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70岁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口服复方妥英麻黄茶碱(每片含苯妥英钠50 mg,马来酸氯苯那敏1 mg,盐酸麻黄碱5 mg,咖啡因7.5 mg,可可碱12.5 mg,茶碱12.5 mg,颠茄流浸膏0.009 ml)3片,3次/d.用药29个月后出现步态不稳,双下肢活动不灵;用药35个月后患者症状加重,并出现发作性意识模糊、白天睡眠增多、胡言乱语等精神症状.实验室检查示苯妥英钠血药浓度30 mg/L,考虑为苯妥英钠中毒.停用复方妥英麻黄茶碱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10 d后患者意识转清,精神症状消失,苯妥英钠血药浓度15 mg/L.14 d后患者可独自行走.
作者:范丽梅;阮石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例25岁女性患者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后给予泼尼松、来氟米特、羟氯喹和碳酸钙维生素D等药物治疗,病情控制良好.因有生育要求,调整治疗方案为口服柳氮磺吡啶1.0g、2次/d及羟氯喹0.2g、2次/d.约2个月后患者出现发热、咽痛,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有脓性渗出物,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WBC) 0.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1×109/L.考虑为柳氮磺吡啶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并发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停用柳氮磺吡啶和羟氯喹,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皮下注射,1次/d,连续6d,同时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3周后患者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再次给予羟氯喹和碳酸钙维生素D口服.随访6个月,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稳定.
作者:赵义;黄旭;廖秋菊;田真;李雪梅;李小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例68岁男性结肠癌肝转移患者于肝动脉介入栓塞术后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500 mg口服、1次/d.用药第3天,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9℃)伴畏寒,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轻度升高,无明确感染灶.考虑可能与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有关.停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并给予抗感染治疗.10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为治疗肿瘤,再次服用甲磺酸阿帕替尼,3d后患者再次出现发热.停用该药,给予塞来昔布和温水擦浴降温,于停药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
作者:薛鸿林;谭亚利;梁雯;费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例55岁女性患者因高脂血症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2年后双小腿出现瘀斑伴胀痛、麻木,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红蛋白682μg/L、肌酸激酶1 007 U/L.同期患者未服用其他药物.考虑为阿托伐他汀钙片相关横纹肌溶解,停用该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20 d后患者症状消失,血清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水平恢复正常.发生横纹肌溶解后行他汀类药物肌损伤相关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的编码基因SLCO1 B1 C521T检测,结果为TT型(非突变基因型),提示OATP-SLCO1B1 C521T基因型不能完全预测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
作者:母光妍;向倩;胡琨;崔一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例77岁女性患者行腹腔镜左肾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前30 min给予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2 g静脉滴注,术中给予氢化可的松注射液400 mg静脉滴注.术后第2天开始序贯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2 g、2次/d)和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00 mg、1次/d).术后第3天,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束后约30 min,患者血压突然降至84/48 mmHg(1 mmHg =0.133 kPa),心率150次/min,意识模糊,嗜睡,全身潮红、出汗.考虑肾上腺危象,先后给予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进行抢救治疗.约30 min后患者症状稍有改善,立即转入ICU.在ICU继续按原方案应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改为150 mg、2次/d,2组药液间隔2h输注,同时给予多巴胺注射液36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持续静脉泵入,患者病情好转.术后第7天,再次将2组药液序贯输入,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药师考虑为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与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联用导致的双硫仑样反应,建议停用上述2种药物.停药后,患者未再出现类似症状.
作者:叶青林;王子昭;张宁;李献玉;施小美;孙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例67岁女性患者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口服给予羟氯喹片(100 mg、2次/d)、白芍总苷胶囊(0.6g、3次/d)、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0.5 g、2次/d)、硝苯地平缓释片(30 mg、1次/d)、辛伐他汀片(20 mg、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以及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0 mg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6d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片30 mg、1次/d).用药第13天患者突发晕厥,心电图检查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考虑可能为羟氯喹所致,停用该药,其他药物继续应用.停用羟氯喹3d后,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消失.
作者:姜佳希;孙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例32岁女性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口服甲巯咪唑10 mg、3次/d,3周后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液发黄、全身皮肤瘙痒.停用甲巯咪唑,实验室检查示总胆红素(TBil)463.1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348.9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 14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64 U/L,碱性磷酸酶(ALP)499 U/L.考虑为甲巯咪唑所致胆汁淤积性肝炎,给予还原性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促肝细胞生长素、前列地尔、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滴注,熊去氧胆酸胶囊口服.13 d后,实验室检查示TBil 432.3 μmol/L,DBil 260.6 μmol/L,总胆汁酸(TBA) 564.0 μmol/L.因皮肤瘙痒未改善,8d内行4次血浆置换.末次血浆置换后3d,实验室检查示TBil 271.3 μmol/L,DBil 175.3 μmol/L,TBA 483.0 μmol/L,继续保肝及退黄治疗.末次血浆置换后47 d,实验室检查示TBil 22.4 μmol/L,DBil 8.3 μmol/L,ALT 35 U/L,AST 20 U/L,ALP 114 U/L,TBA 47.0 μmol/L.末次血浆置换后51d,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消失,皮肤巩膜无黄染,尿液颜色正常,体力恢复正常.
