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 国际刊号:1671-167X
  • 国内刊号:11-4691/R
  • 影响因子:1.68
  • 创刊:1959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2-489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2)
  • 医药卫生综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3年1期文献
  • 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合成金属硫蛋白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s,oxLDL)及重金属物质ZnCl2等刺激因素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合成的影响.方法:用109Cd-Hb饱和法测定细胞MT含量,用RT-PCR法测定细胞MT mRNA含量.结果:本实验中各种处理因素均可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MT含量的增加.1和5 mg*L-1 LPS处理组成纤维细胞M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94%和130%(P<0.01).0.2和1.0 mg*L-1 bFGF处理组分别增加41%和59%(P<0.01 ).oxLDL亦可以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MT的合成,2和10 mg*L-1 oxLDL组MT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3%(P<0.05 )和41%(P<0.01 ).1,2,5 mg*L-1 ZnCl2呈浓度依赖性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MT含量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66%、99%和149%(P<0.01 ),2~8 mg*L-1 ZnCl2诱导MT1 mRNA含量增加69%~129%(P<0.01 ),MT2 mRNA含量增加31%~60% (P<0.01 ).但10 mg*L-1 ZnCl2不能进一步增加细胞MT含量,仅较对照组增加91%,可能与高浓度ZnCl2致细胞损伤,细胞存活率降低有关.结论: LPS、bFGF、oxLDL、 ZnCl2等多种影响因素均可以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MT的合成,ZnCl2可以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MT mRNA水平的增高.

    作者:高霖;王冬艳;李扬;石彦荣;卜定方;庞永正;唐朝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钙化血管细胞凋亡基因的变化

    目的:观察钙化血管细胞凋亡的现象和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 以认识细胞凋亡在血管钙化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利用维生素D3(Vitamin D3)和尼古丁(nicotine)制备大鼠血管钙化模型,检测血管钙含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45Ca摄入和血管骨钙素含量;应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组织化学及DNA Ladder方法检测钙化血管的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3 H-TdR参入方法观察钙化血管的增殖情况.结果:血管的钙含量、ALP活性、45Ca摄取、骨钙素含量均显著增高.钙化血管中存在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缩小、核浓缩、核碎裂等.TUNEL结果显示,钙化血管的凋亡指数比正常组高36%,且Caspase-3和Bax的表达明显增强;Bcl-2的表达亦高于正常组;而NF-κB基因表达比正常组低26%.钙化组可见清晰的DNA阶梯状条带,正常组则未出现.钙化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指数较正常组增加, 3 H-TdR参入量增加了2.5倍.结论:钙化血管细胞的凋亡及增殖基因的表达均增强.

    作者:张宝红;唐朝枢;杜军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使用HDCS-2型血液处理治疗仪进行术中自体血液回收

