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孕期重复照射是否会对仔鼠的行为发育造成影响,为产科超声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妊娠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重复照射0 min组(对照组)、重复照射10 min组、重复照射20 min组3组.在妊娠第6、12、18天分别给予0、10、20 min的(3.0 MHz,MI=1.6,Tis=1.8)超声照射.生后采用动物行为学观察方法测试并评价其子代鼠生理发育及行为学能力.结果 照射20 min组与对照组相比,空中翻正、视觉定向的达标时间均较对照组延迟(P<0.05),而张耳、开眼,以及平面翻正、听觉惊愕指标,3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孕期彩色多普勒超声20 min重复照射可能对仔鼠的生后行为发育产生影响.
作者:王勇;段云友;周宁;熊华强;曹铁生;袁丽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探讨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模型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分别以氩激光(514 nm,100 ì,m,0.1 s,100 mW)、氪激光(670 nm,100 ì,m,0.1 s,100mW)诱导CNV.分别于激光照射后1、2、4周以荧光造影、光镜结果判断诱导CNV效果.结果 激光照射1周后开始出现CNV.激光照射后1、2和4周,氩激光荧光渗漏及CNV形成率分别为33.33%、83.33%、58.33%和41.67%、83.33%、75.00%;氪激光荧光渗漏及CNV形成率分别为83.33%、91.67%、66.67%和83.33%、91.67%、83.33%.结论 以激光诱导小鼠CNV模型是有效、可行的;激光诱导小鼠CNV模型.氪激光应为首选方式.
作者:王康;王宏彬;王艳玲;李明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介入技术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超选择性移植入门静脉分支的可行性:观察移植MSC对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新西兰白兔MSC,用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后,采用介入技术超选择性注入肝硬化兔的门静脉二级分支内,移植后3周取肝脏标本,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同时做血清肝功能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观察移植MSC前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 超选择性门静脉MSC移植后3周,对移植区肝脏做冰冻切片、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存活的16只动物中有13只结果为阳性,移植阳性率约为81.2%(13/16),证实移植的MSC可以在病理性肝脏组织内存活;移植MSC至病理性肝脏(肝纤维化)后,血清ALT下降,与移植MSC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96±63.12)U/L比(101.26±39.23)U/L,P<0.05],AST、TBiL、DBiL、TP、Al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介人技术做超选择性门静脉分支内MSC移植可以作为一项治疗肝硬化的新手段,但需要在提高移植细胞存活率、客观评价疗效(改善肝脏功能)等方面做进一步工作.
作者:段峰;王茂强;高春记;刘凤永;王志军;宋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三维诱导自体细胞软骨分化构建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探讨动物模型的远期修复效果.方法 分离培养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三维动态诱导及二维平面培养诱导,诱导软骨细胞分化并鉴定,比较分化效果.分别收获两种方法诱导后的细胞,与蛋白胶混合制备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注射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随机设定三维动态培养组、二维平面培养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24、48周后,观察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组织学评分比较远期效果.结果 二维平面培养诱导后只有低水平的蛋白多糖沉积和Ⅱ型胶原等标志物表达,三维动态培养后的分化质量明显提高,大量表达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在动物模型中,三维动态培养组:24、48周后缺损基本修复,表面光滑坚韧,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无界限,仍保持类透明软骨形态.二维平面培养组:24、48周后明显退化,失去软骨组织形态.空白对照组:无明显修复,缺损长期残留.结论 三维动态培养显著改善自体MSC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的修复效果,为提高关节软骨的微创修复提供新思路.
作者:吕昌伟;胡蕴玉;刘建;白健萍;吕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利用生物反应器构建人工血管是血管组织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文章就组织工程化培养生物反应器关键问题、血管生物反应器设计、生物反应器在工程化血管构建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就今后的焦点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论述.
作者:陈明东;张西正;张永红;郭新;曹谊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光学相干计算机断层摄影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10年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生物组织成像技术.文章介绍口腔OCT原理和主要功能,阐述口腔OCT在离体口腔组织断层成像、在体口腔组织的实时断层摄影、龋损牙体组织的早期诊断、牙体修复和窝沟封闭效果的评估、监控龋病发展进程、口腔黏膜疾病的无创诊断、口腔软组织癌前病变的无创早期诊断中的实际应用,并与其他影像设备诊断进行比较,展望OCT的发展.