作者:袁菱;沈巍;李爽;杨青;童德银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例65岁男性患者因咳嗽在当地诊所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3.0 g/d,用药后约16 h出现双前臂肿胀疼痛、皮肤瘀斑、血泡,静脉穿刺点渗血,并出现肉眼血尿.患者同期未应用其他药物.实验室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PT) >10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80 s,尿红细胞(+++),潜血(卅),白细胞(+),尿蛋白(++).考虑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与头孢曲松钠有关.给予静脉滴注维生素K1、新鲜冰冻血浆和局部清创等治疗15 d,患者皮肤瘀斑减少、血泡消失,实验室检查示PT14s,APTT 30 s,尿常规正常.
作者:陈为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例36岁女性患者因侵蚀性葡萄胎Ⅱ期(低危型)给予5-氟尿嘧啶(5-Fu)单药化疗(30 mg/kg静脉滴注,第1~8天;22 d为1个周期).第3个周期第6天用药过程中患者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广泛脑白质损伤.停用5-Fu,给予营养脑细胞等支持治疗,5h后上述症状消失;24 h后上述症状复现,再次给予上述对症治疗,3h后症状消失.此后更改化疗方案,第1~5天静脉滴注放线菌素D 0.4 mg/d,19 d为1个周期.治疗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发音及吞咽正常.
作者:宁静;杨振涛;刘福泉;李立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例44岁女性患者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切除术后接受多西他赛和环磷酰胺的联合化疗.为预防多西他赛过敏,每次化疗前1d开始口服地塞米松8 mg、2次/d,连续服用3d.第1个周期化疗后患者未出现任何反应;第2个化疗周期第5天患者晒太阳30 min.次日发现其后颈部、手背、膝盖、腰部出现荨麻疹.患者化疗期间未服用其他药物,也未改变饮食习惯,考虑皮疹可能为多西他赛所致光敏反应.给予抗过敏治疗,包括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1次/d,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葡萄糖酸钙2 g、维生素C2g,1次/d.8d后患者皮疹好转.
作者:王涵;李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1例54岁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先后2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第1次PCI植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5枚,术后5周患者出现胸闷、憋气症状.考虑为劳力型心绞痛.于出现症状后第5天行第2次PCI,植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2枚,术后第4天患者再次出现胸闷症状并逐渐加重.按心功能不全治疗2d,症状无明显缓解.术后第5天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5.5×109/L,中性粒细胞0.90,给予头孢替安抗感染治疗,患者症状仍未缓解,且出现发热(高为38.5 cC).术后第9天胸部CT示双肺间质性肺炎,考虑为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所致.给予亚胺培南、奥司他韦和甲泼尼龙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胸部CT示双肺间质性炎症好转.
作者:刘军;刘志刚;高玉红;赵丕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儿童应用地高辛过程中可能发生用药错误的风险点. 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为考察单位,对地高辛使用流程涉及的医师、护士、药师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涉及的场所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文献检索结果,采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的方法分析应用地高辛过程中可能发生用药错误的风险点,计算风险优先级数(RPN)并由高至低排序.将RPN分值居前的风险点作为儿童应用地高辛过程中可能发生用药错误的高频风险点. 结果 在医师处方、药品调剂、护士给药及患者用药4个环节中共获得33个风险点.RPN分值的排序结果显示,在医师处方环节,PRN高的风险点为医院信息系统(HIS)均未对地高辛做特别提示(67.5分);在药品调剂环节,PRN高的风险点为地高辛小剂量分装均不准确(74.7分);在护士给药环节,PRN高的风险点为病房药柜均未对地高辛进行避光保存(15.2分);在患者用药环节,PRN高的风险点为患儿监护人不了解过量服用地高辛的临床表现(47.5分). 结论 HIS系统未对地高辛做特别提示、地高辛片剂小剂量分装不准确、地高辛储藏不当、不了解过量服用地高辛的临床表现是儿童使用地高辛过程中可能出现用药错误的高频风险点.
