糖注射液20 ml后经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胺碘酮1 mg/min共6h,减量至0.5 mg/min静脉输注24~48 h,之后口服胺碘酮0.2g,3次/d,共7d.艾司洛尔组患者在1 min内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注射液0.5 mg/kg后经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艾司洛尔0.1 mg/(kg·min)共6h,减量至0.05 mg/(kg·min)静脉输注24 ~ 48 h,之后口服美托洛尔25 mg,2次/d,共7d.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静脉应用胺碘酮或艾司洛尔6h后仍有室速发作者,分别加用上述艾司洛尔或胺碘酮治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治疗48 h内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48 h内有效率分别为92.1%(35/38)和75.0%(27/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5%(15/38)和19.4%(7/3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60).胺碘酮组2例伴有心力衰竭患者静脉用药24 h后出现急性肝损伤,停药并对症治疗2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患者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优于艾司洛尔.胺碘酮与艾司洛尔均较安全.高龄AMI且伴心力衰竭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出现肝损伤需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作者:邹德玲;刘兴利;方悦;陈艳丽;耿宁;庞文跃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对美国等8个国家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PIM)判断标准进行比较,为制定我国老年人PIM判断标准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数据库和网络检索方法收集国外已经发布的老年人PIM判断标准,检索时间截至2012年12月.从中选取8个国家的老年人PIM判断标准,主要就标准的制定方法、专家组构成、标准内容等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纳入分析的为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挪威、德国、韩国和奥地利等8个国家的老年人PIM判断标准.除美国判断标准已更新至第4版(2012年)外,其余国家均为首次制定.各国标准的适用人群年龄略有差别(≥65~≥75岁).除日本外的其他国家均采用德尔菲法作为研究方法.专家组人员构成有药学人员和老年医学专家、精神科专家、全科/家庭医生等.8个国家的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完全一致,内容主要为3个方面:(1)独立的药物风险;(2)疾病-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风险;(3)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风险.被标准纳入的药物具有以下特点:(1)老年人使用后易产生毒性和不良反应;(2)老年人使用后风险大于获益;(3)老年人使用后疗效不佳或疗效不确定;(4)可被较安全的同类药物替代. 结论 参考和借鉴国外制定老年人PIM判断标准的方法和经验,有助于早日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PIM判断标准,促进老年人合理用药.
作者:闫妍;王育琴;沈芊;刘琛;唐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多黏菌素肾毒性的研究情况与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使用多黏菌素提供参考. 方法 以“polymyxin”、“colistin”、“colistimethate”、“nephrotoxicity”、“renal toxicity”和“多黏菌素”、“黏菌素”、“肾毒性”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多黏菌素肾毒性的文献.用Excel表对终纳入的文献建立评价数据库,记录文献语种、文献类型、发表年代、发文量排序前5位的国家和研究机构、载文量前5位的期刊、被引频次前10位的文献,分析有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热点,总结多黏菌素肾毒性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 结果 共纳入文献95篇,其中英文91篇,中文2篇,法文和葡萄牙文各1篇.论著82篇,综述13篇.首次发表多黏菌素肾毒性文献的时间是1952年.发表论文数量居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29篇)、希腊(12篇)、土耳其(8篇)、澳大利亚(6篇)、韩国(5篇).文献的高被引频次为156次.多黏菌素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和雾化给药.肾损伤多出现在用药后4~10d.主要临床表现为肌痛、无力、尿液颜色变深、血尿、蛋白尿等.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肌酐含量升高和肌酐清除率降低.出现肾损伤后立即停药,并采取对症治疗,部分患者的肾功能可恢复到用药前状态.多黏菌素肾毒性的发生率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升高,随延长给药间隔而降低.多黏菌素肾毒性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及改变输尿管上皮细胞跨膜电位有关. 结论 希腊对多黏菌素肾毒性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高质量的论著更受研究者关注.减少用药剂量、延长用药间隔、联用具有保护肾功能作用的药物能减轻多黏菌素肾毒性程度.一旦发生多黏菌素所致肾损伤,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作者:陈迁;梁蓓蓓;李悦;牛卉;邸秀珍;储晓蒙;白艳;汶柯;刘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制我国老年人疾病状态下潜在不适当用药(PIM)初级判断标准,为老年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指导. 方法 收集美国、加拿大、泰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5个老年人疾病状态下PIM判断标准,经汇总、删重和整合后,设计出第1轮调查表,采用德尔菲法征询专家意见;对专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后形成第2轮调查表再次征询专家意见.对专家权威程度、积极系数、协调系数,以及赋值指标均数和满分率进行计算.将筛选出的药物根据用药频率分别纳入A级(用药频率≥3000)、B级(用药频率<3000)判断标准. 结果 参与2轮德尔菲法调查的专家分别为39、38人,选自我国11个省和3个直辖市的23家三级甲等医院,涉及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血管病学、消化病学、内分泌病学、泌尿生殖病学、老年医学、全科医学、疼痛医学、皮肤病学、呼吸病学等11个临床医学专业,以及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医院药学等3个药学专业.2轮调查专家权威系数均在0.7以上,积极系数均为100%,协调系数分别为0.17和0.21,指标赋值均数分别为3.65和3.94,满分率均数分别为0.15和0.32.第1轮调查表含有89种(类)药物在31种疾病状态下存在的188个用药风险点;第2轮调查表含有44种(类)药物在27种疾病状态下存在的74个用药风险点.第2轮调查表所列指标均纳入我国老年人疾病状态下PIM初级判断标准.A级判断标准纳入35种(类)药物在25种疾病状态下的62个用药风险点,B级判断标准纳入9种(类)药物在9种疾病状态下的12个用药风险点. 结论 初步完成我国老年人疾病状态下PIM初级判断标准的研制,尚需通过临床应用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促进老年人合理用药、降低老年人用药风险的有力工具.
