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酶体(low molecular weight proteasome,LM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 )与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易感性的关联.方法:提取176例HBV感染者及208例健康人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LMP2/LMP7基因包含Codon60/Codon145两个多态性位点的片段,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健康个体基因型,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明确HBV感染者基因型.并采用PHASE1.0软件构建这两个多态性位点的个体单倍体型.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并进行多态性与HBV感染风险关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LMP7基因多态性位点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野生型Q/Q,杂合型Q/K OR=2.11(95%CI:1.36~3.26),纯合型K/K OR=2.66(95%CI:1.17~6.02);LMP2基因多态性位点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两个位点所构建的单倍体型中,具有单倍体R-K的个体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1.81).结论:LMP7基因的多态性与HBV感染有着显著的易感关联,虽然LMP2/LMP7基因多态性位点共同存在于单倍型时呈现一定拮抗作用,但结果提示,对于HBV感染的发生,LMP的多态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易感危险因素.
作者:戴悦;宁涛;李坤;綦素霞;蒋明伟;柴庆波;盖郁慧;汪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红花岩黄芪Hedysarum multijugum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法和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以及多种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红花岩黄芪根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warangalone-4′-methyl ether(1), 阿佛洛莫生(2),5, 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 (3),芒柄花素苷 (4),柚皮素-5, 7-二-O-葡萄糖苷 (5),芹菜素(6)和水仙苷 (7).结论: 化合物1是新天然产物,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伟;梁鸿;王邠;涂光忠;陈虎彪;赵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描述双生子人群的apoAⅠ、apoB100水平,并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其水平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双生子502对,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apoAⅠ、apoB100水平.在基因法卵性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年龄和性别因素,用大似然法在Mx程序包进行遗传模型拟合.结果:本双生子人群包括同卵双生子329对,异卵双生子173对.apoAⅠ水平为(1.33±0.23) g/L,apoB100水平为(0.75±0.19) g/L.apoAⅠ的适模型为AES模型,apoB100的适模型为等级效应性别限制AE模型.遗传方差在apoAⅠ中所占的比重为60%;在apoB100中所占的比重为69%.结论:在本双生子人群中,apoAⅠ的遗传度为60%,apoB100的遗传度为69%.
作者:高文静;李立明;曹卫华;吕筠;秦颖;陈伟健;陈荣富;胡永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分析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并动态观察其形态、分化及功能,为进一步探讨药物对OC性骨吸收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两种OC的培养方法,即从新生24 h的兔长干骨骨髓腔内壁机械分离成熟OC和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样细胞(osteoclast-like cell, OLC)的方法,对获得的OC进行形态学和功能观察.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OC是一种多核巨细胞,有伪足并借助伪足的凹凸伸缩而变化形态、运动行走;HE染色均可见OC多核、胞浆有空泡;特异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可见OC胞浆阳性,呈酒红色,多核.体外OC与骨片共同培养形成骨吸收陷窝,且在培养的7 d内陷窝数目和面积逐渐增大.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OLC,其形态结构特征与成熟OC相同,诱导出的破骨样细胞数目多于机械分离的方法,但每个细胞胞核数目总体上少于机械分离的方法,而且胞核多位于细胞周边,在骨片上形成的陷窝也较小而浅;培养液上清中的钙离子含量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含量在培养的1~12 d内随时间逐渐增加.结论: 针对不同实验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离培养OC方法.从骨髓腔内壁机械分离培养的方法可获得骨吸收功能较活跃的OC.1,25(OH)2维生素D3诱导鼠骨髓细胞形成的OLC数量较多,适于对OC分化过程的研究.
作者:李斌斌;于世凤;庞淑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先天性无虹膜家系并发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的病理学变化,探讨晶状体前囊膜变薄,变脆的病理学机制及对手术方案的意义.方法:收集家族性先天性无虹膜并发白内障患者术中的晶状体前囊膜或晶状体,分别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家族性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明显脆弱、变薄.光镜和电镜见晶状体上皮细胞呈变性、坏死、脱失,致使上皮细胞层不连续;有的病例晶状体上皮细胞局灶性增生、复层化;前囊膜表层板层结构均变薄甚至消失.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退行性和增殖性改变可能是导致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变薄、囊膜的脆弱性增加的原因.提高对前囊膜脆弱性的认识,有助于减少术中囊膜的并发症,达到安全的手术结果.
