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提升XCY2002-1/200型X线诊断车在野战作业的卫勤保障能力.方法:分析XCY2002-1/200型X线诊断车在野战条件下的实际使用情况,介绍该装备通过性强、稳定性好、展收迅速等性能优势,归纳其在野战条件下调平困难、车辆扩展支撑装置锁销位置不合理及上车梯和通道梯易发生意外的缺点与不足.结果:对X CY2002-1/200型X线诊断车部分装置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有效地解决了车辆在调平、展开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结论:改进后的诊断车功能性更强,对进一步提升卫生装备卫勤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朱晓军;钱学江;李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索医院医疗器械院内物流SPD(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系统(以下简称“SPD系统”)的构建.方法:以现代物流为基础,采用智能化方法,结合现代化设备,构建SPD系统.结果:SPD系统在医院中的应用,不仅使消耗点和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传输更加便捷和高效,保证了医院医疗器械的有效供应,还提高了临床服务质量,降低了采购成本.结论:SPD系统的构建能够更进一步地促进数字化医院的建设.
作者:尹军;戴晨曦;张和华;向华;吴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应急救援卫生装备的使用水平和救活能力.方法:分别阐述国内外目前应急救援卫生装备品规型号、功能、容量、标准化等现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国内应急救援卫生装备的发展前景.结果:提出了国内应急救援卫生装备的改进方案.结论:应急救援卫生装备的研制要着眼于多功能化、便携式和标准化,充分发挥急救装备效能.
作者:桂建军;曹敏;王军;黄飞;谢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妥善管控血液透析机安全风险,降低设备故障率.方法:分析评估引发血液透析机安全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建立了完善的考评、培训及检测等制度,缩短了血液透析机停机的时间,降低了其故障率(P<0.05),使风险管控能力得到了提升.结论:血液透析机的日常性维护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保障,各项维护制度的有效落实是基石,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维修部门与使用科室的相互合作是提高设备维护质量的有力推手.
作者:党秀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欧洲联盟(以下简称“欧盟”)的医疗器械临床监管现状,为国家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请人与监管人员在临床试验方面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介绍欧盟的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监管法规、临床评价的路径及临床研究的审批过程,了解欧盟的医疗器械临床监管现状及要求,并对临床研究的时机等技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国内临床评价监管要求,分析了国内临床评价监管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论:了解和借鉴欧盟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监管法规,可对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科学监管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作者:苑富强;袁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解决医院设备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实现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方法:以医院资源规划(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HRP)、电子商务套件(electronic business suits,EBS)系统为基础,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设计、开发医疗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结果:该系统全面实现了对设备的巡检、维修、计量检定、清点管理等功能.结论:通过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节约了大量维修成本,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作者:郝梅;郑阳;闫华;武亚琴;王力华;刘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设计门诊医生站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设备接口程序,提高中药房的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方法:根据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设备的功能,分析该设备数据库表结构,依托医院“军卫一号”门诊医生站,设计开发系统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设备接口程序,其中包括提取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门诊医生站处方数据,实现接口程序细节及编写PowerBuilder 9.0代码.结果:该程序能够正确提取门诊医生站处方,并精确无误地将其推送到调剂设备端,调剂设备可根据处方直接调剂配方颗粒.结论:该程序实现了预期功能,节省了中药房处方的录入时间,提高了配方颗粒调剂工作效率.
作者:张凯;孙福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设计一种无线移动智慧医院的健康管理平台,以实现患者体检、门诊、住院健康档案的动态化管理.方法:利用无线移动网络管理医疗大数据,实现云技术线上线下网络支付挂号预约,系统远程采集监测使用可穿戴及便携家用设备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分析数据和管理患者健康档案.结果:患者的健康管理层次明显得到提高,就诊和随访满意度大幅增加,从原来的72%提高到了97%,体检患者检出疾病后选择在院就诊人数也大幅上升,健康档案建档率从就诊人数的70%升高到90%.结论:智能健康管理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区域服务资源的优配置,提高了医院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水平.
