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 国际刊号:1671-167X
  • 国内刊号:11-4691/R
  • 影响因子:1.68
  • 创刊:1959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2-489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2)
  • 医药卫生综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咪达唑仑对健康成年大鼠和东莨菪碱大鼠脑内M受体的影响

    目的:观察预先腹腔注射咪达唑仑对健康成年大鼠和东莨菪碱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中胆碱能毒蕈碱样受体(M-R)的近期和远期影响.方法:(1)近期影响组3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n=9),咪达唑仑组(Mid,n=9),东莨菪碱组(Sco,n=10),咪达唑仑+东莨菪碱组(Mid+sco,n=10).第1,2,3天,Mid组和Mid+sco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咪达唑仑50 mg/kg,Con组和Sco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第4,5,6天,Sco组和Mid+sco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东莨菪碱0.8 mg/kg,Con组和Mid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远期影响组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n=9),咪达唑仑组(Mid,n=9),东莨菪碱组(Sco,n=9),咪达唑仑+东莨菪碱组(Mid+sco,n=9).第1,2,3天,Mid组和Mid+sco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咪达唑仑50 mg/kg,Con组和Sco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第10,11,12天,Sco组和Mid+sco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东莨菪碱0.8 mg/kg,Con组和Mid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3)给药完毕后急性处死大鼠,分离脑组织的皮层和海马,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M-R与[3H]QNB的特异性结合量.选择近期影响组大鼠的海马组织进行M-R受体饱和实验,用Scatchard曲线分析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Kd)和大结合容量(Bmax)的变化.结果:(1)近期影响组海马M-R与[3H]QNB特异性结合量Con组高于Mid组、Sco组和Mid+Sco组(均P<0.01);Mid组高于Sco组(P<0.05)和Mid+sco组(P<0.01);Sco组高于Mid+sco组(P<0.05).皮层M-R与[3H]QNB特异性结合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d组、Sco组海马M-R Kd值高于Con组和Mid+sco组(P<0.01);Con组Bmax值高于Mid组(P<0.05)、Sco组和Mid+sco组(均P<0.01),Mid组高于Sco组和Mid+sco组(均P<0.01),Sco组高于Mid+sco组(P<0.05).(2)远期影响组:Con组、Mid组海马M-R与[3H]QNB特异性结合量高于Sco组和Mid+sco组(均P<0.01).各组间皮层M-R与[3H]QNB特异性结合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先腹腔注射50 mg/kg咪达唑仑连续3 d对皮层M-R没有影响,可在短时期内降低健康成年大鼠和东莨菪碱大鼠海马M-R与[3H]QNB的特异性结合量与海马M-R密度和亲和力发生改变有关,对健康成年大鼠和东莨菪碱大鼠海马M-R与[3H]QNB的特异性结合量无长期影响.

    作者:张捷;吴新民;左萍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四硫化四砷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凋亡的机制

    目的:研究四硫化四砷在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cDNA微矩阵技术检测四硫化四砷作用前后NB4细胞基因表达图谱.筛选出有差异表达的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类基因,合成相应的引物,用RT-PCR方法检测口服四硫化四砷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缓解前后外周血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类基因的表达,分析四硫化四砷诱导早幼粒细胞凋亡的途径.结果:通过基因微矩阵技术分析发现,四硫化四砷作用NB4细胞有差异表达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类基因包括编码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基因(Apaf1),比值为2.910;编码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NAS-2基因,比值为0.420.RT-PCR检测口服四硫化四砷APL患者缓解前后外周血Apaf1比值2.33,caspase-9比值3.21,PNAS-2比值0.99.结论:四硫化四砷对NB4细胞的细胞凋亡效应主要涉及两个基因表达的改变:细胞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Apaf1)基因的表达上调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NAS-2基因表达的下调.APL患者PNAS-2基因表达没有明显的改变,可能与使用其他药物的影响有关.Apaf1和caspase-9表达相应的增高提示,四硫化四砷诱导APL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以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为主的活化途径,而不是通过死亡受体途径.

