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315
  • 国内刊号:12-1361/R
  • 影响因子:1.13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5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2009年7期文献
  •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可溶性干细胞因子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可溶性干细胞因子(sSCF)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EOS)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ELISA法对90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外周血的血清sSCF和EOS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发现sSCF急性发作期水平[(2.9134±0.7596)pg/L]较缓解期[(3.2557±0.5985)pg/L]和正常对照组[(3.7163±0.5775)pg/L]明显降低(P均<0.01);缓解期水平有明显升高,但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sSCF与EOS成负相关,r为-0.55,P<0.05.结论 sSCF参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患儿外周血sS-CF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杨玉霞;栾斌;乔俊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β-连环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γ-连环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构建肝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6例正常肝组织中β-连环蛋白、PPART蛋白的表达,分析PPARγ与分化程度等临床和病理指标的关系及β-连环蛋白与PPARγ的关系.结果 49例肝癌组织中β-catenin异常表达34例(69.39%);癌旁组织中异常表达24例(48.98%);6例正常肝组织中表达均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确概率法,P=0.001).49例肝癌组织中PPARγ表达阳性25例(51.02%),癌旁组织中15例阳性(30.61%),6例正常肝组织中未见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确概率法,P=0.016).肝癌患者不同年龄、肿瘤大小、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门/腔静脉癌栓有无、HBsAg感染与否的PPAR-γ表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14、3.201、0.046、3.201,P均>0.05);不同分化程度的PPARγ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3,P<0.05).β-catenin异常表达与PPARγ阳性表达相关(χ2=5.130,P<0.05).结论 异常表达的β-catenin可能参与肝癌的形成.PPARγ蛋白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与肝癌病理分化有关,检测PPARγ蛋白对诊断肝癌、判断其恶性程度及预后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何坤;胡泽民;周载平;陈宏;邓辉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浆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浆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组(HES组)和乳酸钠林格液组(LR组),每组各10例.20例患者均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于麻醉后,以20 ml/kg的剂量和30 ml/(kg·h)的速率分别输入6%HES和LR.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在麻醉前(T0)、手术开始前(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手术结束(T3)时采外周静脉血测定BPI含量.结果 HES组术中出血量[(560±90)ml]、输血量[(200±100)ml]显著少于LR组[(810±110)ml与(600±200)ml,t分别为5.562和5.657,P均<0.001].HES组T2、T3时BPI浓度为(8.9±1.6)μg/L和(13.4±1.2)μg/L,显著高于麻醉前[(4.9±1.2)μg/L,P均<0.05)].LR组T2、T3时BPI浓度为(7.3±1.2)μg/L和(9.9±0.8)μg/L,明显高于麻醉前[(5.0±1.1)μg/L,P均<0.05],HES组T2、T3时BPI浓度明显高于LR组(t分别为2.530和7.674,P分别为0.021、0.001).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用羟乙基淀粉进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不仅可以减少术中输血,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血浆BPI浓度,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

    作者:唐琦峰;邱玉华;王忠云;张洪兴;钱燕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血液透析患者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的患者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于开始透析后或维持透析期间均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神经精神症状表现多样:神志恍惚,兴奋多语或语无伦次,嗜睡,其中2例伴有肌肉震颤.均无神经定位症状,其中7例经头颅CT检查,均未发现急性颅脑病变.所有患者停药后继续血液透析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引起一过性的脑病,与药物半衰期延长有关.

    作者:彭钰;林启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以及二者与脑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HIE患儿30例,采用EUSA法测定其发病后1、3、7 d血清NSE及MMP-9的浓度,并与对照组(同期住院新生儿24例)比较.结果 HIE患儿血清NSE及MMP-9于发病后1、3、7 d,NSE分别为(32.12±1.10)、(38.50±4.86)、(31.49±0.73)ng/L,MMP-9分别为(34.11±1.10)、(39.50±5.06)、(32.42±0.87)ng/L,与对照组[(30.22±3.18)ng/L和(31.48±3.27)ng/L]比较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以发病3 d水平升高为著.结论 NSE及MMP-9参与HIE的发病,其血清水平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预示作用.

