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3-3734
  • 国内刊号:11-2850/R
  • 影响因子:1.03
  • 创刊:1992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3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际药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维普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新药杂志   2016年12期文献
  • 柚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的制备、表征及药动学评价

    目的:制备柚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考察其理化性质及经大鼠肺部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并考察其粒径、形态、电位及体外释放.以外观,色泽,再分散性为考察指标筛选佳冻干保护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药物在纳米粒中的理化性质.通过肺部给药考察柚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和柚皮素溶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柚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呈球形,分布比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34.81 ±14)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38,Zeta电位为(-27.6±0.87)mV,包封率为(81.2±1.6)%,载药量为(8.11±0.5)%(n=3),5%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好,药物和载体间属于物理吸附,体外溶出实验表明柚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与原料药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柚皮素原料药和纳米粒的Cmax分别为(173.00±25.05)和(280.00±36.34) ng· mL-,t1/2分别为(5.23±0.22)和(19.03±8.00)h,AUC0-t分别为(939.32±190.18)和(3 440.23±533.88) ng·mL-1·h,MRT分别为(7.29±0.44)和(24.29±9.27)h.结论:本文成功研制了柚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新剂型,体外释药结果表明该制剂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改善了其溶解度和稳定性差的缺陷,提高了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为肺部给药系统提供了适宜的新剂型,因此,柚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是一种具有研究潜质的适合肺部给药系统的新剂型.

    作者:卞龙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苯并呋喃羧酸类特异性尿酸盐转运体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的、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苯并呋喃类人尿酸盐转运体(human urate anion trans-porter-1,hURAT1)抑制剂,并对其进行活性测试.方法:以苯并呋喃为骨架,引入羧基,设计合成3个新化合物.将所得目标化合物分别对稳定转染hURAT1基因或人有机阴离子转运体(human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1,hOAT1)基因的MDCK细胞进行[14C]尿酸摄取抑制试验或6-羧基荧光素(6-carboxyfluorescein,6-CFL)试验,探究化合物抑制细胞尿酸或6-CFL摄取能力.结果:成功合成了目标化合物B-1,B-2,B-3,并经过1H-NMR,MS的结构确证.体外hURAT1和hOAT1抑制活性筛选的结果显示,单羧酸化合物B-1,B-2具有较强的抑制hURAT1[14C]尿酸摄取活性,且化合物B-1表现出良好的hURAT1选择性.结论:设计合成了新型的具有一定hURAT1特异性的降尿酸化合物,化合物B-1的抑制活性及选择性均优于阳性对照药丙磺舒.

    作者:董帅;陈嘉盛;吴婷;丘玉昌;曹莹;庞建新;习保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长效避孕药具的研发进展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意外妊娠率居高不下,相当一部分女性的避孕需求未获满足.长效避孕药具主要包括皮下埋植剂、宫内节育器、阴道环、注射剂和透皮制剂5种.相比短效避孕法而言,长效避孕药具无需每天服药,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缓慢恒定释放,维持长效、高效避孕效果,能提高使用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大幅度降低意外怀孕.本文对已上市及临床在研的上述长效避孕药具的研究概况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在研品种的进一步开发、未来新型长效避孕制剂的引入及现有产品的更好应用提供思路.

    作者:曾佳;仇念平;李芳;潘峰;刘丹萍;俸灵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栓性疾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研究进展

    血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是当代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抑制血小板聚集是防止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因此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热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聚集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两药联用导致的出血率增加以及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使其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本文从ADP受体和凝血酶受体拮抗剂和Xa因子抑制剂这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韩聪凡;冯文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雷公藤甲素的剂型改进及给药方式研究进展

    雷公藤甲素是从传统中药雷公藤中提取出来的环氧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显著调节免疫、抗炎、抗生育及抗肿瘤等作用,但雷公藤甲素自身水溶性差,治疗窗窄,对消化、泌尿和血液系统等都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将雷公藤甲素通过纳米化改造,包合等方式进行剂型改进,经皮和注射改变给药的方式,结构修饰制备成前体药物在一定程度上都降低了雷公藤甲素对机体造成的毒副作用.本文就近期雷公藤甲素剂型改进、给药方式及结构修饰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雷公藤甲素的新药开发和剂型完善提供参考.

    作者:余雅婷;朱卫丰;金晨;陈丽华;管咏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缺血性慢性心衰合并抑郁症状患者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研究

    目的:观察国产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缺血性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状患者内皮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进一步评价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00例确诊为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治疗组(n=52),两组患者均给予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组患者每早加服国产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 mg,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并记录心绞痛、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7.61±3.32)和(20.27±3.06)分,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FMD分别为(4.40±0.52)%和(4.66±0.56)%,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7.69%,0%,3.85%和1.92%,对照组分别为16.67%,4.17%,6.25%和4.17%.两组的心血管事件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以明显改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状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且药物安全.

