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0年代起,应用乙双吗啉类药物治疗银屑病发生血液系统异常,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的临床和实验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就我院近几年收治的7例银屑病患者患急性白血病M3的临床表现、血液学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作一简要汇总,并就其临床及生物学意义作一简要分析.
作者:孙秀丽;方美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维生素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释放的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8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人进行血清维生素C和血浆NO、ET-1水平进行测定,测定血浆维生素C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NO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ET-1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线性相关分析表明血浆患者血浆维生素C水平与NO水平、ET-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8,-0.61,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浆维生素C水平降低,NO、ET-1水平升高,且随肝功能损伤加重血浆维生素C水平降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加重.
作者:孙长宇;余祖江;安敬军;江河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阿托品是目前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有效的对抗剂之一,用量愈来愈大,常常导致阿托品中毒,其发生率为40%~60%[1].因此,阿托品化与阿托品中毒的识别对于成功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至关重要而又比较困难,本文根据我院采用阿托品化分级观察的方法,指导阿托品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庆山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cquired amegakaryocy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AATP)是一种不常见的以骨髓巨核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以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初诊时大多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PT),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故将1984年1月~2002年12月,我们所治疗的15例患者做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黄锦雄;覃凌;韦夙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可浸润全身各个脏器组织,消化道浸润亦占一定比例.据国外文献报告,白血病的胃肠道损害发生率高达62.1%,中山医科大学通过155例白血病病人尸检,发现胃肠道浸润者在50%以上,病变可波及全消化道[1~3].
作者:陈淑霞;梅舜喜;李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定量检测初发AL患者48例,复发AL患者18例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及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结果初发和复发AL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缓解AL组(P<0.01).初发和复发AL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初发AL患者血清VEGF含量与外周血幼稚细胞和骨髓原始细胞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VEGF水平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和疾病状态.检测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AL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袁宇宁;张星星;朱绮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评估甲氨蝶呤(MTX)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并选用异环磷酰胺(IFO)作为对照.MTX组予MTX 10 mg/周,肌注,IFO组予IFO 1.0 g,2次/周,4周后改为每2周1次,静注.两组均联用激素.观察指标包括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DAI)、尿蛋白、血肌酐、C3、ANA、抗ds-DNA等及感染、白细胞减少、闭经等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6个月时,除血清白蛋白、ANA外,两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MTX组尿蛋白减少无显著性(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TX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IFO组(P<0.05).结论 MTX可作为治疗SLE的有效药物,且卵巢毒性等不良反应少,对年轻女性有益.
作者:林顺平;林淑屏;石艳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乌司他丁又称尿抑制素,对在急性胰腺炎起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磷脂酶A2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仲启;付汉中;魏国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4000(PEG 4000)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OOC 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接受PEG 4000和乳果糖治疗,疗程4周并评估其疗效.总体疗效评估采用模拟视觉梯度的评分方法(100 mmVAS).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二组每周排便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大便性状、排便困难和直肠排空感均也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大便性状改善PEG 4000明显优于乳果糖(P<0.05).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比例治疗组大于对照组(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为75.0%和83.3%比51.5%和60.6%,P<0.05).PEG 4000组100 mmVAS评分为75.3,显著高于乳果糖组的54.8(P<0.05).结论聚乙二醇4000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安全有效.
作者:康文全;付剑云;赵成忠;刘伟茹;张岖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拉米夫定长期治疗的疗效及对停药后肝功能异常的对策探讨.方法口服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连服24个月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66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病毒学改变情况、停药后情况及对策探讨.结果 (1) 47例(71.2%)患者治疗后病情缓解稳定,生活质量改善;Child-Pugh积分下降;肝功能恢复正常或好转.(2) HBV DNA下降>103拷贝/ml;HBeAg阴转率达33.3%(15/45).(3)14例停药后,在3~6个月随访期间肝炎复发再次住院.停药后肝功能异常的治疗:3例用干扰素治疗1个月后出现黄疸,肝损害加重,立即停药保肝处理后缓解;11例患者未加任何抗病毒药物,经加强保肝、调节免疫等治疗后,肝功能得到改善.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伴有活动性病毒复制及肝炎时,长期拉米夫定治疗可改善肝功能,阻止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停拉米夫定后肝炎活动不宜应用干扰素治疗.
作者:钱智玲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SLE患者血清中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蛋白(L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42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Ⅳ.C及LN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SLE患者血清Ⅳ.C、L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患者血清Ⅳ.C、LN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P<0.05).结论血清Ⅳ.C、LN可能参与SLE的发病过程,并可作为SLE疾病活动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吴国琳;韩咏梅;李天一;范永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奈西雅(nasea,盐酸雷莫司琼)注射剂是新一代强力高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存在于消化道黏膜内传入迷走神经末梢的5-HT3受体,预防和治疗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近2年来,我科应用奈西雅预防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殷柳;刘基巍;赵翌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幼年与成人斯蒂尔病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3例幼年型斯蒂尔病(JOSD)与52例成人斯蒂尔病(AOS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关节症状、皮疹、白细胞及血沉增高发生率高,是幼年型与成人型斯蒂尔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JOSD组咽痛37.2%、肌痛32.6%、脾肿大46.5%;AOSD组咽痛61.5%、肌痛57.8%、脾肿大70.1%; AOSD组高于JOSD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JOSD与AOSD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掌握其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治.
