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301
  • 国内刊号:11-5122/R
  • 影响因子:0.87
  • 创刊:200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123
  • 全年订价:3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14年10期文献
  • 儿童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 胸骨右旁第4肋间切口长2 cm,切开心包并悬吊,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将输送导管(国产)插入右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入左心房,在经食管超声监视下,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调整左右侧伞盘夹紧封堵ASD,用保险绳做反复牵拉试验,确认封堵伞位置合适.结果 8例均成功封堵,手术时间25~35 min,平均30 min;术后住院3~6d.术后2~10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 在经胸壁超声监视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谌启辉;宋峥;王平凡;吴振宇;闫丽伟;白希玲;蒋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对造影剂相关肾损害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对造影剂相关肾损害的影响.方法 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对造影剂相关肾损害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y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论文共有11篇.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造影剂肾病发病率(CIN%)[OR =0.49,95%CI 0.32~0.75,P<0.01]、造影前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变化(△Scr)[MD=-4.33,95%CI-6.66~-1.99,P<0.01]、血管造影前后血肌酐变化(△eGFR)[MD=4.59,95%CI 1.75~7.43,P<0.01]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本系统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降低CIN发病率.

    作者:李小斌;郭晓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婴幼儿心脏体外循环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目的 探讨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例3岁以下心脏体外循环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患儿,观察使用胺碘酮或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积极治疗,19例心律失常患儿中去除病因恢复窦性心律3例,11例单独应用胺碘酮复律,5例经继续给予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口服后控制.结论 重视围术期处理,首选胺碘酮治疗,必要时配合使用倍他乐克,可以满意控制小儿心脏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

    作者:陈明宝;莫绪明;方永娟;戚玉东;朱红;李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UA患者87例,随机分成3组:低剂量组(疏血通6ml)、中剂量组(疏血通10 ml)和高剂量组(疏血通14 ml),每组29例.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低、中和高剂量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4%、89.7%和93.1%.统计分析显示,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均显著优于低剂量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10.2%和20.6%.统计分析显示,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高剂量组(P<0.05).疏血通治疗后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不同剂量疏血通组之间TC、LDL-C和HDL-C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UA临床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燕;多文兰;邢麟;达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胸主动脉钝性外伤的腔内修复治疗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技术在治疗胸主动脉钝性外伤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7例胸主动脉钝性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A及术中造影评估病变,回顾术中技术成功率,死亡及截瘫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CTA随访明确有无内漏、支架移位等情况.结果 所有创伤都累及主动脉峡部,包括Stanford B型夹层1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6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其中1例先行左-右锁骨下动脉转流术.术中6例部分或全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所有手术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无死亡及截瘫发生.术后随访时间2~28个月,无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支架无内漏及移位.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作者:翟心明;薛松;刘冀东;刘沙;徐根兴;黄日太;胡振雷;连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脑钠肽联合检测对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TnI)、脑钠肽(BNP)对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ICU及心内科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3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联合检测H-FABP、TnI和BNP,行血气分析、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根据不同危险分层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H-FABP、TnI和BNP水平,以及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H-FABP、TnI和BNP对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结果 随着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增加,H-FABP、TnI和BNP水平不断升高,高危组的数值分别为(8.4±3.1)ng/ml、(0.981±0.357)ng/ml和(2458.00±1231.28)pg/ml,阳性率为100%,患者的临床过程愈加复杂,预后变差.结论 联合检测H-FABP、TnI和BNP,可用于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指导临床决策.

