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创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办。本刊是全国唯一的医史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初名“医史杂志”,定为季刊。200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本刊设有特载、述评、专家笔谈、医史论著、文献研究、论坛与争鸣、史述、人物、短篇论述、研究生园地、讲座、史料钩沉、医药史话、书刊评介等栏目。所载学术论文大部分为首次报道,反映了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1980年开始被美国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并需符合以下要求:
1 文题
文章标题应能准确反映文章主题,力求简明、醒目,一般以不超过20个汉字为宜。
2 署名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作为作者署名。其他对该研究做出贡献者,可于文后列“志谢”予以说明。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姓名及单位,应标注原文。
3 摘要
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用精炼的语言直接表述文章的主要观点,不得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对文章进行介绍。中文摘要字数一般为250~400字,英文摘要字数一般以300~400个英语实词为宜。
4 关键词
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 Index Medicus 中《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SH)内所列的词和《中医药主题词表》。如无相应的词,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或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
5 医学名词
文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暂未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英汉医学词汇》为准。
6 图表
一般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每幅图表须准确标注图表名称。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7 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执行GB3100~3102-1990《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版)。
8 数字
文中数字须按GB/T 15835-2011《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使用。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古代帝王年号用汉字,如“康熙十七年(1678)”。
9 参考文献
文中所有关于原文和观点的引述,均需按GB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依照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并在文后依次排列成参考文献表。在同处引用多条文献时,文献序号置于同1个方括号内,连续序号用“×-×”形式书写,非连续序号之间用逗号分隔。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文献页码。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作者为1~3名者,依次全部列出作者姓名,作者在3名以上者,只列前3名,之后加“,等”字。中文期刊用全名,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 Index Medicus 中的格式为准。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认真核对原文,务求无误。近现代非正式出版物、内部刊物、个人通迅资料等不作文献引用,可于引文后加“( )”著明。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刊载的时间跨度
期刊发文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个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计算期刊发文量是评估期刊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者选择投稿期刊时常常考虑的因素之一。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里藏有很多早期的文书档案,其中20世纪20-30年代的学院<章程>,对学院董事会构成的变化、各种委员会的建立和各自权责有明确的记载和规定,集中反映了学院的管理机制.通过几个不同版本的<章程>分析协和医学院的管理机制,对中国目前的高校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蒋育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从1730年人们发现羊瘙痒症开始,克-雅氏症、库鲁病、疯牛病等一系列疾病随之出现.在库鲁病的研究中,美国科学家盖达塞克发现其病原体不具有DNA或RNA特性,并因此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其后,另一位美国科学家普鲁塞纳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了以蛋白质为遗传媒介的新型病毒--朊病毒,并因此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朊病毒的发现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大事件,为人类战胜羊瘙痒症、克-雅氏症、库鲁病和疯牛病等一系列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刘锐;翁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991年,Reich开展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肝切除术.此后,多位学者应用并逐步完善了腹腔镜肝切除术,如wayand(1993)、Fermi(1995)、Cherqui(2002)、Descottes(2003)等.1994年,周伟平率先报道了国内首例腹腔镜肝切除术.2004年,腹腔镜肝切除术经过10年的发展,已逐步成熟,并展开了国际范围内的交流.到2006年,国内外的学者逐渐统一并制定了腹腔镜肝切除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为国内外腹腔镜肝切除术进入推广应用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07年至今,腹腔镜肝切除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腹腔镜肝切除术虽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有赖于腹腔镜超声的完善,肝脏的切割闭合器技术的改良,以及实质脏器切割、电凝设备的发展,体外模拟设备的进步等,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朱自满;许勇;焦华波;刘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备急总效方>的著者李朝正,生于绍圣三年(1096),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江苏溧阳人,官宦出身.逝去前一年,即59岁时,切感单方药简可拯急病,便检寻<证类本莫>等行之有效者,勒成<备急总效方>40卷,上梓刊行.此绍兴刊本,现藏于杏雨书屋,为世间唯一传本,历经清初藏书家季振宜、徐乾学收藏.至近代,该书被精心巧妙地加工细作,并改称书名为<备全总效方>.同时,补刻卷一前半,共14页.裱补之后,由原来的20册改订成36册.其雕刻由12名南宋刻工完成,书中记有标示流传情况的14种藏书印.本书是研究宋代医学极其贵重的资料.
