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达肝素钠和肝素钠对小鼠毒性的差异。方法采用半数致死量(LD50)法测定两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达肝素钠设6个剂量组,低剂量为2.54×105 U·kg-1;肝素钠设5个剂量组,低剂量为2.05×105 U·kg-1;剂量间距均为1.25;达肝素钠和肝素钠干预L-929细胞48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达肝素钠设7个浓度,低浓度为0.78×105 U·L-1,肝素钠设6个浓度,低浓度为0.39×105 U·L-1;剂量间距均为2;采用碘化丙啶染色用流式细胞仪对L-929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达肝素钠和肝素钠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4.44×105和3.68×105 U·kg-1;对L-929细胞的IC50分别为1.42×106和3.54×105 U·L-1。L-929细胞经达肝素钠处理后,G2/M期细胞百分率增加137.6%(P<0.01);经肝素钠处理后,G0/G1期细胞百分率增加33.8%(P<0.01)。结论达肝素钠对小鼠及L-929细胞的毒性均小于肝素钠,达肝素钠和肝素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分别阻滞在G2/M期和G0/G1期。
作者:张媛;纳涛;吴彦霖;游赣花;刘倩;贺庆;高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决明子水提物(AESC)对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ESC 1.5,5和15 g·kg-1剂量组,每组7只,连续给药14 d,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末次给药后收集24 h尿液。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尿液,MassLynx V4.1软件采集并处理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和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分析各组大鼠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差别,通过正交偏小二乘法(OPLS-DA)、变量重要程度(VIP)和t检验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 PCA结果显示,组内样本点较好地聚合在一起,各AESC给药组与正常对照组互相完全分离,且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距离随着AESC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与正常对照组脯氨酸甜菜碱和尿酸的相对含量25.0±3.4和29.0±4.8相比,AESC 5和15 g·kg-1组明显降低(P<0.01),分别为18.4±2.3,15.7±2.0和16.3±4.5,14.7±3.0;AESC 1.5,5和15 g·kg-1组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AESC 1.5和15 g·kg-1组二甲基鸟苷、15 g·kg-1组柠檬酸的相对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AESC 1.5 g·kg-1组柠檬酸的相对含量为104±2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7±14(P<0.01)。结论 AESC给药14 d后,大鼠尿液中内源性物质有显著改变,它们对体内代谢的影响可能主要集中于牛磺酸代谢、嘌呤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途径。
作者:许龙龙;汤响林;梁乾德;李杰;王宇光;马增春;肖成荣;谭洪玲;高月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纳米二氧化硅(SiO2)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的诱导作用,探讨纳米SiO2对人体的毒理特性。方法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SiO2粒径、形态及分散性;采集6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进行体外全血培养和体外PBMC分离培养;纳米SiO212.5,25,50,100和200 mg·L-1与外周全血细胞和PBMC作用24 h后,血常规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数目,罗丹明标记鬼笔环肽标记法于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PBMC骨架微丝结构,AnnexinⅤ-FITC/PI双染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活性氧(ROS)自由基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纳米SiO2100和200 mg·L-1引起外周全血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PBMC胞体皱缩、变圆,细胞核固缩并出现空泡化,细胞骨架微丝结构破坏;早期凋亡率和胞内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细胞早期凋亡率与胞内ROS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2=0.847,P<0.01)。结论纳米SiO2对PBMC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诱导细胞凋亡;激发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是其导致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钟建斌;雷泽林;唐艳;张丹;刘举科;马建秀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检测肺鳞癌组织、鳞状细胞不典型增生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子3(pSTAT3)蛋白的表达,比较其表达与吸烟的关系;探讨STAT3通路在烟草诱导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288例肺鳞癌组织、108例鳞状细胞不典型增生组织、112例癌旁组织中pSTAT3蛋白的表达,比较其表达与吸烟的相关性。