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方案在结直肠的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100例术后病理类型为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的患者,按照癌症类型分为A组(黏液腺癌)50例和B组(印戒细胞癌)50例.2组患者均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治疗,第1 ~ 14天口服卡培他滨1000 mg·m-2,早晚2次,第1天静脉滴注130 mg· m-2的奥沙利铂3h,3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胰岛素生长因子Ⅱ(IGF-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2、IL-4及IL-10水平变化情况,观察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5年的病情随访,观察患者5年内的生存率情况.结果 治疗后,A组血清TGF-α和IGF-Ⅱ显著低于B组(P<0.05).A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显著高于B组,IL-4和IL-10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总有效率为92.00% (46/50),显著高于B组的70.00%(35/50,P<0.05);5年内的生存率高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4/50)明显低于B组(22%,11/50,P<0.05).结论 结直肠的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在病理特点以及预后情况上有较大的差异,临床上的治疗应将两者分开,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预后.
作者:张娟;李洁;牛文博;周超熙;王光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每次口服甲氨蝶呤10 mg,每周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雷公藤多苷20 mg,每天3次,2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数、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毕丹艳;李芹;张虹;郑红梅;王静;毕丹青;彭江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汉族、维吾尔族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血清中一氧化氮(NO)、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以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含量以及民族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肺结核患者汉族129例,维吾尔族122例,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化学法测定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结果 汉族、维吾尔族患者血清NO分别为(124.62±18.24),(89.98±13.28) μmol·L-1;汉族患者血清TNOS、iNOS、eNOS的浓度分别为(29.79±2.77),(22.42±3.36),(7.37±3.56)U ·mL-1;维吾尔族患者分别为(25.25±3.57),(18.90±2.47),(6.34±2.66)U·mL-1.维吾尔族患者血清NO、TNOS、iNOS浓度显著低于汉族患者(P<0.05);两民族男性NO浓度均高于女性(P<0.05).两民族NO含量偏胖组显著高于偏瘦组与正常组(P<0.01).治疗类型与痰检类型的分析显示,两民族NO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参与肺结核患者免疫作用,其含量在两民族患者体内有差异.该研究可为不同民族肺结核患者体内NO表达差异的相关机制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李玉平;李国昌;张永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加巴喷丁、曲马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不同性质疼痛的缓解情况比较.方法 38例门诊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加巴喷丁+曲马多组(A组)、加巴喷丁组(B组)、曲马多组(C组)和对照组(D组).在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用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评价疼痛10个不同方面的改善情况.治疗效果用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表示.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强度、锐痛、钝痛、深部痛和不适感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疼痛强度和钝痛显著优于B,C,D组(P<0.05);A组的锐痛和深部痛显著优于B,D组(P<0.05).A,B,C组不舒适感显著优于D组(P<0.05),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可不同程度降低疼痛持续存在的时间.结论 加巴喷丁联合曲马多在降低疼痛强度和钝痛方面有协同效应;曲马多比加巴喷丁更有利于缓解锐痛和深部疼痛;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或曲马多均可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感.
作者:任振宇;滕飞;刘晓光;李水清;贾东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方法 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NSCLC一线化疗方案),试验组42例(化疗联合华蟾素50 mL qd),以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9例为正常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h17、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和TGF-β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NSCLC组(试验组+对照组)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为(1.21±0.52)%,低于正常组的(1.92±0.69)%,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为(8.04±0.92)%,高于正常组的(2.64±0.78)%(P<0.01);对照组和试验组血清IL-17水平低于正常组,TGF-β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Th17细胞、Treg细胞水平和IL-1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TGF-β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蟾素可有效改善NSCLC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提高患者免疫力.
作者:高平;陆依珊;吴兰;栾月;丁苗苗;张小丹;关小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乳腺癌基因(BRCA1)在含基底细胞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与其预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了解BRCA1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2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66例确诊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为试验组,其他76例患者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患者肿瘤组织中BRCA1的表达,分析BRCA1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表达情况、与基底细胞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与p53和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 BRCA1在试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2.70%(48/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26%(42/76,P<0.05).BRCA1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与民族、肿瘤大小、绝经情况无相关性(P>0.05),其与预后因素p53、Ki67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BRCA1是反映肿瘤恶性程度的良好指标,其可作为判断基底细胞型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及新的治疗方向.