作者:石颜军;范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随着内镜的普及,目前其已成为上消化道疾病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胃镜检查为创伤性检查,检查过程可出现一些不良并发症如穿孔、黏膜损伤、出血、心律失常、低氧血症等,其常见的为黏膜损伤出血,但为严重的为心肺并发症,有致心脏猝死及呼吸衰竭死亡的报道[1,2].
作者:周长宏;李清华;战淑慧;黎霞;于小林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病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经活性维生素D3治疗后,其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方法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经活性维生素D3治疗纠正继发性甲旁亢前后Hb、Hct、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的变化.结果 20例病人经活性维生素D3治疗后,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素(iPTH)由(532.50±308.31) μg/ml下降至(135.00±80.62) μg/ml,Hb由(90.45±13.45) g/L上升至(101.35±14.93) g/L,Hct由(29.480±4.363)%上升至(32.530±4.441)%,EPO用量由(5 612.50±2 560.42) IU/周下降至(4 625.00±2 799.79) IU/周 .上述所有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继发性甲旁亢的纠正,肾性贫血得到改善,EPO用量减少,证明继发性甲旁亢是影响EPO 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金其庄;甄国华;王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属较少见病例.其细胞往往呈多态性的大细胞或组织细胞样表现,常表达CD30抗原[1].1999-2003年,我科共收住4例ALCL患者,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常春康;杨梅如;苏基滢;李晓;浦权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随着血球分析仪的改进,本院自1998年开展了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参数的测定,现将本院开展血小板参数测定至今7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和50例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t)、MPV、PCT及PDW报告如下.
作者:金栗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反流性食管炎有无合并消化性溃疡病例的分析,探讨消化性溃疡(PU)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9年间胃镜诊断的756例原发性RE,分为两组,一组合并消化性溃疡(RE+PU)69例,另一组未合并消化性溃疡687例(RE-PU),对两组胃窦黏膜(756例)和食管下段黏膜(174例)的组织学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RE按中国烟台试行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RE+PU组患者的平均年龄(46.33±13.14)岁,显著较RE-PU组(42.90±13.68)岁为高(P<0.05).RE+PU组患者Ⅱ、Ⅲ级RE 25例(25/69,36.23%),与RE-PU组(124/687,18.05%)比较差异显著(P<0.01).RE+PU组的胃窦黏膜Hp阳性率(70.59%)也较RE-PU组(43.62%)为高(P<0.01).RE+PU组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为26.92%,较RE-PU组(10.81%)显著为高(P<0.05).此外,174例Ⅰ、Ⅱ、Ⅲ级RE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分别为0、8.57%、39.53%,三者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年龄较大,胃窦黏膜Hp阳性率较高,食管下段黏膜病变程度较重,其原因可能与食管远端Hp感染有一定关联.
作者:陈龙根;董来华;葛建荣;张黎;马君红;茅育蕾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疾病,其功能异常的表现可有多方面,动力异常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动力异常可表现为结肠动力异常、小肠动力异常、其他消化道动力异常,甚至消化道外动力异常.
作者:王巧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欲延缓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进展必须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营养治疗.糖尿病病人需控制碳水化合物入量,伴高脂血症时需进低脂饮食,出现DN后又要限制饮食蛋白质,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病人总热量需要,防止营养不良,所以DN病人的饮食治疗比较困难.本文将着重讨论DN病人的低蛋白饮食(low protein diet, LPD)治疗.
作者:谌贻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近十年来糖尿病肾病(DN)所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在我国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绝大部分需要接受肾脏替代治疗(CRRT).这类病人无论从疾病所涉及的范围和程度,还是原发病进展的速度均与非糖尿病性肾病明显不同.突出表现在DN所合并的夹杂症较多,随时能危及生命,如心肌梗死(心梗)、充血性心衰、猝死、脑卒中等.
作者:俞雨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常见的是胰岛素依赖型(IDDM)或糖尿病1型和胰岛素非依赖型(NIDDM)或糖尿病2型.除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外,尚可出现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异常.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多系统损伤,如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
作者:邹万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987年 Mongensen建议将1型糖尿病所致肾损害分为5期,约每5年进展一期,该分期法现已被临床广泛使用.尔后,人们认识到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临床及病理过程也与此相似,只不过2型糖尿病病人肾损害进展比1型快(约每3~4年进展一期),这可能与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肾脏已有退行性变,且病前多有胰岛素抵抗,病人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这些因素也同时损伤肾脏.现将糖尿病肾损害5个分期的表现简述如下.
作者:程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糖尿病(DM)是由不同病因与发病机制引起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致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而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肾病(DN)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重要的合并症之一,糖尿病演变几年后,几乎均有肾脏受累,从肾小球、肾血管到肾间质,是终末期肾衰的重要原因.
作者:陈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放射土壤杆菌(A.radiobacter)主要存在于土壤,偶自人类的血液、尿液及伤口分泌物分离到.我院从1例尿道感染患者的尿道口分泌物中连续2次分离出放射土壤杆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华建江;姜健;吴雄君;刘镇平;童明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例1,男,26岁.因皮肤巩膜黄染十余年,加重3个月于2000年10月10日入院.患者从七八岁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轻时重,尿黄,偶有乏力,多次查血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及肝炎血清标志物正常.既往有肺结核2年,已治愈.否认家族史.
作者:耿为民;陈玉亮;王远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利福平作为抗结核的常用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其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还可出现药疹、皮疹及严重肝功能损害,但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少见,现将1例利福平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AIN)、肾功能衰竭的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新利;张红霞;郝伟;蔺枢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