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质粒转染对细胞天然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将不携带外源目的基因的pREP4质粒和携带α1B-AR或β1-AR cDNA的p REP4质粒,采用脂质体和磷酸钙沉淀法转染HEK293和DDT1-MF2细胞.结果:相同质粒载体,无论有无外源目的基因 ,或目的基因是否相同,均可使HEK293细胞天然表达的β2-AR密度及其介导的cAMP蓄积效应增加.而用同样方法在DDT1-MF2细胞转染pREP4质粒则对β2-AR表达无影响. 结论:转染携带或不携带目的基因的质粒对HEK293细胞天然表达β2-AR的密度及其介导的功能效应均有影响,且提示这种效应可能具有细胞特异性.
作者:李云芳;张幼怡;侯嵘;董尔丹;韩启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苯二氮类的抗耐受性和用氟马西尼逆转耐受性的受体分子机制.方法:腹腔注射氟西泮2周,产生有氟西泮耐受性而无依赖性的听源性惊厥大鼠模型.一组大鼠于用药第8天,腹腔注射一次氟马西尼(4 mg*kg-1),观察其对耐受性的影响.用竞争性定量RT-PCR测定大鼠脑皮质运动区和海马区的GABAA受体α1、α3、α5、γ2L 和γ2S亚单位mRNA的含量.结果:氟西泮耐受组大鼠皮质运动区的α1亚单位下降24%,α 3下降17%,α5上升33%, γ2L下降35%,γ2S下降45%;海马区的α1下降33%,γ2L下降35%, γ2S下降2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合用氟马西尼组大鼠皮质运动区γ2L亚单位下降33%,γ2S 下降40%,海马区γ 2L下降31%,γ2S下降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皮质运动区α1、α 3、α5和海马区α1亚单位与氟西泮耐受组不同,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听源性惊厥大鼠的氟西泮耐受机制与中枢GABAA受体α1、α3、α5、γ2L和γ2S亚单位mRNA含量的适应性改变有关.氟马西尼可逆转氟西泮耐受性,并影响上述亚单位的含量.
作者:郭文;王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脊髓内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表达的变化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 ctor-κB, NF-κB)对iN OS的调控作用.寻找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Allen模型致大鼠脊髓损伤后,分别取假手术、损伤后不同时间或应用不同剂量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干预后的大鼠脊髓.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方法测定损伤局部iNOS表达量,应用凝胶泳动分析(EMSA)方法测定 NF-κB活性.结果:损伤后6~24 h出现iNOS mRNA表达,24 h达高;1 ~5 d出现iNOS蛋白表达 ,3 d为高峰.NF-κB 活性于伤后3 h增高,持续升高至24 h仍未下降.PDTC抑制了iNOS m RNA及蛋白表达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iNOS参与了急性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发病过程.急性SCI中活化的NF-κB在iNOS表达中具有
作者:孙冰;蔡钦林;张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双靶区反义R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转染、表达及其抗乙肝病毒(HBV) 的作用.方法:合成互补于HBV X区(1400-1430)的X片段、互补于HBV P区(2375-2405) 的P片段,分别构建表达单靶区反义X或P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和表达双靶区正义、反义 X 和 P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 ,转染PA317细胞,NIH3T3 细胞扩增法测假病毒颗粒的滴度.用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用酶标法检测2.2.15细胞上清 HBsAg和HBeAg含量.结果:对HBsAg的抑制率在感染后第3、5、7、9天时分别为 pLXSN:5%, 4%, 6%, 4%; pLXSN+Xpos/Ppos:1%, 5%, 5%, 11%; pLXSN+X:16%, 45%, 44%, 38%; pLXSN+P :34%, 59%, 55%,51%; pLXSN+X/P:73%, 83%, 81%, 79%.对HBeAg的抑制率在感染后第3 、5、7、9天时分别为pLXSN:2%, 6%, 4%, 3%; pLXSN+Xpos/Ppos:6%, 0, 0, 0; pLXSN+ X: 13%, 53%, 52%, 45%; pLXSN+P: 21%, 57%, 56%, 49%; pLXSN+X/P :62%, 87%, 84%,79%.结论:细胞内表达HBV反义RNA有明显抗乙肝病毒复制和表达的作用 ,而且双靶区反义RNA抗乙肝病毒的作用较单靶区反义RNA更明显.
