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成熟过程中,染色质高度浓缩,胞浆极少,一度认为精子中没有mRNA.但近年来不断有文献报道精子中不仅存在mRNA,且与精子成熟、获能及顶体反应,精卵结合等均有一定关系.就已证实的精子中所含mRNA的种类、功能及其在不育症诊断中能否作为检测指标,反映精子发生的状态作一综述.
作者:王晖;沙家豪;周作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的瘦素(1eptin)可通过对下丘脑神经元的作用来调节摄食行为,能量代谢和生殖内分泌功能.其不仅对女性营养和生殖平衡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男性生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leptin能作用于下丘脑ARC-VMN调节生殖,但其刺激GnRH分泌效应具有两重性:长期高leptin血症可引起中枢对leptin信号传递的敏感性下调.leptin对ARC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肽Y(NPY)、可卡因-安非他明-调节转录物(CART)和Galanin样多肽(GALP)等多肽发挥.睾丸中也存在leptin受体,leptin对hCG诱导的睾丸培养组织睾酮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存在剂量相关性,其对雄激素合成的影响位点在孕激素下游.睾酮可能是调节leptin水平的重要因子,它与血清leptin呈负相关,而这种负相关依赖于IGF结合蛋白-1(IGFBP-1)的作用.
作者:贾悦;王兴海;崔毓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胚胎着床是妊娠的第一步,是一个复杂和精细的过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族依赖于Zn2+、Ca2+的能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蛋白水解酶类,近研究表明它参与分泌期子宫内膜的变化、参与蜕膜化及胚胎侵入过程,与胚胎着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MMPs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作如下综述.
作者:秦洁;周馥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精子的浓缩和成熟及精子向附睾管方向输送,有赖于睾丸输出小管和附睾对睾网液水的重吸收作用.胚胎发生学提示,睾丸输出小管、附睾与成熟肾的结构和功能有许多相似之处.近年的报道认为,Ⅲ型钠氢泵(NHE3),Ⅱ型碳酸酐酶(CAII),和Ⅰ型水通道(AQP1)参与雌激素对睾丸输出小管液体吸收功能的重要调节过程,Ⅸ型水通道(AQP9)Ⅱ型水通道(AQP2)参与附睾和输精管的重吸收功能.
作者:杨柯;赵雪俭;杨宝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产前诊断和治疗技术发展逐渐形成一门新兴学科:胎儿学.并由此引导了现代领域的胎儿干预.产前诊断出的很多致命的或者严重的残疾畸形在产后进行治疗已为时过晚或者不很充分.胎儿外科治疗正用于治疗这部分病例.目前临床实践多的要数先天性横膈疝、先天性囊性腺瘤样增生、骶尾部畸胎瘤和脑脊膜膨出.胎儿外科治疗的完成需要多学科协作,对母胎存在着并发症.
作者:李东至;唐家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激素替代疗法(HRT)是改善绝经期症状的主要手段,对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也有一定作用.就HRT中孕激素对子宫内膜、心血管系统及乳腺组织的作用利弊做如下综述.
作者:吴燕青;辛虹;王振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蛋白质、碳水化物及蛋白质不全分解产物都可以作为精子表面抗原.不同个体,不同诱因所产生的精子抗原各不相同.在现阶段,临床精子抗体有关不育的检测,只有以活动精子作为抗原载体的检测技术较为可靠,但在使用供体精子的体液精子抗体检测中,也会由于供体问的个体差异影响检测结果.
作者:翟勇;胡承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同源框基因(HOX)是一类调节胚胎发育的基因,其家族成员之一HOXA10在哺乳动物甚至人类的个体发育中参与副中肾管分化、构建正常形态子宫内膜、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在妊娠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辉;曲陆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无排卵性不孕症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认为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是某些致病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的.这些致病基因参与:甾体类激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促性腺激素的功能和调节、肥胖和能量调节及胰岛素作用中的某些环节的调节.这些调节环节的基因变异引起一系列的异常表现导致PCOS的发生.提示PCOS是基因突变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徐凤琴;石萍;韩玉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日益发展,卵细胞成熟的分子调控机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成熟刺激因子(MPF)、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家族(MAPK)、蛋白激酶C(PKC)、cAMP/蛋白激酶A(cAMP/PKA)等蛋白因子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这些因子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和调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翔;刘嘉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染色体易位是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有研究采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通过第一极体、第二极体或卵裂球活检,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对易位携带者的配子或胚胎进行筛选植入.应用该技术后,易位携带者的流产率显著下降,分娩正常胎儿几率明显上升.就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应用于染色体易位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罗海宁;朱桂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是IL-6家族中的一个多效性细胞因子,主要通过与其受体(LIF-R)结合后发挥作用.目前认为LIF是调节胚胎着床的关键因子之一,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动物的子宫内膜在着床期LIF mRNA表达升高;子宫内膜中LIF基因表达缺失或减少将导致不孕.内膜中LIF的分泌在不同种类的动物受不同性激素的调控且其调节作用不一.着床前的胚胎以及一些细胞因子也可以促进子宫内膜中LIF mRNA的表达.
作者:方璐;汪玉宝;冯缵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任晨春;朱楣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奚水;范光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张晓燕;张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黄峥;唐家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何亚萍;徐万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苏晓红;邵长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田园;顾向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雄激素对女性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广泛关注.雄激素缺乏女性睾酮治疗可使患者性欲增强、精力充沛、精神愉快.但睾酮替代治疗也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女子男性化症状、肝损害和血脂改变等.目前关于睾酮替代治疗的用法及适应证等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白晓霞;陈亚琼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复发性自然流产是一种常见病,在育龄妇女的发病率约为1%.然而只有不到50%的夫妇找到了明确的病因,且对该病的治疗方法也存在很多争议.现就复发性流产在病因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小结.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有遗传学异常、子宫畸形、抗磷脂综合征及凝血因子异常等.因此对复发性流产夫妇应行染色体检查,行X线造影术、宫腔镜或三维超声了解子宫形态,并监测抗磷脂抗体及凝血因子.针对不同病因予以产前遗传学诊断、宫腔镜手术、用肝素和小剂量阿司匹林等方法治疗.
作者:商敏;李鸿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胡海燕;曹缵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卢士燕;王振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王焕英;姚珍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李廼珺;程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吕文杰;曹云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戴志卓;孙静;韩志安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