作者:范荣国;唐其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针对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长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PACS进行升级改造,使该系统健康平稳地升级、过渡.方法:采用“双机、双核(双回路)”的思路,PACS的核心服务器由2台高性能的数据库服务器组成,2台复制服务器保证2台数据服务器的数据实时同步,2台F5 BIGIP交换机实现硬件级别的智能负载均衡机制,在影像采集服务器(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S)和Web服务器之间自动分配工作量,以实现流程管理模式的持续改进.结果:实现了硬件级别的“零”故障率,数据归档和历史图像提取较升级前系统提高了近20倍,在线、近线存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结论:本次升级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达到了预期效果.
作者:许静;袁彩云;郑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针对市场现有的测温仪的弊端,设计一种新型医用红外测温仪.方法:采用红外线温度传感器采集人体温度,以HT67F5640芯片为主控制器,通过A/D转换把检测的人体温度显示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上.该仪器设计的电路包括主控制电路、电源电路、红外温度传感器电路、LCD驱动电路、按键电路、报警电路等;软件部分包括主程序,AD采集、LCD显示、蜂鸣器报警以及按键扫描等子程序.结果:该医用红外测温仪测量体温速度快、精度高、重复性好,医务人员反应良好.结论:该测温仪功耗低、使用方便、稳定性高、便于携带、各项参数优越,可以实现患者体温的快速检测.
作者:许新建;刘暾东;毛坤剑;李达义;谢少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究磁共振硬线圈与柔性线圈的性能差异,为临床检测中线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实验,从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均匀度、几何失真度3个方面对柔性线圈和硬线圈的性能进行比较,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出2种线圈的各自特点.结果:硬线圈在SNR及均匀度方面都比柔性线圈优越,且几何失真度小.结论:在磁共振检查的过程中,应优先选择硬线圈,如不得不选择柔性线圈,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其检测精度.
作者:陈冠军;皇甫德俊;张玉;皇甫贤敏;黄浔生;周晓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灌肠装置,有利于安全地肠道内给药,并能部分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方法:新型灌肠装置由灌肠袋和压缩气泵组成.药物由进料口灌入灌肠袋后,通过压缩气泵将空气挤入灌肠袋,从而迫使药物从软管中流出.结果:该装置给药时可以控制药物的流出速度,使药物缓慢而匀速地注入,解决了黏稠药物无法顺利进行灌肠给药的问题.结论:该灌肠装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灌肠给药过程的控制能力高,且使用方便、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改荣;李嵘;杨君;汤医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构建基于MicroCT的大鼠胫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在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的胫骨表面应变的空间分布.方法:将MicroCT扫描得到的断层图像通过Mimics、Geomagic Studio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大鼠胫骨的三维实体模型,导入ABAQUS 6.14中,将胫骨简化成各向同性材料,采用四面体单元划分网格,边界条件定义为胫骨远端固定、近端施加轴向载荷,经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胫骨表面应变的空间分布及“应变-载荷”关系曲线,并基于此确定胫骨表面大张应变和压应变的解剖位置.结果:对大鼠胫骨的有限元分析计算发现,施加载荷与应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通过对不同载荷下大鼠胫骨表面应变空间分布的分析显示,大张应变发生在胫骨近中下1/3处,大压应变发生在胫骨中段.结论:基于MicroCT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胫骨轴向的应力载荷加载模型,并可通过该方法精确定量不同压缩载荷作用下的胫骨表面张应变和压应变的空间分布,为预测骨微损伤发生的空间位置分布提供理论支撑.胫骨骨微损伤发生风险高部位为胫骨中段及近中下1/3处.