作者:吴赤红;曾争;王勤环;于敏;公维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人工改变逆转录病毒多聚腺苷酸化信号 ,检测病毒转录能否产生病毒-宿主融合转录产物及其是否具有转化细胞的能力,探讨病毒致癌的机制.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人工定点突变鼠逆转录病毒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使之产生多聚腺苷酸缺陷性病毒;用该病毒转染大鼠REF-1细胞,并用G418筛选抗性细胞.通过Northern blot方法检查通读RNA的表达;通过细胞形态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转化.结果:多聚腺苷酸化信号缺陷病毒PS可在CRIP包装细胞形成病毒;用该病毒感染大鼠REF-1细胞,可捕获下游宿主细胞序列;多聚腺苷酸化信号缺陷病毒感染的REF-1混合细胞中的部分细胞可使REF-1细胞集聚能力增强,在软琼脂中以集落式生长.结论:多聚腺苷酸信号缺陷病毒感染REF-1细胞后可通过表达病毒-宿主通读RNA激活下游宿主序列使细胞发生转化,这可能是病毒致癌的重要机制.
作者:张青云;李振甫;王利民;王雅明;徐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IgH、TCRγ基因重排检测为早期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
作者:朱德亮;勇威本;柯杨;冯莉雅;孟松娘;郑文;朱军;张运涛;卫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Fukuy[1]报道螺旋CT对胃周淋巴结的检出能力较传统CT有了明显提高,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也高于传统CT,
作者:张晓鹏;徐刚;徐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s,FC)是儿童期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但热惊厥易感性的遗传机制不明。
作者:缑宇轩;吴希如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单侧及双侧前交叉韧带缺如在国外曾有报道 (Malumed J, 1999; Barrett GR, 1988; Thomas NP, 1985),但国内尚未见报道,近来我们在尸体解剖过程中偶然遇见,报道如下.尸体女性,年龄75岁左右,缠足,生前健康状况及死亡原因不详,双膝皮肤表面光滑,无创伤痕迹.我们在取双膝剥制膝关节标本时发现:双侧膝关节内未见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形状及附着点未见异常(见图1、2).双侧膝关节内其它结构完整,但是,双侧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磨损严重,半月板内侧部变薄,至内缘处已成透明状膜性结构,并有严重缺损.膝关节软骨及髌骨有老年性改变(图1、2),双侧膝关节表现情况基本相同 ,但变化程度不同,左侧膝关节表现较重.
作者:张春生;刘永寿;刘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肿瘤与遗传是一个古老而复杂志的话题。当回答“肿瘤是否遗传”这一问题时,人们在认识上始终存在一些混淆。
作者:柯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20年来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初步提示了细胞的许多重大生命活动中的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调节机制问题。
作者:方伟岗;李红梅;郑杰;吴秉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本质和具破坏性的特性,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郑杰;方伟岗;吴秉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Hodgkin淋巴瘤R-S细胞端粒酶基因表达及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探讨Hodgkin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在4例正常淋巴结、7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35例Hodgkin淋巴瘤中检测端粒酶基因hTR和hTRT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Ki-67蛋白表达.结果:端粒酶基因hTRT、hTR在正常淋巴结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内有低水平或中等量的表达,hTRT和hTR分别在30/35、32/35例Hodgkin淋巴瘤的R-S 细胞中具有高表达.Hodgkin淋巴瘤内反应性淋巴细胞hTRT的表达弱,且较少,而hTR较为广泛. Ki-67在R-S细胞中的表达与hTRT、hTR较为一致,具有明显表达.结论:[ HTSS Hodgkin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大部分具有hTRT、hTR和Ki-67的表达,因此R-S细胞具有恶性增殖能力 .