    作者:滕智平;张萍;主鸿鹄;郝红缨;秦效英;郝乐;徐红;陆道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糖对足细胞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的调节

    目的:研究长期高糖对体外培养的足细胞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其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的影响以及可能涉及的信号途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小鼠肾小球足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Western印迹分析技术,检测高糖刺激不同时间对足细胞表达CTGF蛋白的影响.观察高糖对丝裂素激活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途径活化的影响以及MAPKS信号途径在高糖调节足细胞表达CTGF中的作用,同时检测高糖对足细胞CTGF的受体LRP蛋白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足细胞表达基础水平的CTGF蛋白,高糖刺激2天后足细胞表达CTGF水平开始升高,第4天达高峰,第6天下降,第8天降至对照组水平.正常糖和甘露醇组CTGF蛋白没有明显变化.高糖可以激活足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于刺激30 min时ERK1/2即开始活化,6 h达高峰,持续至24h,48 h接近基础水平.正常糖和甘露醇在各个时间点均不活化ERK1/2.应用ERK1/2活化特异抑制剂PD98059可以消减高糖刺激CTGF表达增加的效应.在各个时间点,长期高糖环境对足细胞CTGF的受体LRP蛋白没有明显作用.结论:短期(2~4 d)高糖通过活化ERK1/2信号通路刺激足细胞CTGF的表达,高糖继续培养(6~8 d)对足细胞内的CTGF蛋白表达水平没有影响.长期高糖环境对足细胞上CTGF的受体LRP蛋白的表达无影响.

    作者:李永强;肖跃飞;黄海长;李惊子;袁维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将异体阔筋膜细胞外基质用于肾修补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异体阔筋膜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作为肾修补材料的效果.方法:12只犬随机分为术后第1,2周及术后第1,2,4,8个月6组,每组2只.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段行血、尿常规,血肌酐、尿素氮及电解质检查,并做血清肾素测定.处死动物前分别测定左、右肾的肌酐清除率,处死动物后切取两侧肾分别称重并于修补局部取材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补片覆盖缝合后创面均迅速止血,实验犬在术后均存活,无近远期并发症.术后各时段ECM补片与周围组织均无明显粘连,且补片大小形状无明显改变,无皱缩现象.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段血、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及血清肾素均无明显变化.补片置入后各时期均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宿主细胞的长入,补片逐渐变薄形成了接近正常的肾包膜结构.补片下方的肾皮质在术后各时期均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异体阔筋膜细胞外基质为理想的肾修补材料.

    作者:黄广林;王晓峰;刘流;李贵忠;王建伟;满立波;胡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束缚应激大鼠血小板及血管内膜的L-精氨酸/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通路下调

    目的:观察束缚应激对大鼠血管内膜及血小板L-精氨酸(L-Arg)/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一氧化氮(NO)通路的影响及其相互联系,探讨血管应激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大鼠束缚-浸水(water im-mersion restraint,WIR)应激7 h,以胃溃疡指数作为机体应激损伤的的标识,采用Greiss法测定离体血管内膜及血小板孵育生成的亚硝酸盐(NO2-)含量;以同位素示踪法检测其NOS活性及L-Arg转运.结果:WIR应激大鼠呈现典型应激性胃溃疡,主动脉血管内膜及血小板NO2-生成分别较对照组低46%和57%(均P<0.01),且Pe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变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r2=0.9835,P<0.01).与对照组比较,WIR大鼠血小板NOS酶催化效率显著降低,Km值增加18%,大酶促反应速率(Vmax)降低44%(均P<0.01);血管内膜NOS活性亦显著降低(-50%,P<0.01),血小板和血管内膜NOS活性呈正相关变化(r2=0.9726,P<0.01).WIR组大鼠血小板L-Arg的跨膜转运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抑制,转运的Vmax值低32%,Km值高37%(P<0.01).血管内膜L-Arg转运较对照组降低27%,两者呈明显正相关(r2=0.9887,P<0.01).结论:WIR应激下调血管内膜和血小板的L-Arg/NOS/NO通路,血管内膜和血小板L-Arg/NOS/NO通路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检测血小板L-Arg/NOS/NO通路的变化可能反映应激状态下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