该模型可为课题组骨微损伤的动物和临床实验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作者:刘曦雨;罗二平;曹璐;杨永青;邵希;颜泽栋;张旭慧;景达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针对医疗仪器在医疗行业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的问题,提出利用医疗仪器的无故障工作时间的时间分布,计算仪器处在各个时间间隔内发生故障的几率,用以判断仪器在各个时间段的可靠性.方法:依据生产厂家对仪器无故障工作时间的测试结果,运用概率理论演绎出描述仪器故障概率的诸函数,并着重分析运用这些函数优化医疗仪器的配置、使用、维护保养及淘汰更新等管理过程.结果:该分析方法能够对医疗仪器的可靠性实现主动干预,从而降低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的频次和风险,减少仪器的停机时间,改善仪器使用的安全性,延长仪器的使用周期,提高仪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该分析方法对于确保医疗仪器安全、有效和经济的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伟;张天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针对现有的雾化器不能适应野外条件下使用,设计一种采用空气或氧气作为雾化动力对电力供应无依赖性的雾化给药装置,可用于野外条件下呼吸道部位损伤的紧急救治.方法:通过基于流体力学和射流原理的手持式雾化吸入器设计及直流微动气泵的选配等关键技术的实现制备适用场合广泛的可控式靶向气动雾化给药装置,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与超声雾化器进行相关指标的对比试验.结果:该装置具备雾化液容积小、用药量少、雾化药物浓度高、雾化颗粒大小可控、可雾化多种药物、雾化气溶胶中氧气含量高等一系列的优点,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结论:该装置能直接将药物运送至肺部起效,可减少治疗肺部疾病的药物用量,并减小全身给药时高剂量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突发事件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理想的给药途径.
作者:吴敏;刘铁兵;汤黎明;姚文坡;徐达军;黄亚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设计一种便携式空气加压舱的空气调节装置,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高压氧治疗环境.方法:通过对比将换热器置于舱内,对舱内气体进行持续降温的方法和换热器置于舱外,对流经换热器的加压空气进行预降温的方法的优缺点,后选定预降温式空气调节装置.该装置由液态二氧化碳气瓶、截止阀、耐压空调箱及系统管路组成,耐压空调箱由蒸发器、保温层、压缩空气进出口及二氧化碳进出口组成.结果:该装置可使舱内的温度保持在24.5~32.C,稳压时温度变化率大为0.2℃/min,符合国家标准.结论:该装置设计合理,不需要电力保障,不占用舱内空间,方便野战环境使用,改善了便携式空气加压舱内治疗环境的舒适度.
作者:胡慧军;张敦晓;孙强;田丽丽;潘树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医用加速器机房辐射防护屏蔽设计方法,评价职业危害控制效果.方法: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Radiological and Protection,NCRP)发布的报告和国家卫计委发布的职业卫生标准计算机房屏蔽防护厚度,检测屏蔽效果;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从机房防护、放射工作场所分区、异常照射控制、放射防护管理4个方面对项目可能产生的放射性职业危害进行评价.结果:屏蔽检测结果达到设定的管理限值要求,职业危害评价结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结论:该防护改造方法可有效控制放射性职业危害,确保职业人员、患者或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作者:唐木涛;王修德;李奇慧;张惠彬;顾恰敏;赵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为保证重大灾害中快速实施医学救援,提高灾害现场远程会诊的效率,设计一种便携式三屏一体应急救援远程会诊系统.方法:运用先进的MCU(多点处理单元)技术、视频压缩技术和影像图像处理技术,采用可折叠的3个屏幕面板设计该系统,同时支持各类有线/无线通信接口.结果:该系统实现了患者信息、医学影像查看及远程会诊功能,提高了远程会诊的效率,方便了会诊各方的交流.结论:该系统适用于野外及机动化的医学应急救援,使远程会诊移动便捷.
作者:郝昱文;李晓雪;赵喆;郑静晨;杨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设计便携式综合理疗工作站,以满足对航空兵部队飞行人员航卫保障的需求.方法:通过优化电路设计,集成中频、紫外线、超声波和激光4种能量输出治疗模块,利用带触摸屏的工控机加载软件,实现各模块控制、人机交互、数据记录、统计分析等功能.结果:该工作站整体设计合理、工作状态稳定.结论:该便携式综合理疗工作站性能稳定、功能齐全、操作便捷,能满足部队飞行人员航卫保障需要.
