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01年6期文献
  • 同种异体骨圈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同种异体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在颈椎前路椎体融合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从1995年9月,在31例颈椎病、6例颈椎骨折脱位、2例急性颈椎间盘脱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中,将自制AFC植入到61个病变椎间隙.术后观察临床效果及手术并发症,并行X线评价.结果 39例患者随访平均28.6个月,临床效果满意,无神经并发症发生,无AFC移位脱出.术后3个月摄动态X线片,61个椎间隙平均3.9个月完全骨性愈合.59个椎间隙无塌陷、成角畸形,2例2个椎间隙因过早去除外固定,椎间高度轻度丢失.结论与传统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相比,AFC植入操作简便、固定稳定、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椎间骨融合率相近,并因无需取自体髂骨和应用金属支架,消除了取髂骨及金属内固定物永久植入所引起的一些并发症.

    作者:杨军林;孙鸿涛;陈立龙;彭成宏;曾剑平;蒋巧艺;何广英;沈卫华;陈菊新;邹忠;覃昱;肖学军;李佛保;陈立言;石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人工全膝关节翻修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病例的增加,及患者年龄的降低,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全膝关节翻修病例也呈快速增长趋势,仅美国每年就有2万多例患者需行全膝关节翻修术[1].据统计,全膝关节翻修率约占全膝关节置换总数的5%~10%[1,2].

    作者:于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预防和诊治

    感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arthroplasty, TKA )后灾难性的并发症.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和TKA技术的完善,其发生率由早期的1%~23%降至目前的1%~2%[1,2].根据累及范围,把TKA术后感染分为浅层感染(未累及关节囊内)和深部感染(累及关节囊内)[3];根据起病及病程,分为急性或早期感染(TKA术后2周以内)和慢性或迟发性感染(TKA术后2周以后)[1,4].

    作者:李振宙;吴海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PDGF-B和BMP-7受体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PDGF-B和BMP-7受体在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细胞中的分布,探讨骨-假体界膜组织的分化趋势、假体松动的生物学原因并提出防治因界膜形成而导致假体松动的相应措施.方法以预聚合SABC法,采用PDGF-B受体(PDGFR-β)和BMP-7受体(ActR-I)的多克隆抗体分别对10例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溶骨区和非溶骨区界膜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每例每种阳性细胞各100个的相对灰度值,在不同部位的组织和细胞间进行比较.结果界膜组织中PDGFR-β在不同细胞上的分布没有特异性,但溶骨区界膜中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该受体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非溶骨区(P<0.01),并以成纤维细胞表达量较高(P<0.05).ActR-I主要分布于无磨损颗粒非溶骨区界膜中层丰富的间充质细胞或成纤维细胞上,存在磨损颗粒的界膜中细胞也可有表达.结论溶骨和成骨因子受体在界膜组织细胞上均有分布.磨损颗粒等因素致PDGF-B表达增加可能促进界面骨溶解和纤维增生,从而造成假体的不稳定或松动.而在界面施加成骨因子则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生物学因素的一种尝试.

    作者:蔡谞;王继芳;卢世璧;赵斌;张笑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界膜中的免疫反应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界膜的免疫反应状况及其与无菌性松动的关系.方法对9例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界膜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3、CD4、CD 8)、IL-2受体(CD25)、巨噬细胞(CD68)及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结果所有界膜标本中均可见肉芽肿性组织,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其中5例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T淋巴细胞及其亚型的分布大致相同,且3例T淋巴细胞呈现IL-2R阳性.T淋巴细胞的增加及IL-2受体阳性的T淋巴细胞的表达与巨噬细胞、HLA-DR的表达和炎症反应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在部分假体周围存在着针对假体材料的超敏反应,并且可能是导致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之一.

    作者:卢宏章;朱天岳;柴卫兵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全锁骨脱位一例报告

    锁骨脱位多见单纯肩锁或胸锁关节脱位.同时发生肩锁、胸锁关节脱位,锁骨严重移位,误诊为先天性锁骨畸形,实属罕见.我院于1999年5月收治1例. 患儿女,7岁.入院前1 d因乘坐的马车翻车,从车上跌下,右侧肩背部着地,当即感右侧肩背部疼痛、肿胀,活动时加剧,来诊.

    作者:罗志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胫骨上端骨骺损伤八例报告

    胫骨上端骨骺损伤临床少见,罕有报道.我院自1992年2月~1999年9月共收治8例14岁以下胫骨上端骨骺损伤患儿.4例分离移位严重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另4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8例均达到解剖复位.经1~8年随访,效果良好.

    作者:廖智明;孙军强;朱式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克氏针串接组合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

    髌骨粉碎骨折较常见,自1990~1999年,我们采用克氏针串接组合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31例,取得满意疗效.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9~77岁.闭合性骨折26例,开放性骨折5例.本组病例均为3周内的新鲜骨折.髌骨骨折4块者12例,5块以上者19例,多11块.3根克氏针串接组合固定15例,4根串接组合固定16例.

