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 国际刊号:1671-167X
  • 国内刊号:11-4691/R
  • 影响因子:1.68
  • 创刊:1959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2-489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2)
  • 医药卫生综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2年1期文献
  • 人胎盘滋养层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3

    目的:确定脐血中高含量白细胞介素3(IL-3)的主要来源,进一步了解脐血造血微环境.方法:应用抗IL-3多克隆抗体对7例人工流产的绒毛标本和10例健康产妇足月分娩的胎盘组织及脐带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足月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呈现阳性表达,绒毛标本的滋养层细胞未见阳性表达,在其他细胞和脐血管内皮细胞上未见阳性表达.结论:胎盘滋养层细胞是脐血和胎盘表面的IL-3的主要来源.滋养层细胞分泌这种细胞因子的功能是随着胚胎的发育而逐渐完善的.

    作者:刘桂兰;梁静;贾月萍;回允中;虞有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HR24L基因过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人类DNA 损伤修复基因HR24L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PCR方法扩增HR24L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neo,转染HeLa细胞,筛选阳性克隆;Southern印迹验证HR24L基因的整合状况.Northern印迹检查HR24LmRNA的细胞内表达水平.过氧化氢、丁酸钠及血清饥饿诱导凋亡,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凋亡比例,电泳观察DNA Ladder,Western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质的表达.结果:获得转染有HR24L基因的HeLa细胞.与HeLa细胞相比,HeLa-HR24L细胞HR24LmRNA表达明显上升.HR24L基因过表达导致Bcl-2的表达升高,抑制caspase-3和Bax的表达,而对p53却无明显的影响.HR24L基因过表达抑制过氧化氢和血清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但对丁酸钠诱导的细胞凋亡却无抑制作用.结论:HR24L基因过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于廷曦;朱应葆;童坦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淫羊藿、枸杞子对老年大鼠线粒体DNA缺失、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和ATP合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淫羊藿、枸杞子对老年大鼠线粒体DNA缺失、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及ATP合成的影响.方法:Wistar系雄性大鼠,幼年大鼠(1月龄)、青年大鼠(4月龄)每组均为12只;老年大鼠(22月龄,3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淫羊藿组(10只)和枸杞子组(11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酶动力学和生物发光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淫羊藿、枸杞子可减少老年大鼠心、脑、骨骼肌组织线粒体DNA缺失,提高心、脑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和心、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Ⅳ活力及脑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活力;淫羊藿还可提高脑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Ⅳ活力和骨骼肌线粒体ATP的合成.结论:淫羊藿、枸杞子对老年大鼠线粒体DNA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学美;富宏;刘庚信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反义VEGF cDNA转染联合应用IFNα或信号转导抑制剂571(STI571)对K562细胞的协同抑制

    目的:探讨转染反义VEGF Cdna及联合应用IFNα或STI571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急变细胞株K562的作用。方法:利用转染反义(AS)、正义(S) VEGF121cDNA及空载体(V,pcDNA3)的K562细胞株,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流式细胞术AnnexinVFITC/PI双标技术,观察IFNα或STI571(CGP57148B)对转染后K56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IFNα(100 u·ml-1)能抑制K562/AS细胞生长,增加其凋亡。STI571(0.1 μmol·L-1)对K562/V、K562/S和K562/AS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低剂量VP16(10 mg·L-1)或低剂量STI571(0.1 μmol·L-1)在24 h就对K562/AS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且VP16(10 mg·L-1)与STI571(0.1 μmol·L-1)的联合应用具有协同诱导K562/AS细胞凋亡的作用。在72 h时,0.1 μmol·L-1的STI571对K562/V、K562/S和K562/AS细胞均有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转染反义VEGF121Cdna联合应用IFNα能协同抑制细胞增殖,转染反义VEGF121Cdna能增加K562细胞对VP16或STI571的敏感性。提示抗VEGF药物可能成为治疗CML的新策略。

    作者:阮国瑞;刘艳荣;陈珊珊;于弘;常艳;付家瑜;李金兰;秦亚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肺血流量对大鼠肺动脉压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建立左向右分流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大鼠模型,探讨高肺血流量对肺血流动力学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建立左向右分流的大鼠模型,观察术后6周和11周肺血流动力学,右心室肥厚和肺动脉舒张反应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方法对11周组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增殖和凋亡状态的研究.结果:术后6 周与11周大鼠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右心室(RV)与左心室加室间隔(LV+S)的比值较同龄对照组明显增加,而且11周分流组肺动脉收缩压较6周分流组进一步增高.在11周分流组大鼠中,乙酰胆碱(ACh)产生的肺动脉环舒张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弱,而硝普钠(SNP)产生的肺动脉环舒张百分比无明显变化.11周分流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PI)、凋亡指数(AI)、PI/AI比值明显高于11周对照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结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形成.高肺血流量引起的内皮依赖性肺血管舒张功能失调对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增加和凋亡的相对减少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该模型简单、可靠、重复性好.