    作者:崔玉英;唐朝枢;耿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模型CD4+CD25+和CD8+CD28-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

    目的:比较CD8+CD28-,CD4+CD25+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及其亚群表型在大鼠自发免疫耐受形成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在肝移植免疫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1)建立雄性Brown Norway近交系大鼠(简称BN)到Lewis近交系大鼠(简称LEW)原位肝移植免疫耐受模型(存活>120 d),取同周龄LEW大鼠作为对照组,应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及脾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CD28-,CD4+CD25+T细胞亚群比例;(2)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方法,通过间接法阴性分选和直接法阳性分选两步分离纯化CD8+CD28-,CD4+CD25+T细胞,并对其亚型表型进行检测,比较它们在移植耐受前后的差别.结果:(1)耐受组大鼠外周血及脾单个核细胞中CD8+CD28-,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同对照组比较:CD8+CD28-T细胞增高,外周血为(30.2±5.8)%比(16.4±6.1)%,脾为(23.7±7.2)%比(13.4±5.5)%,P<0.01;CD4+CD25+T细胞无明显差别,外周血为(9.9±3.5)%比(10.4±4.2)%,脾为(15.1±3.7)%比(14.7±4.6)%,P>0.05.(2)CD8+CD28-,CD4+CD25+T细胞的亚型表型检测,①CD8+CD28-T细胞:耐受组为CD152(CTL-4)-,CD11b+,CD25-,CD45RO+;对照组为CD152(CTL-4)-,CD11b+,CD25-,CD45RO部分表达(76%);②CD4+CD25+T细胞:耐受组为CD152(CTL-4)+,CD11b+,CD28+,CD45 RO+;对照组为CD152(CTL-4)+,CD11b+,CD28+,CD45 RO+.结论:CD8+CD28-Treg细胞在耐受组大鼠外周血及脾单个核细胞中的比例明显增高,而CD4+CD25+Treg细胞则无明显改变,提示CD8+CD28-Treg细胞在大鼠肝移植自发耐受的形成中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CD152(CTL-4)在两种Treg细胞表达差别可能是引起它们作用及表现不同的重要原因;黏附分子CD11b可能同两种Treg细胞的功能均密切相关;CD8+CD28-Treg细胞包含着不同亚群,而CD45RO表达的增加可能同CD8+CD28-Treg细胞发挥抑制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尤鹏;刘玉兰;陈国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治疗性协同给药抑制裸鼠脑胶质瘤的增生浸润

    目的:观察持续低剂量抗肿瘤细胞和抗血管增生单独或协同治疗性给药对裸鼠U251MG脑胶质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浓度为107个/mL的U251MG脑胶质瘤细胞悬液(95%以上成活率),接种至4周龄雄性裸鼠脑白质内.接种第20天开始给药,2次/周,将裸鼠分4大组,吲哚美辛口服给药组;榄香烯腹腔注射给药组;吲哚美辛和榄香烯低剂量协同用药组;对照组(含肿瘤对照和空白对照两组).接种瘤细胞后40 d和50 d时,断椎处死裸鼠,脑标本石蜡切片,3 μm厚,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等染色.结果:肿瘤对照组:接种后40 d裸鼠脑内大量胶质瘤细胞出现,并有多个微血管;50 d裸鼠脑内大量胶质瘤细胞伴随微血管串向脑白质深部浸润.协同用药组:40 d裸鼠脑内仍可见胶质瘤细胞,部分细胞发生凋亡;50 d脑内未见明显肿瘤细胞,大量细胞发生凋亡.4组裸鼠肿瘤平均体积:接种40d为(29.8±39.1)mm3,50 d为(78.4±125.9)m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结论:联合用药虽能抑制肿瘤增生、浸润发展,延长载瘤鼠的存活期,但不能完全消除肿瘤.

