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利咽含片中绿原酸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 EclipseXDB-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4%磷酸溶液(10:90),检测波长:327 nm,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绿原酸检测浓度在9.9896~199.7916μg·mL-1范围内,峰面积(Y)与浓度(X)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的RSD均<1.0%,平均回收率为98.6%(RSD=1.02%,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利咽含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欢欢;黄晓舞;白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根据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探讨严重肝损害患者(Child-Pugh C级)伏立康唑的用药情况及用药方案调整经验.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功能不全患者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感染过程中在体质量、年龄、给药方式、维持剂量及合并用药等方面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应用维持剂量为200 mg,q 12 h的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高于推荐浓度上限的占比50%,且药物蓄积严重;维持剂量100 mg,q 12 h的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推荐浓度范围内的占比62.20%,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方式无明显相关性,但患者体质量会影响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结果,随体质量增加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呈降低趋势.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也会对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结果产生影响,应密切监测及时调整给药方案.结论:Child-Pugh C级患者按常规剂量应用伏立康唑很容易导致其在体内蓄积,应使用更低的维持剂量.同时伏立康唑给药剂量和血药浓度关系十分不稳定,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给药方案,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赵庆国;任秋霞;杜春辉;王艳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应用替诺福韦酯(TDF)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3月28日,收集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应用TDF阻断HBV母婴传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队列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RCT 2篇,队列研究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TDF使新生儿HBsAg阳性发生风险降低59%[RR=0.41,95%CI(0.18,0.90)],HBV DNA阳性发生风险降低84%[RR=0.16,95%CI(0.08,0.32)].TDF使出生后6~12月婴儿HBsAg阳性发生风险降低69%[RR=0.31,95%CI(0.14,0.67)],HBV DNA阳性发生风险降低88%[RR=0.12,95%CI(0.02,0.60)].TDF组HBV DNA抑制率高于对照组[RR=38.31,95%CI(14.47,101.44)].孕妇及婴儿安全性指标TDF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HBV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应用TDF可降低孕妇HBV载量,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且未增加母婴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作者:黄丽;龙云铸;罗圣平;谭秋红;刘珂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CYP2C19和PON1 Q192R基因多态性与PCI术后氯吡格雷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11月于我院行PCI术的患者245例,同时进行CYP2C19和PON1 Q192R基因多态性检测的患者,终共计纳入245例患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在其出院6个月和12个月时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分别研究CYP2C19*2、*3、PON1 Q192R基因突变与氯吡格雷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性.结果:CYP2C19*2和/或*3突变组服用氯吡格雷5 d后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未突变组[(36.99±15.40)%vs(48.66±15.15)%,P=0.000)],且突变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突变组(16.83%vs 34.03%,P=0.003,OR=2.022),而未突变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突变组(18.81%vs 7.64%,P=0.009,OR=0.406).但PON1 Q192R基因突变组和未突变组,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YP2C19*2、*3基因突变会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进而增加术后MACE的发生,降低服药期间出血的发生风险.未发现PON1 Q192R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关.
作者:徐晓宇;彭文星;井浣雨;林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1例18岁男性患者,全身红斑丘疹瘙痒伴发热5 d,发病前有明确用药史,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30.84×109·L-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1.79×109·L-1,异型淋巴细胞4%,ALT 300 U·L-1,AST 150 U·L-1,ALP 320 U·L-1,γ-GGT 330 U·L-1,初步诊断为药疹,给予甲泼尼龙(80 mg,qd,ivgtt),5 d后患者病情缓解,故给予减少甲泼尼龙用量(40 mg,qd,ivgtt).减药后2 d患者复查白细胞31.46×109·L-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4.44×109·L-1,异型淋巴细胞7%,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临床诊断为药物超敏综合征,加用人免疫球蛋白(30 g,qd,ivgtt)和注射用膦甲酸钠注射液(2.4 g,tid,ivgtt)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后随访24个月,患者皮疹无复发.
作者:齐婧;解方;郝甜;李承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1例68岁男性患者,因急性胰腺炎入院治疗.静脉给予莫西沙星注射液(0.4 g,qd)治疗17 d,为减少耐药风险,将莫西沙星换用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q 8 h).3 d后,患者出现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停药并先后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qd)、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qd)、丙种人免疫球蛋白(10 g,qd)等抗过敏治疗.15 d后,患者全身未见新发皮疹,四肢皮疹逐渐隐退,面部及颈部皮肤脱屑后露出新生表皮,背部、臀部大面积表皮破损及表面渗出减少,疼痛与瘙痒消失,口唇黏膜糜烂愈合.
