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8-9691
  • 国内刊号:12-1312/R
  • 影响因子:1.92
  • 创刊:199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93
  • 全年订价:37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中文核心期刊
  • 中西医结合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5年1期文献
  • 羟基喜树碱和博尔宁预防膀胱癌复发30例

    2000年3-10月,我们对30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术后应用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和口服中药博尔宁预防复发,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任仲为;马际春;黎宝莲;宋昕;陈长忠;刘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生化指标与高脂血症中医虚实证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糖(Glu)、尿酸(UA)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变化与中医虚实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353例高脂血症患者按虚实辨证分为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检测各证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Glu、UA和CRP,并比较各证型检测结果在证型之间相互的变化.结果:3个证型患者TC、TG、LDL-C、HDL-C和CRP的变化均为实证>虚实夹杂证>虚证,Glu为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UA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TC和TG水平在高脂血症虚证属于轻度升高,在虚实夹杂证属于中度升高,在实证属于重度升高.结论:7个指标与高脂血症虚实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利用这些指标可从虚、实和虚实夹杂这三大方面区分高脂血症.

    作者:唐荣德;罗治华;蒋三员;杨劲松;李应时;刘社炎;郭爱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醒脑开窍活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活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出血量≥30 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组加醒脑静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大黄粉每次1 g,每日3次口服或鼻饲;脑出血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0%)和显效率(66.7%)与对照组(64.3%和39.3%)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催醒时间(28.4 h)和再出血率(7.7%)与对照组(40.8 h和16.7%)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组的病死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醒脑开窍活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缩短昏迷时间,减少再出血率.

    作者:杨劲松;罗治华;钟妙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加用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后72 h内入院,经头颅CT或MRI证实符合临床表现及相应影像学改变的患者,按诊断标准分成腔隙性和非腔隙性脑梗死两类,将非腔隙性脑梗死又分为轻型[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8)]及重型(NIHSS≥8).在入院时及治疗4周时行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MRS).对照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或脑益嗪、脑复康、都可喜等常规脑保护剂药物;纳洛酮组加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1.6~2.0 mg/d静脉滴注,疗程3~4周;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抗凝、降纤、稀释或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结果:168例患者入选,纳洛酮组71例,对照组97例.纳洛酮组和对照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但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加用纳洛酮并不比常规治疗更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在轻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加用纳洛酮较对照治疗更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NIHSS值,但MRS差值与对照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在重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加用纳洛酮与对照治疗组相比能显著地降低NIHSS及MRS值.结论:纳洛酮作为一种新型的脑保护剂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残疾,对重症、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脑梗死,其神经保护作用较常规脑保护剂更为显著.

    作者:周玲;任传成;余桂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血脂异常的调脂及非调脂作用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血脂异常的调脂疗效及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43例60岁以上老年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73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安慰剂对照组70例,给予安慰剂1粒/d,疗程均为1年.观察两组血脂变化及心脑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B均明显下降(P均<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1均明显升高(P均<0.01),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阿托伐他汀治疗组TC、LDL-C、TG的达标率分别为80%、78%和60%.随访1年,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5);脑卒中、心律失常、心脏病所致病死率均有下降,两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血脂异常有效,不良反应轻微.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的非调脂作用,能有效地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郭汉林;靳建旭;李晓阳;乔黎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α-细辛脑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α-细辛脑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122例COPD急性期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2例采用α-细辛脑注射液加吸氧、抗感染、化痰、解痉等西医治疗)和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观察两组症状、体征疗效及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口唇发绀、哮鸣音等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及血气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α-细辛脑注射液对COPD急性期呼吸衰竭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谢永宏;金发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注射用棓丙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与炎症的关系,以及注射用棓丙酯治疗UAP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临床确诊为UAP的患者,随机分为血栓通注射液对照组和注射用棓丙酯治疗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分别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包括死亡在内的西医综合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对炎症指标影响方面,治疗后两组IL-6、CRP、TNF-α均明显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炎症机制在UAP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注射用棓丙酯对UAP有比较肯定的治疗效果,能减轻其炎症反应,可适度降低UAP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洪永敦;陈宇鹏;吴辉;莫鸿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清氮灌肠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清氮灌肠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94例CRF住院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8例用清氮灌肠液治疗,对照组66例用包醛氧化淀粉治疗;除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肾功能相关指标外,还观察了中分子物质(MMS)、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SCa)、血磷(SP)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经清氮灌肠液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治疗组用药后MMS、PTH、SCa、SP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显效74例,有效3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6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6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1.72,P<0.01).结论:清氮灌肠液治疗CRF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MMS和PTH以及改善钙、磷代谢障碍有关.

    作者:郭兆安;武文斌;姜锡斌;焦安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自拟抗纤方对肝硬化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抗纤方对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86例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如维生素类和保肝类药物,必要时用人血白蛋白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服用中药抗纤方(主要成分:丹参、川芎、赤芍、柴胡、黄芪、党参、当归、鳖甲、莪术、茯苓、白术、虎杖、白花蛇舌草、砂仁、炙甘草等);疗程均为1年.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M)、Ⅲ型前胶原(PCⅢ)、Ⅵ型胶原(Ⅵ-C)、肝功能、乙肝病毒(HBV)标志物的变化;部分患者进行肝活检病理检查.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除Ⅵ-C外,观察组各指标下降更显著(P均<0.05).停药4个月后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治疗前,且两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复常率(75.4%和4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0.7%和17.5%,P均<0.05);停药4个月后ALT和TBil复常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及临床症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组织病理学改变稍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两组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抗纤方有较明显的抗肝硬化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抑制HBV及其复制等作用.