作者:周恬;毛大华;罗轲;马小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组织中c-MYB基因及microRNA-150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且临床资料完全的ENKTCL病理标本21例,10例增生性淋巴结炎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21例ENKTCL和10例增生性淋巴结炎组织中c-MYB蛋白和microRNA-150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ENKTCL组c-MYB表达率为57%,显著高于增生性淋巴结炎组10% (P <0.05),但c-MYB过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无关(P>0.05).ENKTCL组织中MicroRNA-150表达与c-MYB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MicroRNA-150可能通过靶向调控c-MYB基因表达参与了ENKTCL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郑敏;施烯;曾乌查;黄理明;邓玉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炎症状态下西罗莫司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A组为对照组,小鼠隔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B组小鼠隔天皮下注射酪蛋白;C组小鼠隔天皮下注射酪蛋白和溶媒介质;D组小鼠隔天皮下注射酪蛋白和西罗莫司.所有小鼠均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4周.通过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了解小鼠体内糖代谢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淀粉样蛋白(SAA)、胰岛素含量.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析小鼠体内凋亡基因(BAX,BCL2)和胰岛素合成分泌相关基因的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胰岛形态,TUNEL染色观察胰岛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SAA)显著增加(P<0.05),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受损.葡萄糖耐量实验中,在30,60,120 min时D组小鼠血糖水平明显高于C组.胰岛素耐量实验中,D组小鼠血糖水平在15,30,60,120 min时明显高于C组.与C组相比,D组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下降(P<0.05),胰岛体积变小,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组织中BAX/BCL2增加,胰岛素合成分泌相关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炎症状态下,西罗莫司使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素的产生和分泌下降,胰岛β细胞的功能降低,终导致小鼠糖代谢紊乱.
作者:王沛;周维;杨萍;陈压西;阮雄中;赵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脑心通胶囊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全程监测脑血流.随机双盲法将Wistar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3个剂量(0.25,0.5,1.0 g·kg-1)实验组.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率;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考察其抗氧化机制;伊文思蓝(EB)法观察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免疫印迹法和RT-PCR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30.89±7.72)%相比,中高2个剂量实验组能够明显减少脑梗死体积的百分比[(23.51±11.62)%,(23.47±11.48)%],降低脑水肿率,增加SOD活性,降低MDA和EB含量,上调occludin、claudin-5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 脑心通能够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和上调occludin、claudin-5表达有关.
作者:王乔悦;郭虹;赵步长;王虹;胡利民;王益民;马萌萌;范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当归补血汤(DBD)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作用.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用三硝基苯磺酸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正常组与模型组动物用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大鼠灌胃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 0.5 g·kg-1),3个剂量DBD实验组分别灌胃DBD 3.6,7.2和14.4 g·kg-1,连续给药14 d.考察大鼠病变活动指数(DAI)变化;收集结肠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杯状细胞计数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D-乳酸(D-LA)及二胺氧化酶(DAO)含量.结果 与正常相比,模型组大鼠DAI、病理学评分、MPO活性、杯状细胞数量及血清D-LA和DAO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高、中2个剂量DBD组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DAI、病理学评分、MPO活性、杯状细胞数量及血清D-LA和DAO水平(P<0.05).结论 DBD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上皮细胞黏膜屏障功能,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臧凯宏;姚旭芳;任远;马骏;魏玉辉;秦红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壁虎醇提物(GEE)对宫颈癌SiHa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不加药)和3个浓度(0.02,0.05,0.10 mg·mL-1 GEE)实验组.GEE作用于SiHa细胞24 h后,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观察其迁移及侵袭能力的改变;通过MTT法检测GEE对SiHa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GEE对SiHa细胞E钙黏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Rac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GEE处理24h后,3个浓度实验组SiH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5%,5.5%,7.3%.SiHa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均减弱.GEE处理后的SiHa细胞内E钙黏蛋白表达上调,而VEGF和Rac1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GEE可抑制SiHa细胞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E钙黏蛋白表达的上调、VEGF和Rac1表达的下调有关.