作者:韩学平;梁岚萍;郭华;郑媛憬;焦艳;艾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负荷不同型号急救背囊对受试人员生理参数和主观疲劳感知的影响,分析囊体结构设计是否适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方法:针对6种不同型号急救背囊,选择健康适龄人员为受试对象,受试人员在静态条件下测量背负急救背囊前、后肺活量指标变化;以8 km/h的行军速度在跑台上运动至疲劳,测量受试人员负荷耐受时限;在跑台试验前、后测量血压、背力指标变化;在跑台试验过程中动态测量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在跑台试验后填写疲劳感知分级表.结果:综合分析比较各项测试指标,在6种型号急救背囊中,BⅡ号结构设计较好.新型急救背囊的结构优化在跑台试验中得到了验证,提高了适体性和稳定性.但试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受试者反应新型急救背囊调节结构部分有些复杂,较多调节带也增加了囊体质量;而对照组急救背囊携行结构不能根据身高进行适当调节,适体性较差,软质肩带被汗液浸湿后会引起受试者肩部和腋窝不适.结论:受试者负荷急救背囊模拟行军前后与过程中,生理参数的变化与囊体结构设计及质量密切相关,人体工效学评价可为急救背囊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田丰;刘长军;李钒;杨健;刘圣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容积扫描显示腰椎退行性病变相关征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征求患者同意后对100例临床怀疑为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腰椎的常规及容积扫描,得到容积扫描数据后在EBW4.0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分别观测2种扫描模式对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相关14项征象显示能力并进行评分.对每一项观察项目评分结果分别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种扫描方法的差异.结果:2种模式下,除椎旁软组织异常检测项不存在差异,其余13项两者间均存在差异,椎体骨质增生(P=0.180)、黄韧带异常(P--0.157)、骨性椎管狭窄(P=0.414)3项中2种检测模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1项观测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重建模式能够准确地显示更多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相关征象,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减小误诊率及漏诊率,为准确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影像资料.
作者:赵书臣;李春平;田树平;王占宇;任爱军;郑奎宏;史丽静;张燕群;郭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常规头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中监测层面及扫描触发方式对成像成功率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对60例患者行头颈联合CTA检查.A组在颈动脉层面监测,感兴趣区阈值设定为160 HU,手动触发扫描;B组在主动脉弓层面监测,闽值达到200 HU,自动触发.测量60例被检者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图像的CT值、噪声,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由2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对2组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分.分别比较2组图像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CT值、噪声、SNR及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2组图像颈总动脉的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的CT值及SNR均高于B组,而噪声低于B组.2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的主观得分平均值(4.43±0.57)高于B组(3.53±0.68).结论:用东芝320排螺旋CT行头颈联合CTA扫描,监测颈动脉层面扫描方法优于监测主动脉弓层面扫描方法,提高了检查成功率,有效地改善了图像质量.
作者:胡刚;蒙姣姣;杨晶莹;吴新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比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与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对乳腺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检测的效果,为临床检测乳腺癌HER2蛋白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到医院就诊并确诊患乳腺癌的患者80名记为实验组,无乳腺疾病患者80名记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皆取乳腺石蜡标本,均采用IHC和FISH法检测,观察比较2组患者在不同检测方式下的HER2蛋白检出率的差异,对2种检测手段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FISH后的阳性率为97.50%,使用IHC的阳性率为88.75%,FISH的阳性检出率大大高于I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使用FISH的阴性率为80.0%,而使用IHC的阴性率为92.50%,IHC的阴性率明显高于FI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SH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能够明显减少假阴性的发生,适用于乳腺癌的确诊实验和对转移及预后的评估;IHC有较高的阴性率,能够明显减少假阳性的发生,更适合于乳腺癌的筛查和排除诊断.