    目的:评价应用血液处理治疗仪进行术中自体血液回收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8月-2001年11月使用HDCS-2型血液处理治疗仪在临床外科手术中进行自体血液回收116例.分析术后血液细胞学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及术后引流情况.结果:术中血液回收全部成功.处理后的浓缩血其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回收的原血,血小板计数则明显低于回收原血.患者体温变化曲线符合正常术后表现.术后1 d和1周时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低于术前,而血小板计数虽然在术后1 d低于术前,但在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处理后的浓缩血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和尿素氮水平均明显低于回收的原血.术后1 d总蛋白水平低于正常,但术后1周恢复.术后肝、肾功能指标没有明显改变.回收处理过程对肝素的清除率达(96±0.6)%,术后全血激活凝血时间以及术后创面引流量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使用血液处理治疗仪进行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可以有效地减少异体血液制品的使用,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明礼;崔虎军;宋乃庆;杜迎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CD117阳性小肠间质瘤中Ki67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在预后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小肠间质瘤(small bowel stromal tumors,SBST)Ki67和p53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探讨两者在肿瘤良恶性划分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用CD117阳性的SBST 33例进行光镜观察,用EnVisionTM+二步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和p53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形态学进行比较.结果:33例SBST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龄21~71岁,发生于十二指肠5例,空肠22例,回肠6例.肿瘤大径的范围在1.5~20 cm之间.在光镜下出现肿瘤内坏死的有11例.肿瘤核分裂象计数每50个高倍镜视野0个有6例,1~2个5例,≥3个的有22例.33例中良性4例,交界性4例,恶性25例.随访时间为3~180个月(平均73.3个月),结果为良性组4例均无瘤生存;交界性组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1例在无瘤生存18个月后失访;恶性组无瘤生存有7例,带瘤生存者及死亡有16例,2例失访.Ki67染色阴性2例,均为良性;其余31例阳性中,增殖指数(阳性细胞数)大于5%的有恶性16例(94.1%),交界性1例.在免疫组化p53染色中,恶性组25例均呈阳性表达(平均阳性细胞数42.9%),其中12例阳性细胞数大于50%.当Ki67和p53均为阴性或两者阳性细胞数分别是<1%和<10%时,肿瘤呈良性经过,预后好;当两者的阳性细胞数分别是>5%和>50%时,呈恶性经过,预后差.在16例预后差组中,瘤体平均大径为11.9 cm,核分裂象每50个高倍视野平均15.9个.结论:Ki67的检测可以反应肿瘤的基本性质,此项指标过高,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肿瘤的p53计数大于50%时,应认为是诊断恶性的有力指标.当Ki67和p53指数同时高表达时,则反映患者预后较差,对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肿瘤体积、核分裂象数和瘤内的坏死同样是诊断恶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柳萍;那加;张剑波;张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快速成形技术制作骨盆镜像实体模型

    目的:研究快速成形技术制作骨盆镜像实体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应用螺旋CT获得骨盆薄层断面图像,经计算机图像处理得到骨盆分层信息,利用快速成形技术制作骨盆镜像实体模型.采用此方法分别为人骨盆标本和试验犬制作骨盆模型,并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所得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该方法对人骨盆标本和试验犬所制作的骨盆模型对比实物均有良好的相似性.结论:快速成形技术制作骨盆镜像实体模型方法可行,所得模型准确性良好.

    作者:刘震宁;朱天岳;郑卫国;颜永年;唐光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抗抑郁剂对小鼠探究行为、自主活动性以及隔离攻击行为的影响

    目的: 研究各类抗抑郁剂对小鼠探究行为,自主活动性以及隔离攻击行为的药理作用,进一步探讨它们抗攻击行为不同的药理学机制.方法:采用隔离小鼠攻击行为的模型,评价各类抗抑郁剂对隔离攻击行为的作用.测定各类抗抑郁剂对群居小鼠探究行为和自主活动性的影响. 结果:(1)米安色林(0.5~5 mg*kg-1),丁螺环酮(2.5~10 mg*kg-1)和吗氯贝胺(2.5~10 mg*kg-1),显著性抑制群居小鼠的探究行为,但是,氟西汀(2.5~10 mg*kg-1)和DOI (0.5~2 mg*kg-1)对其无明显影响;(2)米安色林和丁螺环酮明显减少群居小鼠的自主活动性,而氟西汀、丙米嗪、吗氯贝胺以及DOI 无此作用;(3)氟西汀,米安色林,丙米嗪和丁螺环酮剂量依赖性拮抗隔离小鼠的攻击行为,吗氯贝胺对此无明显影响. DOI 双向调节隔离小鼠的攻击行为.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氟西汀、米安色林、丁螺环酮、丙米嗪以及DOI 对小鼠的探究行为、自主活动性和隔离攻击行为的药理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可能与它们不同的药理学机制有关. 5-HT1A和5-HT2A/2C受体可能介导隔离小鼠的攻击行为,有关5-HT受体亚型介导攻击行为需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梁建辉;王小平;陆颖;刘锐克;张旗;孙红蕾;李凌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长波紫外线致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和活性氧生成的作用

