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天津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国际刊号:1009-7090
  • 国内刊号:12-1329/R
  • 影响因子:0.46
  • 创刊:1997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47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2009年3期文献
  • 连续腱周缝合对肌腱修复的生物力学影响

    目的 探讨连续腱周缝合(Running)法在肌腱修复中的生物力学作用,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 成年AA白羽鸡爪50只,按缝合方法随机分为5组.锐刀横断Ⅱ区趾深屈肌肌腱,分别用Running法、单线改良Kessler(MK)法、单线改良Kessler+Running(K+R)法、津下双套圈(Tsuge)法、Tsuge+Running(T+R)法修复肌腱.缝合后立刻取下肌腱,用冰冻卡具固定两端,在生物力学材料动态力学性能测试仪上进行拉伸--断裂测试.测定极限载荷、应变,记录间隙形成负荷,计算出各组肌腱的韧度、极限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功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间隙形成负荷、韧度、弹性模量、极限载荷、极限拉伸强度和断裂功耗方面,K+R法均大干MK法(P<0.001),后者分别是前者的58.6%、49.9%、58.4%、56.1%、65.7%、66.3%.T+R法均大于Tsuge法(P<0.05),后者分别是前者的57.8%、52.7%、84.0%、64.7%、91.0%、69.6%.结论 Running法操作简单,能为核心缝合增加可观的抗拉强度和抗间隙形成能力,使吻合口对合良好、缝合外观光滑,从而减少肌腱滑动阻力,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提供有效保证.

    作者:朱少文;马信龙;马剑雄;姬树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猪脱钙骨基质作为组织工程人工肋骨支架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评估异体脱钙骨基质作为组织工程化人工肋骨支架的可行性,为今后全胸壁缺损的骨性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Micro-CT、扫描电镜观察猪脱钙骨基质的大体三维结构,通过细胞黏附实验观察猪脱钙骨基质对于异种骨髓基质干细胞的黏附情况,后通过比较正常人肋骨与猪脱钙骨基质的力学性能评估其作为组织工程人工肋骨支架的可行性.结果 Micro-CT和扫描电镜示猪脱钙骨基质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和互相连通的孔径结构.细胞黏附实验显示细胞在猪脱钙骨基质表面生长良好.力学测试显示猪脱钙骨基质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与人正常肋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用于修复具有弧度的肋骨缺损.结论 猪脱钙骨基质可以作为组织工程人工肋骨的支架.

    作者:秦雄;徐志飞;唐华;赵学维;李建秋;钟镭;乌立晖;吴彬;潘铁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表皮生长因子微球的制备与评价

    目的 制备表皮生长因子(EGF)微球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方法 利用改进的复乳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载体,制备EGF微球.检测EGF微球形貌表征、微球粒径分布、载药率、包封率和释药行为.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增殖度,研究不同浓度EGF微球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研究相同浓度不同剂型EG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微球载体的安全性.结果 EGF微球粒径约为200nm,粒径分布比较均一,微球之间无粘连,分散性好.载药率为0.02%,包封率为85%.释药符合释放动力学模型,释放长达24h.不同浓度EGF微球均促进细胞增殖,其中10 μg/L为适质量浓度(与对照组比,P<0.01).质量浓度10 μg/L时,EGF微球组与EGF原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质量浓度空微球对细胞没有毒性,不影响细胞增殖(组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 成功制备EGF微球.细胞实验证明EGF微球制备过程中EGF保持原有活性,与EGF原液比较,EGF微球促进细胞增殖能力更强,微球载体对细胞没有毒性作用.

    作者:徐俊;王鹏华;董晓庆;常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椎体内固定技术发展

    对近年来椎体内固定的发展状况及实验现状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经椎弓根椎体内固定系统及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对椎体骨组织的影响,它包括3个方面,分别是邻近节段运动的改变、邻近椎体骨密度变化、融合相邻节段发生退变.可为今后设计优化椎体内固定器械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肖智韬;宫赫;朱东;高甲子;吴丹凯;张西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早期胃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半定量诊断进展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途的新技术,可观察胃肿瘤相关的腺开口形态和微血管结构.文章通过半定量分析、新分类与边界界定等方法综合评估早期胃癌(EGC),并阐述NBI-ME诊断EGC与组织病理学之间关系,结合NBI-ME联合自发荧光视频内镜(AFI)诊断EGC的实际情况,较全面地分析NBI-ME诊断EGC应用的新进展.

