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年3期文献
  • 丙泊酚辅助下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丙泊酚辅助下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结合丙泊酚静脉辅助麻醉,行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42例,观察术前、气腹后20min、放气后20min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SpO2变化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时间15-32min,平均(21.24±6.85)min,气腹后20min SBP、HR、DBP较术前有明显升高,SpO2低于术前(P<0.05),放气后20min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辅助下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硬膜外麻醉简便可行,术中患者安静平稳,手术效果好,是经济有效的麻醉方法之一.

    作者:孙华宾;周少朋;桂西青;郭振宇;刘燕;詹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中甲氨蝶呤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甲氨蝶呤(MTX)对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输卵管妊娠行保守性手术患者168例临床资料,其中行单纯保守性手术86例(A组),保守性手术加术中局部注射MTX 20 mg 82例(B组);术后监测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并分析患者术后转归.结果 A组中有6例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B组未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βh-CG下降较快,术后第1、7、10、14天下降累计百分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中局部注射MTX可加快术后康复,减少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

    作者:沈姚琴;陆金霞;马瑞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出生体重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 收集1988-1998年出生的、有10年详细医疗记录的人群纳入研究,以出生体重、孕龄、母亲生育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和出生地作为因素,用泊松回归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不同因素对小儿哮喘的影响.结果 超体重儿哮喘发作的相对风险要大于正常体重儿(RR值为1.18);其他增加哮喘发作风险的因素还包括男性(RR值为1.28)、低收入家庭(RR 值为1.10)和出生地在外地(RR值为1.06).结论 出生时体重过高是小儿哮喘的独立风险因素.

    作者:陈阵;潘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和骨保护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

    目的 探讨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和骨保护素(OPG)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关系,为EMs的病因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经术后病理证实为EMs患者25例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患者25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腹腔液中PAPP-A、OPG的浓度.结果 研究组腹腔液中PAPP-A和OPG浓度[(72.3±57.4)U/L和(3.28±2.63)μg/L]均高于对照组[(42.3±19.7)U/L和(1.73±0.4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中二者浓度随EMs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泌期腹腔液中PAPP-A浓度均高于增殖期(P<0.05);分泌期OPG浓度与增殖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PP-A、OPG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APP-A受孕激素调节,OPG不随卵巢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谢敏;姜立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脓毒症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评价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脓毒症患者自诊断成立第1、3、5天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并与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脓毒症患者19例生存,17例死亡.生存组和死亡组第1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42±3.26)%、(12.96±3.00)%比(16.97±3.66)%.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第3天CD4+CD25+s细胞/CD4+细胞比值分别为(24.47±4.62)%和(26.61±3.85)%.均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18.28±4.28)%,较第3天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36.19±5.33)%,较第3天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天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生存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持续上升提示出现免疫功能麻痹,伴随病死率的升高.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临床评价脓毒症患者炎性反应中免疫功能状态和预后的方便可靠的指标.

    作者:孙仁华;李茜;邱莲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麻醉诱导注药顺序对芬太尼咳嗽反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在全身麻醉诱导时不同的肌松药与芬太尼注药顺序对芬太尼引起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肌松药组(Fen-Vec组)和肌松药芬太尼组(Vec-Fen组),每组60例.全部患者在右上肢远端建立静脉通道.两组均先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异丙酚1.0 mg/kg开始诱导,然后Fen-Vec组先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 μg/kg维库溴铵0.1mg/kg;Vec-Fen组先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60 s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两组芬太尼均于5 s内静脉注射完毕,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后2.5 min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静脉注射芬太尼后15 s内咳嗽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T0)、静脉注射芬太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3 min(T4)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VecFen组的咳嗽发生率(10.0%,6/60)低于Fen-Vec组(43.3%,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间点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诱导时采用先肌松药后芬太尼的注药顺序可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应.