    作者:张根民;黄仁辉;赵庆锁;许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骨缺损的分类

    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失败,在临床症状方面可表现为疼痛及跛行,而病理变化则为骨缺损.骨缺损可以发生在髋臼侧,也可以发生在股骨侧,或者两侧均有.骨缺损量也可大可小.在翻修时必须考虑到骨缺损量与技术操作的关系,因此有很多有关骨缺损的分类方法供手术时参考.

    作者:张光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提高膝关节置换手术水平应从规范基本技术做起

    年来膝关节置换术在我国发展迅速,预计我国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例数量在数年后即有可能接近髋关节置换术.外科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为: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安全性的提高.积极努力提高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近期和远期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是扩大该手术应用范围、为更多患者重建膝关节功能的基础.

    作者:戴尅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国人工关节置换登记制度势在必行

    从1890年德国Gluck采用象牙制作的人工股骨头植入人体至今,110年过去了.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到底全世界有多少患者接受了人工关节置换,都采用了什么样的假体?临床效果如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后来又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补救?今天,人们只能从文献中寻找到零星的报道,并努力从这些有限的资料中总结经验、避免错误,力争少走弯路,以求使人工关节置换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吕厚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人工关节翻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普及,因各种原因需要做翻修的病例也在逐渐增多.在我国人工关节松动率究竟有多高,因缺少大宗病例的中、长期随访,故目前尚无确切统计.西方国家60岁以上者约有2%做了髋关节置换,即使以很低的松动率估计,其绝对数量也是可观的.而年轻、活动量大的人群中发生松动的危险性则会更大.由于人工关节松动的诊断、分型、假体、固定方法和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选择等均存在着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因此,对骨科医生来说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作者:王继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全国人工关节翻修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由<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人工关节学组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专业委员会人工关节学组联合主办的全国人工关节翻修专题研讨会于2000年11月19~2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会议特邀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卢世璧院士、王继芳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忠泰教授,北京友谊医院罗先正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周乙雄教授,上海瑞金医院杨庆铭教授,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张光健教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吴海山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育成教授,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徐莘香教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余楠生教授,广州红十会医院陈鸿辉教授,台湾省花莲佛教慈济医学中心于载九教授以及韩国庆南大学医院Yoon副教授等就人工关节松动机制、人工髋关节翻修、人工膝关节翻修以及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的处理等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作者:吴海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骨性臼底磨损的对策

    目的介绍和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骨性臼底磨损的翻修手术方法.方法复习60例(60髋)因人工股骨头置换后出现疼痛而进行全髋关节翻修的病例.其中常见的问题是髋臼臼底机械性磨损引起的疼痛(71%).将髋臼的磨损分为0~Ⅲ度,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异体颗粒骨及结构性植骨进行骨性髋臼重建.非骨水泥型假体48例(80%),骨水泥型假体12例.术后随访时间1~11年,平均4.1年.结果根据Merle D'Aubigne评分方法,优或良50例(83%),中8例,差2例.失败的1例为髋关节感染需要再翻修,2例髋臼出现X线透亮线,无临床松动.结论髋臼磨损的分类便于术中确定是否要行广泛软组织松解、大转子截骨或髋臼重建等.其中压紧颗粒骨植骨是一种重建髋臼的好方法.此外,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关节置换以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或双极人工股骨头为宜.

    作者:李晓华;周维江;吴海山;吴宇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的关节镜松解术

    目的介绍和评价以关节镜松解手术处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纤维粘连导致的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对5例平均年龄56岁(41~70岁)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粘连病例施行了关节镜松解术.本组不包括伴有明显关节疼痛及因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而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病例.本组患者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关节活动度测试正常.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12个月由于关节粘连入院施行关节松解,术前平均屈曲度为70°(60°~85°),2例分别有10°30°伸直受限.以3点标准入路进行关节镜检查,发现屈曲受限的主要原因是髌周和内外侧沟的粘连束带形成,镜下切除粘连束带被动活动膝关节,均获得良好的关节松解.对2例使用保留后十字韧带假体的伸直受限病例行后十字韧带松解.术后当天开始持续被动活动(CPM)锻炼.关节镜松解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8~46个月).结果关节镜术后当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6°(100°~130°),至后随访时为105°(90°~115°).关节活动度平均提高35°.本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闭合手法松解和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松解术处理非疼痛性及非感染性,单纯因纤维粘连导致的膝关节僵硬是一项有效、可靠和安全的技术.为获得更好的效果,松解手术应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6个月内施行.