    作者:魏冰;杜军保;张春雨;齐建光;李简;唐朝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的血管成纤维细胞活化

    目的:观察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phatase-1,MKP-1)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的血管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和分泌的影响.方法:用磷酸钙共沉淀的方法向血管成纤维细胞转染MKP-1的基因;测定培养的血管成纤维细胞内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活性、3H-胸腺嘧啶(3H-TdR)及3H-脯氨酸参入.结果:10-7mol*L-1 AngⅡ刺激培养的血管成纤维细胞后其MAPK活性及3H-TdR参入较对照组增加293%(P<0.01)及190%(P<0.01);胶原的合成和分泌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46%(P<0.01)和502%(P<0.01).而转染了MKP-1野生型基因的细胞与未转染时相比,AngⅡ诱导的MAPK活性和3H-TdR参入分别低65%(P<0.01)和67%(P<0.01);参入细胞内及介质中的3 H-脯氨酸分别低65%(P<0.05)和80%(P<0.01).转染MKP-1突变型及MKP-1空载体基因的细胞对于AngⅡ的上述各种刺激作用均无明显抑制.结论:MKP-1具有抑制AngⅡ刺激的血管成纤维细胞MAPK激活、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和分泌的作用,提示MKP-1可能参与了AngⅡ刺激的血管重塑的调节.

    作者:柴三葆;佟利家;唐朝枢;卜定方;庞永正;李菊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单剂量破伤风类毒素微球在动物体内的药效

    目的:研究经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后的动物体内药效.方法:测定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动物后1年中动物血清抗体反应及疫苗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结果:单剂量聚乳酸微球制剂引起高水平的血清抗体效价,具有与疫苗常规的3次免疫相似的药效.混合微球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09%.1年后3剂破伤风类毒素溶液引起的免疫记忆抗体效价为5.2×106,而混合微球引起的免疫记忆抗体效价为2.6×107.结论:创制了单剂量疫苗制剂,一次注射完成全程免疫,改进了现有疫苗及免疫接种方法.

    作者:何应;魏树礼;陈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X线诊断不典型先天性巨结肠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各种X线征象的认识,以求早期诊断.方法:对60例不典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腹平片、钡灌肠结肠造影、临床资料、手术及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60例典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资料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患儿日龄越小,其钡灌肠结肠造影的X线征象越不典型,但在对比分析中找出几种有诊断意义的X线征象.结论:可将几种有诊断标准意义的X线征象进行综合,提出诊断标准供参考,并提出几点钡灌肠结肠造影的注意事项.

    作者:高莉;周元春;蒋学祥;高玉洁;吕爱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水平、糖尿病、年龄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的回归树分析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其它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了进行诊断性冠脉造影术的153例患者,采用高压液相方法检测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收集冠心病其它危险因素的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冠脉病变组吸烟年限、患糖尿病的比例、血清ApoA1水平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明显高于无冠脉病变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HCY和糖尿病的优势比(OR)均大于1,并有显著差异.用前进法观察偏回归系数证实这两个因素是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回归树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其它危险因素相比更重要,它与其它危险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尤其在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龄患者可加重冠脉病变的程度.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可能增强糖尿病致冠心病的作用.

    作者:王真;郭静萱;王天成;赵一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重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腺病毒保护培养的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重组腺病毒(AdCMVgdnf)对培养的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转染不同滴度AdCMVgdnf不同时间后计数,并计算凋亡的运动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104~107 pfu*ml-1 (pfu,plaque form unit) AdCMVgdnf的保护作用中, 以107 pfu*ml-1作用显著,腺病毒的滴度过大或过小,保护作用都减弱;观察1~9 d不同转染时间的效果时,在第3~9天均可观察到保护作用,以第9天明显,存活的运动神经元数比对照组增多280%,同时凋亡神经元的百分比较对照组减少12.9%.结论:在一定的时间(9天)和合适的腺病毒滴度(107 pfu*ml-1)条件下,腺病毒介导的GDNF对体外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起到了保护作用.