    作者:孙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社区干预对高血压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为一般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社区干预.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的建立率进行测评;观察2组患者6个月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治疗6个月末动态血压检测(ABPM)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接受社区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且整体健康行为建立率也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6个月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PM显示6个月末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24 h平均收缩压明显下降[(124.56±11.32)mm Hg与(138.65±10.63)mmHg,t=14.347,P<0.01]、舒张压明显下降[(82.75±12.34)mm Hg与(92.67±11.68)mm Hg,t=9.237,P<0.01],24 h血压负荷均明显下降,其中收缩压[(10.67±3.64)mm Hg与(14.86±4.16)mm Hg,t=11.985,P<0.01],舒张压[(9.65±4.26)mm Hg与(16.45±3.89)mm Hg,t=18.638,P<0.01],谷峰比值均明显升高,其中收缩压[(80.85±8.46)mm Hg与(76.17±9.38)mm Hg,t=5.805,P<0.01],舒张压[(76.85±9.29)mm Hg与(69.75±8.47)mm Hg,t=8.9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干预治疗能有效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卫红;李虹;张兰芝;赵丹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不同心功能级别的CHF患者6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测定其血清H-FABP及hs-CRP的浓度,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组H-FABP[(6.11±1.49)μg/L]及ks-CRP[(12.77±3.65)mg/L]的浓度均较对照组[分别为(4.24±1.40)μg/L和(4.85±1.35)mg/L]升高(t值分别为5.746和7.543,P均<0.01),而LVEF明显降低[(42.13±6.55)%比(61.50±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02,P<0.01).在CHF各亚组,H-FABP及hs-CRP的浓度均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增加而升高(F值分别为26.288和351.784,P均<0.01),而LVEF降低(F=252.834,P<0.01).线性相关分析H-FABP的浓度与hs-CRP的浓度呈正相关(r=0.801,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718,P<0.01);ks-CRP的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r=-0.881,P<0.01).结论 血清H-FABP和hs-CRP的浓度随着CHF患者的病情加重而升高,两者的浓度变化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定量测定血清H-FABP和hs-CRP有助于CHF患者的危险分层.

    作者:李洁琪;李晓翔;吴立荣;方颖;李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肌钙蛋白及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48例ACOP患者分为轻度中毒组87例,中度中毒组34例,重度中毒组27例;另设健康对照组60例.均采血检测cTnⅠ和CRP,并对各组血清cTnⅠ、CRP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清cTnⅠ水平在第1、3、5天重度中毒组明显高于轻、中度中毒组及健康对照组(F值分别为5.240、4.858、4.452,P均<0.05).血清CRP水平在第1、3、5天重度中毒组明显高于轻、中度中毒组及健康对照组(F值分别为12.463、5.142、4.874,P均<0.05).结论 ACOP患者cTnⅠ和CRP随中毒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升高,且cTnⅠ、CRP水平越高,提示病情越重,预后不良.

    作者:李伟;卢开林;刘卫华;肖黎保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前列腺素E1联合硫酸镁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应用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注射液和硫酸镁注射液联用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留观室收治的53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5例.2组均给予低流量吸氧、祛痰止咳、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1注射液10 ml、25%硫酸镁注射液10 ml,疗程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改变.结果 2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9.3%(25/28)和76.0%(18/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1.87,P<0.05);治疗组治疗前PaO2(8.36±2.28)kPa、PaCO2(9.31±3.41)kPa、全血黏度(12.12±0.45)mPa、纤维蛋白原(5.32±1.16)g/L,对照组治疗前PaO2(8.27±1.92)kPa、PaCO2(9.43±2.82)kPa、全血黏度(12.32±0.52)mPa·s、纤维蛋白原(5.18±1.23)g/L;治疗组治疗后PaO2(10.52±2.12)kPa、PaCO2(7.63±1.62)kPa、全血黏度(7.42±0.36)mPa、纤维蛋白原(3.21±0.97)g/L,对照组治疗后PaO2(9.15±1.83)kPa,PaCO2(8.54±1.67)kPa、全血黏度(11.92±0.31)mPa·s、纤维蛋白原(4.76±2.14)g/L;2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改善(P均<0.05),但治疗组血气分析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前列腺素E1注射液和硫酸镁注射液联用,能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右心室后负荷,扩张气管平滑肌、改善通气障碍,可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PaO2、PaCO2,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韦广莹;李晶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意识镇静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镇静药物咪唑安定及芬太尼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5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50例在常规局部麻醉前给予生理盐水5ml静脉注射(对照组),50例给予0.04 mg/kg咪唑安定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静脉缓慢注射(咪唑安定组),50例给予咪唑安定0.02 mg/kg联合芬太尼1.2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缓慢注射(联合芬太尼组),观察3组患者HR、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患者镇静程度评分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变化,术后对患者镇静满意程度及术中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3组给药前MAP和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34和2.98,P均>0.05),对照组术中MAP为(95.7±14.5)mm Hg,显著高于术前[(85.4±15.3)mm Hg,t=4.34,P<0.01],术中HR为(83.3±23.4)次/min,与给药前[(78.4±22.7)次/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P<0.01).对照组、咪唑安定组和联合芬太尼组术中BIS评分分别为(90.5±7.2)分、(75.5±12.8)分和(72.3±14.1)分,术后24 hVAS评分分别为(53.5±25.4)分、(58.8±18.2)分和(71.9±16.8)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0.89和8.56,P均<0.01).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前使用小剂量的咪唑安定及芬太尼可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手术耐受性及安全性,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肆仁;陆锐;田颖;董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后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及心肌酶谱的变化