作者:姚晖;褚仁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制一台可以应用于外科的臭氧冲洗仪,并进行臭氧对大肠杆菌的杀灭实验.方法 在臭氧相关性质和臭氧技术的发展成果基础上,结合现代微处理器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研制臭氧冲洗仪.使用PIC单片机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进行体外实验,配制5种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菌液,将臭氧气体作用于这些菌液.配制臭氧水,使用纸片法作用于大肠杆菌,观察实验结果.结果 研制出了臭氧冲洗仪样机,仪器的运行情况良好.对5种浓度的菌液,臭氧气都能够实现很好的灭菌效果,灭活率均在40%以上.臭氧水对大肠杆菌抑菌的作用很明显,抑菌环直径为1.52 cm,而对照组为0 cm.实验验证了臭氧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结论 该仪器操作简便,为臭氧冲洗法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但与进口仪器仍有差距,需继续改进研制的产品样机.
作者:王学民;马晓蕾;潘慧鑫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针对目前静态检测方法血压依赖性造成的敏感性不足和需要血压校正的问题,找到一种对动脉亚临床病变引起的弹性减退更敏感且无需血压校正的指标,并设计一种适用于家庭和社区诊所的新型动脉顺应性动态检测仪器.方法 对动脉加压导致了透壁压减小和顺应性非线性增加,同时也导致了脉搏波传递时间(pulse transit time,PTT)非线性增大.基于示波法血压测量和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hotoelectric plethysmography,PPG)设计了检测仪器,实现了对肱动脉加压动态检测,并在不同透壁压下对高血压组和对照组脉搏波传递时间增量进行测量.结果 由高到低预设3个透壁压,即8.00、6.67、5.33 kPa(60、50、40 mmHg),加压所导致的高血压组PTT增量总体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7±2.1)、(8.5±3.2)、(13.1±3.5)ms,而对照组相应的总体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4±2.2)、(12.5±2.8)、(19.3±3.1)ms.在相同透壁压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透壁压的减小,虽然两组脉搏波传递时间均增加,但两组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选择透壁压为5.33 kPa(40 mmHg)时脉搏波传递时间增量△PTT40为更敏感的动脉弹性指标,它与收缩压负相关(r=-0.73,P<0.01),与舒张压负相关(r=-0.54,P<0.01),与脉压负相关(r=-0.49,P<0.01).结论 虽然△PTT40具有明显的血压相关性,但它是动态检测的结果,通过对动脉施加外在作用力,拉大了高血压中、低危险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组间统计学差异,能够更敏感地分辨动脉亚临床病变引起的动脉弹性减退,比较好地解决了静态检测方法血压依赖性造成的敏感性不足和需要血压校正的问题.所设计的仪器操作简便,有望在早期的动脉亚临床病变的诊断及监测方面发挥作用,并应用于社区和家庭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检查.
作者:赵安;吴宝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剪切应力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megalin/cubilin 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早期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流室系统(flow chamber)提供0.5、1 Pa(5、10dyn/cm2)的剪切应力处理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别作用1、3、6h后,用RT-PCR法检测megalin/cubilin mRNA的表达.结果 剪切应力以大小、时间依赖性的方式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megalin/cubilin mRNA的表达.结论 DN早期流体剪切应力的增加可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megalin/cubilin mRNA的表达,从而减少了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表明DN早期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可能与肾小管间质的早期损伤有关.