    作者:王更富;姚前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低场强MRI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的低场强MRI信号变化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PVL患儿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1)轻度:8例,范围局限,仅累及侧脑室三角区或前角周围白质,侧脑室周用白质部分减少,侧脑室无扩大.(2)中度:6例,范围较广泛,侧脑室部分体部白质亦累及,侧脑室部分扩大.(3)重度:14例,累及范围广泛,包括全部侧脑室周周白质,并累及半卵圆区,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减少,脑室全部扩大.结论 低场强MRI可清楚地显示PVL的病变程度和范围,FLAIR序列能够更加清楚地显示病变.

    作者:刘金有;赵顺庭;张绍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控制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缩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以下简称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控制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自愿行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丙泊酚组(A组)和小剂量布托啡诺(1 mg)复合丙泊酚组(B组),每组各10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B组缓慢静脉注射1 mg布托啡诺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结果 B组患者意识恢复后0、10、20 min视觉模拟评分(VAS)为差(VAS>5分)的例数分别为8、4、1例,明显少于A组的31、21、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控制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缩痛安全有效.

    作者:李和;郑德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产前系统超声检查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产前系统超声检查在发现并诊断胎儿各种发育畸形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接受产前系统超声检查的孕妇共1789例,对所有孕妇存档并跟踪随访,后通过引产后尸检或胎儿染色体检查来验证产前系统超声检查提示的诊断是否正确.结果 1789例孕妇中超声检查共发现胎儿畸形72例,检出率为4.02%(72/1789).除5例失访外,产后确诊胎儿畸形55例,超声产前检出符合率为82.09%(55,67).结论 产前系统超声检查是目前发现胎儿畸形的主要影像学手段,在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社会意义.

    作者:张玮;谢玉环;芦爱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硫酸镁预处理减少依托咪酯所致肌阵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硫酸镁预处理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时所致肌阵挛的影响.方法 10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硫酸镁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诱导时硫酸镁组静脉注射2.48 mmol硫酸镁,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0.9%NaCI溶液,2 min后静脉注射0.3 mg/kg依托咪酯.观察有无肌阵挛发生,并记录肌阵挛程度.结果 硫酸镁组8例发生轻度肌阵挛,而对照组38例发生肌阵挛,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48mmol硫酸镁预处理可减少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所致的肌阵挛.

    作者:赵晓虹;赵建华;高成杰;王建;宁吉顺;李金宝;邓小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调控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后气管插管前后收缩压(SBP)、HR、皮质醇和血糖的变化,探讨其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分级Ⅱ-Ⅲ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0例.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BG组)和非星状神经节阻滞组(NSBG组),每组各15例.星状神经节阻滞后10 min(NSBG组为相应时间)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记录入手术室后5 min(T0)、阻滞后10 min(T1)及插管后即刻(T2)、2 min(T3)、5 min(T4)时的SBP、HR.并同时于T0、T4各取动脉血1 ml测定皮质醇和血糖.结果 NSBG组T2-T4 SBP、HR明显升高,与本组T0和SBG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G组各时间点变化不明显.NSBG组T4皮质醇[(9.3 ±3.5)mmol/L]较本组T0[(6.4±1.9)mmol/L]和SBG组L[(6.8±2.8)mmnol/L]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后,SBP、HR、皮质醇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前后变化比较平稳,可有效地减轻应激反应,有利于维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作者:陈栋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血管瘤11例疗效观察

    血管瘤是来源于血管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也可以是血管畸形.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颌面部血管瘤影响面部外形和功能,患者迫切要求治疗.

    作者:张永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发穿孔的价值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常见先天性胆道系统畸形,是一种伴有胆汁淤积的外科胆道疾病,胆总管囊肿穿孔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诊断较困难,易误诊.

    作者:金慧佩;潘尹;陈琳;黄品同;黄福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卵巢移位术对残留卵巢综合征发生的影响

    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时保留一侧或两侧卵巢,术后少数患者出现持续性卵巢增大、下腹部疼痛等症状、体征称为残留卵巢综合征.