作者:应建明;吕怀盛;李宁;李敏;高子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改进噬菌体肽库的筛选条件,提高筛选阳性率及阳性克隆重复性.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lt-1拮抗剂的筛选更为有效.方法: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lt-1的原核表达产物的变性复性处理,获得相对纯化的可溶性Flt-1受体.将该可溶性受体固相化,对噬菌体表达12肽库进行4 ~ 5轮Bio-panning后,挑取单个噬菌斑制备高滴度噬菌体上清.用ELISA法初步鉴定各噬菌体克隆与sFlt-1的特异性结合并测定阳性克隆的DN A 顺序.在Bio-panning过程中增加非特异性蛋白的预吸附,并减少输入噬菌体数量, 再次筛选短肽库.结果:经过第一次筛选,获得了一系列具有一定重复性与同源性的噬菌体克隆. 改进筛选条件后,筛选阳性率由2%提高到8.3%,阳性克隆的重复性也得到显著提高.该高重复阳性克隆的氨基酸顺序与前一次筛选获得的阳性克隆有较高同源性.结论:Bio-panning 条件的改进提高了筛选效率,为不纯蛋白筛选短肽库积累了经验,并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安平;寿成超;孟麟;董志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 iller, CIK)与化疗药物对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肿瘤细胞产生协同杀伤效应的机制.方法:用细胞培养法加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并扩增CIK细胞,应用MTT法测定CIK细胞、阿霉素及二者联合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靶细胞上P糖蛋白(P-gp) 的表达和细胞内药物积累,用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gp在MDR靶细胞MCF7adr内的分布.结果:CIK细胞可使MCF7adr细胞P-gp的表达活性下降82.5%,耐药靶细胞内阿霉素积累增加3 .2倍,使联合杀伤率比单纯加阿霉素(同等剂量)组增加7.8倍,比单纯加CIK细胞(相同效靶比)组增加1.3倍.结论:CIK细胞可明显抑制MCF7adr肿瘤细胞系的P-gp表达,可协同阿霉素提高对MCF7adr肿瘤细胞系的杀伤活性.
作者:石永进;虞积仁;朱平;马明信;岑溪南;董玉君;袁家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半胱氨酸对变性pS2融合蛋白复性的影响.方法:经半胱氨酸处理与不处理的纯化pS2融合蛋白与抗 pS2多抗血清及进口pS2单抗于37 ℃孵育1 h后,再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试验(IHC).此二种pS2融合蛋白经15%(质量比)SDS-PAG E后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ELISA、IHC、 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用半胱氨酸处理pS2融合蛋白后,其抗原性明显提高,提示pS2 融合蛋白经剧烈变性复性后,pS2三叶草结构域二硫键绝大部分发生错配而导致其抗原性丧失.结论:在变性 pS2融合蛋白复性中半胱氨酸对二硫键正确配对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彩云;杨蔚;孙素莲;丁桂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并评价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表达以及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和自然杀伤细胞(NK)等分别在肿瘤患者免疫状态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培养后制片进行银染,通过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计数淋巴细胞核仁银染面积与细胞核银染面积比值(I.S%);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3、CD4、CD8、CD4/8)及NK细胞.结果:在健康人组和肿瘤患者组之间, 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及NK细胞差异有显著性,而CD3、CD4、CD8、CD4/8差异无显著性 ;以恶性肿瘤发病概率分别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Ag-NORs的表达以及CD3、CD4、CD8、CD4/ 8、NK建立回归方程,以两个回归方程判断恶性肿瘤发病的有效性,并画出ROC曲线,A g-NORs的有效性和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及NK细胞.结论 :从监测机体免疫状态的角度出发,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的检测较以往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以及NK细胞的联合检测更为优越.
