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8-5734
  • 国内刊号:11-401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9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20
  • 全年订价:3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药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6年1期文献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致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1例61岁男性患者因高血压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 d)和厄贝沙坦(150 mg/ d),因疗效不佳将厄贝沙坦改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含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1次/ d,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原剂量继续服用。首次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后约8 h,患者左上肢皮肤出现红斑、局部水疱伴皮肤温度升高、疼痛。次日患者周身皮肤充血、水肿,可见弥漫性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及水疱疹,颜面、躯干、手足可见大疱,前胸及双上肢皮损严重,颜面、眼睑水肿明显,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停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给予地塞米松5 mg 静脉注射,1次/ d。第6天,患者皮肤充血减轻,皮疹颜色变暗,水疱疹减少。停用地塞米松,给予氯雷他定10 mg 口服,1次/ d。第8天,患者躯干、上肢和眼睑处皮肤红斑渐消退,皮温正常,部分结痂。11 d 后随诊,皮损全部消退。

    作者:邓颖;葛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联用致横纹肌溶解症

    1例30岁女性患者因盆腔炎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5 g、1次/ d)和奥硝唑分散片(0.5 g、2次/ d)共14 d。服药第13天患者出现四肢肌肉酸痛、乏力。停药后四肢酸痛、乏力加重。停药第12天实验室检查示 CK 939 U/ L,CK-MB 41.3 U/ L,LDH 313 U/ L,考虑为横纹肌溶解症。嘱患者大量饮水,并给予碳酸氢钠片(0.5 g、3次/ d)和辅酶 Q10片(10 mg、3次/ d)口服。2周后复查,患者血清 CK 96 U/ L,CK-MB 21 U/ L,LDH 287 U/ L,肌痛、乏力症状消失。3个月后复诊,上述指标均已恢复正常。

    作者:齐艳霞;秦玉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埃克替尼致血小板减少

    1例85岁女性患者因肺癌口服埃克替尼125 mg、3次/ d,用药前 PLT 为216×109/ L。用药第7天 PLT 为107×109/ L,第11天为81×109/ L,第15天为73×109/ L。考虑为埃克替尼致血小板减少,停用该药,口服升血小板胶囊1.8 g、2次/ d,同时密切监测 PLT。停药后24 d,PLT 为40×109/ L;停药后42 d,PLT 恢复至153×109/ L。次日恢复口服原剂量埃克替尼,升血小板胶囊剂量增至1.8 g、3次/ d。再次用药第3天 PLT 为132×109/ L。此后多次复查,PLT 均正常。

    作者:张小影;孔毅;何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左旋多巴骤然停用致撤药综合征

    1例60岁男性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史1年余)自行停用左旋多巴(0.25 g,2次/ d)约3周后相继出现高热,口齿、神志不清、心率加快(130~138次/ min)、呼吸急促、谵妄伴攻击行为、肌张力增高、嗜睡、震颤加重、认知能力下降等症状,多次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16×109/ L ~28×109/ L)。经反复与患者家属沟通,于停药后约4周恢复服用左旋多巴(0.25 g,2次/ d),恢复用药后第4天患者神志、四肢肌张力恢复正常,未再出现谵妄等精神症状,帕金森病症状缓解。

    作者:张羽钦;王兰;张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致迟发性静脉炎2例

    2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41和28岁)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给予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静脉滴注,分别于用药21和7 d后腹痛缓解而停药,并分别在停药后3、2 d出现双前臂肿胀疼痛、穿刺点发红、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改变,给予抬高患肢、制动、局部喷液体敷料、湿敷硫酸镁等处理,分别在3、4d后红、肿、痛症状消失,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基本消退。

    作者:邢玉芝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致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

    1例31岁男性患者因呼吸道感染给予莫西沙星0.4 g、1次/ d 口服,用药3 d 病情无改善并出现尿量减少;换用左氧氟沙星0.2 g、2次/ d 口服,用药8 d 病情仍无明显好转,且出现尿蛋白(+),5~10个红细胞/ HP,3~5个白细胞/ HP,Scr 419μmol/ L。肾活检示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考虑可能为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停用左氧氟沙星,给予甲泼尼龙250 mg、1次/ d 静脉滴注;3 d 后改为泼尼松40 mg、1次/ d 口服。治疗7 d 后患者 Scr 降至168μmol/ L,尿素13.6 mmol/ L,eGFR 45.8 ml·min-1·1.73 m-2。2个月后复查,患者 Scr 119μmol/ L,尿素6.2 mmol/ L。