    作者:尚铁燕;万有;姚磊;韩济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及肺内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哮喘气道炎症过程及肺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C57BL/6J小鼠分为3组:哮喘组(7只),正常对照组(6只),扎鲁司特(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组(7只).建立小鼠哮喘模型,给予口服扎鲁司特40 mg*kg-1*d-1,共5 d,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细胞百分比(EOS%),血涂片,骨髓片中EOS%,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使用扎鲁司特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情况.结果:哮喘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13.9±0.8)×106 ml-1]、EOS%[(47.75± 13.0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正常对照组相应数值分别为(1.9±0.5)×106 ml-1和(0.2±0.01)%,口服扎鲁司特后BALF中白细胞总数[(1.3±0.4)×106 ml-1]、EOS%[(1.33±1.07)%]显著低于哮喘组(P< 0.001),哮喘组激发后第一天血涂片中EOS%[(18.75±8.54)%]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P<0.001],扎鲁司特组在激发后第1天血涂片中EOS%则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6.95±3.83)%],哮喘组骨髓片中EOS%[(13.5± 3.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5±2.9)%],而扎鲁司特组[(12.7±6.0)%]与哮喘组比较无显著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扎鲁司特可抑制iNOS表达,但不影响eNOS表达.结论:肺内哮喘炎症时的EOS来自于血循环边缘池和骨髓增生,扎鲁司特有效地抑制EOS浸润,从而抑制气道炎症,扎鲁司特可能通过间接或直接的途径抑制 iNOS的表达.

    作者:余兵;何权瀛;高占成;虞有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反义寡核苷酸减弱转染p16基因对包装细胞生长的抑制

    目的:应用p16(MTS1)反义寡核苷酸抑制转染p16逆转录病毒载体后外源性p16基因的表达,减弱p16表达对包装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合成p16 cDNA起始密码子区的反义寡核苷酸和正义寡核苷酸,加入筛选的转染p16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包装细胞培养液中,记录各孔中出现细胞克隆的时间和数量,测量各形成细胞克隆的病毒上清滴度.Western blot 检测反义寡核苷酸对外源性P16蛋白表达的影响.MTT法检测加入反义寡核苷酸后对转染的包装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p16(MTS1)反义寡核苷酸可以抑制外源性p16基因的表达.加入反义寡核苷酸的包装细胞形成细胞克隆的时间提前,克隆数量和滴度都高于对照组.结论:p16(MTS1)反义寡核苷酸可以抑制外源性p16基因的表达,促进p16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包装细胞的生长并提高病毒滴度.

    作者:武莎莎;王申五;林文玉;白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孤啡肽和内吗啡肽在神经源性痛模型大鼠疼痛相关脑区的改变

    目的:检测孤啡肽(nociceptin/orphanin FQ, OFQ)和内吗啡肽(endomorphins, EM)在神经源性痛模型大鼠疼痛相关脑区杏仁核、下丘脑、导水管中央灰质(PAG)和纹状体的含量变化, 以假手术大鼠为对照.方法:利用大鼠L5/L6脊神经结扎神经源性痛模型,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OFQ和内吗啡肽在疼痛相关脑区的变化.结果:发现在下列脑区发生了显著变化:(1) 内吗啡肽1( EM1 )含量在神经源性痛大鼠下丘脑较对照鼠增加了38%, 纹状体降低了41%, 而在杏仁核和PAG与对照大鼠差异无显著性. (2) 内吗啡肽2( EM2 )含量在神经源性痛大鼠PAG较对照大鼠增加了778%, 在纹状体降低了43%,而在杏仁核和下丘脑与对照大鼠差异无显著性.(3) OFQ含量在在神经源性痛大鼠的杏仁核比对照大鼠增加了841%,在PAG比对照大鼠增加了459%;而在下丘脑和纹状体与对照大鼠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神经源性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疼痛相关脑区EM1、EM2和OFQ的含量发生改变.

    作者:孙瑞卿;王韵;赵承水;韩济生;张肇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二硫键稳定的双特异diabody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在双特异diabody中设计和引入二硫键结构,提高其稳定性.方法:在抗HBsAg/RBC双特异diabody表达载体中分别将抗HBsAg或抗RBC抗体的轻重链可变区基因适当部位进行突变,引入半胱氨酸残基,使diabody结构中形成共价键.大肠杆菌中分泌表达或包含体表达.结果:使抗HBsAg/RBC双特异diabody的热稳定性和在尿素中的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改善了diabody的性能.结论:证明了diabody二硫键模型的可行性.