    目的:分析长波紫外线照射诱发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及活性氧生成的作用.方法:用长波紫外线照射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活性氧,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检测自由基.结果:110~120 kJ*m-2的UVA照射能够诱导明显的细胞凋亡,甘露醇能够拮抗这种作用, 照射样品中发现活性氧生成增加,并检测到了羟自由基信号.结论:低辐照度UVA(0.6 mW*cm-2)照射能够诱发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氧化损伤可能在其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作者:王红伟;尚兰琴;郝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葛根素调控骨代谢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葛根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调控作用.方法:鼠颅盖骨机械法体外分离培养获得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新生兔长干骨机械分离法获得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实验组培养液为10%(体积分数)胎牛血清+αMEM培养液+不同(质量)浓度的葛根素,对照组不加葛根素.分别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和碱性磷酸酶(ALP)法检测OB的增殖和分化状态;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OC形态变化,图像分析体外骨吸收陷窝面积,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OC培养液上清液中Ca2+含量.结果:中药葛根素对大鼠OB的增殖无明显的刺激作用,但能够促进OB合成分泌ALP.同时,造成体外培养的OC空泡性变,骨吸收陷窝面积减少和培养液上清液中Ca2+含量的下降.结论:葛根通过抑制骨吸收,刺激骨形成来调控骨代谢,其中抑制骨吸收的效果较强.

    作者:李斌斌;于世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Stat3信号传导通路对结肠癌细胞G1~S期的调控

    目的: 探讨Stat3信号传导通路对结肠癌细胞G1~S期调控的可能机制. 方法: 应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Stat3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结肠癌SW480与HCT116细胞,阻断其Stat3通路;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Stat3、磷酸化Stat3、G1期Cyclins、CDKs、p21、p27的表达.结果:转染Stat3反义寡核苷酸后结肠癌细胞增殖受抑制,Stat3、磷酸化Stat3、G1期Cyclins、CDKs表达水平下降,p21与p27表达水平上升. 结论: Stat3信号传导通路可能通过调节CDK/Cyclin复合物与CKI成员之间的平衡而调节结肠癌细胞G1~S期转换.

    作者:马向涛;王杉;杜如昱;叶颖江;王殊;严飞飞;崔志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TMSG-1基因转染对肿瘤转移表型的影响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MSG-1对肿瘤转移表型的影响.方法:将含TMSG-1全长开放阅读框架的1.5 kb cDNA克隆于pcDNA3,构建正义及反义TMSG-1 cDNA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转染人肺巨细胞癌PG的高转移亚系BE1,挑选G418抗性克隆,RT-PCR检测正义或反义TMSG-1 cDNA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进行转染细胞体外肿瘤生物学行为检测.结果:RT-PCR显示正义TMSG-1 cDNA转染的BE1细胞(BE1-S)中TMSG-1表达明显高于BE1及空载体对照细胞,反义TMSG-1 cDNA转染细胞(BE1-AS)中TMSG-1表达低于空载体对照细胞.与BE1及空载体对照细胞(BE1-V)相比,BE1-AS细胞体外生长较快,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增强;而BE1-S细胞体外生长能力没有显著改变,但其穿越Matrigel的能力及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减弱.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BE1-S的G0、G1期的细胞较BE1-V细胞比例增多,并且BE1-S出现了细胞凋亡峰.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反义TMSG-1基因转染可增强BE1细胞的体外生长、体外侵袭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而正义TMSG-1基因转染则使BE1细胞的侵袭能力及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减弱,而对细胞体外生长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支持TMSG-1是一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作者:边巴;马春树;由江峰;宁钧宇;方伟岗;郑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纯化及其性质的探讨

    目的:利用酶消化方法对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进行纯化,以弥补破骨细胞获取量少的问题,为骨质疏松的体外研究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性质和来源进行探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8例骨巨细胞瘤的多核巨细胞,在培养20 h后,用0.5 g*L-1胰蛋白酶/0.2 g*L-1 EDTA联合消化的方法去除贴壁能力较弱的单核基质细胞.将分离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与牙磨片共培养,观察骨巨细胞中多核巨细胞的噬骨能力.并用破骨细胞特异表达的空泡型质子泵、Ⅱ型碳酸酐酶、组织蛋白酶K、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多核巨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TRAP染色.结果:利用酶联合消化的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多核巨细胞,纯化率达85%.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对破骨细胞所特异表达的空泡型质子泵、Ⅱ型碳酸酐酶、组织蛋白酶K、基质金属蛋白酶-9呈强阳性表达,TRAP染色阳性,体外培养具有噬骨能力.结论:利用0.5 g*L-1胰蛋白酶/0.2 g*L-1 EDTA消化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多核巨细胞,可为破骨细胞体外研究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在功能表达上与破骨细胞相似,它可能来源于病变中圆形单核基质细胞的融合.

