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 国际刊号:1674-2982
  • 国内刊号:11-5694/R
  • 影响因子:1.44
  • 创刊:2008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   2011年2期文献
  • 新时代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演进路径及政策衔接

    本文回顾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演进历程,发现公立医院改革的纲领文件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政策之间具有重要的承续关系;认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还需要深化医改及社会治理的协同.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系列对策:把握深化改革和制度法制化相衔接、相统一的问题;适应制度精细化要求,出台细则和实施办法;开展分类指导;探索非公医疗机构的制度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终实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目标.

    作者:张静;王虎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医生视角下医师多点执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扎根理论

    目的: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从医生视角探讨贵州省遵义市医师多点执业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于2017年1—7月按照目的抽样并结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贵州省遵义市9家医疗机构可多点执业的43名医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经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对医师多点执业问题进行整合.结果:经过三级编码,终梳理出与医师多点执业相关的105个概念,17个范畴,7个主范畴和5个核心范畴,形成医师多点执业的5条脉络:发展前景及医师意愿、发展促进因素、发展困境、相关配套政策、服务需求及执业条件.结论:绝大多数医生愿意开展多点执业,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实施细则、薪酬分配体系和医疗事故处理方案的完善、医疗机构管理者的支持、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的转变、第二执业点提供必要的医疗条件并充分考虑第二执业点的距离、交通条件和相应的团队协作支持是顺利实施医师多点执业的必要条件.

    作者:黄辉华;余昌胤;喻田;刘仕方;张年;陈玲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欧盟跨境就医管理模式对中国跨省异地就医的经验借鉴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如何有序管理公民在各成员国之间跨境就医成为欧盟一项重要议题.多年来欧盟社会医疗保险在保障患者跨境就医上已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并受到全世界关注,其社会保障的实践对我国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欧盟跨境就医管理模式,并着重比较欧盟与中国在异地就医对象、异地就医授权、服务机构、就医服务类型、异地医保报销五个方面的异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跨省异地就医管理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建议,各省应同步推进跨省就医政策,加快相关工作的落实;增强参保地医保管理机构的审核权限和能力以构建有序就医秩序;同时,在严格审核下拓宽更加合理的跨省就医服务机构网络;后,鉴于医保对异地就医机构行为缺乏了解,应通过国家异地就医网络,加强医疗机构提供异地就医服务中的监管.

    作者:何运臻;冯旅帆;侯志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疗保障制度向健康保障制度转型探索

    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明确要建立健康保障制度,从健康危险因素控制与保健因素促进入手保障居民健康.健康保障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目标、切入点、保障内容与补偿机制均存在差异,需要通过扩展保障的内容、医疗保险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医防教养融合等多种策略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向健康保障转型.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保险改革需要从扩展健康内涵、支付方式改革入手,强化医疗保险对服务供给体系的约束与引导,同时这也是医疗保险发展的必然方向.

    作者:张研;张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农村地区培养卫生人才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目的:描述国外为农村地区培养卫生人才的政策和项目,分析增加农村地区卫生人力的做法和措施,为我国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方法,搜索国内外为农村地区培养卫生人才相关文献48篇,对上述文献进行逻辑分析归纳,系统回顾分析国内外相关策略和做法,总结经验启示.结果:为农村地区培养卫生人才的常见措施包括:招收农村背景学生、导师制医学培养、农村卫生机构实习、经济激励措施、毕业后强制农村服务.对我国的启示包括:充足的财政资金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做好项目管理和评价工作可以提高项目实施效果;选择合适的做法组合实施此类项目可以提高其效果.结论: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政策适合当前我国国情,同时不少国外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管理和评价,加强部门合作,进一步完善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

    作者:张超;陈楚康;张众;王炜昱;刘晓云;黄明玉;燕碧波;于佳;田娟;胡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国民社会健康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IMIC结构方程模型的经验证据

    为测量当前我国国民的社会健康水平,本文基于2012年CGSS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简单均值为3.13,因子加权均值为8.03.其中上海、天津、北京、辽宁、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的居民社会健康位列倒数1~6名,显示出我国居民社会健康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相反的背离趋势.进一步使用MIM-IC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男性、已婚、年长、有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参加过社会捐赠或志愿活动的被访者具有更高水平的社会健康,社会地位、幸福感对社会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户籍、上网越多,其社会健康水平更低,教育、收入与社会健康之间呈倒U型关系.本文还利用2014年CLDS数据进行了复制研究,结果显示上述结论是稳健的,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发展我国国民社会健康的政策建议.