作者:侯志强;郝燕生;王薇;马志中;钟延丰;宋书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检测尿足细胞的方法可否作为无创评估肾小球损伤的指标.方法:采用抗人足细胞标记蛋白-Podocalyxin(PCX)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60份尿标本采自我院肾内科住院患者,于肾活检前留取晨尿检测尿沉渣中足细胞,30份尿标本采自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60例患者均经皮肾活检,肾组织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作出病理诊断.根据肾小球病变活动性炎症损伤与慢性损伤分为两组,并与尿足细胞阳性和阴性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⑴间接免疫荧光尿沉渣染色抗足细胞PCX抗体仅与足细胞特异结合,可用于检测尿足细胞.⑵尿足细胞见于成人多种类型肾小球疾病,而健康成人尿足细胞阴性.⑶肾小球活动炎症性损伤者尿足细胞阳性率72%,慢性损伤者尿足细胞阳性率2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尿足细胞阳性组肾小球病理平均活动指数积分154±60,尿足细胞阴性组肾小球病理平均活动指数积分82±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抗人足细胞PCX单克隆抗体尿沉渣染色,是一种特异性检测尿足细胞的方法,这项无创检查可作为预测肾小球疾病活动的指标.
作者:李惊子;黄海长;刘颖;鄂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制备SARS病毒X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探讨X4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以重组SARS病毒X4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同系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进行常规融合, 通过间接ELISA的筛选和有限稀释克隆化,获得鼠抗SARS病毒X4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ELISA,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等方法鉴定其特性.结果:成功地建立了3株稳定分泌抗X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8A5,8H6和4A2.3株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亚类均为IgG2a.通过ELISA, Western blot等方法的鉴定,抗X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能与X4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免疫荧光实验的结果表明,X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能与SARS-病毒感染的Vero E6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结论:获得了特异性识别SARS病毒X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SARS病毒X4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罗昕;张婷;马大龙;陈英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测定肺纤维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水平,探讨其在诊断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8只,分别向气管内滴入博莱霉素A5(BLMA5)5 mg/kg 和生理盐水建立肺纤维化和对照组模型,造模后第7、14、28天测定BALF中标准血浆的复钙时间以了解促凝活性(procoagulation activity, PC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 AT-Ⅲ)、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ity inhibitor-1, PAI-1)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ani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的活性.结果:(1)实验组各时间点复钙时间分别为(56±10),(78±3)和(172±11) s,对照组分别为(190±10),(186±8),(184±6) s,两组比较除第28天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时间段两组vWF含量、AT-Ⅲ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BLM组BALF 中各时间段PAI-1的活性分别为(1.04±0.08),(1.47±0.06),(3.03±0.18) u/mL,对照组分别为(0.66±0.11),(0.71±0.09),(0.70±0.08) u/mL,同一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BLM组BALF 中uPA的活性分别为(0.19±0.03),(0.16±0.02),(0.12±0.05) u/mL,对照组分别为(0.26±0.05),(0.25±0.06),(0.24±0.07)u/mL,同一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A升高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肺泡炎的方法.PAI-1活性升高及uPA活性减低使纤溶活性持续受损,可作为判断早期肺纤维化和反映其严重程度的指标.vWF和AT-Ⅲ对诊断肺纤维化无意义.