构建卷烟烟气凝集物(CSC)诱导第10,20,30,40,50,60及70代细胞(P10,P20,P30,P40,P50,P60及P70)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模型。从血清抗性及锚着独立性等方面对CSC诱导各代BEP2D细胞的恶性转化特征进行鉴定。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CSC诱导各代BEP2D细胞中pSTAT3的表达。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JSI-1240.25~10μmol·L-1对P70细胞存活及凋亡的影响。JSI-124处理CSC诱导P7024 h后检测存活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pSTAT3蛋白在肺鳞癌组织中表达高于鳞状细胞不典型增生和癌旁组织(P<0.05);pSTAT3在目前吸烟者中的表达均高于曾经吸烟者和从不吸烟者(P<0.05),且随着吸烟指数增加两者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1)。随着转化代数的增高,细胞血清抗性增加,锚着独立性增强,P30细胞以后尤为明显。pSTAT3在正常对照组和乙醇对照组中弱表达,且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CSC诱导的各组BEP2D细胞中,pSTAT3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乙醇对照组(P<0.05),并随细胞代数的增高而增高。JSI-124抑制P70细胞增殖、促进P70细胞凋亡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JSI-1241μmol·L-1作用P70细胞24 h后,存活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STAT3信号通过调控存活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参与烟草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
作者:袁娜娜;李伟;陈余清;张佳秀;洪磊;蒋鹏;周继红;王效静;朱茂祥;潘秀颉;杨陟华;顾永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野菊花提取物对糖尿病KKAy小鼠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对醛糖还原酶(AR)的抑制作用。方法8周龄雄性KKAy小鼠,根据初始空腹血糖随机分为模型组、野菊花提取物20和100 mg·kg-1组及格列美脲0.4 mg·kg-1组,以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7周。每周测量小鼠体质量和摄食量,实验结束前测定空腹血糖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末次给药后禁食过夜,处死小鼠,取血清进行生化检测,ELISA测定血清中胰岛素、瘦素和AR水平,解剖取肝、肾、脾、睾周脂肪和肾周脂肪,测定脏器系数并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实时PCR测定肾组织匀浆中AR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野菊花提取物100 mg· kg-1组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P<0.01),空腹血糖明显降低(P<0.05);OGTT结果表明野菊花提取物可显著抑制葡萄糖吸收(P<0.01),血清谷丙转氨酶、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瘦素和AR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小鼠肝、肾、脂肪、胰腺和脾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病变,野菊花提取物可抑制糖尿病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同时可降低肾组织AR mRNA表达。结论野菊花提取物对KKAy小鼠有降血糖和血脂的作用,并能保护因糖尿病引起的肾、肝、脂肪、胰腺和脾损伤,其对肾的保护作用与降低肾组织AR mRNA表达从而抑制AR作用有关。
作者:陈雁虹;张娟;艾志鹏;陈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脱氢枞胺对氟苯甲醛(DHAA-F)对人肝癌HepG2细胞存活的影响,探讨其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DHAA-F处理HepG2细胞24,48和72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DHAA-F 20,40和80μmol · L-1处理 HepG2细胞24 h,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活化的胱天蛋白酶9和胱天蛋白酶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家族中ERK,JNK和P3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细胞对照组比较,DHAA-F可显著抑制细胞存活(P<0.01),24,48和72 h的IC50值分别为56.8±4.4,40.2±3.4和24.2±2.4μmol·L-1;DHAA-F 20,40和80μmol·L-1作用24 h后,核固缩程度加深,PI染色增多,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由细胞对照组的(6.4±0.6)%分别增加至(12.3±1.7)%,(28.8±3.2)%和(61.8±4.6)%;DHAA-F可以增加HepG2细胞中JNK和P38蛋白的磷酸化(P<0.01),引起BCL-2表达下调(P<0.01)、BAX及活化的胱天蛋白酶9和胱天蛋白酶3表达上调(P<0.01);与DHAA-F组相比,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和JNK抑制剂SP600125可逆转DHAA-F引起的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和胱天蛋白酶3的活化(P<0.01)。结论 DHAA-F可通过激活JNK/P38通路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刘玲;黄紫乐;何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组蛋白H4乙酰化表达水平与异烟肼致大鼠肝损伤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ig给予异烟肼55 mg·kg-1,每天1次,连续3,7,10,14,21或28 d后处死。