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天津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国际刊号:1009-7090
  • 国内刊号:12-1329/R
  • 影响因子:0.46
  • 创刊:1997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47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杂志   2009年6期文献
  • 大鼠乳腺癌MRI靶向造影剂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单克隆抗体造影剂在大鼠乳腺癌模型中的靶向性.方法 ①利用单克隆抗体LM609与钆双胺(Gd-DTPA)制备抗体造影剂(Gd-DTPA一抗体):②制备15只大鼠乳腺癌模型,分为实验组(A、B组)和对照组(C组);③MRI扫描,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前、注射造影剂即刻.10min,6、12、24、36、48h不同时刻测量注射不同浓度Gd-DTPA-抗体(A组质浓度为0.4690μg/mL,B组质量浓度为0.0469μg/mL)瘤体的信号强度,对照组注射普通造影剂Gd-DTPA(质量浓度0.0469μg/mL).结果 实验A、B2组大鼠注射Gd-DTPA一抗体造影剂6h后,瘤体强化信号值逐渐提高,在约24h后肿瘤的强化值达到了高.C组内,瘤体则表现为造影剂快进快出的方式.结论 单克隆抗体造影剂在大鼠乳腺癌模型中具有靶向性.

    作者:戴丽娟;时高峰;王琦;卢春晓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膜支架的制备及体外性质研究

    目的 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壳聚糖(CS)接枝化合物,改善PLGA薄膜的亲水性.方法 利用PLGA端基的羧基与CS进行反应,从而在PLGA长链卜共价键合CS.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热分析法(DSC)、热重分析法(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对其结构和热力学性质进行表征,利用接触角评价PLGA-CS薄膜表面亲水性能.结果 通过共价结合的方式制备了CS改性PLGA化合物.该接枝化合物热稳定性和亲水性能鄙较PLGA有了明显提高.结论 成功制备了不同接枝比例的CS改性PLGA化合物,该薄膜的亲水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拓展了该类型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

    作者:王海;吕丰;陈红丽;朱敦皖;刘兰霞;孙洪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动物弥漫性脑损伤致伤装置的设计

    目的 临床上高发生率的弥漫性脑损伤多由角加速度和线加速度运动共同导致,目前相关研究中尚缺乏可产生此类复合加速运动的实验装置.笔者设计一种可同时产生角加速度和线加速度运动的实验装置.方法 该装置为一个由高气流率气缸驱动的气动转换系统.动力气缸气流出人口经过扩大,且动力气缸高压腔发射前施加预压,而活塞运动经外设弹性塑胶垫缓冲后停止,实现了活塞产生瞬间超大线性加速度运动.借助于运动方式转换器的转换作用,实验装置将活塞直线运动转换为瞬间超人角加速度和线加速度复合运动.通过大鼠致伤实验验证该装置产生小动物脑弥漫性脑损伤的有效性.结果 该装置产生了稳定的瞬间超人角加速度和线加速度复合运动,并成功复制了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结论 该设计稳定、可控,使用方便,是一种适用于制作小动物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的新型设备.

    作者:李雪元;戴广辉;冯东福;李甲;顾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紫杉醇聚己内酯/泊洛沙姆188载药纳米粒及其抗肿瘤活性

    目的 利用聚己内酯(PCL)与亲水性添加剂泊洛沙姆188(F68)共混物作为载体材料与抗癌药物紫杉醇组成纳米粒缓释载药系统.并评价其在裸鼠人乳腺癌B37实体瘤模型中的抗肿瘤效果.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PCL/F68载药纳米粒;对紫杉醇PCL/F68载药纳米粒进行表征及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利用差示扫描热分析(DSC)法分析紫杉醇在PCL/F68载药纳米粒中的分散状态:评价紫杉醇PCL/F68载药纳米粒在裸鼠人乳腺癌B37实体瘤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紫杉醇PCL/F68载药纳米粒呈现规整的球形:平均粒径为150.50nm(标准差25.41 nm),多分散系数为0.18.紫杉醇PCL/F68纳米粒的载药量为18%,药物包封率为84.36%.紫杉醇PCL/F68载药纳米粒体外药物释放研究表明在50 d的释放周期内累计释放量约为49%,接近零级释放(R=0.998).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表明,紫杉醇PCL/F68载药纳米粒对裸鼠人乳腺癌B37实体瘤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肿瘤局部注射紫杉醇PCL/F68载药纳米粒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

    作者:马桂蕾;张琳华;宋存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肿瘤新生血管超声分子靶向成像研究进展

    肿瘤间质中新生微血管内皮分子遗传学和微血管构筑的异质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也是肿瘤血管生成超声分子靶向成像的研究基础.文章对肿瘤血管生成超声分子靶向成像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颖嘉;文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胰腺炎的微创介入治疗