作者:杨光明;杨列;蒋丽;代云;张建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超声及实验室检查在流行性腮腺炎及并发症的防治和预后价值.方法:对24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实验室结果及临床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结果.结果:24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早期均有一侧或双侧腮腺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血流信号明显增多、高速高阻型频谱等特征性改变,结合实验室超敏C反应蛋白、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等可早期确诊流行性腮腺炎及并发症.结论:超声在流行性腮腺炎及并发症发生的早期即可明确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大限度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向清玉;王淑萍;董艳娥;王小慧;庄倩;王兆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估新旧后装治疗床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方法:通过分组对比的方法,比较新旧后装治疗床在使用中的灵活性及体外融合放疗时体位图像的匹配精准度.结果:旧型后装治疗床体位重复性欠佳,且在体外融合放疗图像匹配方面,Y方向上有统计学意义上的误差(P<0.05);新型后装治疗床体位重复性好,且在体外融合放疗图像匹配方面,X、Y、Z3个方向上误差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后装治疗床与旧后装治疗床相比,更能够满足后装治疗的体位要求,提高了肿瘤治疗的效果,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
作者:邓烨;李莉萍;梁文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增强CT在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rterioportal fistulas,APFs)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瘘封堵术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肝动脉造影确诊为肝细胞癌合并APF的61例患者术前增强CT资料,判定CT对患者APF的诊断价值,并分析瘘封堵术对患者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效果.结果:中央型、周围型瘘分别占75.4% (46/61)、24.6%(15/61).术前增强CT报告诊断率为29.5%(18/61),漏诊率为70.5%(43/61);造影确诊为APF后再次阅片,诊断率为81.9%(50/61),分型与造影诊断一致,漏诊率仅为18.1%(11/61).行瘘封堵术后患者上消化道曲张静脉及腹水均较术前显著减轻(P<0.05).结论:增强CT对APF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通过血管介入对瘘封堵可显著降低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
作者:何乾文;汤善宏;曾建梅;童立冬;顾明;曾维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320层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肝癌患者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肝癌患者86例.使用320层MSCT对肝癌患者肝外供血动脉进行检查,分析患者肝内、外供血动脉的起源,总结有侧支性供血动脉的肝癌的CT表现特点.结果: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巨块型占66.28%,弥漫型占22.09%,结节型占11.63%.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肿瘤肝外供血动脉中右膈动脉占48.90%,胃左动脉、右肾上腺下动脉和胃右动脉各占8.89%,网膜动脉分支和胸廓内动脉各占6.67%,左膈动脉和右侧腹壁上动脉各占4.44%,脾动脉占2.22%.参与肿瘤供血的右膈动脉起源中腹主动脉占40.91%,腹腔动脉占36.36%,右肾动脉占13.64%,胃左动脉占9.09%.结论:320层MSCT对肝癌肝外供血动脉有良好的检出能力,对肝癌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姚承;王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 CE-MRA)在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探讨3.0T MR机器上3D CE-MRA的影像学特点及下肢动脉性疾病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从而为准确评估下肢动脉性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3D CE-MRA检查者资料,其中9例患者在2周内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3D CE-MRA检查所显示各动脉段包括腹主动脉下端、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起始段、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以及各侧支循环.结果:所行3D CE-MRA检查者,无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无检查失败者,其中1例因左侧小腿不自主轻微抖动造成左侧胫腓段图像运动伪影.9例同时行DSA检查者,3D CE-MRA与DSA共同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27段,检查结果基本相符,其中有1例腓动脉处3D CE-MRA图像显示闭塞,而DSA显示轻度狭窄.结论:3D CE-MRA是下肢动脉病变的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丁洪园;张玲;杨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视觉标识系统在一次性无菌物品配送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及意义.方法:制作颜色标识和文字标识应用于一次性无菌物品配送管理的各个环节.结果:通过视觉标识系统的应用,降低了一次性无菌物品配送过程中的出错率,缩短了配送周期,提高了临床科室服务满意度.结论:将视觉标识系统应用于一次性无菌物品配送的处理,节省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临床科室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
作者:李玉琼;庄丽凤;田君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应用条码技术建立设备资产条码全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设备资产“身份证”式的精准管理,提高医院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方法:通过医院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几个重要环节条码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阐明设备资产条码信息化管理的特点,真正实现设备资产动态化管理目标.结果:设备资产条码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提高了医院设备资产使用效率,实现了设备资产远程管理和安全运行.结论:设备资产条码信息化管理确保了医院设备资产的合理利用与调控,有效提高了设备资产精准管理水平.