作者:张晓兰;王育琴;闫妍;沈芊;李晓玲;刘琛;李星炜;谢红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致老年患者肾损害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 方法 以2010年1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期间使用他克莫司、年龄>60岁并有完整病历资料的所有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用药后血清肌酐水平变化、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和联合用药情况.以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 15.0 μg/L为阳性,对肾损害组和无肾损害组患者应用他克莫司后全血谷浓度阳性率进行比较. 结果 共收集到127例患者,肾损害组11例(肾损害发生率为8.7%),无肾损害组116例.肾损害组男性6例,年龄60 ~ 85(71±6)岁;女性5例,年龄61 ~80(69±11)岁;无肾损害组男性64例,年龄60~89(74±9)岁;女性52例,年龄60~85(70±6)岁,2组性别分布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他克莫司前,肾损害组患者血清肌酐浓度为57 ~ 363(179±90) μmol/L,无肾损害组为42 ~350(150±65) μmol/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损害组患者应用他克莫司5~20(11±6)d后血清肌酐升高为176 ~ 639(358±183)μmol/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损害组11例患者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为5.9~15.1 μg/L,其中9例>15.0 μg/L,阳性率为81.8%;无肾损害组116例患者为4.7~16.9 μg/L,其中42例>15.0 μg/L,阳性率为36.2%.2组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例肾损害患者均联用细胞色素P450 3A酶诱导剂或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3例同时联用肾毒性药物.11例患者中9例出现肾损害后立即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2例调整给药剂量,均未发生不可逆肾损害. 结论 他克莫司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肾损害,该药全血谷浓度及与联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与肾损害的发生相关.
作者:龙靓;李璐璐;阎敏;尹桃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妊娠期用药分为A、B、C、D、X 5类.支气管哮喘(哮喘)治疗药物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为妊娠期哮喘控制的一线药物,使用中低剂量安全,该类药物首选布地奈德(B类).妊娠期哮喘缓解的一线药物是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首选药物为沙丁胺醇(C类).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可增高妊娠期高血压及先兆子痫发生率,妊娠早期应用还会增加胎儿唇裂和腭裂发生率.白三烯受体调节剂、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钠对母婴相对安全,但均不作为首选药物.妊娠期轻度持续哮喘患者可选用低剂量茶碱,但应用时需检测血药浓度,亦不作为首选.单独应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但对母体的安全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确认.未控制的哮喘可致孕妇缺氧,对其和胎儿均有很大危害,且风险远高于应用哮喘治疗药物.妊娠期哮喘治疗应首先评估利弊,选择适当药物,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蒋露晰;陈愉;赵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舒尼替尼是一种口服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和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舒尼替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包括乏力、心悸、畏寒、嗜睡等,易与肿瘤相关症状及舒尼替尼的其他常见不良反应混淆.舒尼替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与破坏甲状腺腺体、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和损伤血管有关.服用舒尼替尼的患者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必要时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作者:于楠;高莹;李学松;郭晓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心肾综合征患者大量使用袢利尿剂可导致袢利尿剂抵抗,即对袢利尿剂反应性下降.其发生机制为肾脏灌注减少、肾脏结构改变、神经激素过度激活、管-球反馈反应异常、利尿后钠潴留、低蛋白血症等.袢利尿剂抵抗的处理原则是避免过度利尿,连续恒量静脉输注袢利尿剂,联用增加肾血流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不同靶点利尿药联合使用,应用新型利尿剂,以及血液净化治疗等.