    为进一步提高胰腺炎的综合治疗水平,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胰腺炎行微创介入治疗研究的文献,从血管性介入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不同类型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介入治疗胰腺炎以其痛苦小、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等特点,已经成为胰腺炎积极而有效的主要治疗手段,在胰腺炎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洪翠;李肖;杨丽;唐承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MATLAB在医学图像配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ATLAB存医学图像配准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图像配准原理,利用MATLAB中IPT做图像配准的变换类型、控制对及相关函数计算,通过试验1和试验2说明MATLAB如何应用于医学图像的配准中.结果 比较参考图像,配准后的图像匹配效果很好.结论 利用MATLAB提供的IPT进行医学图像配准,简捷方便,但要达到理想的配准结果 ,必须确定合适的变换类型.

    作者:隋美蓉;胡俊峰;时梅林;赵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加强医疗急救设备质量监控的探讨

    文章从设备配置、规范操作、安全管理、淘汰更新、全面监控几方面对如何加强医疗急救设备质量监控进行了探讨.

    作者:吕玉玲;张西亚;陈群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气分析中二氧化碳分压测定方法比较

    陈述了应用于临床血气分析的4种二氧化碳分压[p(CO2)]测定原理,即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ISE)、基于离子敏场效应管(ISFET)、基于气体对光谱选择性吸收原理和基于气体通透皮肤特性的测定.后对4种p(CO2)二氧化碳分压测定方法 进行了比较分析,为临床对相应仪器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提供帮助.

    作者:严荣国;郭旭东;葛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胰岛索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 R)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探讨两者在大肠癌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不同类型的大肠癌组织48例(试验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3岁.任意选癌旁5 cm以上的正常组织24例(正常对照组).采用SABC法检测IGF-Ⅰ、IGF-Ⅰ R的表达.结果 在48例大肠癌组织中,IGF-Ⅰ、IGF-Ⅰ 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58%、58.33%,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16.67%、16.67%.IGF-Ⅰ、IGF-Ⅰ 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而与其他的病理因素及患者5年生存情况无关.IGF-Ⅰ和IGF-Ⅰ 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相关性.结论 IGF-Ⅰ、IGF-Ⅰ R可能相互协同作用参与大肠癌的浸润、转移,可作为反映大肠癌进展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但IGF-Ⅰ、IGF-Ⅰ R阳性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费伯健;吴露露;周士福;齐晓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在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分化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PI3K/Akt在内皮祖细胞(EPC)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EPC,经差速法接种2次贴壁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培养5 dEPC;Westernblot检测第0、3、7、10、14天EPC中AC133、vWF、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并在第3、7、10天加入LY294002作用12 h,用RT-PCR检测AC133、vWF m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P-Akt水平.结果 经Westernblot检测,AC133在0d表达强,第3天有弱表达,第7、10、14天几乎无表达(P<0.05);vWF表达强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P13K和Akt在0 d表达强,第3天表达稍弱,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减弱;LY294002作用12 h后,第7天和第10天AC133 mRNA表达水平低于第3天的水平(P<0.05):vWF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P>0.05);p-Akt蛋白表达逐渐下降,第10天与第3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C分化为内皮细胞过程中,可能有P13K/Akt的参与.

    作者:马颖;杨向红;刘云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皮注射骨水泥成形术诊治四肢骨转移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在C臂X射线机透视下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诊治四肢骨转移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四肢骨转移癌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7.4岁.临床影像学(X射线、CT或MRI)检查均提示四肢单发可疑骨转移病灶.临床伴有明显的病灶部位骨痛,均行经皮穿刺,先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再注射骨水泥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病理学检查阳性率和并发症.结果 全部穿刺成功,术后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组织活检16例为癌性浸润,2例为正常骨组织,阳性率为88.9%(16/18).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4.5个月,病灶无扩大,无骨折发生.结论 经皮注射骨水泥成形术诊治四肢骨转移癌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微创方法 .

