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4年7期文献
  •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2002年9月~2003年8月住院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100例,按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对比观察其X光照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X光照时间分别为:(5.86±3.74) min和(5.63±3.64) min(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35±11.62) min和(20.87±11.30) min(P>0.05),成功率分别为97.8%和98.2%(P>0.05),血管并发症分别为4.35%和12.96%(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陈万强;薛成相;张红宾;吕安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临床表现及分析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出现的特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48例AMI患者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TIMI血流3级,其中26例为溶栓治疗后和22例为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患者.结果再灌注后有38例(79%)出现一过性低血压; 有40例(83%)患者出现心律失常;43 例(90%)患者胸痛迅速缓解,同时有8 例(12%)患者在再灌注后胸痛突然加重;9例(18%)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 结论血管再通过程中病人可出现一过性胸痛加重;一过性低血压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ST段反常性抬高可能是心肌再灌注的指标;由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溶栓后持续心电监护甚为重要.

    作者:王晓丽;李树青;陶贵周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卡维地洛与非洛地平及氯沙坦在高血压伴焦虑患者中疗效比较

    目的了解卡维地洛与非洛地平及氯沙坦在高血压伴焦虑患者中的降血压疗效与抗焦虑疗效.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经导入期安慰剂治疗舒张压95~115 mmHg及收缩压<180 mmHg, 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45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均在不同治疗期分别给予卡维地洛、非洛地平及氯沙坦治疗4周,观察血压及BAI评分的变化.结果总共入选35例,在卡维地洛、非洛地平和氯沙坦三个组中,卡维地洛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压作用比其他两组较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BAI评分的正面影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轻、中度高血压伴焦虑患者,应用卡维地洛的降血压和减轻焦虑效果较非洛地平和氯沙坦更好.

    作者:林钟文;吴盛标;黄志昕;姜昕;陈科奇;陈焕展;周其玲;胡赤怡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的状态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30 min内处于活动或非活动状态对首次AMI的预后的关系.方法 247例患者根据其发病前30 min的状态分为活动组与非活动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平均年龄、并发症(泵功能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心肌酶峰值浓度和住院死亡率.结果小于50岁活动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非活动组,而大于70岁非活动组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活动组.非活动组的肌酸磷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峰值、泵功能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和住院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活动组(P<0.05),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也略高于活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发病前30 min内的状态与AMI病人的梗死面积、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有关.

    作者:刘兆进;王平正;韩恭祝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68例复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805例完全性缺血性卒中,有68例复发,其总复发率为8.5%(68/805),其中脑血栓形成的复发率为8.4%(62/740),脑栓塞为9.2%(6/65).69.0%的病例复发在原患侧,复发前后类型相同者占89.7%.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复发多为同卒中类型、同部位的复发,高血压、有TIA或脑梗死史、糖尿病可能为卒中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万鹏;房博;江明庆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前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已成为重要的主动脉疾病,其中A型AD患者误诊率和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可改善其预后.本文总结我院89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型AD患者的临床特征,筛选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刘启明;刘振江;周胜华;祁述善;沈向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综合心理治疗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影响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当今心血管内科的一项先进治疗技术,多数患者对此技术缺乏了解,常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情绪稳定与否,会干扰手术的顺利实施,影响手术效果.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并设置对照组进行了研究.

    作者:许志亮;刘建庄;李转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多普勒组织成像对高血压并代谢综合征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高血压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作比较,以了解其舒张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25例临床诊断为代谢综合征患者及19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3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心尖四腔观,选取二尖瓣环前叶交界处、二尖瓣环后叶交界处为取样点,测量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及Ea与Aa比值(Ea/Aa),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代谢综合征组、高血压组二尖瓣环Ea、Ea/Aa均显著下降,且代谢综合征组比高血压组降低更为明显,与血流多普勒检测相比,DTI对代谢综合征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检出更为敏感.结论 DTI技术可以及时检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在合并高血压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其舒张功能的减退更严重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

    作者:王军;林斌;章耀;王凯华;季晓君;黄旭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的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清钾浓度的变化的影响.方法 106例发病后12 h内入院的AMI病人(按服用β受体阻滞剂分组)和50例稳定性心绞痛病人作对照组,静脉血查血清钾、血糖、肌酐,并行心电监护记录心率、心律.结果 (1)单纯AMI组病人与对照组、卡维地洛组、β1受体阻滞剂组相比,血清钾浓度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卡维地洛组与β1受体阻滞剂组相比血清钾较高(P<0.05),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之间血肌酐差异无显著性.(3)直线相关分析,AMI组血钾与血糖、心率呈显著负相关,前者r=-0.14 (P=0.04),后者r=-0.19(P=0.01),其他各组相关系数r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一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有较好地防止AMI早期血钾降低的作用.