    作者:李颖慧;杭永付;梁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复方氨酚烷胺致过敏性休克

    1例68岁女性患者在右眼小梁切除+羊膜覆盖术后第2天因出现咳嗽、流涕而自行服用复方氨酚烷胺1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250 mg,盐酸金刚烷胺100 mg,人工牛黄10 mg,咖啡因15 mg,马来酸氯苯那敏2 mg)。服药后约30 min,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尿失禁,上肢及小腿瘙痒,面色苍白,血压80/44 mmHg(1 mmHg =0.133 kPa),脉搏90次/ min。立即给予抗过敏、扩充血容量及吸氧等处理。约30 min 后患者血压90/62 mmHg,2 h 后头晕、恶心等症状逐渐减轻,6 h 后血压106/69 mmHg。

    作者:任培培;付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临床药师参与抗凝管理服务对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后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效果和安全性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抗凝管理服务对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后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PBMV 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华法林抗凝管理有心血管临床药师参与,由临床药师向临床医师提供华法林剂量调整建议,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华法林抗凝用药教育;对照组患者按就诊医师医嘱服用华法林。抗凝疗效指标为 INR 达标率、有效抗凝率、抗凝不足率和抗凝过度率;安全性评价指标为抗凝过程中是否出现栓塞及出血事件。结果共131例患者纳入研究,试验组68例,对照组63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重、烟酒嗜好、二尖瓣狭窄程度、合并疾病、基线 INR、术后初始华法林剂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 INR 达标率分别为53.3%(217/407)和41.8%(155/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有效抗凝率分别为55.9%(38/68)和33.3%(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抗凝不足率分别为19.9%(81/407)和27.8%(103/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抗凝过度率分别为7.9%(32/407)和14.0%(52/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有6和9例患者出现轻微出血事件,各有1例出现轻微栓塞,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3%)低于对照组(1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抗凝管理服务可提高 INR 达标率和有效抗凝率,降低抗凝不足率和抗凝过度率,有助于提高 PBMV 术后房颤患者华法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李峥嵘;王凌;石增成;鲍玉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环孢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肌酐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环孢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 Scr 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经肾穿刺活检术明确病理类型并应用环孢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用药前 Scr 均≤200μmol/ L。将 Scr 升高超过用药前基线值的10%~20%、21%~30%和>30%分别判定为轻度升高、中度升高和重度升高(即出现肾毒性)。分析用药后 Scr 变化情况以及环孢素血药浓度与 Scr 升高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78例,男性52例,女性26例;年龄14~77岁,平均(43±20)岁;肾活检结果为微小病变者14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者12例,膜性肾病者52例。应用环孢素前 Scr 平均(94±48)μmol/ L。用药1周时,78例患者 Scr 水平平均(103±61)μmol/ 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30例患者(38.5%)Scr 水平升高,轻、中、重度升高者分别为9、11、10例,重度升高即肾毒性发生率为12.8%(10/78)。用药1、3、6个月时 Scr 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微小病变、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和膜性肾病3种病理类型患者 Scr 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8.6%(4/14)、33.3%(4/12)、和42.3%(22/52),肾毒性发生率分别为7.1%(1/14)、16.7%(2/12)、13.5%(7/52),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环孢素血药浓度≤200 ng/ ml 和>200 ng/ ml 的患者 Scr 升高发生率分别为32.2%(19/59)和57.9%(11/19),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8,P =0.045);肾毒性发生率分别为8.5%(5/59)和26.3%(5/19),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应用环孢素早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 Scr 升高,多为轻中度,及时干预可以有效控制。Scr 的升高与环孢素血药浓度有关,用药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环孢素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作者:劳海燕;刘双信;马建超;潘裕华;霍启华;杨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阿昔洛韦对小鼠肾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昔洛韦(ACV)对小鼠肾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将30只 ICR 小鼠分为对照组、ACV 150μg/ g 组和600μg/ g 组,每组10只。ACV 经尾静脉注射给药,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7 d。给药前和末次给药后称重,末次给药后检测 Scr 和 BUN 水平。采集血样后处死小鼠,取肾脏称重并计算肾脏系数;一侧肾脏常规制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另一侧肾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 两步法行肾损伤因子1(KIM-1)、IL-6、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检测并根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比计算表达评分。结果给药7 d 后,ACV 150μg/ g 组和600μg/ g 组小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29.0±2.2)g、(23.6±3.0)g 比(31.9±2.4)g,P <0.05,P <0.01)];ACV 600μg/ g 组小鼠肾脏系数和 Scr、BUN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8.52±0.77)%比(6.04±0.71)%,P <0.01;(204±74)μmol/ L 比(133±30)μmol/ L,P <0.01;(13.8±2.8)mmol/ L 比(6.9±1.2)mmol/ L,P <0.05]。ACV 150μg/ g 组小鼠出现肾小管管腔扩张,肾间质有少量炎性反应细胞浸润;ACV 600μg/ g 组小鼠肾间质有炎性反应细胞浸润及纤维增生,部分肾小管变形、坏死。ACV 150μg/ g 和600μg/ g 组小鼠肾组织 KIM-1、IL-6、TNF-α及 TGF-β1均呈阳性表达,2组 KIM-1表达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5±1.5)、(4.2±2.1)比(1.0±3.2),均 P <0.05],ACV 600μg/ g 组 IL-6、TNF-α和 TGF-β1表达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5±0.5)比(0.2±1.5),(6.5±1.5)比(3.0±2.3),(3.5±2.5)比(1.2±2.7),均 P <0.05]。结论剂量为150μg/ g 和600μg/ g 的 ACV 均可导致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炎性反应,ACV 的肾毒性可能与其致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的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袁堂娟;许家栋;谷丽丽;梁培;陆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与单用化疗药治疗结直肠癌致严重不良反应的 Meta 分析