    作者:刘波;于世凤;庞淑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金属蛋白酶MMP-9可调控型表达与人黑色素瘤细胞侵袭表型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金属蛋白酶MMP-9与肿瘤恶性表型的相关性以及其可调控型表达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正义MMP-9cDNA四环素可调控型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转染正义MMP-9至早期人黑色素瘤细胞株WM35(不表达MMP-9).检测转染后细胞MMP-9表达水平的改变以及体外生长、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在外源性四环素存在时,转染基因不表达,细胞表型无明显变化.去除四环素,WM35细胞MMP-9的表达及活性增强,细胞生长速度加快、锚着非依赖性生长能力增加、体外侵袭能力增强.结论:正义MMP-9基因的可调控型表达能促进人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和侵袭,进一步证明MMP-9在人黑色素瘤细胞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孔灵玲;方伟岗;钟镐镐;衡万杰;李燕;吴秉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病理性损伤因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低血清、高糖、高蛋白刺激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叶性细胞的表型转化,探讨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为对象,分别用含低血清(0.2 mol*L-1小牛血清)、高葡萄糖(4.5 g*L-1)、高白蛋白(15 g*L-1)的培养液培养7 d,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表型改变,包括CK、Vimentin、α-SMA、Ⅰ和Ⅲ型胶原,原位杂交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同时检测细胞TGFβ1蛋白表达.结果:低血清、高糖、高蛋白直接刺激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明显形态学改变,包括细胞变为长梭形;透射电镜下细胞内线粒体明显减少,粗面内质网明显增加,并出现actin样微丝.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显示CK表达明显减弱,Vimentin、Ⅰ、Ⅲ型胶原、α-SMA和TGFβ1表达增强.原位杂交显示Ⅰ型胶原mRNA表达增强.结论:低血清、高糖、高蛋白可直接引起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表达增加,并发生向间叶性细胞的表型转化.

    作者:李玲;邹万忠;张波;王盛兰;郭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TGF-β1在不同时期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恒河猴16只,10只行单侧下颌骨牵引,6只行双侧下颌骨牵引,采用下颌角部骨截开术,5 d间歇期后以每天0.5 mm×2次的速度牵引,共15 d.分别于牵引完成时、牵引后2、4、6、12周时处死一组动物.将牵引区骨块制作脱钙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及TGF-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牵引完成后早期阶段,TGF-β1阳性着色颗粒广泛分布于牵引区的纤维血管基质、成骨细胞及成软骨细胞中,尤其是在截骨断端的血肿区,TGF-β1的阳性着色强.在稳定期,牵引区TGF-β1的阳性着色逐渐减弱,主要见于胶原纤维矿化、成骨细胞形成类骨质的区域,且主要位于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及成骨细胞胞浆中.牵引完成后12周,除骨髓腔中纤维血管基质可见少量TGF-β1的阳性着色颗粒外,在骨外膜、骨基质及骨细胞内已见不到明显的TGF-β1的阳性着色. 结论:TGF-β1活跃参与了牵引区新骨的形成过程,它在刺激和诱导骨前体细胞及原始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促进牵引区成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晓霞;王兴;李自力;武登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分析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及病理形态在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9例骨的小细胞肿瘤[其中尤因肉瘤/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PNET瘤)22例、小细胞骨肉瘤6例、间叶性软骨肉瘤3例和恶性淋巴瘤8例],观察其病理形态并作免疫组化分析,所用抗体为O13、NSE、S-100、Actin和LCA.结果:EW/PNET瘤20/22例为O13阳性.NSE:EW/PNET瘤16/22例和1例骨肉瘤阳性.7例EW/PNET瘤、1例骨肉瘤及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均有S-100阳性.所有恶性淋巴瘤的LCA均为阳性.骨肉瘤均见骨样基质,间叶性软骨肉瘤可见分化较好的软骨岛.结论:O13的染色对于EW/PNET瘤有诊断意义.小细胞骨肉瘤的成骨和间叶性软骨肉瘤的软骨分化为形态上的诊断要点.