作者:葛文静;段冷昕;刘玲;李瑞芳;曹珊珊;王建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丁酸钠(sodium butyrate,BTR)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1h组和4h组(I/R1组和I/R4组),丁酸钠干预1h组和4h组(BTR1组和BTR4组),每组10只.丁酸钠组和肠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30 min,恢复灌流1,4h,制备肠I/R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不夹闭动脉.丁酸钠组术后立即皮下注射丁酸钠400 mg·kg-1,假手术组和肠缺血/再灌注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1,4h后,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取肺组织检测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活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检测肺微血管通透性和肺组织含水率,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肠缺血/再灌注组血浆TNF-α及肺组织含水率、微血管通透性、MDA、MPO、VEGF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丁酸钠治疗后血浆TNF-α及肺组织含水率、微血管通透性、MDA、MPO、VEGF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损伤减轻.结论 丁酸钠能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微血管通透性和肺组织水肿,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减少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活化、降低肺组织VEGF水平有关.
作者:唐富波;李雨梦;张文华;何波;胡森;白晓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血管性痴呆大鼠皮层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的病理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血管痴呆模型,术后3个月,用八臂迷宫和新物体识别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大鼠实施安乐死,提取分离线粒体,用分光光度法测量线粒体肿胀作为膜孔通透性指标,用多功能酶标仪分别测量JC-1、DCFH-DA、DHE和DHR123荧光强度变化作为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内总氧氮自由基(ROS/RNS)、超氧阴离子(02-)和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00-)的变化指标.结果 模型组的大鼠学习记忆错误次数为(3.57±1.13),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2.00 ±0.82;P<0.05);新物体识别,模型组和假手术组辨别指数分别为-0.02±0.04和0.21±0.02,辨别潜伏期分别为(23.87±2.99),(10.35 ±4.67)s,模型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膜孔通透性增加、ROS/RNS、02-和ONOO-含量均显著上升(P<0.0001).结论 血管痴呆大鼠皮层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是血管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古建波;张涛;吴良淼;张高小;王玉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损伤后的周围神经再生速度慢而效应器和感受器萎缩快,因此其再生与修复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研究的焦点.近年来,人们对组织工程化神经在修复神经损伤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且选择应用修复过程中对轴突生长起关键作用的种子细胞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七类种子细胞——神经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肌源性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牙髓干细胞及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进展,为提高神经再生的速度和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黄婷婷;刘玉梅;张自强;邓雯;付文涛;石珂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的一线药物,被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临床试验显示,5% ~65%的脑卒中患者对阿司匹林治疗反应低,为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导致此现象发生存在许多潜在因素,但目前国内外研究者研究多、影响大的依然是遗传因素.本文分别从阿司匹林代谢通路、环氧化酶依赖性通路及非环氧化酶依赖性通路的相关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非敏感现象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作者:彭玲玲;彭海莹;林伟斌;程丽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克唑替尼能有效地治疗间变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给这类患者带来巨大的临床获益.ALK激酶区二次突变、ANL融合基因的扩增或其他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等都是非常典型的耐药机制.本文针对ALK阳性NSCLC患者经克唑替尼治疗后耐药机制及克唑替尼耐药后的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毕国放;梁宇光;曲恒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离不开血管及血管新生,阻断新的血管生成或毁坏现有血管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主要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几年来靶向抗肿瘤血管的主要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孟剑霞;王琲;曹玉萍;王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我院儿科万古霉素使用现状以及药师干预在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建立万古霉素的个体化治疗模式.对药师干预前后我院儿科万古霉素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药师参与后,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的患儿比例由17.02%上升至53.33% (P <0.05),新生儿比例由37.50%上升至80.00% (P<0.05),进行TDM的平均时间由首次给药后(7.52±4.93)d调整为(3.98±2.23) d(P <0.05),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率达100%,平均谷浓度为(7.97±6.68) mg·L-1,临床有效率从78.72%提升至81.90% (P >0.05),经验治疗比例由65.96%下降至48.57% (P <0.05).依据监测结果进行给药方案调整的比例由18.75%提高至26.67% (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由5.42%下降至4.67% (P >0.05).结论 我院儿科万古霉素的临床使用基本合理,但目前针对儿科患者的TDM谷浓度推荐范围还有待商榷.药师能够在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闫立国;赵志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合并分析健康人群中DPYD * 2A基因型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生率,为氟尿嘧啶类药物的基因组学研究和个体化药物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4月.纳入研究健康人群DPYD* 2A基因型发生率的相关文献,用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27篇文献,包含17个国家的6462例健康志愿者DPYD* 2A基因型信息.DPYD*1/*1、*1/*24和*2A/*2A基因型的发生率在黄种人群(n=1011)中分别为99.8%,0.2%和0,在白种人群(n =4290)中分别为98.6%,1.4%和0,在黑种人群(n=1161)中分别为100.0%,0和0,在总体人群(n =6462)中分别为99.1%,0.9%和0.结论 不同种族之间DPYD*2A基因型发生率存在差异,同种族人群在不同地域环境之间DPYD*2A基因型发生率存在差异.