作者:张彦萍;马俊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药物相关的不同原因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血清学指标,探讨其贫血特征、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水平及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近5年的药物相关肾实质性ARF住院患者[16例,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组和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acute tubular-interstitial nephropathy, ATIN)组]以及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8例)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肾活检时的贫血相关指标、血清EPO、肌酐水平和肾小管功能.对ARF各组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和肾病理改变进行半定量评分.对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EPO水平与肾功能和肾病理损伤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药物相关肾实质性急性肾衰竭各组患者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肾小管功能损伤指数和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指数较对照组有所增高,以ATIN组为高(P<0.01).(2)ATIN组患者Hb、红细胞压积(haematocrit, Hct)、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3)ATN组、ATIN组EPO水平较对照组分别明显下降84.8%和70.7%(P<0.01).(4)肾实质性ARF患者的Hb与EPO呈正相关(r=0.589,P<0.01);而EPO则与Scr、肾小管功能损伤指数及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指数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ATIN是药物相关急性肾衰竭伴贫血患者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组患者贫血的机制可能与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导致内源性EPO分泌不足、进而引起红细胞生成减少有关.
作者:张燕京;李晓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借助波阵面像差仪研究正视眼及屈光不正眼的高阶像差. 方法: 40人77只正视眼及屈光不正眼,散瞳后用基于Tscherning原理的波阵面像差仪进行测量,记录高达6阶的波阵面像差Zernike系数和均方根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7 mm瞳孔下,受检对象的总体高阶像差zernike系数C06,C07,C08,C12,C13,C14,C24,C26,C27与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mm瞳孔下,C06,C10,C12,C23,C24与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第2阶像差均方根(RMS2)以外,正视眼及近视眼各阶像差平均RMS值在7 mm与4 mm瞳孔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岁及以下者与40岁以上者相比,在7 mm瞳孔时,两者第3阶像差均方根(RMS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4 mm瞳孔时,两者第6阶像差均方根(RMS6)及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正常人眼的光学系统中存在一定的高阶像差,尤其是在瞳孔开大的情况下,高阶像差更为显著;正视眼与近视眼的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者所存在的高阶像差大于40岁及以下者.
作者:陈跃国;仲燕莹;夏英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并比较胃癌患者外周血浆、肿瘤组织以及癌旁正常黏膜中p53基因突变状况.方法: 从96名胃癌患者的术前血浆、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提取DNA,采用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及测序技术,检测p53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选择20例健康人的血浆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96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53基因杂合性突变的检出率为19.8%(19/96),在其相应的外周血浆中,p53基因杂合性突变的检出率为5.2%(5/96),在p53基因突变阳性的外周血浆中,其对应的肿瘤组织均发现有同样的p53基因突变,在对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及20例健康人对照血浆中均未检出p53基因突变.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浆中p53基因突变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结论:胃癌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出p53基因突变,胃癌患者血浆中p53基因突变的分析有可能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疾病监测的指标之一.
作者:苏鹏程;张连海;万文徽;任晖;张桂国;王怡;邓国仁;季加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 TCI)不同血浆浓度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临床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评价Marsh参数应用于老年人丙泊酚TCI系统的性能.方法:3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A组,丙泊酚复合硬膜外组;B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血浆浓度4 μg/L)组;C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血浆浓度7 μg/L)组.3组病例丙泊酚TCI的血浆浓度均为3 mg/L.观察患者麻醉及术中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tral index, BIS)、心率、血压、心率变异性等指标,并抽取桡动脉血,检测丙泊酚的血浆浓度.结果:(1)B, C组(血浆浓度4,7 μg/L)的瑞芬太尼能有效抑制插管反应,但C组(血浆浓度7 μg/L)麻醉诱导时低血压和窦缓的几率增加;(2)3组患者术中均能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BIS值=45~60);(3)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TCI不影响老年患者的苏醒; (4)Marsh参数的丙泊酚TCI系统用于我国老年患者偏离性(MDPE)为11.17%、精确度(MDAPE)为12.16%.结论: 血浆浓度4,7 μg/L的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均能安全应用于老年患者的临床麻醉,但应用血浆浓度7 μg/L的瑞芬太尼在麻醉诱导时应注意加强监测.采用Marsh参数的丙泊酚TCI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我国老年患者.
作者:许川雅;吴新民;蒋建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清除牙龈沟附近及邻间隙区菌斑的方法.方法:对40名志愿者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前后交叉的对照试验.结果:改良Bass刷牙法对于整个口腔,尤其是中央龈缘区的菌斑清除效果明显优于竖刷法(P <0.05).结论:改良Bass刷牙法是较有效地清除菌斑的方法.今后应向人们宣传、指导这一方法的实施.