    作者:孙建军;王振宇;刘彬;钟延丰;杜娟;陈英玉;马长城;陈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HIC-5/ARA55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局部黏着蛋白HIC-5/ARA55与大肠癌分化和转移的关系,以及对大肠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组织HIC-5/ARA55 mRNA的表达,用Western-blot检测42例大肠癌组织蛋白水平的表达.用PCDNA4A-HIC-5/ARA55转染大肠癌Lovo细胞构建稳定转染细胞系,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HIC-5/ARA55对大肠癌Lovo细胞系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HIC-5/ARA55对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影响,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HIC-5/ARA55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大肠癌组织中HIC-5/ARA55在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织(P<0.05),HIC-5/ARA55可以促进大肠癌细胞的凋亡,使凋亡促进蛋白Bax表达升高,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降低.HIC-5/ARA55可以抑制大肠癌细胞的生长.结论:HIC-5/ARA55可能是一种具有肿瘤抑制作用的蛋白质,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降低,可以抑制大肠癌细胞生长,促进大肠癌细胞凋亡.

    作者:崔巍;汪欣;刘玉村;万远廉;郭宏杰;朱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评价

    目的:评价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病情的评估标准.方法:以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473例CAP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前瞻性研究,应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患者的随访结果,评价指南中建议住院的各项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按我国CAP病情评估标准,重症肺炎病死率为28.9%,符合住院标准患者为1.9%,不符合住院标准患者为0;(2)脾切除术后状态、胸片出现空洞等因素没有出现或出现几率极低;(3)年龄>65岁、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13项危险因素在存活患者与非存活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7项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另外,统计结果还显示合并肿瘤也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CAP指南的病情评估标准能准确判断患者的不同风险;指南需要在循证医学指导下不断完善并推广实施.

    作者:薛晓艳;高占成;朱继红;徐钰;李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白细胞介素-17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内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加入IL-17、热灭活IL-17(X-IL-17)和地塞米松,并设立对照组.通过形态学观察和DNA片段化的检测分析凋亡情况;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Bax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中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呈现出凋亡极具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随时间延长,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呈上升趋势,0 h为(1.54±0.08)%,12 h为(11.48±1.80)%(与0 h比较,P<0.05),24 h为(34.19±1.92)%(与0 h比较,P<0.01).在50μg/L质量浓度时IL-17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0,12,24h的AI分别为(1.43±0.17)%(与对照组0 h比较,P>0.05),(20.47±6.22)%(与对照组12 h比较,P<0.01)和(40.74±3.48)%(与对照组24 h比较,P<0.05);而IL-17在质量浓度为5μg/L和0.5μg/L浓度时可抑制凋亡,24 h的AI分别为(14.24±4.26)%和(19.86±4.39)%,与对照组24 h比较,P均<0.01.50μg/L X-IL-17组24h的AI为(33.22±1.61)%(与对照组24h比较,P>0.05).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同时伴有DNA的片段化.免疫化学染色显示同期中性粒细胞Bax蛋白表达量与AI呈强正相关(r=0.932,P<0.01).结论:体外IL-17对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有调节作用,在较高浓度下加速凋亡,在较低浓度下延缓凋亡.IL-17对Bax蛋白表达的调控可能是其内在机制之一.

    作者:张志刚;何权瀛;刘新民;汤秀英;陈路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类新基因RNF122的克隆、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目的:克隆了一个未知功能的人类新基因RNF122,分析了它的表达谱和细胞定位,为其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利用Refseq数据库的序列资料,从人混合组织文库中通过PCR和DNA测序克隆了全长的RNF12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RNF122的结构特性.用Northern blot,RT-PCR等方法研究了RNF122在正常组织、肿瘤组织、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分析了它在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获得RNF122全长编码区序列,并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RNF122编码的蛋白中有一个典型的RING结构域.Northern blot和RT-PCR证明RNF122在多种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都有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提示RNF122编码蛋白在细胞中定位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结论:RNF122是一个新的编码含有RING结构域的新基因,它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和细胞系,它编码的蛋白产物定位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中,其可能参与了细胞内蛋白的降解过程.

