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度通过关闭妓院,建立专业队伍和发动群众等手段基本消灭了性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消灭性病运动过程中一度出现了青霉素疗法、苏联的砷铋混合疗法与中医药疗法3种疗法共存的局面.疗法之争背后的依据,除了疗效,还有政治正确.国家权力对医学实践的深入影响,医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了限制,医学知识与医生在强大的社会改造运动中成为政治任务的工具和执行者.
作者:杜鹃;魏怡真;胡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积雪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唐时期本草形态描述过于简单,导致药用基原不明.宋代至民国积雪草基原明确,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以“金钱草”之名替代“积雪草”进行收载,民国时期沿用“金钱草”之名,但基原仍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G.longituba (Nakai) Kupr..近代积雪草基原变成伞形科植物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L.) Urb.,金钱草基原变成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而历代本草所用积雪草和金钱草基原活血丹G.longituba (Nakai) Kupr.则变成中药“连钱草”.唇形科植物活血丹G.longituba (Nakai) Kupr.基原明确,药用历史悠久,符合历代本草对积雪草的记述.
作者:宋向文;李光燕;韩邦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太医院是“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供医事”的中央医疗行政管理机构,也是培养人才的医学教育机构.在太医院供职的太医因与外界隔绝,故史料少有记载.经考查《爵秩全览》《大清捂绅全书》《太医院志》及清宫医药档案等资料,可勾勒出清代后一任太医院院使张仲元的生平,包括他从基层的医士到高管理者院使的升迁过程,为慈禧、光绪等皇族的诊疗情况,以及他的医学主张和对太医院管理的改革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张仲元的个案研究,可以管窥太医群体的工作生活情况.
作者:李婕;牛亚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老官山汉墓出土针方简有论有方,论述针刺诊断、治疗的规范,以及针具和数种定式刺法的标准;所载40首针方是基于理论和经验总结的预设方,而不是临证实际使用的经验方.方中28个有专有名称和固定位置的刺灸处皆为脉输,脉输的命名主要采用“部位名+三阴三阳脉名”命名法;方中针刺部位,不论是脉输,还是随病所而刺,多标明刺数,充分体现出扁鹊针灸“守数精明”“守数据治”的鲜明特征.
作者:黄龙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创刊于1880年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早的西医期刊,在中国近代期刊史及西医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内已无任何《西医新报》的原始资料.从当时一些报刊的转载和评论来看,其办刊宗旨是向华人传播西医学知识,其编辑方针为“述西医优于中医”,所传播的西医知识也基于此方针.《西医新报》还首次报道了在伦敦举行的千人国际医学学术会议.《西医新报》的创办,将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向更深、更新层面,其编辑方针和编辑策略对晚清民国时期西医期刊的编辑出版影响巨大.
作者:张冰;苏雨洁;魏梦月;王海蓉;王建华;姚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究原方》是南宋医家张松撰写的一部临证集验方书,已佚.《覆载万安方》《宝庆本草折衷》《本草纲目》《普济方》等古籍文献中,引有124条该书原文.通过辑佚发现,《究原方》是目前发现早记载玉屏风散的书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红敏;王兴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东西方医学结合的典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公认的首例手术者是尹惠珠.笔者在承担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医药基础学术名词术语规范研究”的过程中,对针刺麻醉、针刺镇痛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整理研究,却发现首例针麻手术的操作者可能另有其人,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湮没而不被人知.
作者:黄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年希尧,字允恭,号偶斋主人,清代奉天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人氏.康熙十年[1](1671)生于仕宦门庭,隶属汉军镶黄旗[2].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广巡抚,弟年羹尧官拜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俱授一等公;妹为清世宗敦肃皇贵妃.年希尧仕途起自康熙朝笔帖式,后屡经升提,宦游南北,累官至安徽布政使;康熙五十九年(1720)因参革职;康熙六十一年(1722),圣祖崩后,旋即以布政使衔署广东巡抚,雍正元年(1723)实授;雍正三年(1725)七月,擢工部右侍郎,十一月因弟羹尧获罪夺官;次年复起用,晋为内务府总管,七月受命榷税淮安关,兼督景德镇御厂窑务;十二年(1734)加都察院左都御史衔;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崩后,遭劾削官;乾隆三年(1738)病卒[3],时年67岁.年希尧一生宦游四方,结交名士,博学多闻,涉猎广泛.他通音韵,明数理,擅书画,精视学,晓窑瓷,知医道,且著述丰富,成就斐然[4].
作者:杨向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也称“十版教材”)《中国医学史》[1]已于2016年出版使用.该书在“九版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并将新发现和研究进展,如老官山汉墓出土发现、青蒿素提取获诺贝尔奖等写进教材,体现了系统性、传承性和创新性.但在使用中仍发现一些错误和有待商榷的地方,兹直陈拙见,敬与同道商榷.1.疏于审校①《新修本草》“全书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新增144种”[1]58中“144种”应是“114种”.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取《名医别录》等魏晋以来本草著作中药物365种与《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相合得730种,使药物品种增加一倍.《新修本草》在此基础上增药114种,达844种.
作者:范忠星;张弘;周计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古人类学的进展,中国境内多达1 000余处的旧石器地点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1-3],为古人类学、古病理学、古生态学、医学史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科学资料.笔者拟对目前见于报告的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牙齿及颌骨化石材料作一梳理,以期为今后相关的口腔古病理学、口腔医学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李晓军;朱郎;李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对青蒿素发现的医学史研究以获得国际奖项划分为2个阶段.获奖之前的研究着重于历史背景、发现者、发现时间、发现过程、方法论、关键难点,以及有关青蒿素的重要纷争及其原因.获奖之后的研究焦点有了明显的不同,除了更为翔实地研究发现过程之外,更多地是对青蒿素发现的意义、启迪、发现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科学家群体、屠呦呦获奖的优先权、屠呦呦传记等的研究,涉及到科技传播、科技发明权、科技地理学等多个视角.在今后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研究中,应注意科学方法论、求异思维、直觉思维、溯因推理,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获得诺奖所引发的思考等.
作者:张翮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