    作者:仲敏;殷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文章对核磁共振(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相关概念、技术原理作了介绍,重点论述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胸部肺病变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腹部肝内占位病变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盆腔主要脏器病变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臂丛神经病变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骨骼系统病变中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全身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者:焦志云;李澄;陈文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改良网织红细胞染色液的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一种改良的网织红细胞染色液.方法 对改良网织红细胞染色液进行显微镜镜下观察试验、染色时间试验、有效期试验、准确度试验和精密度试验.结果 改良网织红细胞染色液染色后的标本在显微镜镜下具有不易褪色、沉渣少、视野清晰、背景明亮等特点,且改良网织红细胞染色液染色时间短(5min),有效期长(30个月),准确度与煌焦油蓝盐水染色液一致(P>0.05),精密度好于煌焦油蓝盐水染色液.结论 改良网织红细胞染色液是一种优秀的网织红细胞染色液,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志贤;李剑鸿;袁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医院信息管理在核医学科中的应用

    目的 构建笔者所在医院核医学影像图像获取与传输系统(PACS),实现影像科室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方法 从科室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笔者医院放射科、CT、MRI等产生的图像的采集、显示、储存、传送和管理的成功经验,阐述了Medex系统在核医学科的建立及应用.结果 PACS的实施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推动了医生工作模式的变革;方便了工作、科研和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规范化、计算机化的诊断报告质量优于人工书写报告.结论 Medex系统的建立及应用促进核医学科工作的改观.

    作者:刘雁;杜桂珍;袁士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磁性纳米靶向Apo-A-Ⅰ基因治疗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作用

    目的 观察载脂蛋白A族Ⅰ型(Apo-A-Ⅰ)基因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发展的作用.方法 将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作为磁性纳米载药系统输送治疗基因,用逆相蒸发法制备带正电荷的磁性脂质体,再将DNA与该脂质体按照1∶7的电倚比形成复合物:将已形成AS斑块的12只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只大鼠经尾静脉注入磁性纳米脂质体/DNA复合物,对照组6只大鼠经尾静脉注入不含基因的磁性纳米脂质体复合物,每只动物给药剂量为0.32ml,给药后立刻在所有动物左侧肾脏附近(体外)绑缚铷铁硼稀土磁铁(场强500mT)进行磁诱导,约4h后将磁铁取下.继续喂养6周后抽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将动物处死,取腹主动脉进行油红O染色.结果 基因治疗6周后.实验组80层切片中发现斑块10层,脂质条纹面积和纤维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9.21%和1.18%;对照组83层切片中发现斑块35层,脂质条纹面积和纤维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32.25%和1.66%.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斑块率的比较,P<0.01,实验组HDL水平明显升高,实验组肝组织Apo-A-Ⅰ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DNA与逆相蒸发法制备的磁性脂质体形成的磁性纳米脂质体/DNA复合物在外加磁场导入下可以使Apo-A-Ⅰ基因定向到达肝脏,显著升高血浆HDL水平,降低LDL、TC、TG水平,抑制AS斑块的发展.

    作者:吴轶娜;陆建平;郑肖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一种压电石英晶体凝血传感器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方法

    目的 采用模糊推理与解耦控制技术、集成温湿度传感器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建立一种压电石英晶体凝血传感器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方法.方法 利用单片机模糊控制器和解耦控制,确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凝集反应的起点和终点.结果 试验表明上述方法能有效提高温湿度的控制精度,该方法的检测结果与STAGO磁珠检测法的相关性好(r=0.949).结论 该反应的起点和终点的判别方便、可靠、准确,且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廉,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检测.

    作者:屈玲;府伟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二维超声心动图和M型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扩大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法和M型超声心动图(ME)法测量心瓣膜病中重度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反流(VR)、扩张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相关指标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2DE和ME同时测量100例左心室扩大患者(VR 35例、DCM 32例和ICM 33例)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记为LVEDD2DE、LVEDDME、LVEDV2DE、LVEDVME、LVEF2DE和LVEFME.结果 ①患者的LvEDD2DE与LVEDDME、LVEDV2DE与LVEDVM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EF2DE与LVEFM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69;②组内比较:3组的LVEDD2DE与LVEDDM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R组LVEDV2DE与LVEDVM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的LVEF2DE与LVEFM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组间比较:LVEDD2DE在DCM组与ICM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VR组与ICM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LVED-DME、LVEDV2DE和LVEDVME有相同的结果,LVEF2DE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VEFME在3组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2DE和ME法均得到LVEDVVR≈LVEDVDCM>LVEDVICM和LVEFDCM

