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脏病急症,虽然目前静脉溶栓已成为AMI有效的治疗手段[1,2],对于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但病死率仍然较高.独参汤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方剂[3],我们采用溶栓联合独参汤治疗AMI 15例,并与单纯溶栓治疗16例作对照,报告如下.
作者:龚翔;陶一江;胡小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2001年1月-2003年6月,用止嗽散加味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36例,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23例对照,获效较后者为佳,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美尼尔氏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我们联用β-七叶皂甙、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4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尹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999-2001年对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综合施治中加用纳洛酮,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梁兴民;赵菁;刘小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2001年9月-2003年9月共收治急性轻症胰腺炎(AP)5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蔡慧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目前仍以内镜检查为首选,同时可以通过内镜进行紧急止血.我院消化内镜中心1999年5月-2002年12月用内镜下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局部注射的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28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广超;李文;范君度;赵卫川;石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咳喘巴布膏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62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分为巴布膏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用药相同(吸入抗炎、平喘药),巴布膏组加用局部敷贴咳喘巴布膏,疗程1个月;并进行相应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近期疗效显示巴布膏组的临控显效率达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3.33%;巴布膏组能明显改善肺功能,降低血中嗜酸粒细胞(EOS)及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含量;巴布膏组吸入丙酸倍氯米松、沙丁胺醇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巴布膏组无明显皮肤刺激和不良反应.远期疗效可见两组感冒次数、哮喘发作等级均明显减少;巴布膏组1年以上未发病率达6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巴布膏组的随访用药率为46.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00%.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巴布膏组肺泡灌洗液(BALF)的炎症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模型组;镜下肺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数均明显减少.结论:咳喘巴布膏安全、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有明确疗效,对改善气道慢性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有良好的作用;并可减少哮喘豚鼠模型肺内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炎症细胞化学介质的释放,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
作者:褚东宁;楼金吐;贾桂娈;毛林燕;成国俊;王旭;沈国兴;杜勤;占永祥;俞定珍;俞锡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与红细胞免疫黏附(RCIA)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检测14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包括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RCIA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健康人比较.结果:与健康人比较,缺血性中风患者红细胞受体花环率(RBC-C3bRR)明显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呈高凝血症和(或)红细胞聚集症.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脑栓塞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和脑血栓的全血高切黏度与RBC-ICR呈正相关.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中风患者均存在RCIA功能紊乱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且是缺血性中风病理的重要因素.
作者:郭聂涛;何庭宇;杜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中IL-6、TNF-α,采用比色法检测NO-2/NO-3值以反映NO水平;并与20例同期无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麻醉手术儿童进行比较;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对NO与IL-6、TNFα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IL-6、TNF-α与NO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重症组较轻症组更高(P<0.01),IL-6、TNF-α、NO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急性期比恢复期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TNF-α与NO均显著增高,其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它们参与脑炎的发病过程,病情越重,其值越高,恢复越慢.
作者:赵萍;曾雪飞;郭秀东;严文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溶栓合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溶栓合剂治疗,对照组仅用尿激酶治疗,两组患者的其他常规辅助治疗方法相同,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为67.9%,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显效率为31.3%,总有效率为68.8%;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溶栓合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尿激酶,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高,能降低脑出血发生率.
作者:王春华;赵永刚;丁颖;何欣;王哲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胸痹心痛的证型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为胸痹心痛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7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冠脉造影检查,比较不同造影结果的证型特点.结果:冠脉狭窄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均<0.05);无病变组的气滞证显著高于三支病变组(P<0.05);三支病变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病变组(P均<0.05);双支病变组的痰浊证比例显著高于无病变组(P<0.05);不同冠脉造影结果及病变支数的证型虚实分布和证型相兼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结论:胸痹心痛的冠脉造影结果不同其证型特点不同,血瘀证和痰浊证是胸痹心痛危险证型.