    作者:赵清珍;刘刚;刘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HPLC法测定人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不确定度评定

    目的:评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人脑脊液中万古霉素(vancomycin,VCM)浓度的不确定度.方法:分析并评定HPLC法测定人脑脊液中VCM浓度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并进行合成.结果:人脑脊液中VCM低浓度(13.2 μg· mL-1)和高浓度(438μg· mL-1)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1.03和22.0μg· mL-1(P=95%,k=2).结论:HPLC法测定人脑脊液中VCM浓度的不确定度在低浓度时主要由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生物样品配制引入,在高浓度时主要由基质效应、生物样品配制和重复性引入.

    作者:王佳庆;赵志刚;梅升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利福昔明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目的:探讨利福昔明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n irritable bowelsyndrome,PI-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我院消化内科80例PI-IB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4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试验组接受2周利福昔明片、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及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后停用利福昔明片,继续2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程度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浓度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转阴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程度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症状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程度评分(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促炎因子(IL-1β,IL-18)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抑炎因子IL-1O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o.05),两组之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后促炎因子(IL-1β,IL-18)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抑炎因子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 vs5.0%,P>0.05).结论:利福昔明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能够明显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浓度,升高抑炎因子浓度,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转阴率,安全有效.

    作者:季梦辰;崔立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药物肝损伤的毒性通路及分子起始事件的研究进展

    药物性肝损伤一直是创新药物研发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引发药物物研发失败和退市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目前药物毒理研究的新进展,基于毒性通路的药物安全评价和生物标志物的寻找和验证已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药物肝损伤相关的毒性通路,生物标志物,相关的分子起始事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希为找到降低药物肝损伤和能够提前预警药物肝毒性筛选的方式提供些参考.

    作者:井潇;吴纯启;王茜莎;王全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斑马鱼在中药毒性靶器官研究中的进展

    该文介绍了斑马鱼模型的特点及其在中药毒性靶器官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在急性毒性、肝脏毒性、心血管毒性、肾脏毒性和神经毒性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系统分析了斑马鱼这一新型模式动物在中药毒性靶器官研究中的优势及其独特价值,以期为推动中药毒性研究与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张勇;郭胜亚;邓中平;李春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芒柄花素磺酸钠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芒柄花素磺酸钠对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FeC13诱导血栓形成模型考察其抗血栓作用;采用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测试方法考察其作用机制.结果:受试药高、中剂量组均能抑制大鼠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延长小鼠出血时间(B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P <0.01).结论:受试药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具有抑制ADP、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降低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有关.

    作者:万彦军;庄朋伟;张艳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PARP抑制剂olaparib

    olaparib是一种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BRCA突变阳性的肿瘤细胞,利用“协同致死性”机制使肿瘤细胞因双链DNA损伤无法修复而死亡.2014年12月,欧盟和美国先后批准其上市,用于治疗BRCA基因突变阳性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短期耐受性良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对其药理作用、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试验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范丽萍;焦园园;李然;郭子寒;张艳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磷脂中微量组分对载药脂肪乳质量的影响

    本文通过考查不同蛋黄卵磷脂供应商对氟比洛芬酯、丁酸氯维地平、前列地尔脂肪乳乳粒、有关物质、含量等关键质量属性影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磷脂中次要成分磷脂酰乙醇胺的含量差异,对氟比洛芬酯脂肪乳的乳粒有显著的影响;磷脂中次要成分磷脂酰乙醇胺的含量差异,对丁酸氯维地平脂肪乳有关物质有显著的影响;磷脂中的微量成分磷脂酰肌醇的含量差异,对前列地尔脂肪乳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载药脂肪乳开发及变更申请中应关注磷脂中组分的影响.

    作者:宋华先;林金平;林静文;滑锟;王彦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专利运用视域下提升企业成长能力的技术创新策略研究

    根据专利实施方式的差异将在沪深股市挂牌上市的122家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划分为4类:内部研发型企业(A型)、合作偏好型企业(B型)、开放创新型企业(C型)、转让活跃型企业(D型).基于2010-2014年的122家医药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Eviews软件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从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两个维度审视这4类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与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部分专利指标对企业成长具有促进作用,不同类型的企业其专利对成长性所作贡献不一,本文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提出了提升成长能力的建议.

    作者:李林珂;邓飞飞;袁红梅;杨舒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探析

    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医药产业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突破口,随着创新难度的日益增加,企业的封闭式创新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依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实现的开放式创新更具竞争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我国医药企业为了实现创新常选用的组织形式,文章在梳理国内外联盟网络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今后研究的主题、思路与方法等进行预测.