    作者:吴海山;李晓华;吴宇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颗粒骨植骨在髋臼翻修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采用颗粒骨(morselized bone)移植和国产带三翼髋臼假体行髋臼翻修术的体会.方法 1989年12月~1999年6月采用自体或异体颗粒骨植骨,行髋臼假体松动并骨缺损翻修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38~71岁,平均54.2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使用的假体:双杯关节置换4例,全髋关节置换19例.骨水泥固定22例,非骨水泥固定1例.按Gustillo分型:Ⅱ型3例,Ⅲ型9例,Ⅳ型11例.术中取髂骨自体颗粒骨6例,异体冷冻干燥颗粒骨17例,颗粒骨的直径为4~6 mm.髋臼假体:旋入型金属髋臼2例,螺钉固定型金属髋臼10例,国产带三翼金属髋臼11例.带三翼金属髋臼结构为珍珠面金属髋臼的外上象限向心性分布三个翼,翼底与金属髋臼为一体,翼的游离缘为利刃,刃高分别为10、15、20和25 mm四个型号,内衬为超高分子聚乙烯.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短1年2个月,长8年1个月,平均3年8个月.除3例外,自体或异体颗粒骨均愈合良好.X线检查:假体包容满意,假体与骨床间无X线透亮区,原骨缺损得以修复.翻修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7分,术后随访平均为86分,翻修成功率为86.9%.术后再松动者3例中2例因假体放置位置不当,植骨不充分,固定不牢致松动,其中1例行再翻修术;1例因植骨后固定髋臼假体的螺钉太短,使假体移位.3例X线检查均有部分骨生长.结论髋臼翻修中采用自体或异体颗粒骨移植修复骨缺损,行挤压植骨可使颗粒骨与假体金属表面直接接触.观察证明移植颗粒骨生长好,达到了修复骨缺损和固定假体的目的.在髋臼松动并伴有大量骨缺损的病例中,选用带三翼假体可增大髋臼假体的体积,适用于髋臼骨缺损范围为64~79mm的病例.

    作者:王继芳;卢世璧;王岩;唐佩福;李静东;张永刚;刘玉杰;董纪元;蔡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翻修手术时髋臼巨大骨缺损的重建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作者所治疗的病例,提出髋关节翻修手术时髋臼巨大骨缺损的对策.方法总结分析32例33髋髋臼巨大骨缺损的翻修病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0~90岁,平均61.5岁.第1次翻修28例29髋,第2次翻修2例2髋,第3、4次翻修各1例1髋.首次手术为股骨头置换者8例8髋,全髋置换者24例25髋.除行马鞍型假体置换的2髋外,其余31髋均行骨移植,以松质骨为主.22髋为非结构性植骨,9髋为大块异体股骨头或自体髂骨植骨.植骨后9髋植入标准髋臼假体,24髋选用特殊假体,主要为计算机辅助定制型髋臼假体,包括加侧翼假体、双层金属网罩、髋臼增强环罩、双球面假体、带嵴假体和马鞍型假体.结果经0.5~11年随访,无一例发生再移位或再发骨吸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17~48分提高到54~89分.计算机辅助定制型人工髋臼更能符合不同病情的需要,且使手术难度减小.结论特殊假体具有更适合个体需要、可防止植骨块移位或塌陷、初始稳定性较好等优点.正确使用植骨和选择恰当的假体,以重建髋臼窝和周缘的完整性,将明显提高翻修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戴尅戎;朱振安;孙月华;尚希福;张峻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全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术

    目的报道采用现代骨水泥和非骨水泥技术行全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手术26例的疗效.方法翻修原因:全髋关节股骨侧假体松动23例,松动伴假体柄端股骨骨折3例.翻修采用现代骨水泥技术固定者10例,采用长柄股骨侧假体加自体植骨的非骨水泥固定者16例.结果骨水泥翻修组,平均随访6年,优良5例(50%),尚可3例(30%),差2例(20%).其中再翻修1例(10%);X线表现:肯定松动2例(20%),很可能松动1例(10%),可能松动5例(50%),无松动2例(20%),多数患者早期即表现骨水泥-骨界面的广泛X线透亮带、骨皮质进行性变薄和疏松等征象.非骨水泥翻修组,平均随访5年,优9例(56%),良6例(38%),尚可1例(6%),无一例再翻修;X线表现:骨性固定12例,纤维性稳定4例,无一例松动,骨皮质密度和厚度均显著增加.结论非骨水泥翻修术的疗效显著优于骨水泥翻修术,自体植骨修复结构性骨缺损并采用长柄多孔表涂假体获得初始稳定,是其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孙俊英;唐天驷;洪天禄;许立;董天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转子延长截骨在股骨柄翻修术中的应用

    目的报道大转子延长截骨在股骨柄翻修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从1998年1月~2000年1月,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术取出股骨柄、骨水泥,行翻修术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53~69岁,平均65.4岁.翻修原因:股骨柄断裂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骨关节炎8例,假体位置异常l例.结果 11例患者术后第2 d均在助行器辅助下下床行走,术后3个月大转子延长截骨处临床愈合后,改扶单拐行走,6个月后弃拐行走.术后随访6~30个月,大转子延长截骨处骨性愈合,Harris评分平均为89.6分.结论大转子延长截骨术多用于翻修术中取出固定牢固的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假体柄.其适应证包括:(1)股骨柄近端断裂,远端仍牢固固定者;(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髋臼骨关节炎伴髋关节强直,股骨柄固定牢固,需行全髋翻修者;(3)股骨柄安放位置错误,但骨水泥固定良好者;(4)不伴有假体松动的早期严重感染需行翻修者.该方法显露充分,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股骨柄固定牢固的翻修方法.主要并发症有截骨处不愈合、移位及截骨片骨折.

    作者:沈彬;裴福兴;杨静;王光林;杨天府;屠重棋;李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骨科与创伤学基础>第三版(英文影印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