    作者:阳义南;贾洪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政策工具选择——基于省级政府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国内各省市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应用情况,为提高分级诊疗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供建议.方法:通过互联网检索各省级政府关于分级诊疗的政策文件,以Rothwell&Zegveld政策工具划分为基础,综合政策文本的归纳和专家意见,归并整理政策工具名称和类别,计算各种政策工具使用的频数,分析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结果:收集了30个省级政府的分级诊疗政策文件,归纳整理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3个类别15种政策工具.供给型政策工具占32.92%,需求型政策工具占20.58%,环境型政策工具占46.50%.应用多的政策工具是法规管制,应用少的政策工具是病种目录.结论:在政策工具选择上以环境类政策工具应用多,需求类政策工具应用少,且以强制性政策工具占主导;东部地区三类政策工具的使用较为均衡,中部地区需求类政策工具使用相对较少,西部地区主要以环境类政策工具为主,而需求类政策工具匮乏.在分级诊疗政策执行过程中应重视政策工具的研究,以适宜的政策工具促使政策目标的达成.

    作者:李阳;段光锋;田文华;张嵬;龙俊睿;孙自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分级诊疗实施后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其认知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后对试点地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影响,以及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认知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15个试点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435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制度实施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月总收入、绩效工资占比、工作负担和医患关系方面存在差异;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总体认知率达81.4%,其中三级医院依次高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不同科室类别、职称级别、绩效工资占比和薪酬变化的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状况有差异.结论:要进一步发挥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关键作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大对二级医院的关注,改革薪酬制度,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分级诊疗制度更好地发展.

    作者:王玲;赵琨;赵锐;刘爱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ARIMA模型、BP神经网络及其组合模型在卫生政策评估中的实证比较:以公立医院价格改革为例

    目的:探索不同反向事实构建方法对医院财务数据预测的效率,以期对政策进行更有效的评估.方法:借助R软件,用南京市公立医院A在2011—2016年的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入建立测试数据集,分别用ARIMA模型、BP神经网络、ARIMA+BP组合模型进行预测并与实际拟合,并比较改革前后补偿率.结果:三个模型对药品收入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692.82、501.44、380.80,医疗服务收入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84.04、215.63、168.65,组合模型预测效率更高.用组合模型计算改革后A医院药品收入净损失为12044.03万元,医疗服务收入净增长为18532.60万元,为药品收入损失的153.87%.结论:医院财务数据因其线性与非线性的组合特征,使用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佳.但在实际应用中,ARIMA模型操作简单,与组合模型预测趋势也较为一致,在实际卫生政策评估中也推荐使用.

    作者:马爱霞;谢静;唐文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农业转移人口住院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6168名有住院就医需求的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分析,了解其住院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85.7%的农业转移人口在有住院需求时会选择住院.在选择住院的人中,70.6%的人会在流入地住院,55.8%的人会在县区级及以下医院住院.农业转移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流动特征、住院原因、是否接受健康教育和建立健康档案对其住院就医行为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医疗保险对于是否住院和住院地点选择产生影响,但是对于医院级别选择未起到分流作用.

    作者:卢小君;张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流动老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流动老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为理论基础,使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深度访谈,对影响流动老人卫生服务利用的人群特征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流动老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偏低并在群体内存在差异;户籍类型、居住时长、流动范围是影响流动老人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经费拨付与工作量不一致、数据不清、工作不被理解等方面的困难.结论:流动老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健康意识薄弱,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对农村户籍、居住时间短和流动跨度大的老人给予重点关注;卫生部门应加强针对流动老人的数据统计,改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方式,优化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促进流动老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

    作者:唐丹;王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供给、利用与健康促进策略选择——基于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视角

    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供给和利用三个方面出发,基于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分析探讨了2015年北京流动人口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显示,流动人口慢性病患病率、患病频率相对较低;流动人口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针对性、广泛性、有效性和总体评价较低;从服务的便捷性和多样性来看,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动利用方面,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受访者依然占较大比例,定期体检比例较低,在被动利用方面,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服务利用都处于较低水平.家庭总收入、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对医疗机构的选择.终从供给侧与利用的角度提出相应健康促进策略.