作者:杨明东;石伟龙;翟所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雷沙吉兰的浓度.方法 以司来吉兰作为内标,色谱柱用Xterra(R) RP18(4.6mm×100 mm,3.5 μm),流动相由乙腈与20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含0.01%甲酸)组成,梯度洗脱,流速为1000 μL·min-1,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检测.生物样品预处理用乙腈直接沉淀蛋白.结果 雷沙吉兰血浆浓度在0.01~15.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批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10.90%,批间精密度RSD< 10.10%,提取回收率在98.07%~100.39%,基质效应在93.18% ~ 94.64%.结论 该法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健康受试者口服甲磺酸雷沙吉兰片和外贴雷沙吉兰透皮贴片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施柳茜;张全英;周文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人血浆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游离浓度的离心超滤-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血样经离心超滤技术进行预处理.色谱柱:DiamonsilRP-C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05 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 3.0) =20:80;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6 nm.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精密度与回收率、以及稳定性.结果 血浆中游离的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均在0.2-50.0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和0.9999),定量下限均为0.05 μg·mL-1,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7.63%~102.75%和99.35%~101.82%,绝对回收率分别为95.41% ~99.89%和91.61%~99.91%,批内、批间RSD均不大于5.0%,在室温放置24 h、冻融循环3次和冰冻21 d的稳定性良好.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适宜于血浆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游离浓度分析.
作者:董维冲;郭家良;蒋晔;张金凤;张志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检测大鼠血浆中缬沙坦浓度的液质联用方法.方法 选择氯沙坦作为内标,用乙腈沉淀蛋白法处理样本.色谱柱:Agilent ZORBAX XDB-C18(2.1 mm×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进样量:1 μL,分析时间:5 min.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检测.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精密度与回收率、基质效应、稳定性.结果 缬沙坦在10 ~ 20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定量下限为10 ng·mL-1.血样日内及日间RSD分别为1.83%~3.83%和5.60% ~8.89%,回收率为78.82%~85.98%.室温放置24h、处理后放置72 h、冻融3次及-20℃冻存1个月后样本均保持稳定.结论 本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大鼠血浆中缬沙坦浓度的方法,可满足动物实验中低剂量给药的浓度测定要求.
作者:闫婷婷;刘维;张现化;熊歆;张元元;杨丽;翟所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问题.方法 本研究分层随机抽取某医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临床使用银杏内酯注射液住院病历120份,采用药品说明书推荐评价、药物利用研究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监测综合方法,初步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问题.结果 药品说明书推荐评价指标合理性百分率以西医辨病(36.67%)、中医辨病(22.50%)、中医辨证(22.50%)、给药剂量(3.33%)、给药浓度(39.17%)相对偏低,8项指标总得分百分率波动幅度与平均值基本保持一致(50.83%);药物利用研究提示银杏内酯注射液临床使用平均用药频度(aDDDs/aDDCs)和药物利用指数(dDUI/cDUI)均不高(aDDDs/aDDCs=3.40/6.63,dDUI/cDUI=0.32/0.62);此外,该医院2014年未见银杏内酯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而中文数据库亦未见有关银杏内酯注射液ADR/ADE及配伍禁忌文献报道,但是有同类银杏叶注射制剂ADR/ADE及配伍禁忌文献报道.结论 应加强该医院银杏内酯注射液临床监测工作,同时应关注银杏叶注射制剂ADR/ADE及配伍禁忌文献报道,并避免出现中药注射剂联合配伍现象.
作者:刘红霞;陈志恒;孙世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