    作者:汪立;石太平;王兰;于传飞;曾令娥;王京;王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白念珠菌人工诱导耐药株唑靶酶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Ⅰ功能区的序列分析

    目的:研究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14-DM)DNA序列中三磷酸鸟苷(GTP)环水解酶Ⅰ功能区域基因突变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体外采用氟康唑结合阿苯达唑进行人工耐药性诱导1株白念珠菌标准菌株和2株临床分离对氟康唑敏感株,将获得的3株人工诱导耐药白念菌株和另外2株临床分离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念菌株,通过PCR扩增目的片段,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分析诱导前后基因序列碱基变化.结果:经体外人工耐药性诱导后,标准白念珠菌菌株和临床分离敏感白念珠菌菌株GTP环水解酶Ⅰ功能区域多处碱基突变,部分碱基变化引起了氨基酸的改变,与临床分离耐药白念珠菌在碱基变化及其导致的编码氨基酸变化相似.结论:14-DM GTP环水解酶Ⅰ功能区域基因突变与白念珠菌的耐药性有相关性.

    作者:邓旭亮;张新成;张锋;李若瑜;陆慧君;贺文琦;刘立国;范彬;胡晓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肠易激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评价粪便钙卫蛋白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确诊前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240例,包括IBS组60例,大肠癌组60例,慢性炎症组60例,正常对照组60例,在结肠镜检查一周内或手术前一周内留取5 g粪便用于钙卫蛋白测定,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同时进行粪便隐血测验(FOBT),收集医院实验室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结果:IBS组粪便钙卫蛋白中位数为12.21 mg/kg,正常对照组为15.36 mg/k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粪便钙卫蛋白中位数为159.00mg/kg,慢性炎症组为466.00mg/kg,IBS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与大肠癌组、慢性炎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慢性炎症组高,大肠癌组居中,IBS组和正常对照组较低.当以粪便钙卫蛋白大于50 mg/kg为界定值时,大肠癌组的阳性率为85%,慢性炎症组阳性率91.7%,IBS组阳性率10.0%,正常对照组阳性率5.0%;粪便钙卫蛋白检测阳性率高于FOBT,ESR和CRP的检测结果.结论:粪便钙卫蛋白在IBS鉴别诊断中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FOBT,CRP和ESR检测,简便、经济、无创,可以弥补有创检查痛苦、昂贵、不能随时复查的不足,作为IBS确诊前排除有症状的慢性器质性肠病的筛查指标,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李晓光;吕愈敏;顾芳;杨雪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术前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e,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和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子宫内膜癌病例术前一周内进行MRI检查及分期,并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比较.结果:MRI诊断共有5例与手术病理分期不符,正确率为84.85%(28/33).MRI对于区分Ⅰ a、Ⅰ b、Ⅰc期的诊断正确率为84.62%(22/26),鉴别深肌层浸润(Ⅰ c期)和表浅侵润(Ⅰ a+Ⅰ b期)的诊断正确率为96.15%(25/26),MRI提示病变累及宫颈者3例,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结论:MRI对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侵犯子宫肌层的程度和准确分期方面具有很高价值.

    作者:朱丽荣;张岩;王宵英;廖秦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阻断电压依赖性钾通道1.3对人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人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分化过程中,电压依赖性钾通道1.3(voltage-dependent potassium channel 1.3,Kv1.3)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黏附法,从男性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经5 d培养后分化为巨噬细胞.在建立人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action,RT-PCR)及Western blot,研究Kv1.3通道的表达,并观察其特异性阻断剂--rMargatoxin对摄取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巨噬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影响.结果:将巨噬细胞同30 mg/L OxLDL于37℃孵育60 h后,细胞体积增大,并有许多红色的脂质颗粒沉积于细胞质内,细胞内的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及胆固醇酯(CE)的含量均显著增加,CE/TC从(14.4±6.8)%提高到(57.9±3.5)%(n=7,P<0.05);而Kv1.3通道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改变.0.1 nmol/L和10 nmol/L的rMargatoxin能显著减少巨噬细胞内TC、FC及CE的含量,CE/TC分别降至(42.8±11.6)%和(22.6±8.0)%(n=7,P<O.05),细胞内沉积的红色脂质颗粒也明显减少.结论:人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分化过程中,Kv1.3通道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特异性阻断Kv1.3能防止泡沫细胞形成.