作者:张京华;沙月琴;曹采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小鼠子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出生后3周的未成熟雌性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只分别给予玉米油、雌二醇 (estradiol, E2) 1.5, 3.0, 10, 25 ng,孕酮(progesterone, P) 100 μg或E2 10 ng+ P 100 μg,皮下注射, 每天1次, 共2天, 于第二次给药后24 h,取小鼠子宫提取总RNA,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RT-PCR) 的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2和P显著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4和VEGF120两个亚型的表达, E2显著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 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在小鼠子宫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结论:雌激素和孕激素均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小鼠子宫的表达,而雌激素则显著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小鼠子宫的表达.
作者:桂耀庭;喻晶;蔡志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在透析前存在水潴留,且水分主要潴留于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water,ECW).本文研究HD患者透析前后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water,ICW),ECW和总体液量(total body water,TBW)与正常个体的差异,以及透析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选择维持性HD治疗的终末肾功能衰竭患者80例,其中女性60例,男性20例.所有患者使用血仿膜或聚砜膜低通量透析器,透析液钠浓度138 mmol/L.所有患者无水肿,透析过程中无超滤量过大,临床判定干体重合适.利用生物电阻抗频谱分析方法分别于透析前、后测定ICW,ECW和TBW,并用体重标准化为nICW、nECW和nTBW,与69例性别、年龄和体重匹配的正常个体进行比较.结果:男性和女性HD患者的年龄、透析后体重和体重指数与正常对照没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HD患者透析前nICW[男(0.28±0.05) vs (0.33±0.04),P<0.01;女(0.22±0.03) vs (0.27±0.04),P<0.01]和nTBW[男(0.56±0.04) vs (0.58±0.05),P<0.05;女(0.47±0.04) vs (0.50±0.03),P<0.05]明显减少,nECW[男(0.28±0.02) vs (0.25±0.02),P<0.01;女(0.25±0.03) vs (0.23±0.01),P<0.05]明显增加.透析后与透析前相比nICW明显增加[男(0.28±0.05) vs (0.30±0.05),P<0.001;女(0.22±0.03) vs (0.25±0.03),P<0.001],nECW[男(0.28±0.02) vs (0.26±0.03),P<0.01;女(0.24±0.03) vs (0.21±0.03),P<0.001]和ECW/ICW比值[男(1.06±0.30) vs (0.89±0.25),P<0.001;女(1.10±0.20) vs (0.88±0.17),P<0.001]显著降低,接近正常个体水平.结论:(1)透析前HD患者存在显著体液分布异常,表现为nICW减少和nECW增加.(2)HD脱水主要来自细胞外液,进行传统的低通量透析时,体液自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3)HD患者透析后nECW和ECW/ICW比值接近正常对照,因此可以将之用来评价HD患者的干体重.