    作者:杜本峰;韩筱;付淋淋;谢依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分级诊疗下二三级医院服务资源整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分析不完全信息下患者就医行为与医生诊疗决策过程,据此构建患者首诊二三级医院与医生诊疗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其次,运用Matlab对影响患者首诊决策和医生诊疗博弈系统均衡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促进二三级医院间的分工与合作、降低疑难重症患者就诊二级医院的效用损失、提升复杂型多发病患者在二级医院的就医体验、加强疑难重症患者的疾病预防,均有助于博弈结果向减少患者无序、混乱、错位的就医、形成二三级医院整合型医疗服务系统的方向发展.

    作者:宋之杰;郭燕平;吉增良;王运波;夏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北京市医联体内患者基层首诊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医联体内患者对医联体的认知与满意度评价,探讨医联体模式下患者就医选择、基层首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从北京市15个区抽取18个医联体,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1280名医联体内就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与二元Logistic回归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59.12%的患者了解医联体及相关政策,39.12%的患者对医联体满意;72.32%的患者愿意基层首诊;各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就诊医院类型、医联体了解程度、医联体经历、医联体满意度对基层首诊意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医联体建设取得一定的效果,基层首诊意愿初步形成,但区域医疗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与患者基层首诊意愿具有相关性,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及现行医保政策等制约医联体的发展.

    作者:宋海燕;叶小琴;甄诚;左旭;王同国;管仲军;孟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北京市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参与医联体工作现状及效果评价研究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对医联体政策的认知、参与医联体工作的现状及其对医联体运行效果评价,探讨促进医联体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以北京市18个医联体的556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描述医务人员对医联体政策的认知及参与情况,比较核心医院和合作医院医务人员对医联体运行效果的评价.结果:只有5.40 %的医务人员对医联体政策完全不了解,38.73 %的医生没有开展过双向转诊;核心医院中超过一半被调查的医务人员没有到合作医院出过诊,71.40 %的医务人员认为医联体运行效果好,且核心医院与合作医院医务人员评价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务人员对医联体政策了解程度以及对运行效果评价较好,但是双向转诊效果不明显,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参与医联体工作并不理想.

    作者:左旭;甄诚;叶小琴;宋海燕;王同国;管仲军;孟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分级诊疗制度下考虑患者偏好的医疗服务资源纵向整合研究

    分级诊疗制度是现阶段改善患者无序就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本文界定了个人可支配收入、年龄、自感疾病严重程度及医疗机构门诊价格、服务容量等多因素影响的患者理性就医行为的效用函数,构建了基于患者就医偏好的就医选择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将理性就医偏好下虚拟行动仿真的秦皇岛医疗机构患者分布与实际统计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与高水平医疗机构间的就医行为较理性,在二三级医院间却较不理性.因而分级诊疗制度下医疗服务资源优化的重点在于建立患者按需就医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作者:宋之杰;郭燕平;吉增良;夏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公平和效率导向的医保定点药店布局规划方法

    目的:探讨稳步有序扩增医保定点药店的方法.方法:借助网格化管理思想,基于人口分布、药店分布等基础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功能模块,以公平和效率为导向,对医保定点药店进行补选和增选,并按照提出方法、数据模拟、反复论证、完善方法的思路确定医保定点药店的增补方法.结果:解决零售药店基层药事服务圈的界定与划分、定点药店需补选和增选区域的核定、零售药店定点规划的分年度实施办法以及增补备选药店的筛选原则确定等关键问题,以此明确医保定点药店的增补步骤.结论:公平和效率为导向的医保定点药店布局规划方法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区域内稳步有序发展医保定点药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天天;李健梅;白鸽;李健;熊雪晨;周帅;吕大伟;霍兆桦;罗永兴;周良;周奕男;罗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乡镇卫生院急救服务能力与空间可及性实证研究——以四川省富顺县农药中毒急救服务为例