    作者:雷新军;马爱群;席雨涛;张葳;姚艳;杜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肝X受体介导肾小球系膜细胞胆固醇外流

    目的:探讨肝X受体在肾系膜细胞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肝X受体两种亚型的表达运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印迹实验方法证实.ATP结合盒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ABC)A1和G1的表达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及转染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研究.胆固醇的外流量用[3H]标记胆固醇方法测量.结果:肝X受体两种亚型在肾、肾小球、系膜细胞中均有表达.肝X受体人工合成配体TO901317处理系膜细胞后,不仅ABCA1表达上调,而且ABCG1的表达也增高,并导致游离胆固醇外流增加.结论:在小鼠肾系膜细胞中存在肝X受体两种亚型的表达,肝X受体能够通过上调ABCA1和ABCG1的表达,增加系膜细胞中游离胆固醇的外流,减轻脂质负荷和细胞损伤.

    作者:于波;吴静;张晓燕;陈丽红;杨光锐;魏明芬;邢昌赢;管又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一种牙尖交错位上下颌模型的扫描方法

    目的:获取牙尖交错位关系的上、下颌模型三维数据,并在计算机中重建牙尖交错位三维模型.方法:使用国产D.02-L-3D SCANNER扫描仪,设计一种扫描对颌模型的特定装置以获取上、下颌模型的三维数据,并在Surfacer软件中重建上、下颌三维模型.结果:成功获得分辨率高、牙体解剖形态清晰的牙尖交错位上、下颌模型的三维图形.结论:这是一种准确、简单、高效、可行的牙尖交错位模型的扫描方法,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

    作者:王勇;赵一姣;吕培军;李忠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医务人员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医务人员在医院内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有关影响因素,以探讨罹患SARS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并为今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3家发生SARS院内感染的综合性医院,用调查问卷形式收集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调查因素逐一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其对SARS发病是否有显著意义,并根据OR值确定其为保护因素或危险因素.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统计,综合分析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的作用,确定哪些因素作用更为重要,即是具有独立作用的保护因素或危险因素.结果:在56个调查因素中,有22个因素与医务人员感染SARS有显著关联.其中,对SARS感染有保护作用的因素有19个,危险因素有3个.对上述22个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因素中,穿两层防护服(OR=0.053)、接受过防护知识培训(OR=0.072)、戴手套(OR=0.102)、用碘伏擦拭或浸泡进行手消毒(OR=0.231)和办公区通风良好(OR=0.32)是独立的有显著作用的保护因素;参加气管插管操作(OR=30.793)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危医务人员实施严格的防护和消毒措施是避免感染的关键环节,同时及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提供有效的通风环境是避免感染SARS的重要因素.

    作者:裴立英;高占成;杨震;魏东光;王世鑫;吉健民;姜保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栓塞剂作用下肝微循环荧光显微成像及相关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对于研究栓塞剂作用下以肝窦为中心的肝微循环的应用价值,总结荧光显微成像下经肝固有动脉超选灌注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应用10只Sprague-Dawley大鼠,开腹后,将微导管逆行置于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odenal artery,GDA),导管开口朝向肝固有动脉的方向,制成肝固有动脉超选灌注动物模型.经微导管分别注入0.02%,0.1%,0.5%,1%(质量分数)荧光素钠0.1 mL后,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肝内微循环的显影情况,评价显影清晰度.经微导管分别注入栓塞剂后(碘油、直径40 μm的可降解淀粉微球),观察其引发的微循环变化能否被荧光显微成像显示.结果:10只Sprague-Dawley大鼠中,8只成功制成肝固有动脉超选灌注动物模型.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该动物模型肝内微循环的情况,0.1%(质量分数)的荧光素钠为佳显影浓度.由栓塞剂引发的直接、间接现象均可为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所发现.结论:荧光显微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肝内微循环结构,对于活体状态下肝微循环的形态学研究及栓塞剂的研发有高度的应用价值.适用于该技术的经肝固有动脉超选灌注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作者:王健;邹英华;佟小强;吕永兴;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鉴定乙型肝炎病毒的3种组织学染色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鉴定乙型肝炎(乙肝)的3种组织学染色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分别取乙肝患者肝组织、丙型肝炎(丙肝)患者肝组织、正常肝组织及丙肝病毒、乙肝病毒重叠感染患者肝组织,用10%(体积分数)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4μm),分别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改良地衣红染色、维多利亚蓝染色.结果:3种染色在6例乙肝病毒感染肝组织中均呈强阳性,在3例丙肝病毒、乙肝病毒共同感染的肝组织中呈弱阳性,在3例丙肝病毒感染肝组织中呈阴性,在3例正常肝组织中呈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呈灶状分布,胞浆中可见深褐色团块或颗粒.改良地衣红染色:阳性细胞呈灶状分布,胞浆中可见暗红色团块或颗粒.维多利亚蓝染色:阳性细胞呈灶状分布,胞浆中可见蓝色团块或颗粒.结论: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免疫组化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成本高;特殊染色方法溶液配制复杂、繁琐,且敏感性、特异性不如免疫组化的方法,但成本低.