    目的 观察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后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心肌酶谱的改变.方法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54例,给予左旋甲状腺素(L-T4,优甲乐,德国默克公司)治疗,第1周25μg/a,之后每周增加25μg,维持量75~125μg/d.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sTS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cy、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后FT3[(1.92±0.72)pmol/L与(5.01±0.71)pmol/L]、FT4[(4.74±2.94)pmol/L与(16.73±1.71)pmol/L]、sTSH[(66.33±20.92)mU/L与(2.83±0.94)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5、3.46、7.48,P均<0.01);升高的TC降至正常[(6.60±0.58)mmol/L与(4.88±0.49)mmol/L,t=2.71,P<0.01];血浆Hcy明显下降并趋于正常[(22.21±4.60)μmol/L与(16.80±2.40)μmol/L,t=2.71,P<0.01];治疗前后血浆CK[(647.00±107.00)U/L与(121.64±61.00)U/L]、CK-MB[(21.74±15.81)U/L与(13.23±6.00)U/L]、AST[(61.00±32.92)U/L与(30.00±5.00)U/L]、LDH[(261.00±39.00)U/L与(85.33±20.00)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7、2.64、2.65、3.11,P均<0.01).治疗前TC水平与FT3、FT4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39,P<0.05;r=-0.43,P<0.01),与sTSH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1),而TG与甲状腺功能未见显著相关性;血浆Hcy水平与FT3、FT4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38,P均<0.01),与sTSH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1);CK与FT3、FT4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61、-0.46,P均<0.01),与sTSH呈显著正相关(r=0.49,P<0.01);CK-MB与FT3、FT4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26,P均<0.05),与sTSH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5).结论 L-T4治疗可显著降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心肌酶、Hcy及TC水平,而对TG无明显影响;TC、Hcy及心肌酶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作者:陈荔枝;裴玉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改良二维影像导航引导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二维影像导航方法引导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73个椎体)多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获取手术椎节的正侧位及斜位X线影像,通过影像导航模拟手术椎体的正侧位及椎弓根轴位虚拟影像,引导经皮椎弓根穿刺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均为单侧穿刺,通过影像导航引导椎弓根穿刺均获成功.术中进行导航虚拟影像与实际穿刺针影像进行匹配,两者影像基本吻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注射量为2.5~4.0 ml,术后CT复查显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良好.术后疗效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7例.结论 改良二维影像导航通过术中获取病椎的正侧位及左右的斜位片,模拟手术椎体的三维影像(正侧位及椎弓根轴位的虚拟影像),更加精确地引导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术中辐射暴露时间,使手术更安全、更准确、更微创.

    作者:刘恩志;郭东明;蔡维山;严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有高TG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发病后72 h内入院的SAP患者82例,按入院时血清TG水平分为高TG组(≥1.7 mmol/L)26例,正常TG组(<1.7mmol/L)56例.结果 高TG者占同期SAP患者的31.71%(26/82).高TG组患者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高于正常TG组(14.62±7.58比10.68±5.21,P<0.01).高TG组在发病72 h内的心、肺和肾脏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于正常TG组(34.62%、34.62%、19.23%比5.36%、3.57%、1.79%,P均<0.01),假性囊肿的发生率亦增高(42.31%比7.14%,P<0.01).高TG组无急症或早期手术治疗病例,正常TG组为13例(23.21%);高TG组和正常TG组分别有2例和4例中转手术.结论 高TG的SAP患者早期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和局部并发症高,治疗应以非手术为主.