    作者:那加;邹万忠;方志伟;张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牙合)型、骨型、软组织面型的相关表型研究

    目的:深入了解(牙合)型、骨型、软组织面型在各类错(牙合)中的相互关系,探讨错形成机制.方法:随机抽取12~15岁安氏各类错(牙合)患者440名及正常(牙合)者60名,采用概率计算法得出各类错(牙合)骨型与软组织面型的分布,并计算各类错(牙合)之间以及它们与正常(牙合)间13个颅面骨骼基本组分变异范围的交叉范围.结果: (牙合)型与骨型、(牙合)型与软组织面型之间不一致的现象以Ⅱ类错(牙合)为明显,其次是Ⅲ类错(牙合),Ⅰ类错(牙合)差别小;各类错(牙合)以及它们与正常(牙合)间颅面骨骼基本组分的变异范围存在相当大的交叉,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点.结论: 为做出合理的矫治设计,达到更好的矫治效果,有必要对(牙合)型、骨型、软组织面型鉴别诊断;大部分错(牙合)不存在明显的骨面型异常,骨面型异常主要是代偿机制失调所致,垂直向的代偿能力比矢状向强.

    作者:郑旭;林久祥;谢以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Ziehl-Neelsen-维多利亚蓝-碘绿复合染色法显示抗酸杆菌

    目的:探讨显示皮肤活检组织中抗酸麻风杆菌、弹力纤维和细胞等组织成分的复合染色法.方法:运用Ziehl-Neelsen(Z-N)苯酚复红染色液、维多利亚蓝(Victoria blue,VB)染色液、碘绿(iodine green,IG)和马汀氏黄(Martius yellow,MY)染色液对皮肤活检组织进行复合染色.结果:组织内结核样结节中麻风杆菌显示为红色,细胞核呈淡绿色,细胞浆无色,结节周围的弹性纤维呈蓝色,基质呈淡黄色.结论:Z-N原法染色单一,对比效果差,应用碘绿、马汀氏黄和维多利亚蓝复合的改造染色液,能更好显示组织中的麻风杆菌,以及包绕于结核样结节周围的弹力纤维等成分,该方法是一种对比清晰,可靠的复合染色法.

    作者:龚志锦;朱明华;郑建明;詹镕洲;林万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固定液及抗原修复液pH值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

    目的:研究固定液pH值和抗原修复液pH值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取正常皮肤、胃粘膜、子宫肌瘤、乳腺癌组织,分别用pH值3.0,5.0,7.0,8.0,10.0的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 选用EMA、SMA、ER、CK(AE1/AE3)为一抗, Evin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染色时分别用pH值6.0,7.0,8.0的抗原修复液或用市售pH值8.0的EDTA作微波抗原修复. 结果:不同条件可造成阳性细胞数量及染色强度变化,本实验得知CK(AE1/AE3)、ER是以阳性细胞数目改变为主,SMA、EMA是以染色强度改变为主.结论:(1)使用10%中性或微碱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效果佳.(2)本实验所用的4种组织,抗原修复液选择pH值7.0、8.0均优于pH值6.0,皮肤组织选择EDTA(pH值8.0),雌激素受体选择pH值8.0时染色效果佳.(3)固定液pH值>8.0容易造成背景染色,修复液>8.0影响切片附着,造成脱片.

    作者:杨京平;张燕;钟延丰;郑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电镜和荧光显微技术在细胞凋亡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荧光显微技术在检测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VP-16及化学毒物叠氮钠分别诱导HL-60细胞凋亡和死亡,用透射电镜和经Hoechst 33258染色的荧光显微镜对凋亡及死亡动态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HL-60细胞在VP16处理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核浓缩、染色质凝聚、核碎裂等凋亡特征;而叠氮钠诱导的细胞死亡则出现核溶解、核染色质弥散,但无上述改变;两者电镜的观察与荧光显微镜的改变一致;凋亡细胞及坏死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呈不同的形态特征.对处理的不同时间点细胞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处理后4 h核形态开始变化,有核浓缩的细胞比例在处理的8 h达高峰,然后下降,核碎裂细胞的比例在24 h达高峰,约占80%,表明核浓缩发生在核碎裂之前.结论:荧光显微镜技术可明确观察判断细胞凋亡及坏死,并可进行动态及定量分析,是良好的凋亡检测方法.