    作者:李宾公;曾秋棠;袁海;王红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急性脑血管病与昼夜节律

    近年研究已发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存在昼夜分布差异.本文报告251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的昼夜分布情况,旨在探讨其发病的昼夜节律.

    作者:高红华;孙静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确诊脑膜癌1例

    脑膜癌病系指大量癌细胞浸润软脑膜或脑脊髓腔的一种疾病[1].本病临床较为少见,其表现复杂多样.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脑膜癌的重要方法.近发现1例脑脊液中几乎全为肿瘤细胞,根据病理结果后诊断为贲门腺癌转移,比较少见,现报道如下并复习有关文献.

    作者:张秀琴;吕喜英;韩亚群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前后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分析

    目的观察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在症状限制运动试验和运动训练期后是否会增加心肌钙蛋白I(CTNI).方法 30例中度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Ⅱ~Ⅲ级,射血分数31.7%±9.3%)与10例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及10例无心力衰竭受试者进行对比观察,所有人均经历了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和单期运动训练(达大心率的80%以上,持续时间30 min),分别测定其基础CTNI值、症状限制性试验后和运动训练后1~5 h时的CTNI值.结果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后,中度心力衰竭患者CTNI值由(37±49) pg/ml增加到(73±59) pg/ml,其中6例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和2例轻度心力衰竭患者的CTNI值升高到100 pg/ml以上,但运动训练后则否.无心力衰竭的受试者无论是静息时或是运动后其CTNI值均较低(P<0.05).结论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在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后其CTNI值增加,其水平达到轻微的心肌损伤水平,这一现象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施竹;袁国会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血浆β-内啡肽与脑卒中昏迷程度的关系探讨

    目的研究脑卒中昏迷病人血浆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动态变化与昏迷程度的关系.方法将38例格拉斯哥-庇斯布赫昏迷分度表(Glasgow-Pittsburgh coma scale, G-Pcs)评分≤20分的急性脑卒中昏迷病人分为轻度昏迷组(21例)和重度昏迷组(17例),两组病人在入院当天及第3、5、10天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β-EP水平,同时以急性脑卒中非昏迷病人(非昏迷组,22例)作对照.结果急性脑卒中昏迷病人血浆β-EP水平明显高于非昏迷组(P<0.01).轻度昏迷组血浆β-EP水平第3天升高,第5天下降(P<0.05),第10天接近非昏迷组水平;重度昏迷组第5天仍升高(P<0.05),第10天下降(P<0.05);重度昏迷组在各个时点上血浆β-EP水平均高于轻度昏迷组(P<0.01);昏迷病人血浆β-EP水平与G-P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01,P<0.01).结论脑卒中昏迷病人血浆β-EP水平与昏迷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之一.

    作者:庄伟端;郑璇;吴育彬;郑俊忠;奚宝珊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压宁定治疗高血压急症疗效分析

    本研究的目的为观察压宁定对高血压急症的降压效果,并将其与传统降压药物硝普钠相比较,分析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江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研究

    目的应用多平面经食管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EE)潘生丁负荷试验,探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脉血流储备功能(CFR).方法应用TEE测定冠脉造影正常的AMI(A组)7例,轻度狭窄(B组)6例,重度狭窄(C组)10例和室性早搏(对照组)15例冠脉前降支血流频谱,以基础状态下(R)和潘生丁负荷后(D)冠脉舒张期大流速比值(D/R PDV)为CFR的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他三组基础状态时冠脉血流速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CFR明显降低,以C组为明显[(1.55±0.43):(3.43±0.62)cm/s,P<0.001],狭窄程度与D/R PDV高度相关(r=0.83,P<0.001);A组与B组比较,CFR减低程度一致[(2.19±0.36):(2.62±0.71)cm/s, P>0.05].结论 CFR反映了冠脉狭窄时冠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冠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CFR降低.