作者:蒋妮;张旭;侍晓萍;王晓玲;李英;季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法分析高警示药品高渗糖(浓度≥20%)(高渗糖)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风险环节,对相关的管理措施进行改进. 方法 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建高渗糖用药风险防范策略研究组,收集国内外报道的高渗糖用药错误案例、用药错误防范措施或管理策略等相关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获取的资料,对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对其严重程度(S)、发生频度(0)和发现指数(D)进行评分,确定风险优先级数(RPN),筛选出RPN值较高的失效模式,制定针对性的防范策略,对管理改进前后用药错误和安全隐患发生率、药品知识认知率、药品存储合格率及管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结合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情况,共发现处方开具与传递、药师药品调剂、护士给药、给药后监测、药品管理及信息技术等6个环节中存在24条失效模式.按照RPN从高到低排列,从24条失效模式共筛选出7条主要的失效模式,包括存在名称相似药品、存在包装相似药品、发错药品、未实行给药后监测、药品缺乏醒目标识、缺乏相关用药知识导致的用药混淆及用药错误未及时记录上报.管理改进前用药错误和安全隐患发生率3.2% (7/216),改进后发生率为0.4% (1/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改进前后医师、护士和药师药品知识平均认知率分别为65.2%(15/23)、54.2% (13/24)、67.9%(19/28)和95.8 (23/24)、91.7% (22/24)、95.5% (21/22),改进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50.05).管理改进前后药品存储合格率分别为70.2% (151/215)和98.7%(230/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0.05).管理改进前后医务人员对高渗糖管理的满意度分别为81.3% (61/75)和95.7% (6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0.05). 结论 利用FMEA法可有效辨识高渗糖使用流程中存在的失效模式,经改进后能减少风险事件发生.
作者:王怡苹;秦侃;刘芳;陈思远;范鲁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以医疗保健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HFMEA)法对儿童肾上腺素用药风险进行调查并研究其防范策略. 方法 组建项目团队,收集国内外报道的儿童使用肾上腺素的不良事件、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用药错误数据库数据、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获取的资料,利用HFMEA法收集肾上腺素使用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点,对其严重程度(S)、发生频度(O)和发现指数(D)进行评分(分值范围均为1.0 ~5.0分),确定风险优先级数(RPN),筛选出RPN值较高或严重程度达到5.0分的风险点,制定针对性的防范策略.结果 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用药错误数据库,收集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获取的资料,经综合评价共获得信息系统、医师处方、药师调配及护士给药环节33个风险点,进一步筛选出RPN值较高或严重程度达到5.0分的风险点14个,其中信息系统、医师处方、药师调配及护士给药环节风险点分别2、4、4、4个.根据筛选出的风险点,制定了14条防范策略,其中强制性策略6条,推荐性策略4条,条件性策略4条. 结论 利用HFMEA法发现了儿童肾上腺素用药过程中的风险点,建立了统一的管理规范.
作者:石雅丽;季兴;郭慧蕾;李英;朱明媚;王绚;许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法探讨静脉用茶碱类药物管理过程发生用药错误的风险点,破进管理措施,提高用药安全性. 方法 应用FMEA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静脉用茶碱类药品流通全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计算风险优先级数(RPN),以RPN> 216分的风险点为静脉用茶碱类药物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针对这些风险点制定管理和技术策略,比较管理措施改进前后的防范效果. 结果 经综合评价,梳理出药品说明书信息缺失、给药剂量错误、患者评估失当、医嘱审核未有效拦截、血药浓度监测缺失、用药交代不完善等关键风险点,并针对这些风险点制定了管理及技术策略.实施管理策略及技术策略后,上述风险点的RPN评分从(269±41)分下降至(53±27)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54,P<0.001). 结论 利用FMEA法可将药物安全管理过程中失效模式的重要程度加以量化,明确高警示药品管理改善的优先顺序,可有效规避用药风险,提高用药安全性.