    作者:王琦琦;茅宁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2012-2014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利用分析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对2012-2014年南京地区34家医院抗帕金森药物采用药品消耗金额、用药频度和日用药金额等进行排序分析.结果:抗帕金森药物使用金额和数量逐年增长,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左旋多巴增长缓慢,美金刚及抑制多巴胺分解代谢药物增长较快.结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成为治疗早发帕金森病的首选药物,左旋多巴仍然是治疗帕金森的金标准.

    作者:刘小华;朱永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临床药师在呼吸系统疾病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药师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药师参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研究.结果:多项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和大型回顾性研究探讨了药师参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管理、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管理、抗凝治疗管理、结核病管理和慢性癌痛管理中的作用,结局指标包括患者依从性、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药物费用等.结论:临床药师作为治疗团队的一员参与呼吸内科疾病管理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治疗结局,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马卓;杨梅;杨辉;苏晔;刘丽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基于ISEM及FSEM综合评价中药伴侣的掩味效果

    目的:评价苦味掩味剂——3种口味的中药伴侣与β-环糊精对复方中药汤剂“清热化滞汤”的掩味效果.方法:以中药复方汤剂“清热化滞汤”作为苦味载体,采用经典人群口感评价方法,以“排序法+评分法”和“模糊综合评价”两种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掩味剂对“清热化滞汤”的掩味效果.“排序法+评分法”以清热化滞汤的“苦度”为感官评价指标;“模糊综合评价”以“甜度、香气、异味、整体口感”为感官评价指标,评语为“很好”、“好”、“中”、“差”、“很差”.结果:“排序+评分法”评价清热化滞汤掩味效果时:在概率P =0.05时,3种口味的中药伴侣>β-环糊精>原液.“模糊综合评价”评价清热化滞汤的掩味效果时:3种口味的中药伴侣的峰值均出现在“好”的位置,β-环糊精峰值出现在“中”,原液峰值出现在“差”,即3种口味的中药伴侣>β-环糊精>原液.结论:中药伴侣可用于复方中药汤剂的掩味,改善中药汤剂的不良口感,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作者:康冰亚;刘瑞新;孟祥乐;施钧瀚;张璐;高晓洁;桂新景;李学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黄连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成分差异分析

    目的:比较黄连传统汤剂(TD)与黄连配方颗粒汤剂(DGD)的成分差异.方法:黄连饮片与市售3个厂家的配方颗粒共4类10批,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以2批自制黄连饮片汤剂的平均信息为标准汤剂信息,从成分的出现或消失、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共有峰面积、主成分分析(PCA)及指纹图谱相似度共5个方面全面对比其差异信息.结果:①三类DGD与TD的指标性成分含量差别较大,其中DGD-A(A厂的DGD供试品)中指标性成分含量均与T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共有峰面积比较结果显示,DGD-A与DGD-C(C厂的DGD供试品)中8个共有峰峰面积的总和与TD具有显著差异,二者分别相当于TD的0.37倍和0.86倍.而DGD-B(B厂的DGD供试品)的共有峰面积之和与TD无显著性差异.(在PCA图中,DGD-A与DGD-C更接近于TD,表明其各单体成分的绝对量更接近于TD,而DGD-B的绝对量远大于TD.④DGD-A与TD的相似度小,表明DGD-A中各成分之间的比例与TD相差较大.结论:传统黄连饮片与配方颗粒间存在成分含量比例的差异,部分批次也存在成分本身的差异,临床用药应按比例调整不同厂家配方颗粒的用量以使其与汤剂等效.

    作者:王青晓;王翀;刘瑞新;王盼盼;高晓洁;桂新景;孟祥乐;李学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药物临床试验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监管方(监管部门、伦理委员会)和被监管方(申办者、研究者),有效协调双方利益冲突是确保临床试验质量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分析了监管方与被监管方双方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基于博弈结论,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监管方应根据临床试验行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监管方式和力度.现阶段,严格监管将成为新常态,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监管模式逐步由政府监管向社会共治过渡.

    作者:杨帆;王梦媛;陶田甜;姚文兵;邵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药物临床试验中申办者与其他主体的法律关系研究

    申办者(药品研发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作为临床试验的发起者、组织者和监查者,是药物临床试验中重要的主体之一,是对临床试验全过程负责的第一责任人,其职责履行将对保障临床试验受试者安全、试验数据真实有效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申办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明确其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应当履行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申办者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法律责任.

    作者:杨帆;陶田甜;王梦媛;姚文兵;邵蓉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