作者:小曾户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汪逢春生于1884年,卒于1949年,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人,民国时期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氏幼习儒学,后从吴中名医艾步蟾学医.1908年,汪氏入京,进入政府法部,任审判厅检察官兼医官,并随商部主事力钧学医.1910年,汪氏辞去法部职务,在京悬壶.据已查资料,1935-1942年间,汪氏先后11次受聘为北京(北平)市中医考试、考询委员.1938年,汪氏担任国医职业分会会长,并于1939年创办《北京医药月刊》.1939年9月,汪氏筹备创设“国医讲习会”,后更名为“医学讲习会”,于1939年10月正式成立.1941年,汪氏被聘为北京(北平)中药讲习所所长,聘请名医任教,培养药学后备人才.汪氏治学力主求实,常与中西同道讨论,悉心培养后学.
作者:王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将现存<内经>的不同版本相比较,可以发现<类经><素问>部分与胡氏古林书堂本、赵府居敬堂本等12卷本的系统较为接近;<类经><灵枢>部分与周曰校本、马莳注九卷本较为接近.<类经>与诸本的异文多是有依据的.张介宾可能在选定底本之后,又依据其他版本做了校勘,对原文有所变动,以致与目前所知诸本皆不相合.
作者:郭玲;赵含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资源已被各学科广泛应用,成为进行专业研究的重要手段.将现化的网络资源应用于传统的医史文献学研究,提高研究效率,拓宽研究视野,已成为医史文献研究者应当了解的知识.在长期应用网络资源过程中,笔者总结积累了相关网络应用经验和体会,在此介绍如下.
作者:梁永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出土简帛中有数量可观的医学文献,其绝大部分的成书时间都早于传世医学文献,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早的中医学源头文献,其中有不少涉及病因内容的条文.将简帛文献中涉及病因内容的条文归纳为外感六淫、七情内伤、跌打损伤、冻伤烧伤、虫兽所伤、药物中毒、鬼神作祟、体质因素7个方面加以考释分析,可以真实地反映当时人们的病因观.
作者:丁媛;张如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及文化遗产中,充满了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根据这些论述发生的时间来看,我国应是世界上医学心理学起源早的国家之一.先秦时期,对心理因素致病等就有了较为客观、系统的认识和论述,心理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论述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是基本吻合的.这些理论,都是祖先长期实践的精华,虽然时过2000多年,但它对今日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黄爱国;杜文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与德国医学合作始于19世纪末,是中外科学文化合作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医学院与德国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广阔,科研人员的往来逾加密切.这不仅促进了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增进了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
作者:陈一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退得挺快,挺好的[流泪]
请问一下,中华医史杂志 投稿授权证明要不要盖单位的章,录用了,说要搞个什么授权证明。
请问中华医史杂志投稿时需要附单位介绍信吗?
审稿速度很快,我是2月10日投的稿件,一个月不到就返回了审稿意见,速度上还是很认可的,编辑老师很认真负责,专家也很专业,给出的意见都很可观,让我受益很多。
中华医史杂志审稿较快,14天左右就发回退修,退修之后10天左右再次退修,我吸取上一篇投稿的教训(退修了两次仍未达到要求,退稿了),仔细按照编辑发来的要求修改,顺便提一下,编辑人很好,修改之后很快录用,9个月之后见刊。
退修了三四次,基本都是格式和缩减字数,可能文章比较符合期刊主题。样刊是平邮,大家一定要写好自己的详细地址,越细越好流泪
9月中旬在投中华医史杂志的稿,10月就通知录用啦,速度杠杠的。需要说的是,这本杂志的编辑排版很严格,录用后会有多次排版校对,编排质量很高,编辑工作非常严谨认真,值得赞扬!
求助各位学友,还有3天就投稿满一个月了,但是现在目前仍然是初稿待处理,请问这样是不是就没希望了呀。现在想撤稿了,官网也没有撤稿的选项,请问该如何撤稿呢?
中华医史杂志在同类刊物里面相对比较容易中,审稿有回复,退稿有温度(笔者之前的文章因改动较大,杂志建议退稿之后修改重投),不失为一种选择
中华医史杂志校稿认真负责,每次打电话都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不解之处。外审专家的审稿意见也很诚恳详细,对文章帮助很大!杂志质量还是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