作者:柳飞;黄颂敏;蒲丽君;付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促凋亡蛋白Fas配体(Fas-ligand,FasL)在结肠癌、结肠腺瘤及正常结肠黏膜的表达差异.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TM快捷法检测促凋亡蛋白FasL在62例结肠癌(肠癌组)、24例结肠腺瘤(腺瘤组)及21例正常结肠黏膜(正常组)组织中的表达.结肠癌Dukes分期为A期21例,B期10例,C期10例,D期16例.在光学显微镜下FasL的表达主要在细胞浆,细胞核和胞膜未见表达,表达程度采用半定量积分法.结果 FasL在肠癌组阳性表达率为19.35%(12/62例),明显低于腺瘤组的62.50%(15/24例)和正常组的47.62%(10/21例);其阳性表达肠癌组与腺瘤组及正常组相比,肠癌组明显低于腺瘤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腺瘤组与正常组FasL阳性表达相比未见差异(P>0.05);FasL在肠癌组16.67%(2/12例)及腺瘤组26.67%(4/15例)均见有高表达.肠癌组的FasL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及远处转移等因素无关.结论 结肠腺瘤是结肠癌的早期阶段,由于FasL缺失,细胞的凋亡程序不能正常进行,致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在结肠癌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作者:陈昊;陈乃玲;白玲;张昶;赵文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 cm,20例恶性,9例良性)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9.7岁.应用64排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行灌注扫描(造影剂总量100 ml,流速4 ml/s).将动态扫描数据输入GE工作站(ADW 4.2P),应用工作站随机Perfusion 3-体部肿瘤软件包分析和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并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 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均高于肺良性结节,BF、BV、PS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的差异显著.以BV≥4ml/100mg为诊断阈值,结节BV≥4ml/100mg的诊断为恶性,敏感性95%、特异性100%.恶性结节的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2,P=0.020).结论 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作者:丁毅;张镭;钱晓军;翟仁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在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5岁)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的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资料,每一患儿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2 mm,间隔1~2 mm,螺距1~2,电压120 kV,电流200 mA).重建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小密度投影(Min P)和CT仿真内窥镜(CTVE)技术(重建层厚1 mm,间隔0.5 mm).使气管、支气管清晰显示,观察非金属异物的有无、位置及其并发症.结果 气管异物3例;右侧支气管异物23例,其中右主支气管异物10例.右中间段支气管异物9例,右下叶支气管异物3例,右中叶支气管异物1例;左主支气管异物3例,左下叶支气管异物1例.4种显示方法对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6.7%(26/30)、83.3%(25/30)、70.0%(21/30)、53.3%(16/30).结论 多层螺旋CT是一种非侵人性、无痛苦、安全、易为小儿所接受的检查方法,对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诊断、术前筛选、定位、了解手术路径及术后复查等有很大的价值.
作者:王书轩;王宏伟;石俊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MITK在医学图像处理和三维可视化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考察其在医学影像研究领域的实用性.方法 利用MITK在VC6.0环境下编程实现对多组医学图像数据的三维可视化,通过对不同数据和算法的面绘制、体绘制、分割和配准等多方面的研究,讨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结果 MITK编程实现较容易,成像速度快,效果好,针对医学影像处理有其独特的优势.结论 MITK作为一种医学图像处理和三维可视化的工具,功能强大,完全可以与现有的同类软件包相媲美.
作者:朱玉云;史小平;伍炼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术后肠粘连是腹部手术的一个常见并发症,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及术后慢性腹痛的主要原因.欧美文献报道,腹部外科术后约90%有粘连,其中有40%以上会引起粘连性肠梗阻[1],而中国腹部外科术后引起的粘连性肠梗阻比率高于40%.
作者:赵爱民;宫轲;张能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9岁,因间断胸背痛半年,加重3d,以心绞痛入院.体格检查:心率67次/分,律齐,心音无亢进或低钝,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陈庆来;刘艳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T模拟定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1997年4月~2002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状细胞癌87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1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2.5岁.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及病变部位构成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一组为采用CT模拟定位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另一组为常规模拟定位放射治疗,两组的剂量都为64~66Gy/32~33次/6.4~6.6周.结果 采用KaD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其差异性.治疗计划各指标分析采用kolmogorowSmirnov法行正态分布检验,继而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模拟定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组和常规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组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0.1%、55.6%、40.4%、36.3%和65.4%、50.6%、30.6%、20.9%(P>0.05).但是对Ⅰ~Ⅱ期患者,CT模拟定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组和常规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组的生存率分别为81.2%、75.5%、67.3%、61.5%和80.1%、65.7%、54.9%、29.7%(P<0.05),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5.6%、71.7%、65.5%、59.0%和65.4%、50.6%、33.3%、25.6%(P<0.05).而对于Ⅲ~Ⅳ期的患者,两组之间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模拟定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组.