作者:刘元明;刘欢;李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依据IEC 61267:2004《Medical diagnostic X-ray equipment radiation condition for us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haracteristics》标准,对医用X线辐射场进行测量与评定.方法:采用标准剂量计,每间隔1个月对辐射场应用平面中心的剂量进行测量,计算辐射场的均匀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并与IEC 61267:2004标准的要求进行比较.结果:该辐射场的均匀性为4.85%,稳定性为0.53%,重复性为0.50%.结论:该辐射场的各项参数均符合IEC 61267:2004标准的要求,可以作为X线剂量计校准的标准辐射场.
作者:王朝;赵熙;陆建荣;魏王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罗氏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以下简称“罗氏E601分析仪”)检测叶酸(FA)、铁蛋白(SF)和维生素B12(VitB12)的性能进行评价.方法: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的方法对罗氏E601分析仪检测FA、SF及VitB12的精密度、正确度、灵敏度、线性范围、参考范围及携带率污染等各项指标进行验证.结果:罗氏E601分析仪测定FA、SF及VitB12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变异系数范围为3.03%~4.67%和3.51%~4.82%,均<5%;相对偏倚范围为-4.85%~4.46%,均<5%;测定线性范围与厂家提供的相近;与厂家提供的参考范围的符合率分别为90.0%、85.0%及90.0%,均<95%;携带污染率范围为0.04%~0.16%;灵敏度分别为0.23 ng/ml、0.21 ng/ml及0.19 pg/ml.结论:罗氏E601分析仪检测FA、SF和VitB12各项指标的性能良好,能满足临床需要,为临床提供可靠结果.但厂家提供的参考范围不适合所有人群,必须及时建立相应的正常参考范围,并进行验证通过后才能用于临床.
作者:雷建梅;刘爱胜;姚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3种不同的64层双源CT的扫描模式对冠状动脉桥成像质量的不同.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心内科的102例节律规则、心率≤65 次/min的经搭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前门控大螺距扫描组(A组,34例)、前门控序列扫描组(B组,34例)、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组(C组,34例).同时采用双盲法对3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和桥血管的通畅性进行评价,并同时记录辐射剂量.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F=0.520,P=0.596)、性别(x2=0.154,P=0.695)、体质量指数(F=0.281,P=0.756)之间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扫描时间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5.592,P=0.005);3组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F=6.622,P=0.002)、剂量长度乘积(F=7.413,P=0.001)、有效辐射剂量(F=4.539,P=0.013)的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3组患者中图形评价分数为1分(x2=0.354,P=0.552)、2分(x2=0.183,P=0.669)以及3分(x2=0.074,P=0.785)的数量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3组患者中A组扫描长度长,B组扫描长度短,但3组扫描长度对比(F=2.341,P=0.209)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心律稳定、心率≤65次/min的经搭桥术后患者,使用双源CT行前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与其他2种扫描模式相比,能获得相似的高质量图像且辐射剂量较低,是心血管患者进行搭桥术以后保持桥血管通畅的有效方法.
作者:肖胜;黄劲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透析液配制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保证透析液配制质量.方法:借鉴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究透析液检测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和透析液配制的质量控制,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对透析液配制的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进行改进.结果:改进后的透析液配制质量全部合格,取得了显著成效.结论:透析液相关项目检测的结果是透析液配制质量持续改进的依据,血液净化单位应优选配制工艺,确定检测方法,做好质量控制,确保血液透析的医疗安全.