    作者:李赵欢;唐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超声e-Flow技术在椎动脉检查中的价值

    目的 对比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与e-Flow技术在椎动脉(VA)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高频超声血流显示较为困难的健康体检者24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4岁),对于同一个受试者分别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e-Flow技术了解椎动脉血流的显示情况,并使用Photoshop图像软件进行有效像素分析.结果 CDFI和e-Flow组血管像素占总像素的比例分别4.2‰±2.2‰、7.1‰±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Flow技术对于常规检查较为困难的人群,血流显示效果优于CDFI.

    作者:张辉;阎萍;张奥华;郑荣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对乳腺肿块大小的诊断价值初探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不同大小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105例乳腺肿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78岁.共112个病灶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经粗针穿刺组织活检和,或手术切除病灶获取组织病理学诊断;按肿块平均直径≥2 cm和<2 cm分为两组,分别比较单纯常规超声检查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肿块平均直径≥2 cm组,常规超声检查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92%,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6%,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平均直径<2 cm组,常规超声检查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65%,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7%,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对直径<2 cm的乳腺肿块的良、恶性诊断率高于单纯常规超声检查,具有更实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庆;钱林学;张晓丽;龚海马;马棣;李彦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骨化性肌炎的MRI表现特点与演变

    目的 分析骨化性肌炎的MRI表现特点与演变规律,以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 对13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1~65岁,平均年龄39.69岁)经手术或穿刺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为骨化性肌炎的共16例次MRI检查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期(2~3周,4例次)为边界不清的T1WI中等偏高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的软组织肿块;中期(1~12个月.11例次):T1WI由不均匀中等偏高信号逐渐变为中低信号,T2WI以团块和分叶状不均匀中低信号为主,夹杂有片状高信号区的软组织肿块,周边有低信号带形成.1例次内见有出血和液-液平,周同的水肿带(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变窄.晚期(1~2年.1例次):肿块缩小,T1WI和T2WI上以高信号为主,夹杂有条带状低信号影.结论 骨化性肌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提高对其MRI表现的认识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作者:颜凌;刘晓薇;丁晓毅;陆勇;杜联军;江浩;陈克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正常人高分辨率CT中耳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

    目的 探索根据正常人颞骨高分辨率CT二维图像建立中耳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的方法.方法 获得无中耳传音结构病变志愿者高分辨颞骨CT资料,使用Photoshop、Amira、HyperMesh及Abaqus软件根据二维CT图像建立中耳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结果 建立了包含鼓膜、听骨链的中耳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模型几何尺寸在正常解剖数据范围内.结论 探索出一种基于正常人颞骨高分辨率CT二维图像的中耳三维有限元实体建模方法,具有快捷、方便、廉价、无创性的优点,为进一步进行中耳声音传导机制有限元分析奠定了基础.

    作者:陆钊群;张官萍;薛江红;王春泉;唐浩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活体肝移植供体胆管造影——磁共振胆管水成像和莫迪司增强胆管造影对比

    目的 对比磁共振胆管水成像(T2WI-MRC)和莫迪司对比增强磁共振胆管造影(CE-MRC)对肝移植供体的胆管显示的差别.方法 32例肝移植供体,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35岁.术前行MRC水成像和莫迪司增强后胆管造影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显示肝内外胆管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所有肝移植供体均行术中胆管造影检查.结果 2种方法均可清楚显示3级肝内胆管.但T2WI-MRC显示肝内3级以上胆管明显优于CE-MRC(P<0.05).T2WI-MRC有5例(15.6%)供体肠道内液体影响胆管显示,CE2MRC则无一例供体肠道液体影响胆管显示.呼吸引起的运动伪影两种检查方法均不明显.胆管变异9例,两种检查方法均正确诊断.2例供体T2WI-MRC显示胆总管不连续,CE-MRC及术中胆管造影显示胆总管正常.结论 T2WI-MRC和CE2MRC均可用来评估术前活体肝移植供体胆管解剖,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将明显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作者:王宏;穆学涛;吴春楠;董玉茹;董悦;臧运金;张惠卿;刘红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CT在甲状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CT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9例良恶性甲状腺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45.6岁.行颈部CT平扫8例,增强扫描31例.分析其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7例甲状腺腺瘤平扫时边界清晰,内部主体低密度且密度均匀;3例可见到完整或不完整的囊壁.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局限型,低密度影.25例恶性甲状腺肿瘤平扫时成等密度或混杂密度,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并向邻近组织侵犯.结论 有无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包膜是否完整、边界是否清晰、轮廓是否规则、密度均匀与否及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等特点,对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有很大作用.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窦新民;张建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道术后良性胆总管末端狭窄8例报道