    作者:沈洪亮;张建表;刘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毒鼠强浓度在人体内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3种方法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后不同时期患者体内毒鼠强浓度的改变及出院后正常生活条件下毒鼠强浓度变化.方法 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患者血液中毒鼠强浓度,根据101例患者血液中毒鼠强浓度高低和临床症状分为常规综合治疗组、加行血液灌流组、加行输血治疗组,监测其治疗前后体内毒鼠强浓度变化,对出院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检测其体内毒鼠强浓度变化.结果 常规综合治疗组治疗后毒鼠强浓度由治疗前33.0(1.7~115.0)μg/L下降为18.0(0.3~47.6)μg/L,平均下降45.5%;加行血液灌流组由治疗前108.0(54.0~290.0)μg/L经多次血液灌流后下降为26.0μg/L,末次血液灌流后较血液灌流前下降75.9%,每次血液灌流后下降20.0%~45.0%,血液灌流24 h后毒鼠强浓度略有回升现象;加行输血治疗患者2例,治疗后毒鼠强浓度分别下降33.5%及60.0%.25例出院患者在中毒6个月时有2例体内仍含有毒鼠强,且仍以化学原形存在,随访1年时均未再检出毒鼠强.结论 常规综合治疗、血液灌流、输血治疗毒鼠强中毒是积极有效的方法,毒鼠强在人体内代谢缓慢.

    作者:曹艳平;陈金东;李蔚;王大威;张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RP的改变.方法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心功能分级Ⅰ级14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1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与心房颤动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组血浆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房颤动组血浆CRP为(4.98±1.24)mg/L,对照组为(3.58±1.3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1).心房颤动组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CRP水平逐渐增加(F=307.028,P<0.01),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CRP为(3.29±0.15)mg/L,Ⅱ级为(4.52±0.27)mg/L,Ⅲ级为(5.36±0.31)mg/L,Ⅳ级为(6.66±0.41)mg/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CRP水平升高,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

    作者:商克勇;徐芳;张艳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及合并高血压患者8-异前列腺素F2α与C-反应蛋白的变化

    目的 检测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单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探讨OSAHS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方法 单纯OSAHS患者19例,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2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分别用ELISA法检测3组研究对象血浆8-iso-PGF2α血清CRP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单纯OSAHS组血浆8-iso-PGF2α(11.08±3.26)μg/L]及血清CRP[(1.75±0.82)mg/L]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49±2.10)μg/L与(0.52±0.26)mg/L,P均<0.01].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8-iso-PGF2α[(14.84±3.43)μg/L]及血清CRP[(3.13±1.06)mg/L]水平均高于单纯OSAH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均<0.01).结论 OSAHS患者存在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并参与OSAHS合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萍;平芬;孙洁静;韩书芝;李冲;李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小儿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并发症的比较

    目的 探讨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OA)的并发症差异.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收治阑尾炎患儿179例,行LA82例,OA97例,观察比较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LA组术后无戳孔感染、腹腔残余感染及黏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OA组术后5例合并伤口感染,8例并发腹腔残余感染及黏连性肠梗阻,L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A组[13.4%(13/97),X2=11.85,P<0.01].结论 LA治疗小儿阑尾炎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普及.

    作者:赵晓波;周薇莉;李英超;孙立宝;李索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儿童血清IgE的影响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前后血清总IgE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哮喘儿童520例,均给予ICS治疗.≤3岁142例,4~5岁169例,均给予储雾罐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6~14岁209例,选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剂量为200~375μg/d.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复查IgE.结果 520例患儿治疗前IgE为(496.12±24.75)kU/L,治疗后IgE为(390.71±18.71)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7,P<0.01).≤3岁组治疗前IgE为(307.05±34.71)kU/L,治疗后IgE为(483.09±41.78)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3,P=0.004);4~5岁组治疗前ISE为(543.46±51.03)kU/L,治疗后IgE为(316.93±29.30)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8,P=0.000);6~14岁组治疗前IgE为(586.30±37.19)kU/L,治疗后IgE为(387.61±27.60)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7,P=0.000).氟替卡松治疗组治疗前IgE为(468.91±32.81)kU/L,治疗后IgE为(359.03±22.79)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8,P<0.01);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组治疗前IgE为(586.30±37.19)kU/L,治疗后IgE为(387.61±27.60)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7,P<0.01).治疗前IgE≤300 kU/L 260例,109例(41.92%,109/260)治疗后IgE升高;>300 kU/L 260例,45例(16.15%,45/260)治疗后血清总IgE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89,P=0.000).结论 ICS使IgE下降,IgE的检测有利于哮喘患者诊治过程中的病情观察.