作者:戴宁;马清;陈海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2014年3月31日发布信息[1],西地那非并非禁用于儿童肺动脉高压(PAH).西地那非为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可通过扩张肺部血管而降低血压.用于治疗PAH的西地那非商品名为瑞肺得(revatio).该药另一商品名为万艾可(viagra),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FDA曾于2012年8月30日发布信息[2],称西地那非获准用于改善成人患者运动功能和延缓PAH恶化,并未获准用于治疗儿童PAH,不推荐其用于1~17岁的PAH患儿.这是基于一项儿科长期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该试验结果显示:接受高剂量西地那非治疗儿童的死亡风险高于接受低剂量治疗儿童;低剂量西地那非不能有效改善运动能力.
作者:李星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4年3月13日,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发出警告: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可能阻碍亲脂性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吸收,影响后者的疗效[1].奥利司他是长效和强效的特异性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可配合低热量、低脂饮食治疗肥胖症,在许多国家被列为非处方药.奥利司他阻断脂肪的摄入可以使亲脂性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在胃肠道滞留或通过时间缩短,可能会影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de Truchis等[2]报道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在服用洛匹那韦期间自行服用奥利司他(60 mg,2次/d),3个月后,患者出现低热、头痛、视野改变、颈部轻度强直.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HIV载量较高,洛匹那韦血药浓度明显下降.停用奥利司他,换用阿巴卡韦、地瑞那韦、雷特拉韦联合治疗,2周后,患者神经症状基本消失,HIV载量降低.Kent[3]报道1例HIV阳性患者服用抗逆转录病毒复方制剂(含替诺福韦300 mg、恩曲他滨200 mg和依法韦仑600 mg)期间HIV RNA水平和CD4细胞数量控制良好.
作者:刘佳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例30岁男性患者因与家属争吵后自服沙丁胺醇约300片(2 mg/片)后急诊入院,自述有头晕、头痛、目眩、心悸及口干等.予催吐、导泻、口服药用炭片吸附毒物,纠正电解质紊乱及维持酸碱平衡,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等治疗.3d后症状好转出院.7d后随访,患者无不适.
作者:赵瑞占;李拴路;安国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头孢曲松(ceftriaxone)是广谱、长效、耐酶的半合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用于多种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2009年,头孢曲松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成为唯一列入基本目录的第3代头孢菌素,在临床广泛使用.新修订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罗氏芬)药品说明书增加了给药前进行皮肤试验(皮试)的规定,与国外及国内其他生产厂家的说明书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临床工作带来了问题和困扰.本文着重从头孢菌素类药物化学结构方面分析其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探讨头孢曲松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并提出应对头孢菌素/头孢曲松过敏风险的防范措施.
作者:栾嵘;朱婧;翟所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3年1月,某制药厂注射用头孢曲松说明书进行修订,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注意事项”一项中增加了“用药前需进行过敏试验”(过敏试验又称为皮肤试验,简称皮试).这引起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疑虑和不解.据了解,此说明书的修改是严格执行了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监局)2001年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23号局令,统一药品批准文号工作的通知》[1],以及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化学药品说明书目录》[2]中的规范说明书样稿.原文表达为:“我司公布的说明书是规范修订后的建议参考样稿,企业如有疑异,可提出修改意见.[适应症]应与原批准的内容一致;[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项内容,企业提供的说明书不能比样稿所列的少.对于说明书样稿中的空项或未列全的项目,应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如商品名、规格等.”
作者:贾丹;王育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药物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繁殖期杀菌.头孢菌素类药物因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且在体内具有良好的分布和通透性,成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尤其适用于社区感染(对头孢菌素耐药少见)和儿童各年龄段感染(社区和院内感染)的治疗.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较青霉素类少且轻微,主要有过敏反应和流感样反应(如发热、关节痛、皮疹等).较长时间以来,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无需进行皮肤试验(皮试).
作者:马小军;周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银色浪潮”的全球化卷席,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患病率及发病率迅速攀升.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又称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为主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程长,病变呈进行性发展,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迄今为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也缺乏根治手段,但一系列针对性治疗药物的应用在改善和维持患者生活质量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老年人脏器萎缩、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改变,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另外,老年患者多重用药普遍,药物间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叠加.因此,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不容忽视.
作者:但小娟;陈彪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