    作者:朱杰诚;林二虎;徐亮;刘洪涛;高国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微创单侧TLIF辅助单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辅助单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 及初步疗效.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15例腰椎间盘病变患者进行微创TLIF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48~64岁,平均年龄54.7岁.病程1.5~3.0年,平均2年.其中L3~43例,L4~58例,L5~S17例.单节段病变12例,双节段病变3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7.6±1.0)分,欧氏失能指数(ODI)评分为(42.4±2.7)分,Prolo功能评分为(10.5±1.6)分.所有患者均有下腰痛,仅有单侧下肢痛、麻木.结果 手术时间120~240min,统计数据(182.3±35.5)min.术中出血150~420 mL,统计数据(280.7±81.2)mL.住院天数7~35 d,统计数据(17.7±6.2)d.所有病例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术后VAS评分(3.0±0.8)分,ODI评分(16.4±2.9)分,改良Prolo评分(17.0±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9例,良4例,可2例,总优良率86.7%.该组15例18个融合节段,术后6个月三维CT重建,有15个节段融合,融合率83.3%.结论 微创TUF辅助单边钉棒系统同定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不破坏对侧的正常结构、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长期结果 还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薛华明;涂意辉;蔡珉巍;杨安礼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骨引导再生术在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估Bio-Gide生物膜、Bio-oss骨粉引导骨组织再生修复种植床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选择种植区牙槽骨存在骨缺损的11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8~56岁.共计11枚种植体.植入种植体后,在骨缺损处植入Bio-oss骨粉,并用Bio-Gide生物膜覆盖.术后、Ⅱ期手术前进行口腔临床检查和X射线检查.种植修复体完成后,分别于戴牙后6、12个月定期复诊,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吸收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情况.结果 术后2周内有1枚种植体覆盖黏膜少许裂开,Ⅱ期手术时,1枚种植体周围形成纤维愈合而失败,后经重新种植,所有种植体均顺利完成种植修复.修复后随访6~12个月,种植体均能成功地恢复咀嚼功能.结论 Bio-Gide生物膜、Bio-oss骨粉可以引导骨组织再生,改善种植床骨增量效果.与正常骨组织中种植修复的1年成功率不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郑刚;刘希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LISS钢板与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46例疗效分析

    胫骨多段骨折是小腿严重骨折中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由高速暴力所引起,具有软组织损伤严重、手术治疗难度大、游离骨折端容易出现缺血性坏死及骨不连接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材料和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更新,多采用对血运破坏较小的髓内固定及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ing system,LISS).自2005年9月至2008年8月笔者用闭合复位LISS钢板及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共46例,并对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志波;禹志宏;杨述华;邹海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4排螺旋CT成像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随着多层螺旋CT应用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通过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进行诊断.笔者探讨64排螺旋CT(64 slice spiral CT,VCT)成像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

    作者:路春兰;段晓岷;刘玥;刘道永;尹光恒;刘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层CT空间分辨率的评价方法

    目的 片j调制传递函数(MTF)比较多层CT各层的空间分辨率.方法 采用MTF线体模: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64层螺旋CT.CT在腹部序列扫描方案下,对线体模进行扫描得到多层图像,用VC++6.0编程读取医学影像通讯(DICOM)图像,通过点扩散甬数获得CT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结果 用3种卷积核重建图像,对各层的调制传递函数为50%、10%、5%、2%的值进行比较,极差在0.35LP/cm的范围以内.结论 西门子64层螺旋CT各层图像重建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有着良好一致性,检测方法 可以为多层螺旋CT的性能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手段.

    作者:黄岗;严汉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PM滤波方法对提高不同b值弥散张量成像图像质量的应用研究

    目的 在不同b值条件下,研究PM滤波方法 对提高弥散张罱成像(DTI)技术图像质量的作用.方法 在b值为800~2 800 s/mm2的条件下分别对模体及志愿者实施DTI.利用改进的PM滤波方法 对获得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进行处理后求解张量参数,得到反映水分子各向异性扩散程度的FA图.通过比较标准FA图与处理后FA图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评价PM滤波的效果.结果 随着b值的升高.图像信噪比逐渐降低,FA误差逐渐增大.当b值小于2 000 s/mm2时.经过PM滤波后,可得到RMSE较低的后处理图像.结论 b值在1 000~2 000 s/mm2范围内,应用PM滤波方法 是提高人脑DTI图像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张翼;宋少娟;张晓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放射治疗计划剂量学研究

    目的 研究乳腺痛不同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对18例保乳手术的患者分别设计常规切线野计划、正向调强计划、逆向调强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 000 cGy.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来比较各种计划中临床靶区、危机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常规切线野计划、正向调强计划、逆向调强计划的靶区覆盖率V95%分别为84.35%、98.37%、96.71%,剂量不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5.870%、7.189%、10.820%:逆向涮强计划与常规切线野计划、正向调强计划相比危机器官的受照射量与体积明显增加,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向调强更能有效降低各危机器官的平均受照射量和体积,与常规切线野计划相比对侧肺、脊髓、心脏的D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向调强计划能够有效地提高靶区覆盖率和剂量分布均匀性,也能降低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剂量和体积;逆向调强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花威;汪步海;李军;谭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儿头部CT扫描中mAs变化对辐射剂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儿头部CT扫描方案中mAs变化对辐射剂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需做头部扫描患儿,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1个月~16岁.小儿头部扫描参数按CT机预设的分为3个年龄组:①0~1.5岁年龄组(40例),采用150 mAs;②1.5~6.0岁年龄组(40例),采用200 mAs;③6.0~16.0岁年龄组(40例),采用250 mAs.其他扫描技术参数不变,120 kV,6 mm×3 mm准直器组合,6 mm层厚.记录扫描时的剂量参数CT剂量加权指数(CTD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3组CTDIw分别为(21.296±0.586)、(27.990±0.723)、(35.665±0.766)mGv(F=4264.944,P<0.001).3组DLP值分别为(242.617±24.277)、(356.262±34.147)、(458.743±20.993)mGy·cm(F=638.654,P<0.001).扫描参数每降低50mAs,CTDIw降低约22.72%,DLP降低约27.12%;若降低100mAs,CTDIw降低约40.29%,DLP降低约47.11%.结论 降低mAs值,可使CT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在小儿头颅CT检查中.依患儿年龄合理降低mAs值,可以作为CT技师实施儿童放射防护的基本办法.