特别对Ⅰ~Ⅱ期早期食管癌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晚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夏士安;林清;吴国华;姚原;蒋马伟;陈音;周仁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子宫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6例子宫动静脉瘘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结果.结果 6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均接受了双侧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子宫动静脉瘘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有典型表现,血管造影更加直观、准确,栓塞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于长鹿;赵新民;李建文;董卫国;李津花;王景梅;李晓霞;祁兵;刘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初步探讨射血分数-压差比值评价伴左心功能不全的主动脉瓣狭窄程度可行性.方法 80例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其中男32例,女性48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42岁.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口面积(AVA)、左心室射血分数(EF),Bernoulli方程计算主动脉瓣口跨瓣压差(△P),Simpson容积描记法计算射血分数压差比值即EFPR(EFPR=EF/△P),分析AVA与△P、EFPR之间的相关性;用ROC曲线比较△P、EFPR两参数评价主动脉瓣狭窄程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对主动脉瓣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用Simpson容积描记法计算ERPR估测AVA较Bernoulli方程计算的△P法更准确(r=0.917 2对r=-0.679 6,P<0.001);将EFPR小于1.0、△P大于10.7 kPa(80 mmHg)来估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左心功能不全时.EFPR和△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68.6%(P<0.05)和98.3%、37.2%(P<0.01).表明EFPR估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特异度及敏感度较高.结论 EFPR能准确估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瓣狭窄程度,特别对伴左心功能不全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膜狭窄程度的评价,EFPR较传统参数有更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高春恒;张华;郑若龙;崔俊友;钱惠东;李伟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探讨左心室延迟收缩模型是否与缺血病因相关.方法 选择74例正常人,年龄(40±14)岁,66%男性;48例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年龄(55±12)岁,63%男性,QRS宽度(148±35)ms,5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9%±10%;43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年龄(58±12)岁,64%男性,QRS宽度(151±28)ms,44%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VEF 31%±13%.分别进行组织多普勒检查.测量12个左心室节段中QRS起始到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间期(Ts).计算其标准差(Ts-SD)为心室内失同步参数.并计算各节段间Ts的差值.结果 正常组、非缺血性心肌病组和缺血性心肌病组的Ts-SD分别为(22.7±10.5)ms、(45.3±15.6)ms和(45.5±17.0)ms.正常组下壁和后壁的Ts显著长于侧壁和前壁[(154.0±34.2)ms、(151.1±32.3)ms比(129.6±29.0)ms,(124.9±24.9)ms;P<0.05].在非缺血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组中,各节段的Ts均较正常组延长(P<0.05).在非缺血性心肌病组.下壁的Ts长,前壁的Ts短.收缩延迟位于左心室下壁、后壁、侧壁和其他室壁的比例分别为42%、26%、16%、16%.在缺血性心肌病组,收缩延迟位于左心室下壁、后壁、侧壁和其他室壁的比例分别为13%、3l%、25%、31%.两组的构成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心肌病组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组的左心室延迟收缩部位不同.
作者:孙雅萍;史浩颖;刘健;舒先红;陈灏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检测对通心络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4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随机选择80例糖尿病血糖控制稳定者,分为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随机选择80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稳定者,分为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测定cystatin C,评价通心络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糖尿病患者cystatin 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应用通心络治疗组与对照组cystatin C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以cystatin C作为评价指标,通心络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明显防治效果.
作者:刘洪正;刘刚;徐庆海;毕业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盆底磁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2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平均年龄为(52.5±11.0)岁,平均产次(14±0.6)次;11例(56%)处于绝经期.接受Neocontrol R 盆底磁刺激治疗8周.根据治疗前后患者主观和客观临床参数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膀胱充盈试验,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随诊率100%.结果 治疗结束后75%患者不再漏尿,15%患者症状得到改善.1 h尿垫试验结果平均溢尿量减少7.6 g,3d溢尿次数平均减少5.1次.16例患者治疗前后行膀胱灌注试验,治疗后初始排尿欲膀胱容量和大膀胱容量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5).治疗中未见任何副作用.治疗后随诊3个月,治愈患者中60%症状复发.结论 盆底磁刺激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安全、有效、简便、无痛的方法,但疗效持续时间较短.
作者:海宁;朱兰;郎景和;史欣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探讨MDS患者接受HSCT治疗的适应证和时机.方法 1993年11月-2007年4月对20例MDS及MDS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39岁)行HSCT治疗.其中18例接受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1例为同基因骨髓移植(Syn-BMT);1例为无关脐带血移植(CBT).+25 d时移植失败行自体骨髓移植.预处理主要采用修改的Bu/Cy方案.结果 3年总生存率(OS)及3年无病生存率均为53.3%±12%;3年复发率(RR)10.8%±7%,移植相关死亡率(TRM)42.6%±12%.截止随访日期,存活11例,中位生存时间16.5(2.0~112)个月.结论 HSCT是治疗MDS的有效方法,如有HLA匹配的同胞供者,HSCT可作为MDS患者的一线治疗.
作者:张桂新;魏嘉璘;王玫;黄勇;杨栋林;姜尔烈;马巧铃;阎嶂松;王华;蔡小矜;刘欣;杨帆;冯四洲;韩明哲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