    作者:陈宇萍;乔媛媛;王琰;马大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抗癫疒间药对未成年大鼠空间变换学习记忆及脑内蛋白激酶Cγ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抗癫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及丙戊酸对未成年大鼠空间变换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与以海马为主的脑内蛋白激酶Cγ(protein kinase Cγ, PKCγ)的相关性,从而研究抗癫药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方法:将30只21日龄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未训练组)、训练组、苯巴比妥组(PB 每日60 mg*kg-1)、卡马西平组(CBZ 每日60 mg*kg-1)及丙戊酸组(VPA每日500 mg*kg-1),每组6只.其中后4组每日行饮水为奖励的空间变换学习训练,共10 d,计算各组正确反应率.末次训练后用免疫组化法了解海马CA1-2区、CA3-4区、齿状回、内嗅皮层及杏仁核区PKCγ的染色阳性程度.结果:(1)苯巴比妥组、卡马西平组及丙戊酸组大鼠末次正确反应率均明显低于训练组;(2)训练组海马CA1-2区PKCγ免疫反应阳性程度(用平均光密度表示)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苯巴比妥组、卡马西平及丙戊酸组与训练组无差异;海马CA3-4区、齿状回、内嗅皮层的免疫反应阳性程度各组间无差异;(3)海马CA1-2区PKCγ免疫反应阳性程度与空间变换学习记忆训练的末次正确反应率成正相关.结论:空间学习伴随脑内海马PKCγ的激活,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及丙戊酸对未成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其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PKCγ激活受阻可能是苯巴比妥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之一,而CBZ及VPA则可能通过影响PKC的功能或底物或其他机制影响学习记忆.

    作者:吴晔;王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蛋白质、核酸序列信息的获取、管理和发布

    目的:建立通用的蛋白质、核酸序列信息数据类型和数据库结构,为建立专用的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奠定基础.设计自动获取数据的软件,彻底改变手动获取数据的方式.方法:以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建立的GenBank数据库和欧洲分子生物信息学实验室(EBI)维护的Swiss-Prot数据库分别作为一级和二级数据库的信息来源;通过分析,设计新的数据模型;建立本地数据库.编写了专用软件从网上获取数据,并且进行分类整理,存入数据库,同时利用软件的管理和查询功能对于本地数据进行管理和检索.结果:建立核酸、蛋白质常用信息数据库,设计相关信息获取、管理软件.以心衰相关基因数据库为例,利用所设计系统实现专业生物信息数据库.提出网上发布的方案.结论:结合生物技术研究的需要,设计软件获取网上的生物信息数据,可以大大地提高效率.将不同的数据库数据结合起来,建立新的数据类型和数据分类,可以改进查询方式,并实现本地发布.

    作者:尚彤;张其鹏;张丹;刘贝;谭耀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bcl-xL, mdr-1,mrp 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急性白血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临床耐药研究中,MDR表型与P-170(P糖蛋白,p-gp)表达有密切关系[1].多药耐药基因 mdr-1的表达产物p-gp作为细胞膜上的药泵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导致耐药的机制已被广为接受.MRP是近年发现的一个新的ABC(ATP-binding cassatte)家族的成员,作为经典耐药途径的补充,其耐药机制与药物的囊泡转运有关[2].有研究表明,在肿瘤中MRP的表达与临床耐药有关[3].MRP与p-gp表达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需进一步研究.化疗药物是凋亡的诱导剂,抑制凋亡的相关基因的表达也与耐药有关[4].抑制凋亡的基因bcl-2[5]和bcl-xL[6]过表达可导致多药耐药.mdr-1[7]及bcl-xL[8]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均被发现分别与CD34的表达相关.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发现mdr-1与bcl-xL表达密切相关[9].探讨mdr-1及bcl-xL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它们与临床耐药的关系,对预测患者的化疗效果,指导临床选择用药及优化治疗方案,探索新的耐药逆转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石红霞;李莉;江滨;卢锡京;韩伟;丘镜莹;傅剑锋;王德炳;崔健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妊娠合并慢性肾炎19例临床分析及随访

    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虽然并不常见,但由于妊娠前肾受累,加之妊娠本身所带来的机体内部各系统的巨大变化,将会使肾负担加重,从而增加母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3].动物实验还显示胚胎畸形率增加[4].为了探讨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妊娠结局以及妊娠后肾功能有无变化,我们对8年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病历进行了回顾性研究,部分进行了随访.1 资料与方法1991~1998年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共19例.每例着重记录孕妇一般情况(年龄、妊产次、有无不良产史);孕产情况(胎儿发育指标、分娩周数、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生后Apgar评分、妊娠其它合并症和并发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情况(肾炎史、是否做过肾穿刺病理学检查、孕期出现尿蛋白时间、孕前肾功能、妊娠期间肾功能、产后肾功能)以及随访情况.全部患者均经本院肾内科确诊.肾功能采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等指标.19例患者中13例既往有明确的慢性肾炎史,平均年限6.9年(1~30年),其中有3例患者在孕前做过肾穿刺病理活检(1例为轻度系膜增生,1例为中度系膜增生,1例失败);另外6例患者在孕期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作者:陈倩;郭燕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CD34+细胞的监测及其意义

