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352
  • 国内刊号:12-1113/R
  • 影响因子:2.13
  • 创刊:198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7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外科学
中华骨科杂志   2002年10期文献
  • 三维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的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椎动脉的价值.方法对67例临床拟诊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3D-CTA检查,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和表面重建(shadedsurfacedisplay,SSD),其中7例行选择性椎动脉造影.结果67例患者中,椎动脉显像133条;正常52条,病变81条;1条闭塞不显像.病变包括先天性畸形,血管受压或牵拉移位,血管壁粗糙、钙化,管腔狭窄、部分中断等.发育畸形的椎动脉可伴有多种病变,一条椎动脉可以多段发病.椎动脉发育畸形和椎动脉各段病变发生情况如下:椎动脉先天畸形31条(发育纤细17条,走行异常14条);起始段(V1)病变11条(血管壁粗糙、变细10条,其中3条扭曲成角;1条钙化);颈椎段(V2)和寰枕段(V3)病变30条(骨质增生压迫血管移位13条,牵拉内移7条,局限性狭窄10条);颅内段(V4)病变55条(血管呈串珠状、管壁粗糙52条,其中钙化2条;血管部分中断3条).血管造影7例14条血管,血管异常8条共13处病变;颅内段病变2处,3D-CTA显示明显狭窄,DSA为轻度狭窄,其余11处病变两者相符.结论3D-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走行全程,同时可以观察与椎骨的解剖关系.在椎动脉先天畸形、血管钙化以及判断相邻椎骨的影响等方面优于其它影像方法,为椎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资料.

    作者:吴良浩;葛焕祥;管卫;张国良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进展

    肢体的创伤、断肢再植、血栓形成、组织移植以及止血带的应用时间过长均可引起肢体缺血.随着血流的恢复,在随后的一定时间内组织损伤不仅不减轻反而逐渐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它不仅影响缺血组织的存活及功能,而且可累及全身多器官,严重时可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

    作者:汪群力;王钢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腺病毒介导hTGF-β1基因体内转染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对蛋白多糖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构建腺病毒载体介导外源性人转化生长因子(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hTGF-β1)基因(Ad/CMV-hTGF-β1)转染到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后,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方法(1)纯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5只,其中25只对腰椎间盘髓核组织注射Ad/CMV-hTGF-β1,每只注射2个椎间盘作为实验组,注射量为每个腰椎间盘20μl(6×106pfu);同时每只取2个未做注射的腰椎间盘作为自身空白对照组.其余10只兔每只注射2个腰椎间盘各20μl 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实验对照组.全组共120个椎间盘.(2)手术后1~12周的不同时间段分别取出各组椎间盘组织,采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的含量,所得数据经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术后1周,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蛋白多糖测定值经配对t检验,t=3.968,P<0.05.(2)术后2周,三组结果经方差分析显示,F=17.871,P<0.01;各组间再行两两q检验,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间q=7.686,P<0.01;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间q=6.894,P<0.01;实验对照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间q=0.792,P>.05.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间配对t检验,t=5.276,P<0.01.(3)术后4周,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经配对t检验,t=8.352,P<0.01.(4)术后8周,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经配对t检验,t=7.086,P<0.01.(5)术后12周,三组结果经方差分析,F=10.67,P<0.05.各组间行两两q检验,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间q=5.710,P<0.01;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间q=6.304,P<0.01;自身空白对照组与实验对照组间q=0.594,P>0.05.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间配对t检验,t=4.875,P<0.01.自1~12周,髓核组织内蛋白多糖的含量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统计学显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d/CMV-hTGF-β1转染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后,可使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的含量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加.

    作者:季爱玉;胡有谷;谭江威;齐宗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螺钉植入后椎弓根横径膨胀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椎弓根植钉前后横径是否存在膨胀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新鲜尸体骨标本T2~L1共4具,均为女性,年龄25~50岁,平均41岁.将标本分解为单个椎体48个,共96个椎弓根.植钉前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椎弓根横径,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随后对椎弓根进行骨密度(A)和直径比(椎弓根螺钉直径/椎弓根横径×100%,B)的3×3析因分组,共分为9组(A1B1,A1B,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按分组情况,使用同一类型螺钉,遵循统一标准植入螺钉,植钉后立即测量椎弓根横径.结果11例数据失效,包括6例椎弓根崩裂,其中A3B3组4例.有效实验数据为85个,经统计学分析:椎弓根植钉前后横径存在膨胀现象,且椎体骨密度和螺钉直径/椎弓根横径比均对椎弓根的膨胀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两者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行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时,应考虑植钉后椎弓根的膨胀现象,以及椎弓根膨胀率与椎体骨密度、螺钉/椎弓根直径比之间的关系.椎弓根膨胀可能直接或间接引发相关临床症状.