    作者:窦红杰;胡芳宝;葛广豪;王文;方唯一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7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成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胺碘酮,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和胺碘酮,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疗效和心电图、心功能变化,并行6min步行距离和血清TNF-α、IL-1、hs-CRP的测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QTc、LVEF和6 min步行试验(6MWT)均高于对照组(P<0.05),HR、QT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IL-1、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胺碘酮对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

    作者:段继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作者:缪惠宁;王艳飞;王雨水;赵伟;卢春燕;李丽;臧伟伟;赵海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669例,把其中26例严重出血患者设为出血组,随机抽取30例无严重出血患者为未出血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严重出血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高龄、男性、2型糖尿病、长期吸烟史、急诊PCI、动脉路径迂曲是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男性、2型糖尿病、长期吸烟史、急诊PCI、动脉路径迂曲可以作为预测PCI术后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鹏;王晓冬;马朝晨;陈卓;李伟刚;王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与非序贯无创通气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的应用

    目的 评估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拔管后序贯无创的疗效和无创通气对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入住我院ICU的95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婴幼儿(年龄≤1岁,体重≤10 kg),665例患儿顺利脱机拔管,未行无创通气和二次气管插管治疗,286例患儿使用无创通气(NIV)治疗.将286例使用无创通气治疗的患几分为2组,一组为拔除气管插管后给予直接无创通气治疗称为序贯无创组(155例),另一组为拔管后出现急性呼吸衰竭表现后给予无创通气治疗称为非序贯无创组(131例).观察非序贯组无创通气治疗前,治疗后1h、2h、3h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和血气分析(PH、PO2、PCO2)值的变化,比较序贯无创通气组和非序贯无创通气组的并发症、无创通气使用时间、再次使用气管插管的比率、I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和死亡率.结果 序贯无创组中有12例患儿出现严重呼吸衰竭不能改善,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其中3例患儿因严重的心功能衰竭死亡,另9例患儿痊愈出院.非序贯组中有20例患儿出现严重呼吸衰竭不能改善,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其中4例患儿出现严重心功能衰竭死亡,2例患儿出现MODS死亡,余14例痊愈出院.序贯无创组的无创通气相关并发症、无创通气使用时间和死亡率与非序贯组相当,但序贯组的二次插管率、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较非序贯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创通气可以治疗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序贯无创通气在低龄、低体重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能降低二次插管率,缩短ICU停留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费用.

    作者:刘洋;张刚成;卢蓉;余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松龄血脉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 入选2011-2013年我院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门诊及病房确诊的168例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两组均口服瑞舒伐他汀片(10 mg,每晚1次)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叶酸片(5 mg/0.4 mg,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1.5 g/次,3次/d),观察12个月.两组采用相同方法测量血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值、血压和血脂等.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IMT值[(1.16±0.16)mm比(1.27±0.23)mm]和颈动脉异常率[60%比69%]均有所下降;治疗组治疗后IMT值[(1.08 ±0.13)mm比(1.30±0.21)mm]和颈动脉异常率[52%比70%]较治疗前下降更为明显(P均<0.0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松龄血脉康联合瑞舒伐他汀较单用瑞舒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新广;张志敏;杜国峰;何光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经皮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及预后随访.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5月苏州市立医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9例,其中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107例(TRI组),经皮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72例(TFI组).观察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手术总时间、穿刺点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3个月预后情况.结果 TRI组107例患者中,前壁心梗47例,下壁心梗39例,其他21例;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34例,三支病变49例.TFI组72例患者中,前壁心梗27例,下壁心梗29例,其他16例;单支病变12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40例.TRI组和TFI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2%和100%,P=0.401;PCI成功率分别为89.7%和95.8%,P=0.135;手术总时间分别为(79.4±32.0)min和(78.8±33.3)min,P=0.911.术后3个月的随访临床结果显示,MACE事件发生率TRI组较TFI组低.结论 经皮桡动脉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经皮股动脉一样有着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且并发症较少,是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佳人路途径.