    目的:评价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与单用化疗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ACRC)或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致严重不良反应(≥3级)的发生情况。方法检索 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收集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试验组)和单用化疗药(对照组)治疗 ACRC 或 mCRC 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 Rev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 Meta 分析,比较2组患者≥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以 OR 及其95%CI 表示。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9篇文献未采用盲法设计、3篇文献未报道失访人数,2篇文献未介绍入组患者基本情况,异质性检验显示研究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共纳入9876例患者,试验组4927例,对照组4949例。在14篇文献报道的11种≥3级不良反应中,试验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者有9种,包括皮肤痤疮样皮疹[14.2%(695/4886)比0.2%(12/4926),OR =57.03,95%CI:33.85~96.10,P <0.001]、口腔黏膜炎[5.4%(134/2466)比1.9%(48/2507),OR =2.97,95%CI:2.13~4.16,P <0.001]、手足综合征[7.9%(114/1439)比3.1%(45/1436),OR =2.68,95% CI:1.88~3.83,P <0.001]、过敏反应[5.2%(102/1973)比1.9%(39/2014),OR =2.66,95% CI:1.84~3.86,P <0.001]、食欲减退[4.3%(124/2878)比2.4%(70/2914),OR =1.82,95% CI:1.35~2.45, P <0.001]、腹泻[17.9%(876/4886)比12.6%(539/4926),OR =1.80,95% CI:1.60~2.02,P <0.001]、疲乏[6.4%(242/3793)比4.2%(162/3818),OR =1.53,95% CI:1.24~1.87,P <0.001]、恶心呕吐[8.4%(380/4548)比7.1%(325/4590),OR =1.22,95% CI:1.04~1.42,P <0.001]和白细胞减少症[17.8%(869/4886)比16.1%(794/4926),OR =1.14,95% CI:1.02~1.27,P =0.02];试验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者1种,为贫血[2.6%(33/1258)比2.4%(29/1231), OR =1.11,95% CI:0.68~1.83,P =0.67];试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者1种,为周围神经病变[10.5%(170/1620)比14.7%(237/1608),OR =0.67,95% CI:0.54~0.83,P <0.001]。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上述结果稳健可靠。结论与单用化疗药治疗 ACRC 或 mCRC 比较,除严重贫血和严重周围神经病变外,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治疗 ACRC 或 mCRC 明显增加了≥3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王川;刘敏;李忠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 POEMS 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分析