作者:李莎;李宁;杨丽杰;马兰;刘芳;王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致急性肝损伤(AHI)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 方法 收集我院5例静脉应用胺碘酮致AHI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检索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静脉应用胺碘酮导致的病例报告文献.对我院5例患者和文献报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静脉应用胺碘酮致AHI的临床特征. 结果 我院5例静脉应用胺碘酮致AHI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小22岁,大70岁;胺碘酮总剂量为450 ~ 750 mg,用药至发生AHI时间为24 ~ 48 h;肝损伤类型均为肝细胞型,其中2例为肝衰竭.汇总文献检索收集到胺碘酮相关AHI病例54例,共59例,其中男性40例(67.8%),女性19例(32.2%);年龄1岁10个月~ 93岁,中位年龄69岁.59例患者胺碘酮开始治疗至发现肝损伤的时间(潜伏期)短6h,长8d,中位时间2(1,3)d,其中55例(93.2%)≤3 d;肝衰竭组17例和非肝衰竭组42例潜伏期分别为1(1,2)d和2(1,3)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55例患者有ALT峰值的描述,中位ALT峰值为2 418(922,4 250) U/L;56例患者有AST峰值的描述,中位AST峰值为2 658(1 205,7 250)U/L;肝衰竭组16例和非肝衰竭组42例的AST峰值分别为6 195(3 370,6 850)U/L和2 383(1 115,5 040) U/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2).59例患者中44例肝功能恢复正常;4例好转;11例死亡,其中9例(81.8%)为肝衰竭患者. 结论 静脉应用胺碘酮引起的肝损伤具有起病急,潜伏期短,肝损伤较严重的特点,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作者:苏云娟;宋毓青;董茜;杨柳;陈永福;张素娟;吴其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他汀类药物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用药,可以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但对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早期停用或者减量应用的情况很常见.治疗6个月后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60%,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依从性下降或停药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他汀类药物依从性下降的原因与患者对药物安全性担心、医师与患者沟通不充分、患者合并用药种类过多及患者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相关.他汀类药物依从性会显著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依从性下降会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应提高临床医师对他汀类药物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教育,合理选择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付学伟;马欣;万云高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炎症反应及免疫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在内的TNF-α拮抗剂已成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疾病、银屑病及炎性肠病等疾病的有效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TNF-α拮抗剂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报道逐渐增多.该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TNF-α拮抗剂的应用导致TNF-α、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失衡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TNF-α拮抗剂品种和血药浓度也可能对银屑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作者:郭莹莹;王晓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2017年3月29日,WHO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二届全球患者安全部级峰会上发布了“第三项全球患者安全挑战——用药安全”(The Global Patient Safety Challenge on Medication Safety),呼吁在未来5年内,将所有国家严重、可避免的药物相关伤害减少50%.在全球范围内,与用药错误相关的成本估计为每年420亿美元,占到全球卫生总支出的近1%[1].医疗失误中用药错误所占的比率在美国为24.7%,英国为22.2%,荷兰为21.4%,澳大利亚为19.7%,加拿大为17.3%,新西兰为9.1%[2].2012年,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成立,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在整体医疗失误中用药错误所占比例的报告.广东一项调查分析发现用药错误占护理不良事件的比例为12.2% [3].在全球患者安全挑战与医疗改革的大形势下,彻底解决卫生系统中导致用药错误和严重伤害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关键.所以,各级机构应尽早采取行动,解决影响用药安全的关键因素,以减少用药错误,避免对患者的伤害.
作者:宋捷;邱峰;蒙龙;杨佳丹;肖明朝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过程,不同年龄段发育的变化会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同一药物在儿科人群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不仅与成人不同,而且在各年龄阶段也有所不同[1].然而缺乏儿童专用药品及适宜剂型,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乏,药品外包装存在安全隐患等[2],导致儿童较成人更易发生用药错误.加拿大学者Doherty和Mcdonnell[3]的研究显示,住院患儿用药错误发生率高达5%~10%.2017年,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共收到来自全国的用药错误报告10 497例,其中儿科人群用药错误1 403例,占13.4%,包括新生儿(0~<28 d)12例、婴儿(≥28d~51岁)197例、幼儿(≥1~53岁)283例、学龄前儿童(≥3~56岁)431例、学龄期儿童(≥6~512岁)317例、青春期儿童(≥12~518岁)163例.因此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应特别关注,并采取必要措施规避风险.为减少儿科用药错误,美国安全用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afeMedication Practices)于2001年联合美国儿科药学协会(the Pediatric Pharmacy Advocacy Group)发布了首个儿科用药错误防范指南[4].随后,美国儿科学会于2003年发布了针对住院患儿的用药错误防范细则[5].2008年,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下设的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提出减少儿童用药错误的技术策略[6].但目前我国儿科人群用药错误防范指南或技术规范尚为空白.
作者: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高警示药品(曾称高危药品)是指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品.高警示药品的概念早由美国用药安全研究所(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提出,该研究所制定的高警示药品目录[1]已被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一些国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针对本国情况的高警示药品管理策略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2-3].近年来,我国对高警示药品的管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先后发布了《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4]、《我国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2015版》[5]、《高警示药品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6]和《中国高警示药品临床使用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7].
作者:刘芳;张晓乐;朱珠 刊期: 2018年第05期
NSAID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其解热、镇痛作用的机制是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所需要的环氧化酶(lyclooxygenase,COX).COX具有两种同工异构酶,即COX-1和COX-2.按照对COX-1和COX-2的作用机制,NSAID被分为以下4类:(1)非选择性NSAID,例如萘普生、氟比洛芬、双氯芬酸、萘丁美酮;(2)COX-1低选择性NSAID,例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3)COX-1高选择性NSAID,例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4)COX-2选择性NSAID,例如塞来昔布、尼美舒利.
作者:周双;向倩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