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比色法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肝组织组蛋白H4K5和H4K8乙酰化水平;ELISA法检测肝组织组蛋白乙酰化酶(HAT)和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连续给异烟肼后肝组织中总SOD活性呈下降趋势,在28 d时低(P<0.05);MDA含量于14 d后处于高水平状态(P<0.05);肝组织组蛋白H4K5和H4K8呈低乙酰化水平(P<0.05),至14 d时达到低值(P<0.05)后略有升高。异烟肼处理3 d,即可见HAT活性显著降低(P<0.05),HDAC活性显著升高(P<0.05),至21 d时HAT和HDAC活性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异烟肼引起大鼠肝组织中组蛋白H4K5和H4K8呈低乙酰化状态,提示组蛋白H4低乙酰化可能参与异烟肼致大鼠肝损伤。
作者:朱凌妍;李玉红;任琦;田慎谦;王悦;牛琛;史哲;冯福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NAC)注射液对慢性肝损伤大鼠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及下游分子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γ谷氨酸-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sc给予25%CCl4橄榄油溶液(1 mL·kg-1),每周3次,连续4周。4周末,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别ip给予NAC 45,90和180 mg · kg-1及阳性对照谷胱甘肽(GSH)54 mg · kg-1,每日1次连续4周。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GSH、羟脯氨酸(Hyp)含量或活性;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Nrf2,HO-1和γ-GCS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GPT,GOT,MDA和Hyp明显升高(P<0.01),Nrf2,HO-1和γ-GCS蛋白表达及SOD活性和GSH含量无明显变化;模型组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肝组织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部分肝细胞水肿,汇管区伴炎症细胞灶性浸润;与模型组相比,NAC各治疗组大鼠血清GPT和GOT活性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SOD活性、GSH和Hyp含量下降(P<0.01,P<0.05),Nrf2,HO-1和γ-GCS蛋白表达增加(P<0.01,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NAC 45,90和180 mg·kg-1组肝组织Hyp明显降低(P<0.01),NAC 45 mg·kg-1组肝组织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NAC 45 mg·kg-1组比较,90和180 mg·kg-1组Nrf2蛋白表达较低(P<0.01)。结论小剂量NAC可能通过调节Nrf2及下游因子HO-1和γ-GCS的表达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进而发挥防治慢性肝损伤进展的目的。
作者:蔡兆斌;庄让笑;潘旭旺;方红英;黄玮玮;邵益丹;张建康;史婷婷;刘寿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选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厄洛替尼、Anexelekto(AXL)抑制剂R428和γ-分泌酶抑制剂(2S)-N-N-(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2-苯基甘氨酸叔丁酯(DAPT),观察两两联合用药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anc-28和Panc-1胰腺癌细胞,厄洛替尼、R428和DAPT单用或两两联用72 h,MTS法检测细胞增殖率,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用厄洛替尼5~80μmol·L-1对Panc-28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DAPT 5~80μmol·L-1或R42850~800 nmol · L-1作用72 h可使Panc-28细胞增殖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rDAPT=0.995,P<0.01;rR428=0.833,P<0.01),大下降约40%。厄洛替尼50μmol·L-1,DAPT 50μmol·L-1或R428300 nmol·L-1分别两两联用后,与单用相比均未明显增加细胞毒性,厄洛替尼与R428联用使胰腺癌细胞增殖率较R428单用下降>40%(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厄洛替尼与R428联用分别使Panc-28和Panc-1细胞S期和G1期增加(P<0.01)。结论 DAPT和R428能一定程度地抑制胰腺癌细胞Panc-28和Panc-1增殖。厄洛替尼与R428联用具有协同抑制Panc-28和Panc-1细胞增殖的作用,对细胞分裂间期阻滞更为明显。
作者:万君;卢银忠;郑军;吴方;郑卫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多潜能性,其诱导分化的肝样细胞可应用于药物发现、筛选以及药物肝毒性评价研究。药物性肝损伤是导致上市药物被召回和药物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前动物实验因其种属差异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药物临床研究失败,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本文全面总结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肝细胞在药物肝毒性评价中的研究应用,希望有助于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准确把握肝毒性,保证人体用药安全。