    作者:马雪兴;李渊;徐桂冬;姚金良;陈璐;韩震;王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组织多普勒指标E/E'与B型钠尿肽在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组织多普勒指标E(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与B型钠尿肽(BNP)在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时的动态量化评价,探讨E/E’和BNP对DHF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96例DHF患者和40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行血流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根据组织多普勒指标E/E’将心衰患者分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行心脏超声的同一天进行血浆BNP浓度水平检测,比较不同心衰程度的患者BNP浓度水平的差异,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明确佳诊断界值.结果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随着E/E’比值的增大BNP水平逐渐增高(P<0.01).通过ROC曲线证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以BNP>119 pg/ml作为诊断DHF的截点,以BNP>565 pg/ml作为诊断限制型DHF患者的截点,以BNP>629 pg/ml作为诊断E/E’>15的DHF患者截点,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曲线下面积接近1.0(P<0.01).结论 组织多普勒超声指标E/E’联合血浆BNP水平对DHF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琦;吴迪;范煜东;宋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的关系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5例,同时行动态血压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行心脏彩超检查.按照动态血压晨峰值分为晨峰组和对照组,分析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 晨峰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1.897,95%CI 0.705~5.103),晨峰组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9.653,95%CI 1.178~79.135).结论 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心肌缺血密切相关.

    作者:周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有创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与常规吸氧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有创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吸氧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无锡市解放军101医院收治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予有创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吸氧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创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1h后,酸碱度(pH)(7.12±0.18比7.38±0.11,t=4.56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3.10±15.22)mm Hg比(26.20±10.15)mm Hg,t=14.254]、氧合指数(PaO2/FiO2)(123.4±32.5比234.4±28.6,t=24.241)、血氧饱和度(SaO2)[(71.20±8.42)%比(89.70±9.94)%,t=11.248]、呼吸频率(RR)[(36.2±7.2)次/min比(21.5±4.2)次/min,t=9.359]、心率(HR)[(128.1±19.2)次/min比(101.3±11.8)次/min,t=2.348]等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h后,两组pH(7.38±0.11比7.20±0.21,t=6.345)、动脉血PaCO2[(26.20± 10.15)mm Hg比(32.2±11.15)mmHg,t=11.459]、PaO2/FiO2(234.4±28.6比172.3±31.6,t=18.189)、SaO2[(89.70±9.94)%比(82.10±10.64)%,t=9.635]、RR[(21.5±4.2)次/min比(28.7±6.8)次/min,t=8.259]、HR[(101.3±11.8)次/min比(112.7±13.7)次/min,t=3456]等各项指标分别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6%(x2=7.568,P=0.006);气管插管率分别为9.09%、25.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x2=3.938,P=0.043);死亡率分别为4.54%、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2,P=0.500).结论 有创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吸氧治疗相比较,能够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气管插管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忠祥;王发祥;徐东升;李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梅氏微创消融术治疗高龄房颤患者的结果

    目的 报道梅氏微创消融术治疗高龄房颤患者的早中期结果.方法 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经左胸径路微创外科治疗的高龄房颤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71.9±3.82)岁.60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34例,持续性房颤26例.手术通过左胸路径,在全胸腔镜下施行.房颤消融术式包括双极消融钳行双侧环肺静脉消融、连接两侧肺静脉的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心外膜自主神经节消融和左心耳切除等.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08.3±32.7)min,无患者需转为开胸手术;无起搏器置入等并发症和死亡;平均住院日为(8.9±2.7)d.术后平均随访(15.9±8.7)个月,52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8例患者术后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术后复查无左房血栓和肺静脉口狭窄.结论 左胸径路微创外科治疗房颤对高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马南;姜兆磊;陈飞;赵乃时;丁芳宝;梅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LDL/HDL胆固醇比值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比值对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成冠心病组(冠脉狭窄≥50%,67例)和对照组(冠脉狭窄0~49%,45例),超声检测颈动脉大IMT(max-IMT),抽血检测LDL、HDL胆固醇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max-IMT、LDL/HDL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65±0.75)mm比(1.59±0.47)mm,3.1±0.9比2.5±0.7,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max-IMT和冠脉狭窄率呈正相关关系(r=0.4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ax-IMT、LDL/HDL和二者联合指标预测冠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2、0.617和0.888.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max-IMT、LDL/HDL与冠脉狭窄密切相关,联合max-IMT和LDL/HDL可更好预测冠脉狭窄.

