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系统性病症,它与众多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相关,并导致进行性的血管损伤,终引发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晚期肾病、外周血管病等,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2].但上述疾病本身不是心脏或大脑等器官发生病变,而是供应上述脏器的血管发生了弥漫性硬化、粥样硬化和局部阻塞所致.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重残.尽管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病死率不断降低,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所面临的疾病负担仍然在逐步增加[3].
作者:王宏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外周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多发病和疾病死亡原因[1-3].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肥胖等.其中,年龄和性别是不可调控的因素,而其它为可调控因素.新近的一项心房颤动患者的研究[4]发现即使校正CHADS2危险评分后,已经存在的外周动脉疾病和心肌梗死是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管性疾病患者作为高危人群,需强化管理,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从而减少事件的发生.
作者:陈步星;田俊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危急相比,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缓慢,但当达到一定阶段后,其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所以,积极防治慢性并发症,对减少致残、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糖尿病并发症范围广,几乎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但其共同的病理基础是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及血压、血脂、遗传等相关因素均有关系[1].
作者:刘天虎;刘颖;张玉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外周血管疾病( PAD)是指除冠状动脉之外的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疾病.PAD是外周动脉症状性阻塞的常见原因.PAD的病理生理基础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致,危险因素也相似,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龄、肥胖、阳性家族史.近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1],有证据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和白细胞介素6都是外周动脉疾病新的危险因素[2],还有研究表明慢性肾功能衰竭也是促进外周动脉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3].
作者:李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美国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率已经开始下降,中国因冠心病造成的死亡仍继续上升.一般认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并造成心肌缺血是诊断冠心病的标准,血管狭窄>70%(左主干狭窄>50%)称为严重狭窄,而对于冠脉血管重建的患者血管狭窄导致冠脉血流储备分数<0.8也称为严重狭窄[1].
作者:李易;卢竞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1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血管性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作者: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中国分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顾问委员会;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工作委员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人类致死和致残的“头号杀手”,而其疾病基础为供应心脑的血管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如血管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瘤、粥样斑块形成及破裂等.因而,血管性疾病是众多疾病的病理基础.从2003年开始,我国卫生部已批准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众多的医疗机构和临床医务人员认识并应用血管早期评估系统、进行早期血管疾病的诊治,期间出台了国际上第一部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的应用指南[l].
作者:王宏宇;刘金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血管医学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它的全新理念是将人全身的血管看作一个整体,即所谓的“血管树”.血管可遍及全身各个器官,血管的健康与人群的健康息息相关,只有早期综合评估检测血管功能,及早发现血管病变,早期进行逆转血管病变的治疗,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类健康[1].
作者:史鸿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