作者:陈洁;汤纳平;马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神经血管单元(NVU)是由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多种成员组成的动态功能模块,NVU的各成员与抑郁症的关系提示NVU的功能紊乱参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神经炎症是抑郁症的重要致病因素,而NVU的功能失调与神经炎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见NVU可能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相关性,而两者的关系如何互相影响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有着显著的意义。本文以NVU为切入点,阐述其在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神经炎症分子调控机制,为抑郁症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冉玉华;李云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被人体吸入的颗粒物PM2.5不但能引起炎症,而且会增强机体的胰岛素抵抗(IR),诱发和加重糖尿病。PM2.5诱发和加重IR的分子机制涉及内皮功能紊乱、炎症因子、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应激等,从而引起细胞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本文综述了PM2.5对IR影响的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机制的研究。
作者:李灵欢;姚元发;李汉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而AD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对该病的防治尚缺乏有效方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机体健康领域的重要性被逐渐解析,也为AD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AD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神经营养因子等表达下降以及肠道菌群结构改变。肠道菌群可引发机体慢性炎症,产生神经毒性物质,并且与AD高危因素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相关,提示AD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益生菌、益生元与中药等肠道菌群调节制剂可降低炎症以及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提高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改善认知功能,肠道菌群调节有望成为防治AD的新方法。
作者:周珂新;徐雷艇;马银娟;周佳思;戴嘉佳;梁丽丽;魏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机体内的持续复制增殖以及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是引起乙肝慢性化的2个主要因素。以往治疗慢性乙肝(CHB)药物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抑制HBV-DNA复制,如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等;诱导细胞抗病毒蛋白的产生,如干扰素-α等;免疫调节,如干扰素-α、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等。然而上述治疗方法并不能治愈CHB。凋亡抑制蛋白(IAP)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凋亡调节因子,IAP抑制剂被证实可用于抗肿瘤治疗。近期有实验表明,IAP家族中的一类,细胞凋亡抑制蛋白(cIAP),其抑制剂在治疗CHB中能发挥很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cIAP抑制剂能通过促进感染HBV的肝细胞凋亡而起到清除体内HBV的作用。与以往用于CHB治疗的药物抑制HBV-DNA的复制不同,cIAP抑制剂能将机体中的HBV清除,降低体内HBV载量,有望治愈CHB,改善患者的预后。cIAP抑制剂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CHB的药物。
作者:谷世寅;仲云熙;金孝亮;彭英;王广基;孙建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药物靶标是指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与药物相互作用,并赋予药物效应的特定分子,>98%药物靶标为蛋白质。药物与细胞内靶标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基础。如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发现和确证药物作用新靶标是目前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药物亲和反应的靶点稳定性(DARTS)技术是根据小分子药物与其靶标蛋白结合后导致对蛋白酶敏感性下降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由于无需药物保护性修饰且无药物活性依赖性,因此可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与靶标鉴定。本文对DARTS技术的发现、技术原理及方法要点和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徐朝;顾伟桢;邓建平;许启泰;许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可入脑保护神经元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黄酮类化合物对PD有较好的疗效,可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诱导自噬、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和雌激素样作用等多方面作用减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改善PD的运动障碍。本文主要综述了近期黄酮化合物在PD防治中的多种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此外,亦探讨了其主要局限性,以期为PD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作者:秦力悦;吴晓俊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