作者:张敏州;丁邦晗;张维东;李健;马长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及雷公藤氯内酯醇(T4)的调节功能.方法:实验分ALI组、雷公藤T4组、健康对照组.用迁移电泳法(EMSA)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NF-κB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BMC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LI组PBMC中NF-κB活性明显增强(P<0.01),PBMC 培养上清中TNF-α、IL-10含量均明显升高(P均<0.01);TNF-α含量随NF-κB活化而增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与ALI组比较,雷公藤T4组PBMC中NF-κB活性显著下降(P<0.01);TNF-α、IL10含量亦明显下降(P<0.05和P<0.01).结论:ALI时PBMC中NF-κB明显活化,介导促炎、抗炎介质大量释放,参与ALI发生.雷公藤T4能明显抑制NF-κB活化及促炎介质TNF-α、抗炎介质IL10释放,调节促炎/抗炎反应失衡.
作者:蒋雄斌;邱海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证候特点.方法:对5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比较术后再狭窄组(33例)和无再狭窄组(23例)的证型特点.结果:再狭窄组只有痰浊证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18例,54.5%比6例,26.1%,P<0.05),其他证型的差别无显著性;再狭窄组的实证高于无再狭窄组(8例,24.2%比1例,4.3%),而无再狭窄组的虚证(2例,8.7%比1例,3.0%)和虚实夹杂证(20例,87.0%比24例,72.7%)高于再狭窄组(P均<0.05);无再狭窄组的二证相兼比例高于再狭窄组(15例,65.2%比16例,48.5%);单证型(3例,9.1%比2例,8.7%)、三证相兼(11例,33.3%比6例,26.1%)、四证相兼(3例,9.1%比0)后者高于前者(P均<0.01).结论:痰浊证是冠脉再狭窄的主要证型,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组比无再狭窄组的证型更趋复杂化.
作者:丁邦晗;陈方;张敏州;张维东;马长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复电针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方法:3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戊巴比妥组和电针预处理组3组,每组10只.对照组单纯给予缺血-再灌注;戊巴比妥组每日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钠30 mg/kg;电针预处理组每日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钠30 mg/kg,同时给予电针刺激足三里穴,30 min/d,连续5 d.后一次预处理结束后24 h,夹闭肾下腹主动脉20 min,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各组在缺血前、缺血20 min、再灌注1 h各抽取动脉血分别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结果:电针预处理组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戊巴比妥组(P均<0.05);与对照组和戊巴比妥组相比,电针预处理组血浆SOD活性明显升高(P均<0.05);对照组和戊巴比妥组相比无差异.结论:重复电针刺激预处理诱导缺血耐受的机制是通过其降低MDA含量、维持SOD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而实现的.
作者:曾毅;熊利泽;陈绍洋;雷毅;雷霆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牛珀至宝微丸对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静脉注射内毒素(LPS)1.5 mg/kg、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100 mg/kg造成内毒素休克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脏iNOS的表达.结果:内毒素组iNOS阳性细胞分布于心脏外膜与心肌.牛珀至宝微丸能明显降低内毒素所致iNOS的表达.结论:牛珀至宝微丸治疗内毒素休克的心脏损伤与其下调iNOS的表达相关.
作者:黄彬;杜少辉;陈东风;黎晖;李伊为;魏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脂脉舒与辛伐他汀合用对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用家兔制作高脂血症模型,分辛伐他汀组和脂脉舒加辛伐他汀组进行治疗,观察用药前后血脂和血糖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辛伐他汀、脂脉舒加辛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而脂脉舒加辛伐他汀联用还能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并能抑制血糖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的升高.脂脉舒合用辛伐他汀组的尿酸和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单用辛伐他汀组.结论:将脂脉舒与辛伐他汀合用能整体地、多方面地调节高脂血症的代谢紊乱,减轻单用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作者:罗治华;蒋三员;钟妙文;唐荣德;张健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牛珀至宝微丸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脑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静脉注射内毒素(LPS)1.5 mg/kg、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100 mg/kg造成内毒素休克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OS在脑区的表达.结果:内毒素组iNOS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纹状体、脑干、小脑等;牛珀至宝微丸能明显降低内毒素所致iNOS在脑组织中的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牛珀至宝微丸治疗内毒素休克脑损伤与下调iNOS的表达相关.