    作者:王盛兰;钟延丰;管增伟;王薇;廖松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香附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对未孕大鼠离体子宫肌收缩的影响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inn.的干燥根茎.为常用中药,具有引气解郁,调经解痛的功效.

    作者:温东婷;张蕊;陈世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异基因骨髓移植后供者干细胞输注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抗白血病作用的比较

    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发生率达10%~36%.在疾病晚期和采用去T细胞移植的患者中复发率可高达70%以上[1],对于此类患者联合化疗效果差,而二次移植则只在晚期复发的患者中效果较好[2,3].一些研究者曾采用供者免疫活性细胞输注或使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2来刺激供者造血或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graft-versus-leukemia,GVL)[4-6].我们报告了20例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对他们分别进行了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donor-derived lymphocyte,DDL)输注或G-CSF刺激后采集的供者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progenitor cell,PBPC)输注.

    作者:黄晓军;郭乃榄;任汉云;张耀臣;高志勇;许兰平;陆道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2-[二(1,2-苯并异硒唑-3(2H)-酮)]乙烷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硒是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功能和复杂的生物学作用机制.硒与健康密切相关,对肿瘤具有预防和抑制作用[1-4].肿瘤的发生与体内硒含量呈负相关.国外已有selenazofurin作为抗癌、抗病毒药物进入Ⅰ期临床,ebselen作为抗炎抗氧化新药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报道[5]. 硒又是一个安全限度狭窄的微量元素,其毒性和化学形态密切相关[6].有机硒化合物的硒原子较难进入硒库,毒性一般较低,为当今硒化合物的研究方向[5].我们以模拟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成功的小分子有机硒化合物ebselen[7]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系列新型ebselen衍生物,选取抗癌活性较好的新型有机硒化合物1,2-[二(1,2-苯并异硒唑-3(2H)-酮)]乙烷(1,2-[bis(1,2-Benzisoselenazolone-3(2H)-ketone)]ethane,BBSKE)作为研究对象,用体外微量培养方法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作者:邓声菊;况斌;周鑫;严俊;赵芳;贾新颖;曾慧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WHO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的学习与思考

    1 WHO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的产生及特点人类对恶性淋巴瘤的认识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二十多年来,恶性淋巴瘤的分类从主要反映细胞形态的多种病理分类到临床实用的工作公式,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褒贬不一,难以建立起被国际接受的分类计划,使众多临床肿瘤和病理医生陷入极大困惑.

    作者:李挺;尹洪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视疾病的分子病理诊断

    在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时代,发展分子病理学,从基因水平以及基因产物--蛋白质水平研究和诊断疾病,已成为当前医学生物学的前沿.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子杂交、PCR、DNA序列分析等手段,使病理诊断建立在常规病理学、超微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学的基础上,对疾病的认识由表及里,采取表型和基因型分析相结合,必将使病理诊断冲出单纯形态学的局限,更好地为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服务.同时将逐渐改变疾病的分类,使疾病的分类建立在分子病理学的基础上[1].

    作者:郑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型气体分子硫化氢参与高血压形成机制

    近研究表明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可能作为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内源性H2S在高血压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作者:杜军保;闫辉;唐朝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真菌及其毒素诱发肺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肺癌病因的研究多侧重于空气污染、吸烟、 辐射等方面.我们实验室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发现,饮食中的真菌及其毒素可能在肺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早期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太行山区居民食用的酸菜和接种黄曲霉菌和杂色曲霉菌的玉米面(其中可检出AFG1和ST)可诱发昆明、LACA 和NIH 小鼠及Wistar大鼠肺癌.近期研究进一步证实,经口给予AFG1 和ST 可诱发NIH 小鼠肺腺癌的发生.

    作者:张祥宏;王凤荣;王俊灵;严霞;黄向华;谢同欣;张振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