    作者:侯淑红;陈东平;游丽霞;陈千生;肖晓青;邱思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9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两种入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行桡动脉入路,对照组行股动脉入路,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中置入支架数、支架直径和长度、手术时间、所用造影剂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3.3%,对照组成功率为95.5%.两组患者置入支架数、支架直径和长度、手术时间、所用造影剂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腰背部疼痛、失眼、尿潴留、烦躁、术侧肢体疼痛等术后并发症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挠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库德热提·艾比布拉;古拜热木·艾买尔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炎症标志物、死亡危险及再发非致死性冠状动脉事件

    目的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C-反应蛋白(CRP)与后续死亡强相关,其他的生物学标志物可能反映不同的疾病过程.本研究评估炎症和血管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16周内死亡危险及再发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择3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4~96 h检测血液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E-选择素、p-选择素和组织纤维蛋白激活抗原(tPA),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采用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显示,基础值CRP(P=0.006)、SAA(P=0.012)、IL-6(P<0.001)和死亡危险相关,而与再发非致死性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无关;VCAM和tPA与死亡危险(P<0.001,P=0.021)及非致死性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相关(P=0.021,P=0.049).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CRP炎症介质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死亡危险相关,可能反映心肌损伤;VCAM和tPA对于反映炎症和血栓事件具有更大的特异性,可预示再发性冠状动脉事件.

    作者:党彦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多元文化护理理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入院90 min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性健康教育,观察组术后行多元化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及生存质量的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健康责任(20.85±2.45)分比(16.32±3.02)分、营养饮食(26.85±3.47)分比(23.86±2.48)分、压力管理(24.98±2.32)分比(21.86±2.68)分、人际支持(23.45±2.45)分比(17.24±2.86)分、运动锻炼(25.98±2.45)分比(23.45±2.89)分、自我实现(26.12±2.45)分比(23.85±3.15)分、总均分(148.25±7.12)比(124.21±10.56),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绞痛稳定状态(79.12±3.75)分比(74.25±4.23)分、躯体活动受限程度(76.71±9.25)分比(62.38±10.42)分、心绞痛疼痛程度(83.14±8.45)分比(75.32±6.11)分、疾病认知程度(78.21±5.42)分比(70.25±6.03)分、治疗满意度(82.36±5.23)分比(71.98±6.02)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邓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年发病率为0.10%~0.27%[1].约2%的PE患者在诊断前或诊断后的第一天死亡,即使给予适当的治疗PE患者3个月内的死亡率仍高达11%.死亡多是由VTE的并发疾病所致[2].VTE的长期并发症包括高达40%的DVT患者患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1%~4%的PE患者发生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3,4].虽然抗凝治疗可有效地治疗VTE和减少再发VTE,但也增加主要出血风险,因此在做出治疗决策前需权衡治疗决定的风险和获益.此种权衡应贯穿于治疗的三个阶段:急性期(初始5~10 d)、长期(初始3个月)和延长期(3个月以上).同时亦应根据病因学评估治疗的风险和获益,即初发VTE 是否为激惹(短暂危险因素)、非激惹(无短暂危险因素)所致,或与恶性肿瘤相关.激惹和非激惹VTE的急性期和长期治疗是相同的,非激惹VTE需要给予延长期治疗.

    作者:赵梦华;石建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心房颤动与心房重构的新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AF)是引起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房颤是常见的由一系列心脏疾病引起心房重构的终点事件,其本身也能引起心房重构从而促进心律失常的发展[1].随着人们对心房重构的机制及其在房颤进展中作用的逐渐认识,对离子通道调控机制和作用靶点的研究也有了较深入的发展.本文将重点综述这方面的进展.