作者:任林;宋惠珠;王祥卫;黄晓娜;蔡小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我院糖尿病患者伴发感染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旨为糖尿病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17年6月–2018年6月糖尿病伴发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品种、频次、调整频次、消耗金额、使用天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期间,共收集病例245例,有明确抗菌药物使用指征者241例(98.36%),抗菌药物使用基本符合要求;抗菌药物单药治疗143例,使用两种抗菌药物的有65例,以单一治疗为主,喹诺酮类使用频次高(35.49%);抗菌药物二联用药中,使用频次高的组合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喹诺酮类,使用频次高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部分病例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调整治疗方案1~2次,平均住院天数8.91 d;抗菌药物平均使用金额1462.44元.结论:我院对于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以喹诺酮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为主,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使用情况,需加强教育与监管.
作者:常伟;唐扣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我院住院患者华法林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期间应用华法林患者的病历资料共计602份,并对华法林应用的适应证、用药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及出血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华法林主要用于心房颤动、静脉血栓栓塞和心脏瓣膜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住院患者用药剂量范围为0.625~10 mg·d-1.INR波动在0.37~13.10,其中INR达标(2.0~3.0)仅占29.9%.应用华法林发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6.8%,主要为尿潜血.结论:我院华法林应用仍不够规范,INR达标率偏低,需积极开展对华法林的用药干预和药学监护,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兰艳纤;冯茜;韦美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引起药源性横纹肌溶解症(RL)的临床症状、发病人群分布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年 –2018年有关药源性RL的报道,对符合标准的101篇文献中321例有关药源性RL的患病人群分布、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1例药源性RL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10:1;根据年龄段细分,60~70岁发病率高(83例,25.86%);用药后出现RL时间短为10 h,长在用药2年出现RL;275例(85.67%)为用药1个月内出现RL;药物种类分布方面以他汀类药物高,其次是苯氧酸衍生物类;并发症和转归情况,共计出现114例并发症,1例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建议临床应重点观注使用他汀类和苯氧酸衍生物类药物的中老年患者的肌酸激酶(CK)含量,一旦CK含量异常应立即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以防止肝肾功能的损害.
作者:马晓菲;刘星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特点等,为临床用药和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管理系统对某三甲医院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328例儿童住院患者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DR的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转归、累及系统和临床表现、药品分类以及发生例数排名前10位的药品等.结果:328例ADR报告中痊愈和好转率约为9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248例).ADR累及肝胆系统损害的例数多,随后是皮肤和附件损害、胃肠损害等.抗菌药物导致ADR和严重ADR的例数多,其次是抗病毒药.结论:在儿童患者中,ADR较常累及肝胆系统损害、皮肤和附件损害以及胃肠损害,抗菌药和抗病毒药导致ADR及严重ADR的例数多.医师和药师应对发生ADR或者严重ADR例数较多的药品给予重点关注,共同促进儿科安全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作者:张丽丽;宋洪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对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其超说明书用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7年12月年上报的所有18岁以下的ADR报告,利用Excel表格分别对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诊断、药品种类、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4例ADR中,男性192例(57.49%),女性142例(42.51%),超说明书使用人数189人,涉及药品77种.其中超说明书使用药品达32种(41.56%);引发ADR的药物中以抗感染药物多,共涉及23个品种(29.87%);引发ADR的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中,未提及儿童用药信息涉及药品26种(53.06%);ADR累及系统以皮肤及皮肤附件损害比例高,共计181例(54.19%);ADR涉及的药品排在前10位的以抗感染药物为主.结论:超说明书用药导致儿童ADR发生率远高于成人,应加强对儿童ADR的监测和用药监护工作.
作者:赵熙婷;宋岐;李春晓;李学林;唐进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部分药物在老年患者中需谨慎使用.潜在不适当用药(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病死率、住院率以及医疗费用增长等不良结局的原因之一.国外已研发出多种老年患者处方审查工具以判断PIM,如:美国Beers标准、欧洲STOPP(Screening Tool of Older Persons,Prescriptions,STOPP)标准,PIM标准可为老年患者的用药提供筛查工具.本文将对Beers标准、STOPP标准、《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的内容进行介绍,并分析三个标准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发现,三种标准的内容既有重叠,又存在各自特殊的条目,研究中依据的标准不同,PIM的发生率不同.合理的联合使用三种标准,能为临床提供更好的依据.
作者:张彩霞;马卓;崔向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