    目的:初步评价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 POEMS 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科2013年1月以来收治的初诊 POEMS 综合征患者应用硼替佐米1.3 mg/(m2·d)皮下注射(第1、4、8、11天),地塞米松20 mg/ d 静脉滴注(第1、2、4、5、8、9、11、12天)方案治疗,28 d 为1个疗程,总疗程数控制在4个以内。观察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至2015年4月共收治 POEMS 综合征患者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37~66岁。6例患者均以多发性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均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 蛋白)血症、脏器肿大、水肿、内分泌病变和皮肤色素沉着,4例伴视乳头水肿,3例有骨质改变。6例患者经2~4个疗程治疗后,5例神经系统病变改善,5例 M 蛋白血症消失,6例脏器肿大、水肿、内分泌病变和皮肤色素沉着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改善,4例伴视乳头水肿患者水肿均消退。治疗期间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出现1~2级周围神经损害者3例,1~2级消化道反应者3例,呼吸道感染者3例,轻度贫血者1例,肝功能异常者1例,无一例患者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结论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 POEMS 综合征疗效较好且较为安全。

    作者:赵弘;惠吴函;冀冰心;胡蓉华;孙婉玲;万岁桂;苏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核苷(酸)类似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核苷(酸)类似物(NAs)在国内已上市者包括阿德福韦酯(ADV)、替诺福韦酯(TDF)、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ADV 和 TDF均有肾毒性,LAM 和 ETV 对肾功能影响较小,LDT 具有一定的改善肾功能作用。NAs 致肾损伤的诊断标准为血清肌酐(Scr)连续2次较基线升高>44.2μmol/ L 和/或血磷水平<0.5 mmol/ L。ADV 致肾损伤的发生率高于 TDF。ADV 和 TDF 致肾损伤的临床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患者出现局部或全身骨痛、骨质疏松、肌无力,严重时可出现活动受限、骨软化,实验室检查显示 Scr 升高、血磷降低、血尿酸降低等。ADV 和 TDF 肾毒性机制与其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损伤、肾小管相关转运蛋白改变、药物在近曲小管内聚集有关。NAs 的肾毒性与剂量、患者年龄、体重、估算肾小球率过滤(eGFR)基线水平、基础疾病、遗传因素、饮食和药物等因素有关。长期服用 NAs 特别是 ADV 或 TDF 者应定期监测 Scr、血磷、eGFR、血尿酸和尿微量蛋白、尿糖等。出现 ADV 或 TDF 相关肾损伤时应及时停药,改用 LDT 或 ETV,并补充磷制剂、活性维生素 D 和钙剂。

    作者:徐勇;冯继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住院患者药源性急性肾损害及其警示体系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害(AKI)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之一。国外多项研究显示,住院期间发生 AKI 的患者中15%~27%可能为药源性 AKI;国内研究显示,住院 AKI 患者中药源性 AKI 占28.9%。药物与 AKI 的因果关系评价方法有专家判断法或全面内省法、Karch & Lasagnar 评定法、Naranjo 评估量表及计算机辅助贝叶斯 ADR 诊断系统等。药源性 AKI 的病因可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及肾后性3类;易感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脏病、低蛋白血症等;防治措施包括避免和纠正各种危险因素,尽量选用肾毒性小或无肾毒性的药物,必要时应及早行透析治疗。计算机辅助自动化警示系统的开发和完善对住院患者药源性 AKI 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有重要定义。

    作者:盖迪;刘琛;闫素英;王育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多样性研究进展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PR)是指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的差异。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不可逆地阻断血小板 ADP P2Y12受体,抑制 ADP 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并可抑制 ADP 介导的糖蛋白Ⅱb/Ⅲa 复合物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 VPR 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种族、年龄、体重指数、依从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疾病状态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内部因素主要与氯吡格雷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及血小板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氯吡格雷 VPR 的检测方法主要以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和 ADP 为靶点。总结氯吡格雷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对实施氯吡格雷个体化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俊;李欣;邓明凤;谢进;黄琳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舒血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和肝肾功能损伤