作者:杜少辉;黄彬;陈东风;黎晖;李伊为;魏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黄芩素甙对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海马锥体细胞微管运动蛋白Kinesin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制备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时间为10 min.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海马微管运动蛋白Kinesin的活性.结果:在海马CA1区,常温对照组缺血-再灌注6、48和96 h时微管运动蛋白Kinesin活性分别降至假手术组的58%、38%和12%(P均<0.01),而黄芩素甙组在再灌注6、48和96 h后,微管运动蛋白Kinesin活性分别为假手术组的81%、61%和21%,均明显高于常温对照组(P均<0.05).在海马CA2、CA3和CA4区,微管运动蛋白Kinesin的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黄芩素甙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海马CA1区微管运动蛋白Kinesin活性的下降来达到脑保护作用.
作者:王建国;陈群;曾因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XFC)治疗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疗效及对滑膜和胸腺Fas、FasL、Bcl-2的影响.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喋呤(MTX)对照组、雷公藤(TPT)对照组和XFC治疗组;记录各组大鼠的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以免疫组织化学(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滑膜和胸腺的Fas、FasL、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XFC可抑制模型大鼠的足跖肿胀程度,降低AI(P均<0.01).模型对照组大鼠滑膜及胸腺组织中Fas、Bcl-2表达均增加,FasL均无明显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XFC治疗组滑膜及胸腺组织中FasL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结论:XFC可以抑制模型大鼠足跖肿胀度,降低AI,促进滑膜和胸腺细胞凋亡,抑制滑膜组织增生及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XFC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部分作用机制.
作者:张皖东;刘晓辉;刘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丹参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肥厚(LVH)的作用,并观察其对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8周龄的SH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S8组于8周处死,另两组分别经腹腔按1 g·kg-1·d-1剂量注射丹参(D18组)或蒸馏水(S18组),共10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应用苏木素-伊红(HE)和Van Gieson(VG)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的直径(TDM)和面积(CA)、心肌组织胶原体积分数(CVF)、血管周围胶原面积与管腔面积比例(PVCA),以及AT1R的表达.结果:与8周龄的SHR大鼠相比,18周龄SHR大鼠的SBP、LVMI、TDM、CA、CVF和PVCA均显著增加,AT1R表达明显;丹参治疗可抑制LVH的发展和心肌组织AT1R的表达,但对SBP无明显改变.结论:长期应用丹参治疗可预防SHR大鼠LVH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降低了心肌细胞AT1R的表达有关.
作者:程俊彦;熊玮;郑智;王群姬;卢中秋;陈寿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黄能否通过降低内毒素血症时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浓度,从而抑制炎症,清除自由基以达到阻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与发展的目的.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比色法对血清进行NO和MDA浓度测定,同时取各组48 h后动物的肺脏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内毒素组各时间段NO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大黄治疗组各时间段NO和MDA含量较内毒素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大黄有显著抑制内毒素血症时NO和MDA分泌的作用,可考虑作为防治内毒素血症向MODS发展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英谦;刘建华;胡皓夫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报告注射地塞米松致过敏性休克1例的救治体会.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5岁,因全身瘙痒、荨麻疹3 h而就诊.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查体:体温37.2 ℃,心率9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皮肤散布风团块.即予地塞米松10 mg肌肉注射,约5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全身大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为0,心率18次/min,律不齐,心音低弱不清.立即予以平卧,质量分数为0.1%的肾上腺素1 mg皮下注射,吸氧,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250 ml加参麦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0.5 h后患者意识逐渐转清,观察1 d后康复出院.
作者:黄永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我院急诊科的工作特点,就县级医院院前急救的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作者:贾立如;贾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2001年9月14-24日,我院收治42例毒鼠强中毒患者,经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均获痊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瑞萍;张国斌;李连太;王有升;李新民;胡惠梅;杨素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张大宁,1944年农历9月11日生于天津,1966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主任医师,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肾病学国家授衔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被中央授予优秀中央保健医生.现任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另兼任南开大学医学院(7年制)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天津中医学院教授;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医肾病学术会议主席,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肾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张大宁传统医学基金会主席,澳门中医医疗中心院长,澳门中医药联合会会长,<澳门中医药杂志>主编,台湾大宁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
作者:李银平;张勉之;沈伟梁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