作者:孙巍;杨江颖;金山;沈宁;谢嵘;万文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雌激素受体两种亚型α和β及其变异体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验证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双受体学说,为寻找新的有治疗和/或预防子宫内膜癌的雌激素拮抗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RT-PCR、DNA测序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等方法分析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及其变异体mRNA的表达.结果:(1) 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ERα及其变异体与ERβ的共表达率分别为34%和67%,差异有显著性,(P<0. 05);(2) ERαm 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880±0.168,ERβmRNA为0.553±0.108 ,差异显著 (P<0.05);(3) 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未检测出ERβ变异体.(4)野生型( wild-type, wt)ERαmRNA表达水平较各类△ERαmRNA表达高(P<0.05或0.01);(5) ERα变异体的类型包括△2ER α单独缺失、△4ERα和△5ERα的联合缺失、△7ERα的单独缺失以及△7ERα和部分△8ERα的联合缺失 ,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无区别.结论:(1)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受wt ERβ和wt ERα及其变异体的共调节;(2) 子宫内膜癌组织ERα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ERβ,而且ERα有4种剪接形式,推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Rα关系更密切.
作者:桂黎明;魏丽惠;狄春晖;王建六;屠铮;徐明旭;马大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内镜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分析54例消化道类癌的形态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本组类癌内镜确诊率达97.8%, 直肠类癌多见(6 1.1%).16例大径不超过1 cm消化道类癌行内镜下治疗,未见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1 1年 ,未见复发.结论:内镜检查为诊断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方法,对大径<1 cm的类癌采用内镜下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顾芳;吕愈敏;孟江涛;林三仁;周丽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外源性p53基因对人胃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将人野生型p53基因导入不同p53状态的4种人胃癌细胞系,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53基因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用细胞存活份数来表示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用流式细胞计数、细胞DNA片段化分析和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HTSS 在高效靶比病毒剂量下,外源p53基因在4种胃癌细胞的胞核中均高效表达,并可使细胞产生明显的G2/M 阻滞和凋亡,使细胞存活份数明显减少.而且这种作用不依赖细胞内在的p53基因状态.单独照射4 Gy,对野生型p53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致凋亡效应明显,而对其它3种细胞的作用较弱 .照射4 Gy结合Ad-p53时,外源p53基因可显著增强照射引起的G2/M期阻滞和凋亡及生长抑制作用,对4种胃癌细胞放射增效比高达2.3~3.6.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转染4种胃癌细胞后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
作者:肖绍文;张珊文;吕有勇;杨敬贤;杨新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女性腹膜原发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复习11例腹膜原发癌病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病人除 1例外均为绝经后妇女,以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10例病人出现腹水且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组织学检查: 6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4例为低分化浆液性腺癌部分区域伴有鳞状细胞癌或移行细胞癌成分,1例为移行细胞癌.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的肿瘤组织对CK7及EMA均呈明确的阳性表达;其中8例肿瘤对S-100蛋白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部分病例对CEA、Calretinin及Vime ntin呈局灶弱阳性表达;没有病例显示CK20阳性.结论:女性腹膜原发癌是起源于第二Müllerian系统的肿瘤,好发于绝经后妇女,与卵巢肿瘤相似, 腹膜原发癌也可显示多种组织类型.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区别胃肠道转移癌及间皮瘤.
作者:沈丹华;回允中;马海芬;虞有智;张雅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第5外显子野生型mRNA( ERβ exon 5 wild type mRNA, ERβ WT)及变异型mRNA(ERβ exon 5 splicing variant mRNA,ERβ E5SV)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取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各52例 ,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法从组织中抽取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ERβ第 5外显子野生型及变异型mRNA.将PCR产物进行电泳分析并测定 ERβ E5SV和 ERβ WT条带的累积光密度,计算ERβ E5SV / ERβ WT之值.用A.L.F快速DNA测序仪对ERβ E5SV和ERβ WT 的碱基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无论是正常卵巢组织还是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均有ERβ E5SV和ERβ WT的表达.ERβ E5SV与ERβ WT相比缺少了从812~950 bp之间的139个碱基.正常卵巢组织ERβ E5SV量高于ERβ WT,ERβ E5SV / ERβ WT大于1,其均值为2.15±0.66,卵巢上皮性癌组织ER β E5SV低于ERβ WT,ERβ E5SV / ERβ WT小于1,其均值为0.57±0.2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 <0.0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临床期别及病理分级ERβ E5SV / ERβ W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可能与ERβ E 5SV / ERβ WT比值下降有关.ERβ WT的升高或ERβ E5SV的下降可能导致卵巢组织与雌激素的结合增加,雌激素对卵巢的刺激增强可能引起卵巢发生癌变.