    作者:陈丹;金卓杏;兰彩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妊娠合并卵巢扭转保守治疗的可行性探讨

    妊娠合并卵巢扭转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导致误诊、误治.如不能及时诊治,可导致严重后果.卵巢扭转一经确诊,其治疗方法一般选择手术治疗.

    作者:周毛婴;赵巧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早期应用苯巴比妥钠预防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脑损伤

    新生儿窒息所致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ICH)是新生儿死亡和其后神经系统伤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预防新生儿窒息及窒息后脑损伤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和致残率极其重要.

    作者:胡文淼;丁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中放置宫内节育器临床观察

    近年来,剖宫产率直线上升,剖宫产术后形成瘢痕子宫,一般2年内不宜妊娠生育,而妊娠后人工流产也有一定的风险,尤其对剖宫产术后6个月内、哺乳期的妇女[1],同时瘢痕子宫还存在再孕子宫破裂、切口瘢痕处妊娠等远期并发症.

    作者:文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白细胞介素-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骨骼,并可累及外周关节、肌腱韧带附着点及其他组织的慢性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以20-3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

    作者:廖芳芳;夏果;邹延峰;徐胜前;潘发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骨痛伴高钙危象

    病历摘要患者男,56岁,因胸背部疼痛1个月于2008年6月20日入院.患者于5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季肋区疼痛,逐渐加重至腰背部,行走后加重,伴咳嗽、咳痰,无发热、盗汗,无头痛、血涕、耳鸣,无进食后哽噎感及体重下降.小便正常,便秘10 d.当地医院胸腹部CT片提示肋骨、胸腰椎及骨盆多发骨质破坏,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作者:宋海珠;王靖华;陈龙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达标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达标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减少母婴并发症、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GDM 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是否达标分成达标组(48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母婴并发症及分娩方式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羊水过多、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巨大儿、高胆红素血症、胎儿畸形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70.00%(21/30)、16.67%(5/30)、53.33%(16/30)、50.oo%(15/30)、53.33%(16/30)、40.00%(12/30)、33.33%(10/30)、16.67%(5/30),均明显高于达标组的6.25%(3/48)、0(0/48)、14.58%(7/48)、6.25%(3/48)、2.08%(1/48)、8.33%(4/48)、4.17%(2/48)、0(0/48)(P<0.01或<0.05.结论 达标治疗GDM可减少母婴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洪翠华;陈丽珍;郑声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糖耐量减低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比较不同糖耐量受试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hs-CRP检测在糖耐量减低(IGT)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正常糖耐量(NGT)、IGT、2型糖尿病(T2DM)受试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 NGT、IGT和T2DM者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1.57±0.46)、(2.84±0.48)、(4.18±0.76)mg/L,hs-CRP分别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OGTT试验中2h血糖、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呈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早在IGT阶段就已经存在炎性反应,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T2DM的发生和发展.hs-CRP作为炎性反应因子,在预测和监视T2DM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家坚;叶余辉;梁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的影响.方法 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收治DN早期患者90例.根据GHbA1c水平分为3组,每组各30例.A组GHbAlc<7%,B组GHbA1c7%-9%,C组GHbA1c>9%,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在清晨空腹抽血测定GHbA-C、t-PA、PAI-1.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N各组GHbAlC、t-PA、PAI-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其中t-PA活性下降,而PAI-1活性上升.C组与A组比较t-PA活性下降[分别为(0.14±0.06)、(0.28±0.11)U/ml],PAI-1活性上升[分别为(3.25±1.01)、(1.90±1.09)U/m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A组比较t-PA活性有下降趋势,PAI-1活性有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N早期患者体内存在着纤溶系统的失衡,持续高血糖状态进一步破坏纤溶系统,严格控制GHbA1c达标是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方玲;钟建庭;于晓辉;赵治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肺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肺功能改变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测定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14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肺功能,并对糖尿病组肺功能改变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大通气量(MVV)、肺总量(TLC)和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单位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分别为(90.1±10.7)%、(91.1±13.9)%、(93.2±12.7)%、(100.4±12.8)%、(89.2±9.52)%、(82.4±12-4)%、(81.3±17.7)%,均低于对照组的(101.6±12.6)%、(99.7±16.8)%、(104.8±9.7)%、(108.5±11.7)%、(103.3±12.5)%、(105.1±8.8)%、(101.5±19.4)%(P<0.05或<0.01).相关分析表明,VC、FVC、FEV1、MVV、TIC与年龄、体重指数、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微血管并发症积分无显著相关性;DLCO、DLCO/VA与微血管并发症积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17、-0.651,P<0.01),还与病程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4、-0.45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微血管并发症积分是DLCO/VA惟一显著性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以限制性为主的肺通气功能损害及肺弥散功能损害,微血管并发症和病程是影响肺弥散功能的主要因素.