    对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BSCT)时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时机及采集量,各家观点不一[1]。本文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1994~1999年间37例行自体PBSCT病例进行分析,以了解回输造血干祖细胞含量与造血恢复相关关系,观察动员后外周血干祖细胞动力学改变,进而推测采集干细胞佳时机。

    作者:黄晓军;郭乃榄;刘开彦;许兰萍;任汉云;张耀臣;陈欢;洪虹;陈珊珊;陆道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第一届全国骨矿研讨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阿糖胞苷与米托蒽醌联合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24例

    近2年,我们采用阿糖胞苷(Ara-c)和米托蒽醌(NVT)两药联合治疗了24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病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24例确诊为CML的病人,男19例,女5例,年龄16~74岁.发病时间4 d~4个月.慢性期(CP)19例,加速期(AP)5例.入本方案前病情均未得以控制.Ara-c 100~150 mg*d-1,7 d,静滴,NVT 8 mg*d-1,3 d或2 mg*d-1,7 d,静滴,1~2疗程后达血液学完全缓解(CHR)则改用维持治疗(HU/+INF).HLA/MLC配型相合者做异基因骨髓移植.

    作者:江倩;江浩;刘开彦;陈珊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早期梅毒107例临床分析

    我科自2000年1月~12月间共诊治107例早期梅毒,占同期性病患者的12.1%,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07例中,男59例,女48例,年龄17~67岁.其中有婚外性接触史63例,夫妻间传染12例;合并淋病3例,合并尖锐湿疣6例;6例为夫妻同时患病.一期梅毒29例,男19例,女10例.5例为多发硬下疳,其余均为单发,发生于龟头、包皮、冠状沟、大小阴唇.硬性水肿4例,为男性,表现为包皮的高度水肿、质韧,不能下翻.二期梅毒71例,男37例,女34例.其中掌跖红斑8例,丘疹性梅毒疹57例,扁平湿疣6例.2例男性患者同时有一期和二期梅毒皮疹.早期潜伏梅毒5例, 4例女性,1例男性,因配偶患梅毒进行体检时发现,依据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27.6%的一期梅毒患者皮损涂片嗜银染色检查阳性,6例扁平湿疣均为阳性.一期梅毒患者中72.4% 的RPR和TPHA阳性,所有二期梅毒均阳性.

    作者:李文海;张建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原发性小血管炎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靶抗原的系列研究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80年代中期发现的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工具. ANCA相关小血管炎主要指韦格纳肉芽肿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G)、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和局灶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FSNGN).该类疾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肺、肾受累后多进展迅速,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发展为肾衰竭.80年代我国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未诊断1例小血管炎引起的肾损害.10年来作者开展了对原发性小血管炎及ANCA靶抗原的系列研究.(1)8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建立并逐步规范了ANCA的检测方法.(2)系统地研究并报道引起ANCA阳性小血管炎的一系列疾病并总结了相应的治疗方法.(3)发现了两种新的ANCA靶抗原: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BPI)和天青杀素(azurocidin).(4)开展了其他ANCA阳性疾病的靶抗原研究,证明组蛋白酶G是SLE-ANCA为重要的靶抗原并证明抗组蛋白酶G抗体与狼疮肾炎的病理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在国内率先研究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异性靶抗原.上述工作填补了国内对ANCA相关小血管炎认识上的空白,提高了临床危重急症的救治水平,为进一步研究ANCA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明辉;王海燕;刘玉春;章友康;邹万忠;刘娜;辛岗;姜筠;周福德;马圣清;刘新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通路

    对细胞死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以前.但是直到近一二十年,人们才认识到:细胞死亡是一个主动过程,是细胞外界环境因素与细胞自身综合作用的结果;正如细胞有丝分裂一样,该过程的启动和进行受到基因的精确调控;细胞死亡源于这些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根据起源、性质和生物学意义可将细胞死亡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凋亡(apoptosis)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和坏死(necrosis).前者是一种受基因调节的自主控制过程,在生物个体发育和生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坏死则是细胞处于剧烈损伤条件下发生的细胞死亡.在体内,两者大的区别是前者不能引起机体炎症反应,而后者则可引起炎症反应.因此在生理和绝大多数病理条件下的细胞死亡都呈现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典型特征.

    作者:方敏;王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