    作者:李云;钟礼立;黄寒;王涛;易红玲;梁沫;陈敏;王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骶骨肿瘤切除与腰骶稳定性的重建方法研究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腰椎-髂骨钉棒系统固定及腰髂间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19例骶骨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均采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行腰椎-髂骨间固定,植骨融合,其中16例行前后联合入路肿瘤病灶清除,3例行单纯后路切除肿瘤.为避免肿瘤切除时大量出血,预先采用了相应的预防措施:8例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3例行单侧髂内动脉结扎,4例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3例术前1天行DSA栓塞双侧髂内动脉,1例病变范围小较局限的患者没有对髂血管进行特殊处理.结果 术后6~48个月随访,1例大小便障碍无明显改善,1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1例尾端切口皮肤坏死,1例在术后18个月肺转移死亡;其他患者术后1~3周下床活动,效果满意,腰骶部疼痛基本缓解及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无断钉断棒及内固物松动,腰椎稳定性好,未见下沉现象.结论 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内固定及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有利于保持腰椎和骨盆稳定性,术后可明显缩短患者卧床时间,远期可明显减少由于腰骶-骨盆间不稳而引起的各种疼痛和不适,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高延征;司文腾;刘继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脾脏错构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脾脏错构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3例脾脏错构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检索同期国内文献报道的17例脾脏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20例脾脏错构瘤患者以左上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13例,无任何症状7例.2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脾脏错构瘤的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学诊断,手术切除是佳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作者:邓明飞;曲辉;刘鸿章;赵跃鹏;田艳涛;王成锋;单毅;赵东兵;白晓枫;孙跃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门冬胰岛素30不同注射方式及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不同注射方式及诺和灵30R对2型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80例2型糖尿患者分为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组(A组)50例、门冬胰岛素30 2次/d注射组(B组)65例、诺和灵30R 2次/d注射组(C组)65例,分别比较3组治疗后2周及12周空腹、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仅治疗12周后比较)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8.3±4.6)mmol/L,t=3.63,P<0.01]、餐后2h血糖[(8.3±2.7)mmol/L与(10.2±5.6)mmol/L,t=3.95,P<0.01]、胰岛素用量[(23.5±4.6)U/L与(32.8±9.6)U/L,t=3.67,P<0.01]、低血糖次数(0次,8次,X2=3.2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7.3±3.6)mmol/L,t=2.74,P<0.05]、餐后2 h血糖[(8.3±2.7)mmol/L与(9.0±3.8)mmol/L,t=2.1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B组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7.9±3.9)mmol/L,t=2.45,P<0.01]、餐后2h血糖[(8.2±1.9)mmol/L与(10.3±6.4)mmol/L,t=2.79,P<0.01]、HbA1C[(6.5±1.3)%与(7.6±2.0)%,t=3.13,P<0.01]、低血糖次数(0次,12次,X2=2.3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用量也小于C组[(22.8±3.8)U/L与(25.9±0.8)U/L,t=2.84,P<0.01);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6.7±1.8)mmol/L,t=2.03,P<0.05]、餐后2 h血糖[(8.2±1.9)mmol/L与(9.0±3.8)mmol/L,t=2.14,P<0.05]、HbA1C[(6.5±1.3)%与(7.0±1.7)%,t=2.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 2组间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BMI高于A、B组[(25.9±0.8)、(24.2±0.9)kg/m2与(24.6±1.1)kg/m2,t=2.98,t=2.76,P均<0.05).结论 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2型糖尿病控制方法.

    作者:冯琨;孙世欣;杨玉芝;刘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血液病肺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血液病肺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恶性血液病肺感染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43例应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主要为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药物,并参照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43例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20 ml用5%葡萄糖溶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疗程7~10 d;或清开灵注射液30 ml用0.9%盐水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疗程7~10 d(痰热清或清开灵为随机选择).均给予适当支持治疗.观察2组患者疗效和退热时间.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为95.3%(41/43),抗生素治疗组有效率为79.1%(34/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5.10,P<0.05).退热天数:中西医结合组为(5.41±0.72)d,抗生素治疗组为(7.35±0.5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能提高恶性血液病肺感染治愈率并缩短病程.

    作者:高彩凤;褚金龙;李骏;柴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宫内外同时妊娠一例

    1 病历摘要女,34岁.孕3产1,人工流产2次.因带器妊娠行人工流产+宫内节育器取出,术后24 h忽然出现下腹坠痛持续2h于2007年6月4日16:30入院.

    作者:赵翠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肾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1978年瑞士Gruentzig等 [1]进行首例经皮穿刺肾动脉腔内成形术(PrRA)治疗肾动脉狭窄获得成功,由于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及降低再狭窄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球囊扩张,逐渐成为治疗严重肾动脉狭窄(RAs)的常规技术[2].

    作者:张新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心肺复苏技术的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作者:王长远;秦俭;王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三例临床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消化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少见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该病于1937年由Kaijser首次报道,至1997年文献报道仅300余例 [1].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尤特异性,误诊率很高.我们于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例,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邵文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只能使很少一部分2型精尿病患者在诊断糖尿病后短时间内将血糖控制在满意水平,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应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目前临床上的口服降糖药物分为四类十几种,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选择口服降糖药物.

    作者:金秀平;王颖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