    作者:林斌;丁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扩张型心肌病病程中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变化的关系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与病程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病程2年以上病史仍存活的扩张型心肌病病人36例,先后两次收集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两次检查间隔(3.3±1.2)年,心功能无明显变化(NYHA分级Ⅱ~Ⅲ级),左房内径[(4.12±0.78) cm vs (4.86±0.95) cm,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6.95±1.24) cm vs (7.67±1.65) cm,P<0.05],左室收缩末内径[(5.14±1.65) cm vs (5.89±1.54) cm,P<0.05].心电图PR间期[(174±53) ms vs (195±80) ms,P<0.05],QRS间期[(103±42) ms vs (147±39) ms,P<0.05],P波宽度分别为(122±45) ms和(139±53) ms,P>0.05),V1~6QRS高度(150±94) mm vs (142±85) mm,P>0.05.结论随着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的扩大,可出现严重的传导障碍,不同程度地累及心房、房室传导系统和左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QRS间期加宽,可出现双峰P波及P波增宽.这些变化可反映左心电和机械的不同步而影响心脏收缩功能.

    作者:洪军;于勤;丁荣晶;刘少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冠心病患者血中炎性指标评价及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S)实质上是由细胞免疫所介导的慢性炎症反应,进而人们认识到炎症在冠心病(CH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测定CHD患者血中某些炎性指标,对于预测CHD的进展,尤其是帮助识别不稳定粥样斑块,从而采取措施防止其破裂,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马腾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脊髓结核瘤

    椎管内结核,主要由于结核杆菌侵犯脊髓及脊髓膜,引起感染性肉芽肿所致.尽管髓内及脊髓硬膜下结核瘤都是十分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但其在脊髓压迫症的鉴别诊断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脊髓内结核瘤(IMT)自Aberrombie于1828年[1,2]和Serre于1830年[3]分别率先报告以来,于1960年Lin等[4]复习文献105例IMT,并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迨至1990年Mac Donell收集文献148例[2].尽管本病在发达国家较为罕见,但在发展中国家仍不断有个案报道,尤其影像学的进步,临床诊断率已大大提高.国内报告也至少有6例,故文献报告迄今至少有160例以上.

    作者:杨任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因不典型病例增多,脑脊液(CSF)改变不典型[1],临床上易与之混淆的疾病不少.确诊有赖于病因学诊断,而病因学诊断有时甚为困难,须寻找诊断旁证和实验室依据.诊断分支杆菌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用免疫学方法直接测定CSF中分支杆菌的抗体或抗原;另一类为测定细菌代谢及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代谢产物的生化反应,以免疫学方法更为新型.现已开展了许多迅速、敏感的检测方法.现就结脑的鉴别诊断进展作简要介绍.

    作者:周影娜;董佑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结核性脑膜炎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其诊断

    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根据其病史、体征及脑脊液等检查所见,一般易于诊断,但临床常遇到不典型结脑,可能由于延误诊断、延误治疗而致病人不良后果.因而,充分认识各类不典型结脑的临床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耀山;李晓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结核性脑膜炎实验诊断新进展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非化脓性炎症,通常由室管膜下的结核结节破入蛛网膜下腔引起[1].在发展中国家,结脑是常见和严重的肺外结核病之一.近十年来由于艾滋病(AIDS)流行等原因,结核病的患病率呈全球性回升,结脑患者也随之增多.由于结脑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改变不典型,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隐球菌脑膜炎、脑囊虫病等相混淆,往往诊断不及时,延误治疗.近年来结脑的实验诊断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作者:周盛年;陈耀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结核性脑膜炎的药物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TBM)作为结核病(TB)的一种严重类型,与TB的总体情况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正面临着疫情复燃、发病率回升以及耐药、耐多药菌株感染等严峻形势,尤其近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TB分支杆菌双重感染的出现,更给治疗增添了难度.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抗TB治疗的临床疗效,减少病死率、致残率和后遗症,控制病情的迁延与复发便成为TBM临床治疗的基本目标.

    作者:雷征霖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误诊冠心病12例临床分析

    我院5年来收治的1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被误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刘宗英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1月在应用奥扎格雷钠冻干粉针剂治疗30例脑梗死并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旭;张芳;李正广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历介绍患者,男,37岁,因不规则发热10 d入院.称发热波动于39~40 ℃,伴畏寒无寒战.既往体健,病前无皮肤疖肿挤压、外伤史.

    作者:严铭玉;王鸣和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