作者:温宏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淋巴结勘测性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于临床病理的意义.方法:对54例 T1及T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实行勘测性前哨淋巴结切除术(sentinel lymph node dissec tio n, SLND)和腋窝淋巴结切除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T1肿瘤直径< 2 cm,T2肿瘤直径2~5 cm.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勘测用活性蓝示踪法识别.SLN经常规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病理分析及连续多层切片检查.结果:54例T1及T2浸润性乳腺癌100%发现前哨淋巴结,共切除168个,1 5例29个前哨淋巴结见癌转移,SLN及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均未转移38 例,SLN癌转移、ALN未见转移5例,SLN及ALN均见转移10例,SLN假阴性1例.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SLN经过连续多层面切片1例发现微小转移灶.结论:SLND对于发现乳腺癌腋下转移有高的敏感性,是一个有用的、准确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方法.
作者:施旖旎;李吉友;李金锋;林本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对肝转移癌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不宜手术、放疗、化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转移癌患者48例(91个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原发灶来自消化道肿瘤33例(68.7%),乳腺癌7例(14.5%),其他肿瘤8例(16 .8 %).本组肿瘤大直径范围为1.5~7.2 cm(中位数2.3 cm), 26例为单发灶,余22例为2 ~5个病灶.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为主结合彩超、穿刺活检、肿瘤标记物等检查方法综合评价疗效 .结果:1个月后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87个病灶完全失去活性,近期有效率达95.6%.有4例局部复发, 14例肝内其他部位再发,而行第2~4次治疗.全部病例经3~18个月随访,目前 46 例存活,2例射频后肿瘤缩小者行手术治疗,因手术并发症死亡.较重并发症1例(2.1%)为肝被膜损伤出血,经射频消融凝固止血成功.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可作为肝转移癌的一种微创局部治疗方法,其并发症少,缓解率高,是治疗肝转移癌安全、有效的新手段.
作者:武金玉;陈敏华;严昆;张晖;王惠莉;霍苓;杨薇;宋一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光镜对GI STs进行观察,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等系列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 .结果 :GISTs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细胞成份,有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 3种组织类型,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种分化,并有单项或多项分化能力.本组45例GIST s中有良性8 例,潜在恶性12例,恶性25例.肿瘤组织Vimentin全部阳性,CD34有36例阳性(阳性率80.0%),部分病例呈现灶片状或个别细胞的肌动蛋白和/或S-100阳性.在形态上GISTs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难以区别,应用CD34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物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GISTs是消化道一组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多种分化和形态,在诊断时需依靠免疫组化标记方可与其它非上皮性肿瘤鉴别.
作者:柳萍;何群;张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构建嵌合型抗人膀胱癌抗体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实现其真核表达.方法:从杂交瘤细胞中克隆得到鼠源单抗的可变区基因,插入嵌合抗体IgG1真核表达载体pDHL中,转染 CHO细胞,实现其真核表达,并对抗人膀胱癌人-鼠嵌合抗体的功能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成功构建抗人膀胱癌人-鼠嵌合抗体真核表达载体,并实现其真核表达. 初步的功能鉴定表明抗人膀胱癌人-鼠嵌合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亲合力.结论 :构建的抗人膀胱癌人-鼠嵌合抗体真核表达载体在真核细胞内得到表达 ,且其功能较为理想.
作者:白银;王琰;周丽君;黄啸;丁义;俞莉章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