作者:王苏湘;覃英;凤灵;王宇;蔡小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electrolyzed oxidizing water,EOW)在内镜洗消机消毒中的应用优势.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医院2015年2-10月消化内镜中心使用过的100条内镜均分为A组和B组,使用DE-663全自动内镜洗消机清洗和消毒,A组消毒液为EOW,B组消毒液为2%强化戊二醛消毒液,观察2组的消毒效果.结果:2组内镜的灭菌率、合格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消毒浸泡时间、洗消机总消毒时间、洗消费用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消毒液均对内镜无腐蚀作用.结论:EOW与强化戊二醛消毒液在内镜洗消机消毒中效果相似,但EOW消毒时间更短、费用更低,可作为优选消毒液.
作者:马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介绍了美国医疗物资供应预估程序(estimating supplies program,ESP)的研究开发背景、基本原理和主要功能.通过分析该程序的数据库结构、编码方式以及计算方法,研究了该程序在军事卫勤保障应用中的优势.并结合实际,探讨了该程序在军事卫勤保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后在医疗物资合理配置、准确预估和其精确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军事卫勤保障提出了对策建议.
作者:胡鹏伟;安志萍;佘燕燕;刘晓荣;顾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0 引言临床中,降温毯是非常重要的物理降温工具,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患者的降温治疗,同时也可实现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脑保护[1].P&C-A型降温毯是利用毯子与患者的温差来实现降温的.它采用的是压缩机制冷方式,由温控系统控制水循环系统内的水温,水经循环系统后充满毯子,低温的毯子与患者身体充分接触便可实现降温效果.
作者:段小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0 引言我国从2003年应联合国要求开始派出国际维和部队参与利比里亚维和行动.近10a来,我国已派出16余批次维和医疗分队并出色地完成了历次任务.作为维和医疗分队,开展医疗行动需要大批医疗设备和物资.为确保以卫生设备为主的装备完好,我们通过总结多批次维和医疗分队医疗装备使用和维护经验的特点,归纳出了一些设备使用和维护保养的措施心得,不但保证了医疗工作顺利进行,也为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以下简称“联利团”)装备处每半年对各种装备进行核查验收(各类装备核查的合格率作为为各国提供的装备进行补偿的依据之一)提供了保证.赴利维和医疗16批分队经历20余次编制装备大核查、上百次小核查,每次均顺利高分通过,避免了巨额维和经费的损失,同时也为国家争了光.
作者:郑伟;杨润彪;郭梅;张骁;侯伯轩;程颜苓;张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0 引言血液净化技术不仅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同时也是危重患者、战伤救治及灾害救援过程中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血液净化设备的发展改进,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血液净化治疗范围的不断扩大,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不断增加,因操作不规范、设备质量控制不稳定引发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规范血液净化操作规程,加强血液净化设备质量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血液透析机是血液净化的主要设备之一,其性能指标与技术参数是否准确可靠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本文介绍采用瑞典奥利科HDM99XP质量检测仪对尼普洛血液透析机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对不合格参数进行相应调试,以使各项技术参数都符合要求,避免因设备原因而造成医疗事故.