    作者:鲍莉;李学胜;李军;杨东明;陈锡建;宁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简化CR后处理方法提高床旁胸片质量的探讨

    目的 应用计算机X线摄影(CR)后处理方法 ,提高床旁胸片网像质量.方法 使用Fuji CR机,随机选取床旁胸片20例,设定为第1组,调整后处理参数灰阶(GS)和对比度(CS),测量调整前后同一床旁胸片6个区的密度值,采用统计学方法 比较其变化情况;使用Konica CR机,再随机选取床旁胸片20例,设定为第2组,用与第1组相同的方法 调整GS和CS,测量调整前后同一床旁胸片6个区的密度值,比较其变化情况.结果 调整后第1组5个区的P<0.01,1个区的P<0.05.,第2组5个区的P>0.05,1个区的P<0.05.图像密度和CS增加,图像质量提高.结论 应用CR后处理,调整后处理参数GS和CS,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曹立荣;张金声;纪盛章;李建伟;王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3种方法测量心脏容量负荷与血流动力学的比较研究

    目的 评价肺动脉导管(PAC)、经动脉压力波形分析(FloTrac)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3种方法 监测心脏外科患者心脏容量与血流动力学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24例(C组),瓣膜置换患者39例(V组),采用PAC、FloTrac和TEE 3种方法 ,监测液体负衙前后心脏容量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指数(CI)、有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舒张未期容积指数(RVEDVI)、系统脉管阻力指数(SVRI)、搏出量指数(SVI)、每搏量变异(SV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舒张末期面积(E-D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比较各临床方法 的一致性.结果 与容量治疗前比,PAC指标的变化:两组的CVP,C组的PCWP、RVEDVI、RVEF、CI和SVI均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lioTrac指标的变化:两组CI和SVI均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VV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EE指标的变化:两组LVEDVI、CI、SVI、EDA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一致性榆验,两组RVEDVI、LVEDVI平均偏差分别为40.5、53.2 mL;FloTrac的CI均小丁TEE和PAC测量的CI(负偏差).FloTrac与PAC的CI预测心脏收缩功能减退,采用接受操作特点(ROC)曲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8).结论 EDA和SVV预测液体负荷反应具有实时敏感性,RVEDVI连续监测意义更大.传统方法 评估血流动力学困难时,可考虑用TEE或FloTrac微创方法 .

    作者:史宏伟;葛亚力;鲍红光;王晓亮;杜伯祥;罗中华;陈宝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恶性肿瘤引起下腔静脉梗阻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引起下腔静脉梗阻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下腔静脉梗阻患者中,原发性肝癌7例,肝转移癌6例,胃癌2例,胰腺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40~70岁).均造成下腔静脉的完全或部分梗阻,采用经皮股静脉穿刺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16例患者均一次成功植入血管支架.下腔静脉梗阻症状明显改善.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支架植入术可迅速缓解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临床症状,是治疗恶性下腔静脉梗阻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

    作者:王学静;贾广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可取出式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难治性贲门失弛缓症

    尽管没有详实的流行病学数据,但来自临床的信息表明贲门失弛缓症有增加的趋势.这一疾病确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大多数文献认为,腹腔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和气囊扩张术是这一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其有效率可达80%~90%,但仍有10%~20%的患者无效[1~3].

    作者:王志强;王向东;孙刚;黄启阳;孟江云;杜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内镜下黏膜内注射联合钛夹钳夹治疗Dieulafoy病6例体会

    Dieulafoy病是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病因之一,其临床特点是突发性大呕血,常伴有黑便和失血性休克.该病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由于病灶小、位置隐匿,导致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急诊内镜下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使本病的治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笔者所在医院2001年3月至2008年3月经急诊内镜下黏膜内注射联合钛夹钳夹治疗Dieulafoy病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杜修坤;黄如川;吴云清;邢增慧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