    作者:张小兆;乔汉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痰热清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发热、咳嗽、痰量、咳痰难易程度及舌脉的临床变化.结果:在使用痰热清后3 d,患儿体温下降,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咳痰程度减轻,舌红、苔黄明显改善,各组症状评分值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均<0.05).在使用后第7 d,临床综合改善率为93.73%,显效率达85.71%,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76.56%和62.86%,P<0.01和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明显的退热、止咳、祛痰作用,安全性好.

    作者:殷勇;周纬;肖洁;俞宏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代文和洛丁新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AT1)受体拮抗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方法:9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AT1受体拮抗剂代文组(口服代文80 mg/d)、ACEI洛丁新组(口服洛丁新10 mg/d)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心功能按NYHA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内径(LV)、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舒张早期血流/舒张末期血流(E/A);治疗前后拍摄X线胸片测定心/胸比.结果:代文组和洛丁新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心功能、心/胸比、CO和LVEF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而E/A差异无显著性(P>0.05).代文组和洛丁新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代文组与洛丁新组治疗后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也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代文和洛丁新对CHF均有效,以代文效果更好.

    作者:张艳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83例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用尿激酶(UK)(10~15)×105 U加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100 ml静脉滴注,30 min滴完;阿司匹林0.3 g口服,每日1次,连服3 d,然后0.1 g,每日1次,长期服用.在用UK前10~30 min从另一静脉通路用川芎嗪240 mg加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400 ml静脉滴注,1.5~2.0 h滴完,其后按上述剂量每日1次,连用14 d.对照组40例,除不用川芎嗪外,其他均与治疗组相同.按无创冠状动脉再通标准判断溶栓再通率,治疗前后采静脉血,用酶法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并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来检测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结果:两组溶栓再通率无差异[治疗组65.12%(28/43例),对照组65.00%(26/40例),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脂亦无明显变化(P均>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FMD为(6.53±0.41)%,较治疗前(2.46±0.21)%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川芎嗪对血管再通和血脂代谢均无影响,但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血管FMD.

    作者:诸葛丽敏;吴清;楼正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脉Ⅱ号口服液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脑脉Ⅱ号口服液对高血压脑出血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5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向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右侧尾状核注入含0.4 U细菌胶原酶的生理盐水2 μl以诱导脑出血;假手术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从麻醉清醒后1 h开始,模型组大鼠每日给蒸馏水8 ml灌胃;治疗组给70 kg成人剂量6倍的脑脉Ⅱ号口服液灌胃.术后4、24、48和72 h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72 h取材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脑血肿大小、脑含水量以及Na+和伊文思蓝(EB)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内无血肿形成,脑组织结构无异常,也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大鼠可见脑内血肿形成,呈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含水量、Na+和EB含量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脑血肿明显缩小,脑含水量、Na+和E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脑组织病理损伤也明显改善.结论:脑脉Ⅱ号口服液通过促进脑血肿吸收,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减轻脑水肿,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何纲;刘茂才;黄培新;黄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银杏内酯B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B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Kameyama的3条动脉夹闭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银杏内酯B预处理组;测定各组动物脑匀浆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ATP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SOD、GSH-Px和ATP酶活性明显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脑组织呈现炎症性改变,层次不清,细胞凋亡指数达(40.2±6.3)%.银杏内酯B(1~10 mg/kg)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MDA水平,提高SOD、GSH-Px和ATP酶活性(P<0.05或P<0.01),明显减轻脑组织神经细胞损害,减少细胞凋亡发生率.结论:银杏内酯B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增强ATP酶活性.

    作者:秦兵;张根葆;陈冬云;许敏;李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急性虚证发病与辅助T淋巴细胞1/2平衡之间的关系及治疗对策

    1 概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急性损伤,24 h后同时或序贯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即急性患者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已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1].1991年由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CCM)联席会议委员会提出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与此相对应的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的概念[2],并认为其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失去平衡所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或瀑布效应的终结果将演变为MODS[3],其发展的终结局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平衡[4].

    作者:王兵;张畔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首发症状的热射病1例

    重症热射病,即使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亦高达10%~50%,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使其病死率大大增加.我院收治了以DIC为首发症状的热射病患者1例,报告如下.

    作者:朱蔚;刘素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天津市著名急救医学专家--任新生教授

    任新生,1941年12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77年起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救医学研究所一直从事急救医学专业工作,担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救医学研究所ICU病房主任.1979-1980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进修(导师为朱贵卿、罗蔚慈),1993年9月调回天津市天和医院,重新筹建ICU病房,现任天津市天和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

    作者: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从伤科角度应用七厘散论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思路和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将冠心病的治疗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30%~50%,极大地限制了其远期疗效.近20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PTC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从多个水平探讨各种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基因等对再狭窄中血管重塑、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间质增生作用以及探讨各种药物在防治再狭窄中的可能效用,但迄今尚无公认的控制再狭窄发生药物.

    作者:王艳;杨鹏麟;唐疾飞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