    1例66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白内障术后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8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1次/ d 静脉滴注。第2次给药约30 min 时,患者突然出现寒战、全身疼痛、恶心和呕吐,体温40.2℃,心率110次/ min,血压95/56 mmHg(1 mmHg =0.133 kPa)。实验室检查:ALT 116 U/ L,AST 165 U/ L,TBil 17.8μmol/ L,DBil 9.6μmol/ L,BUN 7.6 mmol/ L,Scr 110μmol/ L。诊断:过敏性休克,肝损伤,肾损伤。立即停用舒血宁注射液,给予苯海拉明20 mg 肌内注射,地塞米松5 mg 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 静脉滴注、1次/ d,百令胶囊2 g 口服、3次/ d。2 d后,患者体温36.6℃,血压124/76 mmHg,心率69次/ min。次日复查 ALT 75 U/ L,AST 37 U/ L,TBil 8.4μmol/ L,DBil 3.0μmol/ L,BUN 4.8 mmol/ L,Scr 73μmol/ L。

    作者:朱建新;马丽萍;赵继红;沈司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注药源性肾病及其防范

    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是药源性疾病常见的受累脏器。药源性肾病可以急性发生,在短时间内引起肾功能快速下降,临床表现为急性肾损伤( AKI),亦可缓慢隐袭起病致慢性肾脏病(CKD)、慢性肾功能不全;可以为剂量相关的毒性损伤,临床可预测和防范,也可因个体易感性诱发免疫反应致病,故而不可预期。药源性肾病可发生在不同的肾组织部位,导致肾血流下降、肾小球炎症、肾小管坏死、肾间质炎症以及集合管堵塞。此外,不同药物可以引起同一类型的肾损伤,而同一药物也可能导致不同的损伤类型。由于药源性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常常难以确定致病药物,所以了解其发病机制和常见的临床特点是合理用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

    作者:杨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医疗机构给药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指导原则

    我国医疗机构给药环节的工作主要是由护士和医师承担,给药环节用药错误报告主要来源于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1-5]。这些上报多采用非惩罚性自愿上报方式,该方法发现率低,准确性差[6]。截至2015年12月31日,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共收到来自全国的用药错误报告20660例次,其中给药环节用药错误368例次,占1.78%。国内有学者报道,护士对给药环节用药错误的总体认知率仅为30.43%[7]。国内传统的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常将错误或意外直接归咎于护理人员的个人不安全行为与防范意识不强[8],造成既往在用药错误识别和防范中过多强调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了系统因素[9]的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稿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被国内外多个重要数据库收录。本刊的宗旨是通过报道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发生规律,促进药物安全信息的交流,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维护公众身体健康服务。本刊办刊方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严格的专家审稿制度,依据稿件学术质量,公平、客观地取舍稿件。本刊主要栏目有述评、论坛、论著、综述、病例报告、中药不良反应、用药错误、中毒救治、药害事件史话、安全信息和 ADR 系列问答等,欢迎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踊跃投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INRUD 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2015年度工作总结会纪要

    国际合理用药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2015年度工作总结会于2016年1月16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安全与血液处高新强副处长,INRUD 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组长王育琴教授,临床安全用药组副组长陈孝教授、梅丹教授,临床安全用药组专家组成员李玉珍教授、甄健存教授、马珂教授、曹力教授、马金昌大校,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牵头单位药学部门主任共29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作者:王雅葳;张青霞;李晓玲;王育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美国老年医学会2015版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 Beers 标准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几种疾病,且多为慢性疾病,治疗用药种类较多,药物相互作用问题突出,加之老年人群的药代动力学有异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易造成体内药物蓄积进而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梁华玉;王育琴;邱雨婕;王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第75届世界药学大会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召开

    第75届世界药学大会[the 75th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Federation(FIP)World Congress of Pharmac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于2015年9月29至10月3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召开。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派出7位国内药学专家组成的代表团与来自全球的药学工作者3000多人一起参加了此次盛会。

    作者:闫素英;陶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守住安全用药的后一道防线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自1999年创刊以来迈进了第18个年头,18岁是成人的标志。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历任主编、编委的精心呵护下,在广大读者的一贯支持下,杂志从襁褓中的婴儿,逐渐长大、成熟,尤其是自2013年成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后,遵循了更高的标准,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进入了“青春期”,进步显著。杂志社全体同仁没有忘记领导的嘱托、编委和审稿专家的辛勤付出,以及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作者:邹和建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