    目的 探讨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道术后良性胆总管末端狭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8例胆道术后良性胆总管末端狭窄病人,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1.8岁.因难以直接行经胆道镜扩张或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所以先经胆道镜操作孔送斑马导丝至十二指肠,在导丝的引导下行EST来解决狭窄.结果 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血、尿淀粉酶升高及发热,2例因症状缓解不明显而再次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治疗过程均顺利,术前症状缓解,没有发生胆汁漏、十二指肠瘘、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近期随访无复发.结论 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道术后胆管末端狭窄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成国哲;吴硕东;孔静;陈俊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内科保守治疗对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疗效.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根据自愿与经济承受能力,分为支架成形术(SAA)组36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7.5岁.内科保守治疗组64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8例,年龄48~65岁,平均年龄58.5岁.SAA组采用支架成形术,并口服拜阿斯匹林.内科保守治疗组采用抗凝、抗血小板、口服他汀类药物.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记录①卒中复发率、病死率;②NIHSS评分.结果 SAA组有2例(5.56%)发生狭窄动脉区的轻微卒中,NIHSS评分小于4分,死亡1例(2.78%).内科保守治疗组12例(18.75%)再发卒中,死亡2例(3.13%),NIHSS评分2~4分7例,10分以上5例.两组比较,内科保守治疗组再发卒中率高(P<0.01).NIHSS评分,SAA组预后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作者:艾明华;杨立波;黄捷;吕秀东;范一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厚度脱细胞猪皮作为微粒皮移植覆盖物治疗大面积烧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厚度脱细胞猪皮作为自体微粒皮移植覆盖物治疗大面积烧伤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15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35~57岁.烧伤后3~7d行大面积切痂,7例覆盖中厚型脱细胞猪皮,8例覆盖全厚型脱细胞猪皮,将自体微粒皮涂抹于创面,植皮区与供皮区面积比均约为10∶1,常规加压包扎.观察猪皮排异变化、微粒皮成活情况及愈后皮肤弹性及外观.结果 术后5d脱细胞猪皮与手术创面粘贴良好:中厚型脱细胞猪皮于术后10d、全厚型脱细胞猪皮于术后2周左右脱水干燥:中厚型脱细胞猪皮于术后3周、全厚型脱细胞猪皮于术后1个月左右逐渐分批脱落:脱落后全厚型脱细胞猪皮组创面愈合率达90.3%±2.7%,明显优于中厚型脱细胞猪皮组的68.2%±2.9%(P<0.05):创面愈合后全厚型脱细胞猪皮组瘢痕较轻,外观及弹性优于中厚型脱细胞猪皮组.结论 脱细胞猪皮替代异体皮作为微粒皮移植覆盖物,全厚型脱细胞猪皮优于中厚型脱细胞猪皮.

    作者:曹文德;汪虹;付晋凤;周庆才;王君;刘文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液回收在脑膜瘤切除术中应用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 评价血液回收用于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1999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134例在北京天坛医院进行脑膜瘤切除手术的病人,进行短为期12个月的术后随访.其中应用术中血液同收的病人89例(Ⅰ组),男性44例,女性45例;未应用血液回收的病人45例(Ⅱ组),男性21例,女性24例.两组术后平均随访期分别为25个月(12~58个月)及30个月(12~82个月).通过头部影像学复查及包括胸片或胸透和腹部B超在内的全身体检,判断肿瘤是否复发或发生了颅外转移.结果 Ⅰ组病人术中回输回收血液平均525 ml(150~2 000 ml),有7例(7.9%)病人术中输入异体血液;Ⅱ组有11例(24.4%)病人术中输入了异体血液(P<0.001).随访期内,两组肿瘤Simpson Ⅰ级切除的病例中,分别有5例(7.6%)和4例(11.8%)复发(P=0.75).两组术后均未发现肿瘤颅外转移者.结论 血液回收用于脑膜瘤切除术中,尚未发现其导致的肿瘤颅外转移或增加复发.

    作者:梁辉;王保国;刘文敏;韩如泉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