    作者:韦兴;侯树勋;史亚民;商卫林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足中部截肢技术与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足中部截肢技术,分析疗效,探讨肌腱平衡在足中部截肢的重要性.方法自1990年4月~1999年4月,本组行创伤性足中部截肢,包括经跖骨基底和Lisfranc截肢共26例.手术强调骨残端无须经过关节,断端需修整圆滑并形成一定的弧形.四根趾长伸肌腱留取足够长度,相互编织形成两股,分别在骨残端原肌腱方向上钻骨洞,并适当外移,肌腱残端穿越骨洞固定,重建肌腱止点.胫前肌腱骨止点如不能保留,也应保留足够长度,于骨残端前方重建肌腱止点.如果舟状骨不能保留则放弃足中部截肢.结果术后随访2~10年,平均4.5年,共15例,均无足下垂现象,踝背伸能达到或超过0°,其中4例残端有痛性胼胝,1例残端有皮肤轻度溃疡,其余效果满意.结论足中部截肢时,应考虑到不同截肢水平导致的肌力失衡,若能针对性地重建足踝的肌力平衡和良好的残端处理带来的足底生物力学平衡,将能明显减少足中部截肢的不良后果,获得较好的残肢功能.

    作者:马昕;姜建元;黄煌渊;周建伟;夏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陈旧性跟腱断裂V-Y腱成形术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目的为陈旧性跟腱断裂V-Y腱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从而达到推广此手术方式的目的.方法用73只新西兰白兔,建立陈旧性跟腱断裂模型后行V-Y腱成形术和Loindholm术,术后分别行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对平均135 d的12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行V-Y腱成形术后,行X线、B超等影像学检查,随访时间1年10个月~11年,平均6年5个月,并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1)实验研究发现,V-Y腱成形术对跟腱血运无明显影响,组织学修复好,术后生物力学性能恢复优于Linhdolm术.(2)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10例(83.3%),良2例(16.7%),优良率达100%.(3)术后X线、B超检查显示跟腱普遍增粗,腱纤维排列已趋于正常,2例患者有跟腱钙化.结论根据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V-Y腱成形术疗效佳,可以作为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首选术式.

    作者:伊力哈木·托合提;白靖平;朱新安;曲延标;乔若愚;陈为民;宝勒日;加莎热特;曹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改良Ludloff截骨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

    目的总结改良Ludloff截骨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2000年12月,采用改良Ludloff截骨术结合其它手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患者56例(63足).男3例(3足),女53例(60足);年龄16~65岁,平均46岁.选择第一、二跖骨间夹角大于16°的严重(足母)外翻患者行改良Ludloff截骨术,4足加行Reverdin截骨,3足加行Akin截骨.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拍摄患足负重位X线片并测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与目前临床常用截骨方法进行比较,对改良Ludloff截骨术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无不愈合或迟缓愈合,无感染.Maryland(足母)跖趾关节评分90~100分者41足(65%),80~89分者17足(27%),70~79分者5足(8%),优良率为92%.结论改良Ludloff截骨术具有跖骨短缩少、愈合快、纠正畸形能力强、坚固内固定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是治疗第一、二跖骨间夹角大于16°且无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严重(足母)外翻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建中;孙超;李海涛;路学一;孟刚;崔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改良Mitchell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改良Mitchell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3月~2001年10月对30例(39足)(足母)外翻患者行改良Mitchell手术.术前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HVA平均为29.5°,IMA平均为12.5°.本术式与传统Mitehell手术不同的是在第一跖骨远端只行一次横行截骨,不留外侧棘,根据IMA的大小决定截骨远端外移的多少,再向跖侧移位2~3mm,用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随访38足,随访时间为11~38个月,平均31个月,优32足,良5足,差l足,优良率为97.4%.术后负重位X线片测量,HVA平均为14.5°,平均改善15°;IMA平均为8.5°,平均改善4°.结论改良Mitchell手术可矫正第一跖骨内翻,更重要的在于矫正畸形而不破坏(足母)趾的生物力学作用,第一跖骨头的跖侧移位,重建了足横弓,恢复了(足母)趾的负重功能.

    作者:李为;周乙雄;黄德勇;黄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McBride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McBride手术治疗(足母)外翻术后5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其疗效.方法自1985年1月~1995年12月,对行McBride矫形术的(足母)外翻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50例(90足).随访时间为5年~10年2个月,平均7年1个月.对畸形矫正程度、局部症状及足趾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同时在术前、术后对部分患者进行足底负重点变化观察.结果第一跖趾角大小与第一、二跖间角大小有显著的相关性,手术前后相关系数分别为0.84和0.71.两者均与(足母)外翻程度有关;手术后足部症状改善、畸形基本矫正者共64足,手术优良率为71.1%.并发症主要有(足母)趾及前足疼痛、局部麻木、(足母)外翻复发、(足母)内翻、仰趾畸形等,部分行再次手术.结论McBride手术能有效地减小已经增大的第一跖趾角;(足母)外翻矫正后,第一、二跖间角也会相应缩小.McBride矫形术通过足部软组织力量平衡,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足部症状、改善足部功能、矫正(足母)外翻畸形.对轻、中度及50岁以下较年轻(足母)外翻患者是一个较好的、可靠的手术方式.并发症的发生与足部先天性畸形、(足母)外翻程度较重及手术中过多的副损伤有关.

    作者:文良元;黄公怡;张青勇;孙常太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1995年3月~1999年6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82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58例进行分析.男36例,女22例;根据Weber-AO分类B型30例,C型28例.应用改良的Baird和Jackson评分系统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并将骨折类型、骨折固定方法、术后功能锻炼时间与终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3~52个月,平均17个月.58例疗效为:优31例,良18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84.5%.除4例长时间行走有轻微疼痛外,其余患者均无疼痛.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复位的质量与疗效密切相关,判断骨折类型和选择固定方法对于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十分重要.

    作者:梁军;于建华;郑得志 刊期: 2002年第10期