    作者:胡建英;王雅敏;陈静;姜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测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比较40例DR(DR组)和63例非DR(非DR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病程、年龄、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血脂、叶酸及维生素B12等与DR可能相关的指标.结果 DR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位数为12.9μmol/L,与非DR组的7.8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校正了病程、GHbA1c、年龄、叶酸及维生素B12后仍显著相关(DR值1.23,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DR的危险因素,并为独立的预测因子.

    作者:李剑波;成玉泽;戴庆;张瑜;王艳娟;陈继文;张克勤;刘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7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9例)和临床白蛋白尿组(21例).3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结果 (1)糖尿病各组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在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白蛋白尿组呈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关分析显示DN患者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Ⅱ-18水平与血清TNF-α、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sICAM-1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DN患者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与DN的程度相关;血清II-18、TNF-α、sICAM-1在监测DN的发生和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洪梅;许华强;戴淑玲;王宪;丁俊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C反应蛋白、大内皮素的关系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水平与反映内皮功能的指标大内皮素(big-ET)水平及反映血管炎性反应的指标C反应蛋白(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GHbA1c水平测定,并分为GHbA1c正常组(A组,150例)及GHbA1c升高组(B组,200例),比较两组CRP及big-ET水平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B组CRP水平为(8.54±1.98)mg/L,A组为(4.23±2.16)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big-ET水平为(0.8l±0.09)pmol/L,A组为(0.52±0.08)p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MACE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GHbA1c水平可以预测MACE,长期、持续、稳定的血糖达标有利于控制炎性反应的进展,改善内皮功能.

    作者:朱艳辉;王希柱;宋巧凤;贾洪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肺弥散功能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肺弥散功能变化的情况.方法 测定5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的肺弥散功能,与50例健康者(对照组)比较,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以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对肺弥散功能改变的影响.具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各计1分,总分以微血管并发症积分表示.结果 糖尿病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88±21)%]及单位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98±23)%]较对照组[分别为(102±15)%、(115±18)%]明显降低,(P<0.05).DLCO、DLCO/VA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3、-0.241,P值均<0.05).DLCO、DLCO/VA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积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6、-0.318,P值均<0.05).糖尿病病程>10年者与<5年者相比DLCO、DLCO/VA明显下降.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积分≥2分者与微血管并发症积分<2分者相比DLCO、DLCO/VA明显下降.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肺弥散功能障碍,肺脏可能也是糖尿病慢性病变的靶器官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长短以及有无微血管并发症对肺弥散功能的改变可能有重要影响.

    作者:龙文;李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盐酸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糖耐量减低患者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方法 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出糖耐量减低患者82例,并对其进行为期15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盐酸吡格列酮干预治疗试验.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5例)和安慰剂组(27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ET、NO、cRP变化情况.结果 吡格列酮组治疗后ET、CRP、NO[分别为(55.1±10.1)ng/L、(4.59±0.33)mg/L、(40.10±10.10) μmol/L]与治疗前[分别为(72.1±25.1)ng/L、(5.89±0.89)mg,L、(30.30±9.10)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组三者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糖耐量减低患者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后其ET、NO、CRP水平可显著改善.

    作者:唐志浩;杨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