    作者:杜娟;韩智慧;裴斐;郑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类风湿性软脑膜炎一例报告

    类风湿性脑膜炎(rheumatoid meningitis,RM)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一种少见并发症.RA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为肥厚性硬脑膜炎、软脑膜炎、类风湿结节及血管炎.

    作者:郑日亮;吕鹤;张巍;俞敏萱;袁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内源性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的生理作用研究进展

    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是全球性的常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但是,正常人体内含硫氨基酸的代谢也产生SO2.L-半胱氨酸是体内主要的含硫氨基酸,其在体内代谢可产生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和SO2.

    作者:杜淑旭;杜军保;唐朝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核医学肿瘤乏氧显像的进展

    乏氧是实体肿瘤普遍存在的现象,可降低放疗及化疗的治疗效果.一些有创的肿瘤乏氧的检测方法(如氧电极法)可以用于肿瘤乏氧的检测并预测疗效,但这些方法由于技术复杂、繁琐且重复性差而无法在临床常规使用[1].核医学乏氧显像利用可以选择性滞留在乏氧组织中的显像剂,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无创性地探测肿瘤乏氧组织,并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从而进行鉴别诊断、评价预后及指导治疗,已成为近几年生物医学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2].

    作者:陈刚;王荣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苯骈噁嗪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谱学规律

    苯骈噁嗪酮(benzoxazinone)属生物碱类化合物,通常存在于单子叶植物(如爵床科、毛茛科和玄参科)与双子叶植物(如禾本科)中,具有抗炎、止痛、解热、抗惊厥、催眠、松弛肌肉、杀利什曼原虫和抗真菌等活性[1,2].在我们对爵床科老鼠簕属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共分离得到5个苯骈噁嗪酮类化合物.通过对这些苯骈噁嗪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并结合文献中其它科属植物中所得到的苯骈噁嗪酮类化合物的报道,我们对这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谱学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作者:霍长虹;梁鸿;林文翰;赵玉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罕见胸前肌变异一例

    男性尸体,年龄约65岁左右,身长175 cm,死因不详.在正常局部解剖教学过程中发现左侧胸大肌近胸骨部的表面附着扁平状肌肉一块,因此类变异情况十分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威楠;张春生;刘胜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气体信号分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

    肺动脉高压是临床众多心肺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重要的病理过程,决定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肺动脉高压又是复杂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气体分子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以其特有的可连续产生、传播迅速、效应广泛等特点对肺循环的作用与其他器官相比更具有特殊意义,并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从而开创了气体信号分子这一崭新研究领域.一直被称为有毒废气的硫化氢(H2S)可在机体内源性生成,本课题组研究了H2S在心血管系统的合成与分布、心血管生理学以及病理生理学意义,提出内源性H2S是心血管功能调节的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并揭示其对心血管疾病发病具有普遍性调节作用.通过对这3种气体信号分子在低氧性和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中的变化规律、作用环节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气体信号分子体系异常是这两种肺动脉高压发病中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外源性给予气体信号分子可以缓解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其作用机制包括舒张血管、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失衡、通过抑制胶原蛋白过度合成、促进胶原蛋白降解环节抑制肺动脉胶原蛋白的异常堆积,进而揭示了气体信号分子在肺动脉高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王燕飞;金红芳;唐朝枢;杜军保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