    作者:崔淯夏;杨水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超声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我国现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150万,国外资料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占出生婴儿的8‰~12‰,据此估计,我国每年有20多万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其中复杂、难治或出生后易发生早期死亡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占20%[1].许多患儿长期处于带病状态,不能正常生活,严重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也给患儿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作者:薛军;谢后蓉;吴山;吴迪;许惠敏;宋钧;杨文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PM2.5通过线粒体介导的大鼠心肌细胞损伤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PM2.5对大鼠心肌细胞的损害及线粒体介导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细胞,给予PM2.5刺激,24 h后检查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比色法检测线粒体的活性氧(ROS)和ATP酶的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肿胀度及膜电位.结果 PM2.5组心肌细胞CK和LDH明显升高[(702±80)U/ml比(987±92)U/ml,(339±72)U/L比(485±84)U/L)],ATP酶活性下降明显[(34.2±5.2)U/mgprot比(54.1±6.9) U/mgprot],细胞内ROS明显增多[(67.2±8.2)U/well比(25.4±7.3) U/we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PM2.5组心肌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0.3476±0.1232比0.6476±0.1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2.5可以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PM2.5损害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相关.

    作者:郑贵浪;廖保南;林千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连续灌注不停跳心脏移植对供心的保护作用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同种异位供心停跳心脏移植模型与连续血液灌注供心不停跳心脏移植模型,探讨连续灌注不停跳心脏移植对供心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同种异位连续灌注心脏不停跳心脏移植模型(不停跳移植组)和改良Heron法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停跳移植组).移植成功后2h检测受体外周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测定供心心肌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电镜观察心肌结构变化,并观察心肌凋亡情况.结果 连续灌注心脏不停跳移植组受体外周血CK-MB及cTnI含量低于停跳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停跳移植组比较,不停跳移植组心肌MDA含量相对较少,SOD含量相对较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停跳移植组心肌线粒体等结构损伤相对较轻.结论 心脏不停跳技术能有效减轻心脏移植供心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心肌线粒体,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可减轻心脏移植供心的再灌注损伤.

    作者:周涛;向道康;秦国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伊布利特转复其他抗心律失常无效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一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4岁,因阵发性心悸23年,再发1天入院.患者自出生后无诱因出现心悸、胸闷症状,每次发作10 min至数小时不等,偶伴胸闷,可自行停止,1年前再发心悸时出现低血压,昏倒,在ICU抢救后好转出院,当时考虑室上速发作.1天前上诉症状再发,伴有胸闷,持续不缓解.来我院就诊,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上速,遂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体温正常,P177次/min,BP 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一般情况可.双肺呼吸音清,无哕音;心界不大,心律整齐,心率177次/min,各瓣膜区听诊区无杂音.腹部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图1).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心脏超声房室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考虑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予普罗帕酮70 mg缓慢推注10min.心律未转复,观察3h后仍为室上性心律,改用胺碘酮注射液150 mg稀释后静脉注射,后以0.5 mg/min维持,5h后患者心率135次/min,仍为室上性心律.

    作者:杨锋;陈敏;卢竞前;田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法洛四联症体肺侧支循环闭合时机二例报告

    法洛四联症(TOF)是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所有先心病的10%,占发绀型先心病的50%左右[1].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根治治疗方式,杂交技术在重症TOF矫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3年1~12月期间我院有2例法洛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支循环(MAPCAs)的患者.2例患者MAPCAs闭合的时间不同,给患者造成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不同.这里简单探讨治疗MAPCAs血管栓塞的时机.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连慧;王春华;于铁娜;郭秉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国内首例经桡动脉建立轨道的VSD介入封堵术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6岁,无业.因“心慌、胸闷、气短2年,加重10天”入院.既往体健.查体:胸骨左缘未触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68次/min,律齐,A2<P2,P2亢进,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杂音,传导广泛;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心脏彩超: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周型,左向右分流).胸片:双侧肺血增多,肺无实变,气管无明确狭窄,双膈光整,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平,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50.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明确诊断后于入院第3天行右心导管及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穿刺右桡动脉、右股静脉,分别置入5F桡动脉鞘管及6F静脉鞘管.

    作者:尚小珂;肖书娜;卢蓉;刘洋;龙恺;王利军;张刚成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