    目的:以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为例,探究乡镇卫生院急救服务能力状况,并以农药中毒的急救为例,了解急救点空间可及性.方法:在富顺县城集中26所乡镇卫生院负责人,采用自编问卷了解急救服务相关情况;收集行政区划、水系路网、人口分布、急救点位置等数据,基于GIS软件平台运用行进成本法定量测量急救点空间可及性.结果:富顺县能够开展指定抢救项目的医院所占比例较低;农药中毒急救点平均可达时间为13.57分钟,可达性较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富顺县西南边界.结论:富顺县乡镇卫生院急救资源软硬件水平均较低,乡级急救网络亟待健全;提高急救点空间可及性可考虑在县域西南边界增加急救点数量或加强路网建设;利用GIS技术评价急救点空间可及性直观易懂、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丁士祥;钟明良;杨谱芸;曾伟;马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药店医保定点规划方法的实证研究:思路、步骤和效果预测

    以华东某地区为例,收集、整理当地的人口分布、道路交通、行政区划、药店分布等基础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功能模块,进行规划和定点,测算增补前后医保定点药店的数量及分布.方案一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标准对零售药店基层药事服务圈进行划分,该地区需要增加医保定点药店548家,服务区域占比可提高12.36%,服务人口占比可提高10.82%,定点药店良性竞争率提高8.36%.方案二以10分钟步行距离为标准对零售药店基层药事服务圈进行划分,显示该地区需要增加医保定点药店1197家;服务区域占比可提高15.23%,服务人口占比可提高20.49%,定点药店良性竞争率提高19%.

    作者:张天天;罗永兴;周奕男;李健梅;熊雪晨;马振凯;戴瑞明;金超;白鸽;罗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医疗损害无过错补偿制度利益相关者分析

    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对医疗损害无过错补偿制度构建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的诉求、立场、权力和角色进行分析,认为政府包括卫生行政部门是政策的具体构建者和重要主导者,需利用其公权力主导该制度的构建和试运行;医方、患者及其家属是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但需要通过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设定合理补偿范围等方式来保障制度良好运转;司法鉴定机构和专家团体是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方,但需统一鉴定制度,并引入专家团体评价机制;保险行业是政策实施的重要推进者,但需通过扩大筹资途径等方式提高其参与程度;新闻媒体对政策构建与推行具有重要影响,需进行适当引导以发挥其正面促进作用.

    作者:孙长青;王博;连祎晓;毛相杰;付先知;裴青燕;周灵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法律制度变革对医疗诉讼各方行动逻辑的建构及反思——基于D市6家三甲医院404例诉讼案例的实证考察

    以D市6家三甲医院2009—2014年的404例医疗诉讼案件的司法裁判信息为样本,发现在以《侵权责任法》实施为代表的法律制度变革中,医疗侵权诉讼明显增加,鉴定比率下降,简易程序和调解适用较多且索赔成功率高,调解化倾向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旨在统一医疗损害诉讼法制格局的法律制度变革,淡化了诉前纠纷解决机制,提高了当事人诉讼索赔期望值,通过举证负担加重了患方申请鉴定的成本,增加了法院裁量权但没能适时提高其专业审判能力,进而影响了诉讼各方的行动逻辑.基于上述考察,未来应进一步正视第三方诉前纠纷解决机制在医疗纠纷中的作用,以举证缓和的方式平衡医患举证负担,完善调判分流的程序分流机制以加强损害赔偿程序的科学性.

    作者:冯磊;李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医生职业风险认知对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影响

    以在职医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医生职业风险认知与防御性医疗的关系.发现医生由于感知到各种职业风险会导致出现紧张、焦虑及抑郁,职业认同感降低等心理问题,同时在医疗工作中会出现不敢冒险与创新,工作积极性被打击,工作出错的概率增加等情况;为应对职业风险,医生在医疗决策时为自保会采取多开检查治疗项目,增加会诊,选择性收治病人,通过医疗知情同意以推卸责任等不利防御;感知到职业风险同时也会促使医生改善服务态度,更加谨慎小心,提升专业技能等方式来降低职业风险.医生职业风险认知是防御性医疗行为的主要动因,二者之间也可能互为因果.

    作者:刘雪娇;张星星;冯秒;孙奕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