作者:左力;王梅;魏弘;冯丽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突变型p53表达的关系.方法:分别利用鼠抗人survivin单克隆抗体和p53单克隆抗体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P53蛋白在61例NSCLC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蛋白在NSCLC中的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浆和/或细胞核,总阳性率为77.0%(47/61),其中42.6%(26/61)为胞浆胞核双阳性,26.2%(16/61)为仅胞浆阳性,8.2%(5/61)为仅胞核阳性.survivin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胞浆胞核双阳性率为57.6%(19/33),显著高于其在肺腺癌中的表达25.0%(7/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中,survivin蛋白的胞浆胞核双阳性率分别为54.3%(19/35)和26.9%(7/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NSCLC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临床病理特征间无明显关系.结论:survivin在NSCLC中高表达,与病理类型相关,主要表现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高于腺癌,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抑癌基因p53失活与survivin的表达可能在NSCLC癌变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任颖佳;张青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在体外抗肿瘤免疫情况,探讨其作为卵巢癌疫苗的可能性.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刺激并培养.采用3HTdR参入法、51Cr细胞毒实验分别观察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和细胞毒作用,ELISA方法测定用6B11微抗体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微抗体刺激后淋巴细胞表型的改变.结果: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可以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佳刺激剂量为20 mg/L;并对OC166-9表达阳性的卵巢癌细胞系有细胞毒作用;用6B11微抗体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升高;淋巴细胞的表型表现为,疫苗刺激后CD3+的细胞明显增高, CD4+的细胞也增加, CD8+的细胞增加不明显.CD4+/CD8+的比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在体外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为抗独特型微抗体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昌晓红;崔恒;冯捷;杨文兰;李艺;付天云;叶雪;祝洪澜;程洪艳;成夜霞;郭惠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程序化细胞死亡蛋白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s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及对照组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DCD5与PCOS的发病关系.方法:选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中PCOS患者及对照组各30例,收集其颗粒细胞,分别用流式细胞技术、直接免疫荧光以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DCD5蛋白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定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COS颗粒细胞亚二倍体细胞数明显增加,颗粒细胞中PDCD5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PDCD5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胞浆,部分表达在胞核.结论:PCOS患者黄素化颗粒细胞凋亡较对照组增加,提示细胞凋亡可能在PCOS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凋亡调控蛋白PDCD5可能参与了正常及PCOS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
作者:孙春玲;乔杰;胡振兴;张婷;陈英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肺组织内被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感染的靶细胞类型, 并对SARS诱发的肺损伤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运用SARS-CoV基因组序列合成的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对北京市7例及安徽省1例确诊的SARS死亡病例的肺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在原位杂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SARS-CoV感染的靶细胞类型,如Cytokeratin(CK)标记上皮细胞,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CD68标记巨噬细胞,Vimentin标记纤维母细胞, CD3标记全T细胞. 结果:原位杂交检测显示,8例患者肺组织中都表达SARS-CoV RNA,阳性信号位于靶细胞胞浆内,呈紫蓝色(NBT-BCIP).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支气管上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所有SARS病例中都受到了病毒感染.原位杂交阳性(紫蓝色,NBT-BCIP)和免疫组化阳性(红棕色,AEC)信号同时表达于靶细胞胞浆中而呈紫红色.结论:通过对SARS患者肺组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研究表明,肺组织内支气管上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广泛受到了SARS-CoV攻击,肺组织内多种细胞成分弥漫性受损以及所释放的炎性介质在肺损伤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陆源;宫恩聪;张黔英;顾江;李兴旺;张波;侯琳;邵宏权;高子芬;郑杰;方伟岗;钟延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估抗聚丝蛋白抗体群(AFAs)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分别检测266例RA患者和186例对照者血清中的RF和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等AFAs.以乳凝法检测RF-IgM,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F-IgG、IgA及抗CCP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AKA、APF,并分析上述抗体在RA诊断中的意义. 结果:与单独检测RF相比,联合检测RF和抗CCP抗体可使敏感度由65.8%提高至86.5%,二者特异度相当,分别为80.6%和81.8%.在RF阴性的91例RA患者中,64.8%的患者至少1项AFAs阳性,其中抗CCP阳性者占59.3%.AKA和APF特异性很高,但敏感性低. 结论:AFAs与RF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RA的诊断率,尤其在RF阴性的RA患者中更具有意义.但以目前的检测方法,AKA和APF的敏感性太低.临床上,以RF和抗CCP抗体联合测定更为实用.
作者:穆荣;孙晓云;栗占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聚合物降解、微球释放及小鼠皮下单剂量注射后的体内免疫应答水平.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复乳法制备疫苗微球,测定PLGA及微球的理化性质和微球的体内免疫应答水平.结果:聚乙烯醇(PVA)浓度是影响微球粒径的的显著因素(P<0.05);HBsAg释放主要靠微球中PLGA的溶蚀;将3种处方的微球混合单剂量免疫小鼠,抗体应答水平与现行的铝佐剂疫苗相当.结论:将不同释药行为的HBsAg-PLGA微球混合作为单剂量控释给药疫苗,具有很好的潜在优势.