作者:高龙虎;王东文;赵国斌;王碧涛;王官 刊期: 2016年第11期
0 引言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技术是把传统的X线摄影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模拟和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软件优化图像数据,从而提高对患者病症诊断能力的一种技术.CR的组成部分包括IP板、扫描仪、打号工作站、后处理工作站和胶片打印机.X线扫描仪是CR整个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其出现故障将导致整个CR系统无法正常工作.X线扫描仪是一个机械、电子及计算机软件高度集成的机电数字化产品,其机电设计方面非常复杂,这也给维修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对扫描原理的学习和掌握非常重要.现将我院使用ADC 25.0 X线扫描仪(以下简称“扫描仪”)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故障现象和检修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廖成龙;牛德华;杨杰;冯自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0 引言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CT已成为临床诊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HD CT750 64排宝石CT是当今高档螺旋CT之一,其主要优势在于探测器材质革命性的改变,采用特制的蓝宝石材料制作探测器.HDCT750宝石CT机的引入,实现了CT领域高清晰与低剂量的完美结合,可将影像诊断成功率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现就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2例故障现象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赵占城;李春生;江浪;陈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0 引言STA compact血凝仪是法国思塔高公司出品的一款实用性能强、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及测速较快的全自动仪器.我院于2004年购置该仪器,使用时间较久,已进入故障高发期,常会出现一些故障.现简要介绍该仪器液路结构及4例管路故障维修实例,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和占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提高野战医疗队的紧急出动和支援保障能力.方法:对野战医疗队应急出动时装卸载装备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运用机械设计等方法,对部分装备器材进行技术上的革新与改进.结果:野战医疗队装备器材更加集成化,便于装卸载.结论:通过对装备进行技术上的革新与改进,野战医疗队的紧急出动和支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可以尽早地展开医疗救治工作.
作者:郭新;董兴宝;郭栋;何伟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在部队传统“三分四定”基础上对医院战备仓库标识进行系统化设计改良.方法:基于机动卫勤分队应急快速出动特点,通过应急出动和桌面推演方式从存储、装载、展开、撤收4个环节进行一系列标识定位设计.结果:改良型“三分四定”战备仓库标识系统实现了以箱组为单元的战备物资在储存、装载、展开及撤收等多个环节的精准、有序定位,装载时间由30 min缩短至8 min,全要素展开时间由1h缩短至25 min.结论:改良型“三分四定”标识系统提高了机动卫勤分队战备物资管理效率,提升了我军机动卫勤分队应急保障能力,值得军内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郭栋;董兴宝;杨腾;何伟华;师雷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野战医疗队医疗卫生帐篷网笼,以提高装卸载及展开的时效性.方法:分析当前卫生帐篷网笼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矩形中空构造、分层设计,研制一种分格、轮式、侧开门的新型网笼.结果:新型卫生帐篷网笼具有便于分装、便于移动、便于取放的特点,装卸载时间和展开时间较传统卫生帐篷网笼均有大幅缩短,更具实用性和人性化.结论:新型野战医疗卫生帐篷网笼方便了卫生帐篷的装卸载,大幅度提高了野战医疗队的出动展开速度.
作者:杨腾;郭栋;董兴宝;张远耀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野战医疗手术车的手术组分台流水作业优化在提高野战医疗队手术通过率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增设野战手术台、人员重新编组分工等实现野战医疗队手术组3台手术分台流水作业.结果:3台手术分台流水作业相比较2台手术分台流水作业,单位时间完成手术例数提高1倍,大大提高了手术伤员通过率,加快了整个医疗队伤员的流转速度.结论:优化手术分台流水作业可使手术组有限的人力、物力得到大发挥,在批量伤员通过时可以显著提高救治效率,为全军野战医疗队手术组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张远耀;吴青华;高燕华;何伟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如何运用三维技术更好地展示足踝部的运动损伤.方法:运用三维设计软件Maya中的Skeleton IK控制技术制作反向运动学(inverse kinematics,IK)控制骨骼(Skeleton)运动和模拟人体腿部损伤的过程.结果:利用Skeleton IK控制技术,成功模拟了人体的运动损伤.结论:应用Maya的Skeleton IK所制作的人体骨骼运动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直观、真实性高的病案分析资料,其制作流程也可以为其他医学虚拟仿真课件的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杨海;王文军;叶青;许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论证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的必要性,明确学科属性、名称、研究对象等基本内容,构建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体系.方法:从实战化要求、人机适应性、职业伤害等方面分析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意义.结合国内外工效学和军事装备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从3个层面构建学科体系.结果:明确了学科基本内容,确立了学科体系,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结论: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推动该学科发展.
作者:李曙光;邹渝;肖楠;庞志兵;何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