作者:冯利;周兴军;齐宪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测定微量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的敏感硫电极法.方法:根据硫化氢的理化特性,应用化学反应将溶液中物理溶解和化学形式存在的硫化氢转变成硫离子(S2-),应用敏感硫电极检测微量S2-,换算出溶液中H2S,构建了敏感硫电极检测H2S的方法.并检测了大鼠及人血浆中H2S的浓度、大鼠心血管组织中内源性H2S的含量以及大鼠心血管组织和细胞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lyase, CSE)的活性.结果:敏感硫电极检测1~80 μmol/L的S2-有较好的指数相关关系,应用该方法检测到雄性和雌性大鼠血浆H2S的浓度分别为(40±4)和(41±5) 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类男性和女性静脉血血浆H2S浓度分别为(33±4) μmol/L 和(35±5) 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雌、雄大鼠主动脉组织H2S的含量分别为每毫克蛋白(24±6)和(25±5) nmol,心肌组织含量分别为每毫克蛋白(19±4) 和(19±6) nm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敏感硫电极法测量主动脉组织CSE活性与传统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可精确测量出血管平滑肌细胞CSE的活性.结论:敏感硫电极法可以应用于CSE/H2S信号通路的检测.
作者:耿彬;杜军保;唐朝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秋水仙碱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和某些肿瘤,但是,其半数致死量较低,过量的秋水仙碱可导致消化道反应,肾、骨髓和肝的损害等[1,2].误食含有秋水仙碱的鲜黄花菜也会引起食物中毒[3].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富含半胱氨酸巯基(-SH)的金属结合蛋白质,具有拮抗有害重金属毒性、抗电离辐射、捕获自由基、抗过氧化应激等功能[4].肝是MT含量比较丰富的器官.本研究利用MT基因敲除小鼠观察秋水仙碱对小鼠肝的毒性,为防治秋水仙碱中毒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邱永祥;阮明;贾凤兰;邱飞婵;李雪婷;尚兰琴;张宝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药物中,由于核苷类药物的局限性[1,2],使人们在非核苷类化合物中寻找有效的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继1-[(2-羟乙氧基)甲基]-6-(苯硫基)胸腺嘧啶(1-[(2-hydroxyethoxy)methyl]-6-(phenylthio)thymine, HEPT)[3]化合物问世以来,相继发现了多种具有嘧啶结构的化合物,如1-[(2-羟乙氧基)甲基]-5-异丙基-6-苄基胸腺嘧啶(MKC-442)[4], 1-[(2-羟苄氧基)甲基]-5-异丙基-6-苄基胸腺嘧啶(TNK-651)[5]等.它们对HIV-1逆转录酶有特异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孝伟;杨华;马小艳;陈艳丽;张志丽;刘俊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胃癌常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很少发生于年轻人.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并且年轻患者病程进展迅速常常导致诊断和治疗的贻误.本研究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岁以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P53,nm23,CD44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检测.
作者:廖晓耘;王颖;骆丽;姜宝玉;虞有智;回允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脑胶质瘤作为发病率高的颅内肿瘤,因其恶性程度较高,患者存活期很短,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研究旨在建立可靠、重复性好的与人类脑胶质瘤形态接近的脑胶质瘤动物模型,以便研究胶质瘤颅内生长特征和检验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孙建军;王振宇;刘彬;马长城;陈晓东;于涛;杜娟;钟延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癫(疒间)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它是脑神经元反复异常放电所致.特发性癫(疒间)是指除遗传因素外不具有其它潜在病因的癫(疒间)和癫(疒间)综合征.目前认为特发性癫(疒间)是一种通道病.自1995年发现特发性癫(疒间)患者第1个基因突变以来,已确定多数基因与其有关,而这些基因或编码电压门控或编码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本文综述近年发现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与特发性癫(疒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菊莉;张月华;吴希如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我科使用Solis融合器成功地治疗67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与方法:67位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32~75岁(平均54岁).共有83个椎间隙实施了手术.单节段51例,双节段16例,其中不连续的双节段7例,椎间隙分布:C3~4为14例,C4~5为25例,C5~6为32例,C6~7为12例.Solis主要成分为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其齿状表面及钛钉有自我稳定的功能.
作者:王会民;刘海鹰;张健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